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你怎么看?

燕赤霞二世


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一套对应的军衔制度。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一套军衔制度,共分为六等,分别是将、校、尉、准尉、军士和士兵,未设立元帅军衔。

当时的将官共分为五级,分别是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这套军衔制度也与美国的军衔制度颇为相似,特级上将对应美国五星上将,一级上将对应美国四星上将,以此类推。

(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

尽管这套军衔制度看起来十分完备,但在抗战中,有不少将军却是“中将加上将”这样的奇葩军衔,这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中将加上将”,是中华民国陆军的一阶军衔,其全称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单来说,就是让中将拥有上将的职权,但并不予以授星,薪俸也是按照中将的最高标准来给。

那么,既然让中将得到了上将的权力,为什么不直接授予上将衔,反而还那么麻烦地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将加上将衔”呢?

实际上,国民政府在1935年就颁布了铨叙条例,该条例特别规定,陆军上将的名额有限,不管出现何种情况,都不能再扩编。从铨叙条例的安排来看,陆军特级上将有1人,一级上将8人,二级上将12人,共计22个名额。

当时的具体分配情况是这样的:

特级上将:蒋中正。一级上将:冯玉祥、何应钦、张学良、陈绍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阎锡山。二级上将则是包括了白崇禧、刘湘、顾祝同等在内共12人。

(一级上将何应钦)

对于军人来说,想要晋升就必须得积累战功,一步步向上爬。虽然在抗战中有不少二级上将都拥有了足够晋升的战功,但由于国民政府限定死了名额,因此这些人只能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一级上将之中有人去世,才能够取得晋升的机会。

比如白崇禧,就是在一级上将朱培德病故之后,才补位晋升成功。

但对于国民政府来说,由于当时的国内环境并不平静,再加上占据东北的日本人也渐渐表现出了入侵的态势,上将名额开始显得有些不太够,而且国军部队中不少将领都已经有了晋升资格,却苦于名额限定,迟迟不能得到晋升。因此在多重压力下,国民政府于1936年补充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创造出了“中将加上将”这一特殊军衔。

在条例出台之后,国民政府就立即拟定了一批获得“中将加上将”的将军名单,他们包括:陈诚、张治中、卫立煌、薛岳、钱大钧、张发奎等人。

(一级上将白崇禧)

而国民政府之所以向他们授衔,实际上是在向他们传达一个信息:你们几位的战功、资历实际上早就已经够得上上将了,但由于政策原因,只能暂时授予你们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军衔,一旦上将位置出现空缺,你们就是优先替补的将军。

国民政府在逃往台湾之前,共将该军衔授予了55名将军。到了台湾之后才停止了授衔。虽然听起来是类似于“准上将”这么一个意思,但不少人始终觉得是拿着中将工资,操着上将的心,并不愿佩带这个特殊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刘湘在1938年死后也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虽然国民政府的上将名单有着名义上的人数限制,但死去的将军被追授为上将衔,却是不受到影响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国民党的将官军衔分为5个等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

特级上将,只有老蒋一人,唯我独尊。

那么中将加上将是一个什么军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北洋政府时期,上将是很稀缺的。但是后来袁世凯为了拉拢人心,便开始大肆授军衔,不但将军人数一下多了起来,而且还是虚高。比如上校,给个虚衔就成少将了,以此类推。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授军衔沿用了北洋政府时期的设计,但能够授衔的部门却有三个,国民政府,总司令部和军事委员会。

而他们三者之间又没有工作上的协调统一,各行其是。所以授衔非常混乱。

甚至没有在军中任职都可以给军衔。比如军事委员会就给杜月笙当时给了个少将衔。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军衔高的将领很多,但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提升。而且军衔的含金量也没了,毕竟遍地是将军,这可不行。

