“麻雀”为什么会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微笑阳光


关于,麻雀,那是我童年的记忆和乐趣!

现在基本看不到麻雀了,只经常听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中生活过几年。

有种稻谷的地区,就能经常看见麻雀了。那会儿,麻雀总是在稻谷还没收割前会去偷吃一点。对它,我外婆可有办法了。

不知道,你们以前有没有用过收听机,就是用磁带放进机子可以听歌的。

磁带有些坏了,外婆就让我们帮它拆出来,然后在田的两边插上棍子,再帮磁带绑上去。

这样一来,有微风吹来的时候,磁带会发出呼呼的声音,麻雀听到这声音就不敢靠近了。

风越大,声音叫得越大。我最喜欢看到一群麻雀要飞向田里去,还没到的时候听到了呼呼声,就吓得马上掉头走开了。

别人家,都想不出这个办法来。经常用棍子驱赶。还有的人,那会穷,用自己做弹勾打麻雀,然后就地捡起来烤着吃。

至于,后来为何变成二级保护动物。其实,很简单的,不就是麻雀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破坏它们的家园的,很多程度上就是我们人类所为了。

麻雀也不是就是害虫的,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麻雀也不例外。

麻雀的存在,也帮助了很多昆虫的减少。

总而言之, 喜欢的,请点右上角关注一下哈,也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猫猫陪你浪


说起麻雀,可谓是命运坎坷。 它曾与苍蝇、蚊子、老鼠一起被列入四害, 遭到了全民围歼。后来,麻雀不仅被平反,移出四害,还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很多人就想不通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 麻雀喜欢吃各种植物和农作物 。因为经常偷吃田里的谷子, 还被叫做老家贼,俗话说,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可别小瞧麻雀的战斗力。每逢农忙时期, 金灿灿的稻谷铺满地。 成群的麻雀蜂就会拥而,上 哄抢稻谷, 实在太猖狂。

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 ,这些如同强盗一般的鸟儿 ,让农民们伤透了脑筋 。刚好赶上当年除四害 ,人们敲锣打鼓 。麻雀遭到了空前的灭顶之灾, 一时间消声灭迹。


另一方面, 随着农林业生产中农药的频繁使用 。这些以谷物和昆虫为食的麻雀再次 ,躺枪, 种群数量大减 。

直到本世纪初, 人们对麻雀才有了正确的认识,它们虽然以谷物和草籽为食 ,但在春季养育幼鸟的时候。麻雀会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 对农业和林业生产有积极的贡献。到了2000年 ,麻雀被正式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曾经在我们耳边叽叽喳喳的小鸟, 现在竟然成了濒危物种 。真是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啊 !小编也要提醒大家, 可不能再随意扑捉猎杀麻雀了!


爱问爱答


麻雀是飞不远的留鸟,但凡定居的生物一是寿命要长一些,二是数量会多一些。麻雀曾经与人争食被列为四害而遭到人类的赶尽杀绝。那么如今为什么又被列为保护动物呢?我读了几位朋友的回答,都只是当麻雀评了一下反,证明麻雀是益鸟,理应受人类的保护,但没有说到麻雀即将绝灭的残酷现实,麻雀繁殖期,全靠昆虫养育幼鸟,农民大量喷施农药治虫,杀死的为主是鸟类,而虫害只是变小而更加历害,导致农药的高度依赖,不用药,有可能会绝收。农民图省力,购买除草剂杀草,有形的昆虫绝迹,随之而来的便是禽鸟的绝迹,有没有绝灭?无人关心,但吃残留农药的食物,人已感到不太安全,想吃生态的食物,绿色的食物,去问问农民吧?能不能吃上?

麻雀不是四害,人类早就不打,麻雀即将绝灭,因为没有青虫,无法繁殖后代,所以才列为保护动物,如何保护?没有了下文。


李198588733


题主你好百花杂坛希望与你交流。

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麻雀就在二类的名单之中。

说起麻雀,可谓是命运蹉跎。

曾几何时,麻雀与 苍蝇、 蚊子、老鼠共同被列为四害。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 苍蝇、 蚊子、老鼠、 麻雀的任务。后来,“麻雀”被平反,由“ 臭虫”代替。之后,臭虫已不多见,臭虫又被“ 蟑螂”取代。因此现在的的“四害”应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麻雀叫树麻雀俗名瓦雀、家雀、老家贼、等等。麻雀喜欢群居,生命力极强。是我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广布于中国全境各地。

