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国军将领胡琏和张灵甫都是陕西走出来的黄埔四期生,他们二人谁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

大不列颠的帝王


张灵甫的名气比胡琏大,胡琏的军事才能比张灵甫高明。

张灵甫和胡琏同为黄埔同学,两人的前期道路又诸多相似,但是又各有不同。张灵甫抗黄埔毕业之后,主要跟随胡宗南发展,在围剿和追击共军中官职得到提升,成为了一名团长,而后张灵甫出了著名的“杀妻事件“,被蒋介石关押起来,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胡琏这段时期与张灵甫相同的是官职都在上升,不同点是胡琏主要依附与陈诚,是土木系的重要成员。

抗日战争爆发之人,二人基本都是打穿全场,也都战功赫赫。胡琏在抗日战争中,宣称要像张翼德大闹长坂坡那样,做一个孤单英雄,杀的日本鬼子片甲不留。实施上胡琏在抗日战争中也确实非常能打,他参加了1937年的淞沪会战,1939年的湘北会战,1940年的枣宜会战,1943年的石牌要塞战役,1945年的湘西会战。尤其是石牌要塞战役,打出了威风。

石牌要塞是包围陪都重庆的重要的战略要点,一旦石牌要塞失守,日军攻入重庆将会更加方便。1943年日军进攻石牌要塞,上阵前,十一师师长胡琏举行誓师,更和官兵写下遗嘱,决心与石牌要塞共存亡。中国军队与数倍于我之敌在牛场坡激战竟日。日军为攻占主峰大松岭,在飞机支援下向我阵地发起数次冲锋,双方均伤亡惨重。胡琏命令全体官兵“死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在胡琏率领的十一师坚强抵抗之下,日军没能攻下,留下7000具尸体。胡琏也因为此此战荣升为第十八军副军长。

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期间同样表现出色,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等等,中国与日军的重大汇战张灵甫一个没落下,当然因为张灵甫当时担任74军的一员,在抗战中从团战逐渐成长为74军的军长。其中张灵甫最精彩的一战当属万家岭大捷战役中。

薛岳将军将日军106师团包围在万家岭之后,很难突破日军的防线,所以薛岳下令从各师中选派精兵强将,组成敢死队,于当日晚7时从敌后偷袭敌军,抢占制高点,两面进攻。敢死队队长就为张灵甫,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张古山后山绝壁上进攻,飞夺张古山,大乱了日军的部署,最终达到了全歼日军106师团的目标。

抗日战争中张灵甫和胡琏都不是高级将领,对全局指挥自然谈不上,但是他们英雄杀敌,抱着必死之心,最后取得胜利,为抗日战争贡献了力量。而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又是殊途同归,走向人民的背离面,最终也走向失败。

在解放战争中,两人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结局,胡琏低调,狡猾,作战务实,不爱出风头,而张灵甫嚣张、自大、狂妄,所以说张灵甫的名气比胡琏大,但是军事能力比胡琏差。

解放战争期间胡琏担任整编十一师师长,张灵甫担任整编74师师长,两人的部队都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其中张灵甫的74师,为五大主力之首。但是在解放战场上,胡琏的军事嗅觉比张灵甫要敏锐的多,毛主席都称赞胡琏“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保存实力,待机取胜。”,胡琏也确实有过人的军事才干。

张灵甫的74军在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时候,被粟裕将军,黑虎掏心围歼在孟良崮,全军覆没。而粟裕将军同样想围歼胡琏的整编11师,但是多次没有成功。

张风集战斗中刘伯承元帅精心设下口袋,以5万余人在大义集、棠李集设好了埋伏,等11师来钻口袋,但是胡琏行动极其谨慎,偏偏不钻刘伯承元帅的口袋,相反稳扎稳打,以其著名的核心机动战术指挥其手下各个部队都站稳了脚跟。最终解放军损失5000余人,消灭了国民党5000余人,也是唯一成建制了消灭了32团大部,即3000余人中近2500人。是11师在解放战争中唯一一次成建制重大损失,自那以后,11师再也没有一次营以上成建制被消灭记录。(淮海战役前)