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军衔制度进行了改革。

首先将军衔分为了职务军衔和正式军衔两种。职务军衔是临时性的,在其位授其衔,离开其位,军衔随之取消。正式军衔是终身制的。

其次在人数上也做了严格限定,尤其上将军衔。要想升到上将,必须是上将位置有空缺,比如阵亡或者裁撤。否则战功再卓越,也升不上去。

在此情况下便出现了中将加上将的军衔。也就是说它属于准上将,等上将有空缺才能转正。

这也就是国军将领中为什么中将多的原因。著名的张自忠将军,就是中将加上将。

除此之外,还有追封的上将。比如36集团军司令官李家钰,42军军长冯安邦都是战死沙场,殉国后追封的上将。


说史听涛


知识点,为了防止将星泛滥和凸显陆军上将之威誉,根据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铨叙条例,陆军上将的名额是受限制的,规定特级上将1人(名字不用说了)、一级上将9人、二级上将12人,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正式铨叙的三个等级陆军上将的名单上限为22人。

(何应钦是首批九名一级上将)

特级上将其它人就甭想了,因此从二级上将晋升一级上将,或从陆军中将晋升二级上将,都得排队按顺序补缺,前面没有位置空出来就得等着。比如一级上将张学良1937年被审判褫夺军衔,军委会总参谋长湘军元老程潜补缺,同年滇军元老一级上将朱培德病故,军委会副总参谋长桂系白崇禧补缺。

说明:对高级将领军衔的“追授”不受此限制,活人不能跟死者相提并论,比如“四川王”刘湘在1938年病死后立即追晋陆军一级上将。

(此时陈诚是中将加上将衔)

如果二级上将的位置出缺了,现役陆军中将们再按顺序晋升,这个数字在和平时期是基本够的,比如人民军队现在一般就维持在20几个上将的规模,但是在战争时期显然不敷分配了,战功、军职和特任都要求有更多的上将名额,但是规定又不好破坏,于是1936年补充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就此出现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这一军阶。

说白了,你老兄的职务、资历、军功、停年都已经够条件晋升上将了,但是前面二级上将包厢的座位满员,你就暂挂着上将军衔先干活,但是铨叙军衔仍然是中将,也拿着中将的工资,但有优先递补权,可以理解为“准上将”军衔。


(铨叙军衔任命书)

什么时候前面空出位置来了,再按顺序顶上,此时军委会铨叙厅才正式行文记档,算你真的上将了,拣几个答友们比较熟悉的说明一下:

1936年第一批获得“中将加上将衔”、开始排队晋上将的有:张发奎、余汉谋、张治中、钱大钧、陈诚、卫立煌、薛岳、孙连仲等。也就是说,早年的“五虎上将”里只有刘峙、蒋鼎文和顾祝同是正牌子陆军二级上将,陈诚和卫立煌是准上将。



张自忠将军1939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0年战死后直接追晋陆军二级上将。大家应该发现张将军后来很少佩带军衔,个人感觉应该是对这个特殊军衔的尴尬。

胡宗南1945年获授此衔,黄埔生第一名。汤恩伯、罗卓英1946年获授此衔,终兵败大陆期间此衔共颁授55名,逃台后停止。

(职务军衔任命书)



需要注意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军衔是有两套体系的,即“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前者是军人根据学历、资历、停年等逐步晋升的正式军衔(永久军衔),只要不是退役或被褫夺,就永远存在,有国民政府的正式文书;后者是根据军人担任的职位临时适配的军衔,只需军事委员会的任命书即可,一旦职务被撤销仍然恢复铨叙军衔,这才是临时军衔。

比如廖耀湘担任新六军军长时,职务军衔是中将,但铨叙军衔才到“骑兵上校”,这个之前有专答。



而“中将加上将衔”与职务并不挂勾,属于正式军衔,这就是不能称之为“临时上将”的原因,因为这有悖于正式军衔和临时军衔的区分标准,容易引起混淆。

在1946年换装美式军服前,除特级上将有明显区别外,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加上将衔”没有区别,全部挂三颗星领章。

1946年以后,特级五星、一级四星、其它为三星。




(1946年以后的肩章)