麻雀秋冬不进行迁徙,和喜鹊一样是常见的留鸟。

当年麻雀为什么被列入四害,大概 主要是因为麻雀属于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

但是,鸟类科学家反诉观察解剖认为,在麻雀种群活跃的地域,庄稼树木的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数量明显要少于其它地区,,因此麻雀的存在,对农业和林业生产又有积极的贡献。远远可以以功抵过,甚至功大于过。将其列为二类国家保护动物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现在随意扑捉猎杀麻雀属于犯法行为。

人类应该很好的保护自己的朋友。


百花杂坛


亲爱的麻雀,对不起,我向你赎罪。 在哪吃不饱的年代,麻雀使我该三差五能吃上肉。放学后,掏鸟窝,弹弓打,布置陷阱捉鸟,既有乐趣,又有了肉吃。到后来,我一人拥有四支枪,业余打鸟。每天十只八只到百十只不等。打死的麻雀不低于5位数吧。 建国初期,麻雀和苍蝇,蚊子,老鼠曾被列入四害之一。麻雀和人类是伴生的,活动范围一般在村庄500米左👈右,超过1000米的很罕见。麻雀心脏很小,胆小,不适宜长时间飞行,当年除四害的时候,人们敲锣打鼓使其不敢落下歇息,最后心脏破裂落地而死。直到本世纪初,人们对麻雀有了正确认识,认识到麻雀是肉食性动物,有蚂蚱等软体小昆虫吃,它是不会吃一粒粮食的,它不但无害,而是农民种地的好帮手。打麻雀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年麻雀变成了人类的朋友,冬天喂鸟,给鸟搭窝,自觉爱鸟护鸟已习以为常,最起码我是这样做的。我给你造成伤害,我要用实际行动补偿,亲爱的。


涩人


小时候的四害,今天的保护动物,说明环境变化的厉害!

大量的农药使用,麻雀成为直接受害者!其实这是能看得见的,还有大量被忽视的,例如蜜蜂的大量减少,还有很多鸟类的灭绝......

小时候农村的水塘清澈无比,现在全部成为了臭水塘,因为大量的洗衣粉的污染,含有大量的磷。现在吃的自来水,远远比不上小时候的水塘中的干净。小时候夏天到水塘中游泳,很开心。现在是避而远之。

而农村还用这样的水烧灌土地,生产粮食,同样粮食也被污染。这些是与作物相关的,环境破坏是惊人的。

但是,也看到一些好的一面,山上的树木多了,野生动物多了。最近10年,因为城镇化,加上人口减少,大量农村开始荒废,很多村庄人口逐步减少,甚至成为无人村。这时候,周围的树木和灌木,无人砍伐,长得很茂盛,很多野生动物都起来了。我们小时候,偶尔还有野猪,獾,狼,狐狸的出没,但已极少了。如今,农村里,尤其是丘陵和山区,有大量的野猪,财狼,狐狸出没,甚至还有人见过豹子。山确实青了,但水变绿,可能需要很多年以后。


Paul梅斯


麻雀,永不疲倦的小鸟,不停的
叽叽喳喳,不断的跳跳跃跃,总活动在有人居住的地区,既习惯于与人近距离接触,又对人的一举一动保持高度警惕;既又胆大的好奇心,又有快速躲闪逃之夭夭本能。

麻雀是自然界适应环境能力极强
的生物,大概只有老鼠能与之媲美。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树丛、疏林,还是农田、房前屋后、街区城镇,到处都有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若世界没有了麻雀,自然界会寂寞乏味。

麻雀喜欢吃各种植物和农作物
的种子、吃小型昆虫,还学会了吃人类遗弃的粮食食品。

这就曾惹怒了当时粮食短缺的人类,被作为害鸟消灭,锣鼓鞭炮声,压倒了麻雀的喧嚣声,麻雀被惊破胆,掉下树,无路可逃。还有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耕耘,麻雀食用污染食物导致繁殖能力受挫。麻雀一度消声灭迹,人类突然感到了一种空荡荡的失落。

麻雀为何又提升为保护动物?人类发现,麻雀啄食杂草种子,捕捉一些小型昆虫,减少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有利于生态有机农业,可适当弥补他们争食人类粮食之过。

今天,麻雀又回来了,在农村,在城镇,在城市绿化带,在街区行道树上,在住户窗前,又可
听到他们叽叽喳喳欢快歌唱,又可看见他们在跳跃飞旋忙碌,这是生态环境转好的兆头,最可喜的是,人们已学会善待它们,不再驱赶捕杀,麻雀重新成为了人类熟悉的邻居、习以为常的好朋友。


谌人


曾几何时麻雀遍地都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忽啦啦啦一大群,每逢农忙时节,金灿灿的稻谷小麦成熟季节,农民还要派专人驱赶麻雀,彧者在田里树一个稻草人,戴上帽子穿上衣服吓阻麻雀,