1947年7月,胡琏驻扎在南麻较为突出,并且在当面之敌大部分西调而去,留在鲁中的敌兵力大为削弱,战局又对华东野战军变得有利,于是华野指挥部决心围歼胡琏。不过胡琏早已经有准备,在南麻构筑了坚固的铁丝网工事,战斗打响,训练有素的敌兵依仗美械武器,拼命抵抗。战斗打响之后,周边的黄百韬、黄国梁紧急救援,致使此次我军南临战役失败。

之后胡琏耀武扬威地奔了鲁西豫东,在鲁西战场胡琏的11师横冲直闯,当时我军都是避开胡琏的部队。1947年9月曹县战斗,国民党军整第十一师在大义集、土山集一线与共军遭遇,两军展开激战,11师师长胡琏嗅觉敏锐,马上停止前进,进驻两个村庄挖掘工事固守。最后我军激战数日,未有斩获,毫不恋战,断然放弃攻击,主动撤出战场,依旧未能完成对胡琏为围歼。

纵观胡琏和张灵甫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张灵甫嚣张跋扈,被粟裕将军孟良崮一战而全歼,但是胡琏率领的11师,在解放战争中稳扎稳打,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多次对他进行围歼,都没有成功,可见胡琏军事能力根高超一些。不过虽然与此,胡琏的部队还是逃不过我军的围剿,在淮海战役中,由整编十一师发展而来的十八军,最后还是全军覆没在我军的围剿之中,胡琏只身一人逃跑。

胡琏在战场上的表现确比其同僚们略高一筹,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绝比黄百韬多。不过他和张灵甫的殊途同归是最终部队都是被粟裕所消灭(从莫种意义上可以这样理解),所以胡琏临终遗言“土木不及一粟”。


帝国烽火


要说二人战术水平,半斤八两,差不多。

胡链最大的秘密,在于他会法术。胡链祖籍陕西华县,就在华山脚下。而胡链父亲,是道教华山派俗家弟子,精通法术。

临死前给了十二根巨大的香。嘱咐他,日后有难,可以急点一根。定可逢凶化吉。

胡链南麻战役点了一根香,反败为胜了。

淮海战役点了一根香,居然奇迹般突出重围。

金门战役点燃一根,取得全面胜利。

真他妈神奇。

后来胡链去越南,屡次神奇脱险。因为他有特异功能。信不信由你。


老冒574


黄埔学生中,第一期和第四期的名将最多。第一期是老大哥,自不用说了,国军中有胡宗南、宋希濂、杜聿明、关麟征等,我军中有陈赓、徐向前、左权等,可谓是将星荟萃。第四期也不错,最出名当属林彪,除了他以外,国军中来自陕西的双子星也格外耀眼——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张灵甫和胡琏。



张灵甫和胡琏都是陕西人,张灵甫1903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县,胡琏1907年出生于陕西渭南华州。张灵甫比胡琏大4岁。 两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点。



他们都是出生于陕西,他们都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他们都是在1933年升任团长,其中张灵甫出任第1师第1团团长,胡琏出任第11师第66团团长,一个跟随胡宗南,一个靠上陈诚。更巧合的是,两人还同时喜欢过一个姑娘,两人在西安的时候,都对高家大院的小姐高艳玉产生好感。不过,看了照片以后,高家选择了身材高大、英俊魁梧的张灵甫。所以说,在吸引女人方面,张灵甫稳稳压倒了胡琏。

对军人来说,最要紧当然是带兵打仗,这两位谁的作战能力更强呢?

我觉得这个不好说,也没法比较,因为他们的特点完全不同。

张灵甫作战,以攻击力见长。他的成名作是万家岭战役的张古山战斗中,亲自指挥敢死队,半夜摸上日军阵地,血战几个小时,全歼日本守军,为万家岭战役的胜利,为消灭日军第106师团,立下大功。在三年内战中,无论是偷袭淮阴,还是二战涟水,张灵甫指挥整编第74师,让华东野战军吃尽了苦头。淮阴,涟水相继失守,由此可见,张灵甫作战的进攻能力超强。

再看胡琏,可能正好和张灵甫相反,一生中精彩的表现都是和防守有关。胡琏的成名作应该是抗战中的石牌战役,他率军血战石牌,挡住了日军的进攻,保住了陪都重庆的大门。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战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胡琏在战前慷慨激昂的一句话,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他:“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 ”而内战中,胡琏也是以一场又一场的防守,令我军无可奈何。章缝集战役,胡琏以不到两个团的兵力,让中野5万大军无功而返。南麻战役,胡琏所部又逼得围攻他的华野6个纵队,不得不黯然撤退。尤其是金门岛战役中,我军投入进攻上岛的三个团,在胡琏兵团的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

