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沿着都(江堰)汶(川)高速,转眼就可以从成都来到汶川。进入县城威州镇的213国道路口,矗立着一尊雄伟的大禹治水铜像,大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耒锸,仿佛站在治水的雨夜,劳身焦思,但双腿坚实、面容坚毅,力拔山河。此尊铜像高16米,重达30吨,想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禁肃然起敬。据说汶川是大禹的出生地,越推向记载最早的文字典籍,越能证明大禹的出生地就在汶川县绵虒镇高店村飞沙关石纽山刳儿坪,有刳儿坪、洗儿池、禹穴、涂禹山等传说中地名沿用至今。理县、北川也在竞争这个江湖地位,北川县有个禹里镇。这三地的共同点都是羌人的聚居区,也即是说,大禹是羌人的始祖之一。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大禹

大禹治水始于岷(汶)。“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治水成功后,即被舜禅让为帝,开创了中华文明最早的渊源之一。大禹治水,难道治理的不是黄河而是长江上游的岷江吗?作为夏朝的建立者,大禹的统治中心应该在黄河流域的,这恐怕会给一些关心大禹的国人带来困扰。大禹故里到底在哪里?其实这已经不太重要,名人是一种文化符号,只要能给当地带来持续的旅游收益,跟名人攀攀亲戚也无妨。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龙溪羌寨

在汶川县城稍事歇息,我们继续赶路,准备过理县到红原大草原去。汽车在杂谷脑河谷中迎着猎猎河风前进,抬眼望去,两边俱是森严冷峻的大石山,山上别说树木,就是野草都很少。石山上一道白,一道灰,白色的就是汶川大地震留下的滑坡痕迹,那是大山的伤痕和泪痕。这样的石山看着让人揪心,没有植被就没有出产,连野兽也无法生存。大自然有时极为慷慨,有时又极为吝啬啊!在临近河谷的地方,因为水土有所改变,绿色逐渐增多,让人稍感欣慰。在石山的山脚下,半坡上,汶川人因地制宜,随着山势建造了不少两层楼房,白色的墙体连成一片,倒是给石山增加了不少生趣。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龙溪羌碉

汽车在群山中穿行,十余公里后,路边逐渐出现了一些石片砌成的房屋,墙壁上多有白色的羊头图案。走近细看,那些石片不过是贴在墙壁上作为装饰所用,内部仍然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工艺。再往前走,这样的民居越来越多,在右边的山谷出口,出现了一座石砌的寨门,左边是碉楼,右边是石墙,二者之间有木梁连接,整个寨门呈不对称的H型,左高右低。寨门上随意地挂着许多玉米棒子,右边的木板上用篆书写着“羌人谷”三字。这就是汶川县龙溪羌人谷了,此地的得名,源于穿寨而过的这条龙溪河。这条河发源于海拔4000多米的阿尔沟森林,直到汇入杂谷脑河。从龙溪羌人谷溯流而上十多公里,山里还有座阿尔村羌寨,据说羌族风味更加浓郁。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寨门

穿过寨门,左边的开阔处有一处羌族释比(汉族称端公)群雕。释比是羌族传统宗教中不脱产的宗教教士或者祭司,其祖师叫阿巴木纳。在羌族社会中,因为释比掌握着宗教经典,从蒙昧时期到现在,一直是羌人和鬼神之间的沟通者,在羌寨的地位举足轻重。羌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羌族的传统都在释比们脑海中。要记下如此浩繁的经典,没有超强的记忆力和十来年的努力是不行的。除了宗教经典,羌族的历史文化、科技、医学、音乐舞蹈等释比也得熟悉,因此一个释比,就是一个羌族文化的图书馆。这组铜雕中,释比们身着翻毛羊皮褂子,手持羊皮鼓,一边敲鼓舞蹈一边念念有词,将羌人的祈祷传递给神灵。群雕再现了释比们祈福纳祥的场景,给我们彰显出羌人源远流长的独特文化基因。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释比

龙溪羌人谷东寨门的传统木祭值得一看。羌人信仰万物有灵,以木头为载体来崇拜自然等,木头上面雕刻着日月星辰、释比图经和羌人崇拜的一切神秘万物。这些木祭,其实就是一件件粗犷的艺术品。龙溪羌人谷,也就几十户人家。羌寨沿着龙溪河谷绵延了两三公里,民居都顺着山势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民居的门窗、墙裙多使用木材进行装饰,因地制宜地描绘了非常抽象简约的动植物图案,颇有汉代画像砖的韵味。雄伟的羌雕高耸入云,其色调跟周围的石山相得益彰,彪悍霸气,彰显出羌人顽强生存的民族精神。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木祭