度度狼gg


民国时期国军的军衔系统要远比现在解放军的军衔复杂。众所周知,解放军的军衔不是与职务一对一挂钩的,以正营职为例,其军衔可能是少校,但也可能是中校或者上尉。而且,军衔并不随职务晋升而即时变动,如未到军衔晋升年限或者因为一些其他原因军衔暂时没有晋升,往往会出现少将副大区职、中将正大区职之类的情况。但是,解放军的军衔都属于正式军衔,非经晋升、降级、褫夺,不能随意变更。



民国时期国军的军衔则较为复杂,分为职务军衔和铨叙军衔两个系统,而且二者并不完全挂钩。职务军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走简易程序直接授予,中下级军官甚至由基层上报、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审核通过即可,这类军衔通常与职务同时出现,如整编师中将师长、中将军长等。而铨叙军衔则是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按照资历、学历、军功、职务等拟定铨叙军衔级别、由国民政府主席签发正式命令、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授予的正式军衔,通常与军兵种同时出现,如陆军少将、海军中将等。而且,职务军衔的晋升与铨叙军衔的晋升并不同步。



以在孟良崮阵亡的张灵甫将军为例,彼时张将军的职务军衔是整编七十四师中将师长、之前张将军还曾出任七十四军中将军长,但是他的铨叙军衔却只是陆军少将。因此才有了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的“中将师长张灵甫阵亡后追赠中将军衔”的情况。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因为张将军虽然职务军衔是中将师长,但是铨叙军衔却只是陆军少将。而这个追赠的中将军衔则是铨叙陆军中将!不要小看这个追赠,它是有实际意义的。国军的职务军衔只和现职挂钩,一旦离职或者赋闲,一应待遇全部参照铨叙军衔而不是职务军衔。换言之,如果某位少将师长的铨叙军衔只是陆军上校、甚至陆军中校。在师长任上时,他可以佩戴少将军衔、享受师长待遇。但是,一旦离职或者赋闲,他的待遇却是要参照铨叙军衔陆军上校或陆军中校的,阵亡抚恤等亦然。蒋某人给张将军追赠陆军中将,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其抚恤等级和丧葬规格。



中将及以下级别通过职务军衔的设置总算是得到了较为合适的解决。但是,中将以上又出现问题了。国军的铨叙上将分为特例、一级和二级,而且明文规定,各级上将都有名额限制,实行“一个萝卜一个坑”。除非其中有人退役、过世或者被褫夺军衔,否则不予补充。但是,现实操作中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部分原本拥有二级上将军衔者失去了实权、甚至职位,但是并没有退役,更加没有去世或者被褫夺军衔;或者又新增设了铨叙二级上将才有资格出任的职务。这个时候,继任者就麻烦了,因为名额有限,虽然职务晋升了,却暂时无法晋升铨叙二级上将。最终,国民政府采取了北洋政府曾经使用过的方法,那就是加衔。于是,中将加上将衔便产生了。因为名额问题,暂时无法授予二级上将的中将,先给个加衔,把待遇先给了、三颗星也可以带起来了。但是,必须等到二级上将出缺才能予以递补。国军的所谓中将加上将衔,说白了和职务军衔的本质差不多,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待遇和职级对等问题。只不过它比职务军衔相对更硬气一些,因为它属于正式军衔。据说朱总司令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的就是所谓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民国时期实质上形成的地方军阀割据有一定关系。晋系、桂系、川军、马家军……早期,国民政府的手根本身不过去,军衔亦然。因而导致了军衔滥授、将军成堆的情况。同时,蒋某人嫡系——黄埔系的将领资历又普遍偏低,火速晋升不仅操作上不太方便,也容易造成这些人迅速“官僚化”。加之战事频繁,军官的流动性太大,严格的军衔晋升制度无法满足战争需要。于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差不多就是抗战前两年,国民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搞出了职务军衔与铨叙军衔分家。为了限制高级军衔的授予数量、主要是针对地方实力派,蒋某人又搞出了上将军衔的名额限制,这才导致了中将加上将衔的出现。


农民工歪说历史


题主说的“中将加上将”军衔,是国军准二级上将(候补二级上将),具有晋任二级上将的优先资格,此衔只适用于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此衔的全称为“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简称为“陆军上将衔”。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什么会有“中将加上将衔”?

