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陪伴需要与“时”俱进,对孩子而言才算高效,这几点家长需要了解

自从升级做了妈妈,我和朋友的聊天内容里,出现的最多的词就是“带娃”,我发现不管是新手宝妈还是已经被折磨疯了的爸爸们似乎对于陪伴孩子这件事都是非常抗拒的。

有一个粉丝曾经给我讲过她和孩子之间的“恩怨情仇”:

女儿3岁左右,这位宝妈平时上班很少有时间陪孩子,都是婆婆帮着带娃,所以每次周末休息的时候宝妈就会非常近亲孩子,但是每次都被孩子狠狠拒绝。

早上起来的时候宝妈叫孩子起床吃早饭,但是孩子一直磨蹭,最后是婆婆把孩子叫起来吃了早饭;

吃过早饭宝妈想着和孩子玩一会玩具,当她把好看的芭比娃娃放在孩子面前时,女儿抓过来撇得老远,随手拿起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玩具零件;

宝妈再次尝试拿起芭比娃娃给孩子玩,和上次一样女儿又扔在了一旁,宝妈“不识趣”地问孩子“怎么不喜欢这个娃娃呀”;

孩子看了她一眼,接着玩手里那个不知道是什么的玩具零件,这时候婆婆进来说“她早就不喜欢娃娃了,就喜欢那些小玩意”;

陪伴需要与“时”俱进,对孩子而言才算高效,这几点家长需要了解

吃了午饭孩子躺在床上,宝妈拿起了女儿上午玩的那个零件企图吸引孩子,但是女儿很快就转过身去了,这位宝妈更疑惑了“为什么又不喜欢玩这个了呢”

婆婆进来跟宝妈说“她要睡觉了,你跟她玩什么,你瞅她困的”;

好不容易孩子睡醒了,宝妈心想这下应该可以和孩子玩了,她又拿出了孩子喜欢的“零件”,但是女儿根本不看宝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直在客厅里跑来跑去,又喊又叫的。

虽然休息了一天,但是几乎和孩子是“零沟通”,这位宝妈也想给孩子陪伴,但是孩子根本不给她机会,这让她觉得孩子可能不需要她的陪伴。

陪伴需要与“时”俱进,对孩子而言才算高效,这几点家长需要了解

孩子“拒绝”家长是因为孩子不需要家长吗?

很多父母在对于陪伴孩子上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只要孩子不理我就是不需要我。有研究表明,当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处于分离的状态,就会出现“亲子中断”,也就是孩子无法在父母身上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他长辈的陪伴和父母的陪伴完全比不了,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孩子和母体的接触在孩子心里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就像我们生活中妈妈抱孩子孩子会乖乖的吗,但是别人抱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非常抗拒、立马大声的哭出声。

这就是孩子本身对父母的一种信任和归属,如果父母长期不陪伴孩子,这种不安和恐惧就会扎根在孩子内心深处,慢慢孩子对于父母的存在就不太在意,甚至容易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陪伴需要与“时”俱进,对孩子而言才算高效,这几点家长需要了解

可是孩子抗拒陪伴怎么办?

像上面提到的宝妈一样,很多父母都面对过这样的情况,当自己全身心准备陪伴孩子的时候,竟然被孩子无情的拒绝了,这是为什么?

我儿子非常喜欢我的一个同事,每次来单位找我都会跟我的同事玩,而且两个人玩得非常开心;

但是有一次同事跟我儿子玩的时候,我儿子就一直不怎么开心,玩的情绪也不高,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是最喜欢阿姨了吗?然后儿子很真诚的跟我说“阿姨身上有股药味儿,我闻得难受”。

在这里家长们要明确一点,有的时候孩子并不是拒绝家长的陪伴,而是家长陪伴的方式方法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但是孩子不会说,只有出于本能的大哭。

陪伴需要与“时”俱进,对孩子而言才算高效,这几点家长需要了解

所以父母想要给孩子真正高质量的陪伴,需要与“时”俱进

1.孩子的“时”尚

回到上面提到的粉丝宝妈,她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两次给孩子拿芭比娃娃都被孩子扔在一旁了,因为宝妈觉得孩子是女儿,应该喜欢芭比娃娃,但这种“女孩喜欢芭比娃娃”的固定思维是宝妈的,不是女儿的。

这是很多家长都犯过的一个错误,把自己喜欢或者自己认为孩子喜欢的带给孩子,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长“热脸”贴了孩子的“冷屁股”。

所以家长应该在陪伴孩子之前,了解孩子喜欢什么:

平时观察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不要以“男爱金刚女爱芭比”的固定思维和孩子玩耍;

如果没有时间观察孩子,可以跟家里人沟通了解(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询问老师);

自己测试孩子喜欢什么,如果孩子对一件玩具或一件事提不起兴趣家长就不要勉强孩子。

2.孩子的作息“时”间

这一点非常好理解,如果现在是凌晨两点你非常困,但是这个时候有人叫你出去吃饭,你一定会想尽办法拒绝,因为这样的活动不符合你的作息时间。

陪伴孩子也是一样,孩子需要睡觉的时候对于其他事物是没有兴趣的,因为孩子的身体需要休息,孩子自己本身也无法控制。

家长陪伴孩子的心可以理解,但是也要遵循孩子的作息时间和规律。不要用自己作息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

陪伴需要与“时”俱进,对孩子而言才算高效,这几点家长需要了解

3.孩子的“时”速

我们再回到粉丝的困惑中,睡过午觉后,宝妈拿起女儿感兴趣的玩具零件但是孩子还是不理她,选择在房间里蹦蹦跳跳。

因为孩子的活动是有“动静”之分的,上午孩子乖乖坐着玩零件的时候是静态的,午睡后孩子精力体力充沛,就喜欢蹦蹦跳跳,这是动态的。

而宝妈并没有根据孩子动静调整自己对孩子的陪伴,偏要在孩子想蹦蹦跳跳消耗体力的时候让孩子坐下来玩零件,孩子自然不愿意,所以宝妈才有了“抗拒”陪伴的错觉。

家长跟着孩子的“时速”调整陪伴是非常简单的:

  • 孩子坐在地上家长也陪孩子坐在地上;
  • 孩子来回跑跳家长也要动起来;
  • 如果孩子坐着堆积木,家长就不要给孩子扔皮球玩;
  • 孩子想捉迷藏,就不要要求他安静……

陪伴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想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却是需要家长用心钻研的,仅仅坐在孩子旁边绝对不叫陪伴。

我是C位妈妈,一名专业育婴师,还有一个3岁的宝宝,如果您有任何带娃养娃的困扰和问题都可以咨询,当然我更愿意倾听所有妈妈的酸甜苦辣,除了带娃也能做你的闺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