记得鲁讯先生的一篇短文回忆润土归乡时专门谈到麻雀,对我印象极深,把一个大蔑萝用小棍子支棱起来,一头拴上绳子,润土躲在门后,一有麻雀跑进蔑萝,小润土就把绳子一拉,麻雀就束手待擒,成了润土的玩伴,

几十年过去,别说驱赶麻雀,连麻雀的影子也看不到了,偶尔在天空中飞过一只,变得急急匆匆,往曰里窗前叽叽喳喳麻雀的叫声再也听不到了,麻雀巳列为二级保垆动物,要不了多久麻雀会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


user4085133121121


我童年的时候,天空是麻雀的。

乌压压的麻雀,群起群落,哄抢着农民的谷子。那些“强盗”像幽灵一般,一阵风来,一阵风走,伤透了农民的脑筋。


清明过后,父亲耙好秧田撒下谷种。年老体迈的爷爷拄着拐杖来到田边开始了他的劳动——驱赶麻雀。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好多人家经常是疏忽一刻,撒下去的谷种几分钟就被哄抢而光,又得重新撒种,耗时,费钱,还会赶不上季节。

爷爷坐在田埂上,挥舞着拐杖,嘴里连续发出“喔嘘”的驱赶声。雀群忽起忽落,开始打起“游击”。爷爷的烟杆子刚上好烟丝,还没等点燃,“强盗”们又来了。雀群的“游击战术”那是炉火纯青,你动它们走,你静它们来,此起彼伏,无休止地折磨着爷爷。

父亲痛恨这些家伙。那时候,家里有把土铳(后来上交政府了),用来打野兽,也可以打鸟。住在大山里的农民家里都会备上一把,农闲的时候打点野味,解解馋。麻雀个体太小,父亲用米粒大的细铁砂作为子弹,攻击它们。要想打得多,命中率高,就得稍许多放些火药和铁砂。

傍晚时分,父亲早早收工。从房梁上取下土铳,装药填砂,一气呵成。扣起大盖帽,安上火引子,一切准备完毕。也真是奇怪,等父亲把铳端起来时,那些家伙一溜烟全飞跑了,一个影都没有,真是些鬼灵精!



寻找麻雀,清理现场成了我的任务。我回到家中抓了一把谷子,来到晒谷场上,把谷子撒在地上。接下去就是大喊三声:“放铳了!放铳了!放铳了……”在场的人们纷纷起身避让。父亲扛着铳威风凛凛地走来,靠着树桩准备开铳。谷子就是麻雀的命根子,那种诱惑是不要命的。

不到三五分钟,稀稀拉拉一只一只飞下来了。“5只,8只,12只……”我在心里默念着。“爸,可以了!”我转身跑到父亲身后。只见父亲端起铳子对着雀群,扣动扳机,“砰!”一声巨响后,幸运的逃了几只,我跑过去一捡,嘿!8只,战果不错。我央求着再打一铳,父亲跟我说,够了!它们也有家庭,已经多少个家庭破裂了,惩罚过了就行了。我就想不通,只有悻悻而归。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只是控害,不能灭绝。

麻雀数量不断地增长,粮食产量影响很大。农民想尽办法阻止它们的侵害。最原始的就是用根毛竹竿进行驱赶,但是费人,费时,费力,经常是人被搞得精疲力竭,效果却不佳。第二种就是在田边树起竹竿布上渔网捕捉麻雀,这种方法捕捉功能是强的,但是哪来的那么多渔网啊?一般都是到码头边捡点渔民扔掉的破网,东一片西一片地布置,漏洞百出,很难一网打尽。

后来人们想到了用谷子拌上农药“甲胺膦”,撒在田埂上。也有些人家用谷子拌上“毒鼠强”,撒在地里。那段时间,真是可以用“尸横遍野”来形容。你走在路上,突然之间从天上掉下只中毒身亡的麻雀,那是常事。就连那些“啊,啊!”报丧的“老鸭”(乌鸦)都没了动静。村里死了人也听不到瘆人的“啊,啊!”声。

慢慢的,爷爷也不需要去田里驱赶麻雀了。只是坐在晒谷场的石头上,只有在晒谷子的时候“喔嘘”几声。麻雀的确少了,偶尔那么一两个,吃就吃吧!也就那么个小食馕,撑饱了不会超过20粒。我经常看到爷爷打着瞌睡,根本不经意麻雀的作为。

那时候,我也就十二三岁的样子。放假时,我会经常搬梯子去屋檐下的洞缝里掏小麻雀。也就是为了好玩,不会在意破坏它们的生存空间。一窝总有七八只小家伙,张着黄黄的宽嘴,把我当成它们的“母亲”。我把它们抓下来放到自家的窗台上,怕它们乱跑,每一只腿上系着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在窗栅栏上。我会给它们喂米饭,也用眼药水塑料瓶吸满水喂它们。