在龙溪河的寨门下,一个老妪热情地给我们推荐她的梨子。老人说这都是她家自己的果树上摘下来的。老人一边跟我们闲聊,一边还一针一线地绣着鞋垫。老人说她是羌族,也会说羌话。她脚上的布鞋,鞋里的鞋垫,身上的围腰,都绣着羌绣。图案都在自己脑子里,小时候跟着母亲一起刺绣,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我说你们绣得真好,心灵手巧。没想到老人听了,脸上竟然泛起了一些红晕。看看天色已晚,我们准备在龙溪羌人谷住宿算了,老人热情地在前面带路,邀请我们到她家开办的家庭旅馆去,还说要给我们吃羌族美食洋芋糍粑和玉米搅团等山野风味。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羌家院落

这玉米搅团其实汉族地区也有,俗称面搅团,我小时候就吃过。在熬粥的时候,看看米饭已经煮开花了,在锅里搅上一些玉米面。锅里的米饭很少,玉米面为主,不然就喧宾夺主了。左手端着盛有适量玉米面的瓷碗,右手拿着筷子。将瓷碗倾斜,使玉米面缓缓地撒在锅里,筷子要在锅里不断地搅动,使玉米面散开,不然玉米面拧在一起成为小疙瘩状的面泡子,外面熟了,里面还是生的。玉米面煮熟后,在锅底火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冒泡,很容易烫伤撒面者的手背。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释比作法

锅里也可以不加米饭,直接就边撒玉米面边用筷子搅动,这就是面搅团得名的来历。边撒边搅容易烫手,还不便于把玉米面散开。后来我给母亲建议,直接在装有玉米面的碗里倒开水,用筷子搅匀后再倒进锅里去煮,这样可以避免烫伤手背。母亲尝试后,觉得我的办法很实用,从此我家的面搅团都采用这种方法了。面搅团宜稀不宜干,晾凉后撒上盐巴、花椒粉和辣椒油,粗粮细作,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羌女

至于洋芋糍粑,我就没有见识过了。别说洋芋糍粑,就是全国流行的糯米糍粑,我也没有见过。洋芋就是土豆,也有叫马铃薯的,既然是糍粑,肯定还是要打,这是糍粑的共性。老人的女儿杨姐,三四十岁,听说我们想吃洋芋糍粑,赶紧就忙活开了。首先选择了十多斤面洋芋(淀粉多),洗净去皮,放在柴灶锅里蒸熟。等洋芋晾凉后,就端到院子里,那里有一块贴着大理石面的水泥板,这就是打糍粑的地方。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洋芋糍粑

杨姐把熟洋芋摊在大理石板上,用一个T型木锤把洋芋擂成小块,然后就使劲地对着洋芋捶打起来,院子里回荡着一阵阵噼里啪啦的声音。洋芋泥的粘性越来越强,逐渐粘合成一块面团状的洋芋糍粑。看着杨姐挥舞着木锤挺轻松的,我也接过木锤试了试,谁知这根本就是个力气活。洋芋泥粘合在木锤上,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分离。想象一下你吃白麻糖的时候,麻糖粘在上下牙之间,恨不能把牙齿拔掉,就是那滋味。

或者说你一脚踩在烂泥塘里,想把脚拔出来,得使出吃奶的力气一样。仔细听听,羌寨里似乎到处都有劈啪啪的声音,看来大家都是冲着洋芋糍粑来的。煮食时,将洋芋糍粑一一掐制成面块状放入锅中,佐以高山上采来的野菜“飘带葱”腌制出的特色酸菜,再放入小块老腊肉油膘;食用时,可在碗中加入酱油、盐、葱等调料,就成了美味可口的洋芋糍粑面汤。洋芋糍粑也可以切成小块,压扁成型后放在油锅里煎炸至两面金黄后食用,脆香可口,不亚于面粉类油炸食品的口感。

在汶川龙溪羌人谷赏秀美山水,看释比作法观阿婆羌绣品尝洋芋糍粑

图注:羌历年

其实洋芋作为羌族地区的食材,最粗犷的做法莫过于烧洋芋。杨姐在土灶的火塘热灰里,放了十多个拳头大的洋芋,等到饭熟菜香,即将晚餐的时候,她用火钳把那些洋芋全都夹了出来,在地上拍打干净柴灰,用小竹片剥开土豆皮,就示范着吃起来。看她吃得香喷喷的样子,我们纷纷如法炮制,真是香啊!如果有火锅店的那种干碟子,沾点辣椒面、黄豆粉一起吃下去,那味道才巴适呢!(彭忠富/图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