1935年,国民政府将国军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当年共授任1名特级上将、8名陆军一级上将、1名海军一级上将、21名陆军二级上将,次年又分别授予程潜、李烈钧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至此国军中授任的上将为124人、中将为418人。

由于1935年国军中符合授任上将的人员很多,而上将军衔的名额又是固定的,要想挪出空档,只能将91名原先已获得上将军衔的陆军将领改任中将,但这显然也行不通,势必要引起一些矛盾。

1936年,为解决高级将领中具备授予上将条件的,但又受上将员额所限而不能授予的问题,特在陆军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由于海军始终非常弱小,空军成军时间晚,上将人数都非常少。因此,中将加上将衔的制度只适用于陆军中将。

至此,国军将军衔级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将、少将五个衔级。

“中将加上将衔”都有哪些规定?

1936年2月,国民政府最终确立了以特级上将封顶的军衔体系,三军士兵军阶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大致相同。新评定的军官均须报请国民政府授任。

其中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规定,满足晋任上将资格的陆军中将,由于员额所限需先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陆军二级上将如果有空缺名额,则在中将加上将衔中择优特补;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的数量以上将名额为限,其制服与二级上将相同,薪水依照最高额支付。

“中将加上将衔”将领都有哪些人?

1936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共叙任了28人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国军的现役将官总数基本保持在60人左右。据统计,当年特级上将1人,一级上将8人,二级上将23人,中将加上将衔28人,总计60人。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军上将名额增加了5名,刘文辉等7名川军将领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到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包括加授、追晋(追赠)、特赠等形式,共授予53人为中将加上将军衔,如下:

特加(授加)42人:张发奎、余汉谋、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庞炳勋、孙连仲、盛世才、吕超、李品仙、邓锡侯、朱绶光、廖磊、夏威、王树常、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刘文辉、杨森、杨杰、刘兴、贺耀祖、唐式遵、张自忠、孙震、卢汉、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胡宗南、汤恩伯、李汉魂、刘士毅、马步芳

追晋(追赠)7人:周浑元、贾德耀、井勿幕、方策、鲁英麐、刘戡、严明

晋加3人:黄琪翔、罗卓英、林蔚

特赠1人:伯达马塞尔

53名“中将加上将衔”中哪些人得到晋升?

这53名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中,有9人后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其中陈诚还晋任为陆军一级上将。这9人分别为:

卫立煌,1939年5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增补韩复榘枪决后的空缺。1935年授中将;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2年被褫夺二级上将军衔,降为中将;1943年恢复为二级上将。

陈诚,1939年5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增补刘湘病逝后的空缺。1935年授中将;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7年晋任陆军一级上将。

薛岳,1944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增补宋哲元病逝后的空缺。1935年授予中将;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50年晋升一级上将。

张发奎,1945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增补陈调元病逝后的空缺。1936年授予中将加上将衔。

张治中,1945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增补杨虎城退役后的空缺。1935年授中将;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

余汉谋,1946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增补白崇禧晋升后的空缺。1965年9月晋升一级上将。

熊式辉、陈仪、邓锡侯,1947年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

这53名中将加上将衔均为陆军将领,亡者追赠、追加上将衔7人,其中生前为陆军中将者2人,生前为实授陆军少将官阶而任中将职务者2人,生前无实授军衔者3人。


野史也是史


在民国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军衔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后来统治者例如袁世凯等人为了拉拢各方的实力派,所以授予了很多虚高的军衔,导致当时的上将军衔实在是太多,有点烂大街的感觉。