母爱是伟大的。

小麻雀的母亲听到孩子们凄惨的叫声,冒着生命危险飞了过来。跳上跳下,“叽叽喳喳”,不知所措。偶然之间,我发现麻雀母亲叼着虫子飞到窗台上来喂它的孩子。

我惊呆了! 从此决定不去干扰它们。

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等我从学校里回到家时,那几个小麻雀都还活着。翅膀上的羽毛也长齐了,跳来跳去的,扑棱着小翅膀,有点想展翅欲飞的迹象。

当时的我,心想,这些家伙吃谷子是不好,但是它们也吃虫子。至少,在养育孩子期间是捕捉虫子吃的。我决定放了它们!尽管有点舍不得。但是看到它们的母亲不辞辛劳地养育它的孩子,我的心里感到十分温暖,觉得应该让它们飞回天空。

长大以后,我去城里生活,很难看到麻雀了。

有一次出门去旅游,看到一个景点在卖烧烤麻雀串。我没有去买来吃。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怀疑那是假麻雀,吃了不安全。针对我的质疑,摊主把我带到他家的后院。鸟笼之中乌压压的麻雀在那里面挣扎。我马上质问老板,这些麻雀哪来的?老板不敢吭声。后来我经过打听,原来是专业的捕鸟人,用网捕捉的。

晚上,我上网查询了“麻雀”。原来国家早就把麻雀从“四害”中换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是臭虫。1959年,鸟类学家郑作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他的考察报告,结论是这样写的:

“冬天,麻雀以草籽为食;春天养育幼雀期间,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七八月间,幼雀长成,啄食庄稼;秋收以后主要吃农田剩谷和草籽。总之,对麻雀的益害问题要辩证地看待,要因季节、环境区别对待。”

从此,麻雀是应该获得了平反的。

可是后来由于麻雀数量还是十分庞大,破坏庄稼,偷吃粮食,人们十分恨它,总认为它是有害的。运用种种办法消灭它们。长此以往,麻雀慢慢变少了,生态链遭到了破坏,一些虫灾蔓延开来,很难控制。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把麻雀也列入二类野生保护动物,这是符合人类生存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我曾经对它很熟悉。但是我的孩子却不认识它,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看到那一瞬间,也就是把它当成了小鸟。这是悲哀的。

实事求是地讲,在以谷物为主要作物的粮食生产区域,麻雀的确能从人们那里抢走很多的粮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把它们当成了害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麻雀对有害昆虫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处在食物链很重要的位置。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得看到它们时起时落,“叽叽喳喳”的情形,这是人类给造成的。 我们要反思,我们要有认知!


拙燕衔泥


麻雀这种人们司空见惯总是叽叽叽喳喳的小鸟遭受过大浩劫的历史大概早已被淡忘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一进一出的"口”,不仅指的是人的嘴,连麻雀也未能幸免。

先说麻雀。

麻雀在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中与老鼠、苍蝇、蚊子并列为四害。从此它面临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浩劫。仅北京就有300万参加剿鸟战,3天歼灭麻雀40万只;上海仅1天歼灭麻雀及掏雀蛋35万只。

诗人郭沬若岂甘落后,他在报上发表了顺口溜式的长诗,个人掐头去尾摘几句:

“麻雀麻雀气太娇,虽有翅膀飞不高。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

在麻雀遭灭顶之灾的同时,有科学家站出来为它说公道话了。有个叫朱洗的胚胎学家举了麻雀的一生为例,有理有据证明麻雀对人类有益大于害、利胜于弊。朱洗的观点是有市场的,有张作人等人和他站在一边。

但全国性的人民剿鸟战争不会因极少数人持反对意见受丝毫影响,数十亿只麻雀几乎断子绝孙。一场生态灾难后大自然迅速展开报复,次年春天虫灾在全国爆发……

迄今为止,整整60年过去了。国人对麻雀的认识巳比较到位了。破坏生态意味着自绝后路,这个理念自然成为人类共识。

说一下朱洗。

朱洗这个科学家早就逝世了,但他入土并未安。因为他反对剿麻雀,有极端分子押反对派到他坟墓前批斗,甚至把他的坟墓刨了,把他尸骨乱拋以泄愤!

为什么麻雀至今为止仍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呢?道理很浅显,这种看似生命力顽强的小鸟实则很脆弱。整整60年过去,其家族元气并未得到完全彻底恢复,加之人类对生态环境还有所亏欠,故而得采取包括保护麻雀在内的生态环境措施。

自然有自然运行的规律,人的主观意志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个教训,也是常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