综上所述,如果说张灵甫是一支锋利的长矛,那么胡琏就是一面最好的盾牌。两人的作战风格迥异,为人处事也完全不同,笔者只是谈谈对两位名将的看法,实在没本事去评价他们谁高谁低。

1.陈正国:《胡琏全传 》

2.霍安治.《军事指挥官张灵甫 》

3.钟子麟:《蒋介石的王牌悍将张灵甫》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我觉得张灵甫和胡琏两人的军事才能差不多,半斤八两的水平。


他两人真正的差距是胡琏除了自己谁都不相信,而张灵甫则太老实了。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胡琏的军事才能在张灵甫之上,但实话实说,我还真没看出来胡琏在纯粹军事指挥上有哪点强过张灵甫。


这里我可以举东山岛战役为例子,这是胡琏指挥的最后一场大型战斗,一万两千国军与东山岛一个团守军作战,而且还有飞机、军舰助阵。


东山岛战斗的具体情况我这里就不详细说了,总而言之,事后国军自己总结就是四个字“一塌糊涂”。


比如胡琏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竟然认为东山岛驻军为三野,而旁边驻扎四野部队不会对三野部队进行支援。(對G軍可能增援的兵力、到達時間等均誤判,導致各級指揮官、全體官兵普遍「輕敵」及登陸部隊未攜帶攻堅武器)这简直亮瞎我的眼睛。


按理说胡琏与三野、四野作战也不是一年两年,一次两次了,可是他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居然就默认四野不会即使对三野进行支援。胡琏这脑补能力,我觉得真的没有一个优秀将领的样子。


不是说具有优秀军事才能的将领必须每战必胜,但是至少战前准备和作战计划应该充分,就事后国军自己反省看,胡琏将军指挥的东山岛战斗几乎等于什么也没准备就这么盲目的投入战斗了。


当然,胡琏将军在指挥上并不是没有特点,他的特点就是很多疑,除了自己谁也不相信。



这体现在胡琏每次作战都让部队扩大搜索警戒面,甚至超过友军也在所不惜,而且喜欢派出便衣侦察队以及骑兵搜索敌军情报。另外胡琏每次防御作战都会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地形有利的据点作为防御核心,并且在这些据点上构筑强大的工事,争取形成交叉火力网,胡琏认为防御作战,只要核心据点不丢,全线无忧。正因为胡琏在防御战很有想法,所以国军公认胡琏擅守。


但是,胡琏这种不相信友军,把搜索警戒面扩的很大的行为,究竟是军事才能还是在国军特殊职场锻炼出来的斗争经验?我觉得这两者都挨边。


另外,胡琏更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确实能做到“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哪怕是自己这一派系的友军有难,胡琏一样不动如山。



比如1946年宿迁战役,胡琏为了自保,使同属陈诚派系,以及黄埔同学的戴之奇师孤军突出,当戴部被包围的时候又不使全力去营救,胡琏见死不救是戴之奇师被全歼以及戴之奇本人自杀的重要原因。


胡琏见死不救确实也使得他几次逃过被围歼的命运,但是这算是军事才能?


相比胡琏,张灵甫军事生涯里并没有出现过东山岛战斗那么离谱的错误,而且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受到日军的称赞,就算没有胡琏高,至少也是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当然,可能防御作战精细程度上张灵甫略有不如,但是进攻战张灵甫可能略胜一筹。整个三年时间里,国军能取得纵队司令这个级别战果的只有涟水之战里的张灵甫。


所以综上所述,我个人意见胡琏和张灵甫军事才能上应该是伯仲之间。


兰台




国民党中央军有好几个名将都是陕西走出来的黄埔学生,除了胡琏和张灵甫之外,还有黄埔一期的杜聿明。

陕西处于中国西部,在当时的环境下,想去一趟广州是非常不容易的。


幸好当时国民党中的元老于右任是陕西人,他自己找了一些人凑了一笔钱源源不断的把陕西的热血青年,从陕西街到上海进行面试,最后再到广州去复试。

杜聿明号称是中央军中机械师的王牌军佼佼者,在抗战中,他基本上没有错过任何一场大战。

胡琏和张灵甫同样如此,胡琏最知名的就是石牌决战,顽强的收住了从湖北进入重庆的门户,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坚持到了最后。