后来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中国之后,对军衔做出了一定的管理。因为在民国时期的军衔实在是有点太烂了,尤其是最高军衔在全国上下授予的人数实在是太多,导致这个最高军衔的神圣性大打折扣。有鉴于此,当时国民政府就对上将军衔做出了严格的控制,规定了上将人数必须是一定的数目,不可能多授予,只有在前面的人死亡或者其他原因情况下,才会有其他的人顺序递补上。这样上将的军衔含金量就很高了。

当时最高军衔是特级上将,事实上这个军衔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就是蒋介石自己。然后有一级上将,严格控制在9人。最初的9个一级上将除了何应钦之外,全是各地的军阀实力派。后来朱培德因病死亡,最后由程潜递补上,而张学良因为西安事变被软禁,剥夺了军衔,由白崇禧递补上。抗日战争胜利后,冯玉祥退出现役,最后由陈诚递补上,这就是国民政府在大陆期间所有的一级上将,控制得相当的严格,这点国民政府倒是一点没有马虎。

二级上将控制的人数也是相当严的,控制在20人左右,也是如同一级上将一样,人数不得扩大,只有出现二级上将死亡或者是退役的情况下,才能授予新的二级上将。二级上将也是大部分都是授予各地的军阀,蒋介石的嫡系中第一个被授予二级上将的是刘峙。刘峙虽然被人讥笑为逃跑将军,但是早年的时候还是相当强悍的,一直是蒋介石手下的第一大将。

但是在战争期间,毕竟有很多军功很大的人,但是上将人数又不可能盲目的增加,所以就弄出了一个中将加上将军衔,给予那些立下了巨大的战功,但是暂时又没有上将军衔空缺的情况下,授予的一种军衔。早期的著名将领陈诚,张治忠,张发奎,卫立煌,薛岳等等都是中将加上将军衔,后来才升上去的。

当然在战争中,总有一些将领为国捐躯,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死亡而最后被追授上将,这样的名额是不占用现役上将的名额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在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以后,军事委员会决定重整军衔,所有军衔均归国民政府军事委会铨叙部进行建档考评,目的就是严格军官晋衔制度,阻止那种手头仅一、二万人马,就自封中将师长、上将军长的混乱状态。

于是,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会将原上将搞出了三个不同的等级,即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

其中,特级上将仅授予一人,即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中正;陆军一级上将也只授予了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空军无一级上将。

此时,二级上将定编12人,但实际授衔时却有23人,够晋升二级上将资格,但员额毕竟有限,因此部分位高权重的老资格中将,准许佩戴三星二级上将军衔,但这些人的军衔被铨叙部核定为“中将加上将衔”。

胡宗南、汤恩伯、罗卓英等将领,在1949年前都是中将加上将衔,即佩三星上将领章的准上将,也即领中将工资,档案军衔仍然是中将。

张自忠,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也属于“中将加上将衔”,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被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

特级、一级、二级上将,其实在军服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领章上配3颗三角星;到抗战胜利后,国军仿照美军服饰和军衔,特级上将在肩章上辍5颗五角星,一级上将在肩章上辍4颗五角星,二级上将在肩章上辍3颗五角星。

综上,所谓的“中将加上将衔”,事实上就是上将军衔由于没有空缺编制,导致有资格晋升为上将的中将无法晋升,所以设置这么一个“中将+上将”的东西来弥补一下,待二级上将空出缺额,再从中将加上将衔者择优正式晋升上将。

如同某候补委员一样的道理,某委员空缺了,按序位将“候补”两字取掉,成为某委员。但加衔制度仅限于陆军中将,其他军种、其他衔级均不能加衔,这也可以说是特例。


国平军史


因为民国军队繁杂,数量众多,为了控制将军数量,老蒋在1935年颁布新规定,限制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数量,对全国军队进行整编。

由于蓝党军衔没有大校/准将设置,所以少将军衔控制不住,因此中将军衔也就对应了太多职务,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是中将,集团军参谋长,副司令,战区参谋长,副司令甚至旅长都被授予中将。为表彰中将立功者,蓝党创造出中将加上将军衔,就是享有二级上将待遇,佩戴临时三星将衔,但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得等现有上将的缺额。一旦有缺则优先晋升。比如张自忠,张治中,陈继承,胡宗南等均获得过中将加上将军衔。


四川達州


写过几篇关于国民党军队军衔的文章,在这里再简单谈一谈。国民党军衔有两套系统,一套是正式军衔,由国民政府正式铨叙在案,格式是军种+军衔,比如陆军中将、海军少将等,只要不退役、不被褫夺,这个军衔是终生的;另外一套是临时军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授予,格式是军衔+职务,譬如少将师长、中将军长等等,如果职务免除,军衔也随之免除。

特级上将只有蒋介石一个人

国民党的将官军衔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其中特级上将为蒋介石;1949年前一级上将有冯玉祥、朱培德、李宗仁、何应钦、张学良、陈济棠、唐生智、阎锡山、陈绍宽(海军)、程潜、白崇禧和陈诚等12人;其他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人员太多,在此不赘。

身着新式一级上将军服的阎锡山

每个军衔等级都是有名额限制的,一旦出缺,就由下一等级的军官按顺序递补,但当时的上将特别是二级上将都很年轻,一般不会出缺,这样中将阶层就很难晋升。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出台了一个《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在上将和中将之间增加了一个“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以安抚那些老资格中将。获得中将加上将军衔的军官可以佩戴上将军衔标志,享受上将的待遇,类似于今天某些副部长、副厅长享受正部级或正厅级待遇,或者一些委员会里的候补委员。

中将加上将军衔的张治中佩戴上将军衔标志

曾经被公布过中将加上将军衔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不算少,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张治中、胡宗南、卫立煌、钱大钧等,这些人后来一般都晋升了正式二级上将军衔。


民国年间那些事


事实上,这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危难,将军挺身而出,为国作战,但是荣耀就这么多,军衔也就这么多,很多将军就没有办法拿到相对应的军衔,只能够挂一个虚名。这个虚名就是为了增加同样的军衔上面的人数。

一个国家的上将数量是有限的,将军也就那么点,当然,本来按照一个国家正常的节奏,军人开始服役,然后熬上个几十年当上将军,有一套完整的规则流程,熬资历是一个军队里面的将军必须要做的事。

但是当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所有中华民族的子女率领着自己手底下的将士在外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以后,这一下子光靠资历,那是不行了那么多人力了那么多战功,那当然得要奖赏军衔就是奖赏的一部分。

不是问题就是军衔的数量一共也就这么多,那怎么办?已经有军衔的人还没死,军衔还在那儿挂着,但是后面的人立下战功,这些战功必须转化成为军衔,否则军人呐,自己当然是不服气了,凭啥我在外面浴血拼杀以后为什么得到的奖励还不如别人熬了个几十年,什么事情都不干呢?你看我手底下的人立了战功以后立刻就得到相应的军衔,凭啥我就不可以?

军人在自己的军衔和荣誉上面有着不可退让的原则,所以当时这个事情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也没有办法,只能够说那咱们就重新创造一种新的军衔,任命吧。

就出现了这种所谓的中将加上将的军衔,事实上,这一种军衔已经不能算是特例了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也有很多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比如说最著名的74军军长王耀武,他在抗战时期的军衔只是一个少将,但是军长肯定要么中将起步,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才被授命为中将。

有人说这样是对这些军人的不公平的,事实上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国家有那总不可能说正好哪个人是什么样的职务,(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就执行什么任务吧?那当然是看见情况就得上,谁见到了谁都有义务去执行相应的任务。

但是军衔虽然混乱,但国民党内部的指挥的系统却并没有说,因此而混乱,工厂内部基本上是实行一条军衔是你的一种身份,而军队内部的职务又是你的另外一种身份,这种情况二者互不相扰,比如说王耀武在自己的74军内部遇到一个中将,不会说因为自己军衔比对方低而选择听对方的话该怎么指挥还是怎么指挥。

但是如果是蒋介石过来瞎指挥,那就没办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