张灵甫所在的74军更是被称为虎贲军,被日本人称为虎部队,是抗战中最受日本人尊敬的一支军队。尤其是为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灵甫和胡琏两个人的老家离得不是很远,张灵甫是西安人,胡琏是华县人。他们两家的私交非常好,相互之间经常走动。

如果非要在两个人之间做一个比较的话,那就是张灵甫擅守,胡琏擅攻,这中间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在抗战中,张灵甫从团长做起。他每战都冲在前面,所以身上多次负伤,尤其是在腿伤未愈的情况下,坚决出院参战,最终成了一个瘸子。

张灵甫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深受王耀武将军的喜欢,因此抗战结束后,王耀武将军就把他推上了74师师长的位置。

74师从江苏开始进攻,一路把粟裕的部队赶到了山东。在孟良崮战役中,如果张灵甫的军队能够坚守几天,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央军。但这一支军队是擅攻不擅守的,再加上友军配合不力,最终被消灭在了山东战场。



胡琏将军是陈诚土木系的嫡系军官,他的军队以防守为专长,但在进攻上也非常有自己的特点。

最知名的就是石牌决战,日本人占领湖北后,就企图从宜昌向石碑进攻,再拿下宜宾,就可以攻入重庆了,逼迫国民政府投降。胡琏将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日军展开了浴血奋战,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拼刺刀就长达数小时之久,终于把擅长拼刺刀的日本人击败了。


后来在山东战场,栗裕企图用消灭张灵甫的办法把胡琏消灭掉,然而机智的胡琏早就看穿了一切。他在开打的前20多天,就开始在南麻修建立体式的防守体系,180度无死角防守。山东野战军围攻了近20天,根本无法突破,自己反而损伤惨重,不得不退出战斗。

当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后,台湾和大陆之间的金门就成了必争之地。为了能够坚守台湾,蒋介石就任命胡琏将军来防守金门。当解放军三个加强团乘船登上金门岛后,胡琏先是命令炮兵炸毁船只,然后把登陆的解放军包围起来进行最后的歼灭,除了2000人被俘外,其他全部牺牲。



胡琏将军赖以成名的三场战役,都是防守战。

因此很难评估张灵甫与胡琏到底谁的军事才能更高,只能说两人各有特点。如果说攻守更平衡的话,当然是胡琏将军更胜一筹。


新知传习阁


张灵甫和胡琏毫无疑问是黄埔四期的国民党名将双子星,两人效力的军队又是“王牌中的王牌”的74军和18军,所以难免被频频拿出来对比。如果从能力上来比较的话,胡琏稍胜一筹,而从实际战绩上来比较,张灵甫更只能看到胡琏的尾灯。

张灵甫军事生涯前期是非常不顺的,由于杀妻案入狱,他的军事生涯几近终结,如果不是抗战爆发,张灵甫恐怕很难重新穿上军装了,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张灵甫的战绩并不突出,值得一说的除了宣传意义更大的奇袭张古山,就是并非独当一面的万家岭战役了。而胡琏抗战爆发后在淞沪战场血战罗店一战成名,抗战后期指挥的石牌保卫战更是名垂青史,所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已经被胡琏甩开了一个身位。

但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迎来追赶胡琏的机会,张灵甫率领整编七十四师先后在淮阴战役、二打涟水战役中重创粟裕,并获得了蒋介石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一时风头无人能及。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张灵甫很快因为自己的冒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没,自己也难逃一死。而胡琏稳扎稳打,于南麻、临朐战役中两次让粟裕折戟,在大决战失利后,胡琏率领重建的十八军守住了斤门,成功为蒋家王朝续命。可以说胡琏是国民党军队中一等一的名将。

综上,胡琏的军事能力远远强于张灵甫,不接受辩驳。


林屋公子


毛主席曾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能得到主席如此高评价,胡琏也算不虚此生了。而他的山西华县老乡张灵甫,虽是一员悍将,大约也不能和他相提并论。

两人都是年少成名,一同考入黄埔四期,一起寒窗苦读,加上后来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共同战斗,两人结下深厚友情。

加入国民军的胡琏作战勇猛,智慧超群,在北伐和中原大战等战役中屡建奇功,深得陈诚赏识,于是成为陈诚“土木系”核心战将。

胡琏一生最佳之作石牌保卫战。1943年的湖北宜昌,当时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两线作战的日本,已经是泥足深陷,败像以露,妄图在中国战场速战速决。于是调动10万大军,意图拿下石牌,然后沿长江直抵重庆,石牌就是重庆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家危如悬卵,国民党政府已准备步张献忠后路,迁都西昌。石牌失守,国家将遭受重挫。由于此战的重大意义,石牌被蒋介石比作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并严令胡琏等驻防军队死守。

时任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的胡琏,临危受命,给妻子父亲连发五封遗书,决心以身殉国,决一死战。他告诉妻子:“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接读此信亦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情真意切,读之泪目。

中国官兵众志成城,利用有利地形,顽强防守,甚至与敌进行白刃战。陈诚问胡琏:“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言:“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最后在这场事关两国国运的战斗中,胡琏笑到了最后。中国军队付出伤亡一万余人,杀敌两万五千余人。有此一战,胡琏可称功劳盖世。胡琏也以此功升任第18军军长。

可惜如此英雄人物,不识顺逆,参与内战,为蒋介石充当急先锋,与人民为敌。屡次给我军造成重大牺牲。当张灵甫的整编74师被困孟良崮时,胡琏拼死救援,被我军死死挡住,也是无可奈何。整编74师被歼后胡琏大哭,发誓要为张灵甫复仇。然正如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胡琏那里又能抵挡历史车轮呢。随后的淮海战役中,胡琏部队被围歼,自己驾着坦克狂奔,仓皇逃回南京。可惜英雄一世,糊涂一时。



铁马冰河戍轮台


胡琏和张灵甫年龄相差四岁,张灵甫比胡琏年长,但都是黄埔四期毕业的,又都是陕西人。解放战争期间,两人都主要在华东战场作战,与华野对阵,所以比较起来不难。综合来看,胡琏各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要比张灵甫强很多。虽然到张灵甫战死的1947年,两人的级别是一样的,但胡琏已经具备独立指挥战役性集团的能力,而张灵甫的表现实际上还是主攻团团长的能力,没什么特别明显的提高。

早期张灵甫追随胡宗南的第一师,胡琏则在土木系发家的第十一师,是陈诚的骨干。不过张灵甫在胡宗南麾下并不算特别突出。两人当上团长都是在1933年,但到1935年以后,情况就有了变化。张灵甫如果不是因为杀妻案,就只能一直待在胡宗南麾下,在陕西待着。但命运捉弄人,张灵甫却因祸得福,离开了胡宗南,出狱后被王耀武招致麾下,在七十四军中供职。

抗战期间,两人表现都十分勇猛。但当时的他们都还不是独立领兵作战的战役性的兵团,当时的师长也还是德式编组,满编的一个师也就是一万人,而当时国军的师正常只有七八千人,满编的是很少的。当然,七十四军和已经十八军是国军精锐主力,即使在战争中受到损失,也经常是优先补充的,所以还是满编的。张灵甫和胡琏也是在抗战期间逐步升至师长,也在国军中崭露头角。

抗战结束后,内战爆发,各自的老长官分别升官或者调离,他们也跟着水涨船高,先后升官。到张灵甫战死的1947年,胡琏和张灵甫都已经是国军五大主力的主官。张灵甫由于王耀武的推荐,在王耀武离职后升任整编七十四师师长,胡琏则升任第十八军军长。这时候两人麾下都已经是三万多人了,都要在战役中承担独当一面的责任,从战术性兵团上升到了战役性兵团。

但和胡琏相比,张灵甫的表现就要差很多了。实际上,从他的表现来看,是不足以胜任整编师师长的。因为这时候的整编师经常需要离开上级的指挥,单独作战,需要主官自己独立对战场形势、敌我态势作出判断。但张灵甫的表现仍然是善于强攻和攻坚,而不善于守。但对战役性兵团来说,不可能永远进攻,在很多必要的时候,都需要坚守阻援,来为友军争取时间。

也正是在这里,胡琏和张灵甫的能力差异表现得很充分。胡琏的十八军是陈诚嫡系,在陈诚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有新式美援装备,十八军都是优先装备的,所以战斗比较强悍,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很突出。尤其是胡琏对战场态势的感觉是非常准确的,只要发掘战场态势不对,就立刻撤离战场。在豫东战役中,华野外线兵团原定的作战目标就是歼灭胡琏,但胡琏发觉解放军有包围自己的企图,立刻就离开了战场。

张灵甫的部队同样是国军五大主力,装备同样很好,兵源又是以学生为主,相对来说素质比较高一些。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作为国军进攻线的主要突击集团,承担着尖刀的责任。华野决心歼灭张灵甫的时候,已经通过穿插,开始把整编七十四师和友邻部队切割开来,目的已经很明确,但张灵甫却对战场态势不敏感,反而放弃了国军赖以立足的重武器,全部上了水源不足的孟良崮,自投死地去了。

相比之下,十八军的表现就一直比较稳定。黄维兵团编成后,原定的兵团司令官是胡琏,但因为何应钦反对,才在顾祝同的推荐之下,临时把已经离开前线作战部队五年的黄维拉来当司令官,十八军为主力。黄维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的时候,胡琏本来正在南京,但却主动请缨,要求返回部队,希望把部队带出来。黄维兵团被歼灭的时候,只有胡琏一个人驾驶一辆装甲车冲出重围,返回了南京。

不要小看胡琏一个人能够冲出重围的这个能力,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因为他这是直接冲出去,而不是像孙元良、李弥那样化妆成老百姓、士兵、伙夫之类的逃离战场。而且,他知道驾驶装甲车逃走,也说明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就在于装备,所以要发挥装备的优势。而且,胡琏逃走是在解放军已经发动总攻的时候,部队已经完全被打乱了,不可能带走的情况下,比孙元良、李弥那种直接抛弃部队自己逃走要强得多。

至于为人,张灵甫和胡琏就差得更远了。张灵甫到解放战争时期,被编入汤恩伯兵团作战,但张灵甫和汤恩伯关系非常紧张,也很看不起汤恩伯,更看不起和他同在汤恩伯兵团任职的李天霞,只和黄百韬关系稍微好一些。而胡琏作为陈诚土木系的嫡系骨干,人缘就要好多了。虽然未能当上兵团司令,但那是更高层面的权力斗争,和胡琏本人的能力无关。黄维去了之后,胡琏就欣然接受了,并没有其它意见。

换句话说,粟裕是测试胡琏和张灵甫两个人的战场表现的最好考核老师,粟裕对他们的特点的总结也就可以视为对他们的最终结论。相比之下,粟裕对整编七十四师虽然评价不低,但对张灵甫个人的评价其实并不能算太高,而且对张灵甫的优点和缺点了解都很清楚,这也是粟裕敢于下决心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围歼张灵甫的主要原因。而胡琏被粟裕评为狡如狐猛如虎,说明粟裕对胡琏的特点也是比较了解的,但还没有找到明显的缺点和破绽,所以才能在豫东战役中被他逃脱。

至于说张灵甫被包围之后有意以自己为诱饵,吸引华野围歼整编七十四师,好让国军在外面包围华野,再内外夹攻,他自己中心开花,这是后人附会之说,其实并无什么明显证据。如果张灵甫真有此意,那么他就更加不应该抛弃重武器,自投死地去孟良崮了。要想做到中心开花,最起码的是自己要能够守得住,而要守得住,国军唯一的优势就是装备,重装备全部被当成包袱丢掉了,拿什么坚守,又拿什么中心开花?


萧武


在国共两党中,黄埔4期的学生,共产党方面有林彪、伍中豪等,国民党方面有张灵甫、胡琏等。伍中豪和张灵甫。分别是两党领袖的心腹爱将,他俩甚至经历都极其相似,都曾考入北京大学又进入黄埔军校,最后都战死疆场。而林彪和胡琏也分别是国共的主要战将,当然胡琏的作用不可能与林彪相提并论。胡琏与张灵甫两人,若论军事才能,根据两人的战争经历,相对来说,张灵甫如果不死,战绩 必优于胡琏一筹。

张灵甫是国民党陆军中将,1947年于孟良崮战役中战死,时年44岁。张灵甫20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退学考入黄埔4期,毕业后参加北伐,并很快得到晋升,因杀妻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复出。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基本上参加所在74军对日所有战斗,并受伤致腿部留下伤残,凭着作战勇猛,屡立奇功,最后升至国民党七十四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后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因武器精良,作战勇猛,被称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内战爆发后,张灵甫充当急先锋,以其强悍的作战风格,率74师攻占六合、天长,最后攻占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一度使我方局势变得极为被动。

之后张灵甫率74师与解放军两战涟水,关最终攻下涟水,使华野六纵司令员王必成差点被撤职查办。但后来王必成终于在孟良崮飞兵急进,及时切断74师退路,成功复仇。

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初始时完全可以突出重围,是蒋介石让他拖住华野,然后调兵围而歼之,张灵甫也幻想做为诱饵,里应外合,全歼华野主力。但战局却未如他所料,最终折戟沉沙,被全歼身亡。

红军时期,刘畴西、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组成的抗日先遣队,被国民党74军围剿,只有粟裕带领数百人突围出去,其余人马尽数覆没,刘畴西、方志敏被杀害。孟良崮一战粟裕终于为红十军团及刘畴西、方志敏报了仇。

胡琏,国民党一级上将,以多谋善战著称,他黄埔4期毕业后,也很快得到晋升。在抗日战争中,也打出了很大的名堂,也是国民党阵营中鼎鼎有名的抗日将领。

在解放战争中,胡琏先后4次逃出解放军的天罗地网,这也是他好运气加上精于用兵的结果。


南麻战役中。胡琏布置精密的防守阵地,解放军进攻频频受阻,在付出很大的代价,即将攻破其防线之时,突然天降大雨,而且连下了7天7夜,解放军的进攻陷入停滞。让已经束手待毙胡琏躲过了一劫。曹县战斗中,胡琏不贪功冒进,而采取固守战术,解放军多次进攻无果,只能再次空手而归。

淮海战役中,胡琏被蒋介石空降淮海前线,但己于事无补对,其兵团被解放军全歼,但他竟然坐着战车逃出了重围,跑回了南京,成为了极个别的全身而退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渡江战役后,胡琏带领12兵团,又顺利的摆脱了解放军的合围,撤回金门,而且只是在解放军进攻金门的前一天到达,让金门守军的人数由1.2万增至4万,使我军情报在金门敌军规模上出现重大失误,而导致进攻金门失败。胡琏捡到了一份大功。

1958年,解放军炮击金门,金门防卫司令部三个副司令,两死一重伤,而司令胡琏却仅受轻伤,又成功的逃过一劫。

张灵甫、胡琏的军事才能都是很优秀的,也是在对解放军战斗中,少有的能占到便宜的国民党将领。张灵甫长于进攻,胡琏精于固守和全身而退。虽然张灵甫折戟沉沙孟良崮,但其中有多种原因,孟良崮之战虽然我军以三倍的兵力围攻,但胜负其实就在毫厘之间,张灵甫的死是有些冤枉的,如果国民党军队团结一心,那战役的结局真很难说。


历史微点


张灵甫是蒋介石给国民党军人立的榜样,是代表蒋介石的脸面。

蒋介石一生只敬重两个人,一个是戴竖,帮他治军,一个是张灵甫,帮他带军,没有这两人的忠诚,蒋介石也管不住军队,说服不了军人。

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打了几十年,蒋介石嫡系部队就没有被共产党军队全歼过,个个从心里是看不起共产党军队,认为只会打游击战。

粟裕举全华东军区之力,在孟良崮设伏,全歼蒋介石五大王牌之首74师,举国震惊,从此国民党军队不敢再小看共产党军队。

只要一被共产党军队包围,马上夺路而逃,生怕被全歼,只要被共产党军队阻击,马上就心虚了不敢向前,只要碰上共产党军队拼命,马上就夺命而逃。

从此共产党军队不再把蒋介石军队放在眼里,专打国民党各王牌部队,去争当共产党的王牌部队,获得更多荣誉,更多支持,更多兵源。

蒋介石失去了张灵甫,也就失去了军人榜样,从此嫡系部队不败的神话就被打破了,人人自危,也就不敢与共产党军队亮剑了,才兵败如山倒,逃到台湾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