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明清最后的决战:崇祯帝铸成大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明清最后的决战:崇祯帝铸成大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1639年2月,清朝皇帝皇太极多次派出军队进犯锦州城,这便是史上松锦之战的开端。虽然松锦之战被历史所忽视,但事实上这是明、清交替关键一战,这场战争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在这一战中,崇祯皇帝犯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将明朝气数散尽推进绝路。下面小编就来带您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明清最后的决战:崇祯帝铸成大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1636年初,草原上野心勃勃的汉王皇太极丢弃可汗的称号,建立清王朝,登基为帝。他一直想要挥师中原推翻大明,将清朝疆域扩大至中原大地,但是要入关就要突破宁锦防线,而锦州城便是突破宁锦防线的战略要地。为实现自己的野心,自1639年2月始,皇太极多次派兵进犯锦州,然而却无有寸功,一时之间难倒了皇太极。深思熟虑之后,皇太极认为强攻不下不如改为围困,他于是派多尔衮、济尔哈朗率军队将锦州团团围住,又派遣蒙古士兵进入锦州策应,里应外合攻占了锦州外城。外城一破,锦州城内人心遑遑形势紧张,驻守锦州的守将祖大寿立刻派人给都城送信,望派兵增援。

明清最后的决战:崇祯帝铸成大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当时,洪承畴在外大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杀得李自成逃到商洛山中避难。崇祯帝见李自成已败,便将洪承畴调回任蓟辽督师,挂帅与清军对抗。祖大寿的求援书送到了崇祯帝手上,皇帝立刻下命洪承畴,率领八位总兵二百多位将领,带着当时整个大明朝最顶尖的边防部队十三万人,即刻驰援锦州城。明朝派出了精锐之师,面对的也是草原上经验丰富战无不胜的八旗劲屡,且蒙古军队骑兵精良善于平原作战,这让洪承畴十分忌惮,所以他只能长期驻扎宁远,不敢轻易出击。直至1641年5月,洪承畴遣军去往松山,与济尔哈朗所率领的军队正面交锋,清军大败而归。

明清最后的决战:崇祯帝铸成大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第一场遭遇战便打了个漂亮的胜仗,这本是个好兆头,然而此时明朝朝廷内部对战事的看法有了巨大分歧,朝中发出了两种声音。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的一派认为军队过于庞大,朝廷发军饷太过最艰难,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以最快的速度解锦州之困;而以蓟辽督师洪承畴为首的一派则认为清军兵强马壮,应“且战且守”,应尽量减少与清军正面交锋,保存实力,迂回取之。正在锦州城内苦苦坚守的祖大寿也同意这个想法。最终决定权交到了崇祯帝朱由检的手上,他与陈新甲想法一致,认为应速战速决,于是他遣监军去往前线,带去了催战的旨意。洪承畴接了旨意无可奈何,只得率军离开宁远,向锦州城进发。双方最开始交锋之时,明军胜了几场,大挫了清军锐气,而后清帝皇太极在患有疾病的情况下,依然自亲发号施令,调遣军队往最前线督战。

明清最后的决战:崇祯帝铸成大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公元1641年8月19日,洪承畴的部下被清军率众包围,双方决战一触即发。然而,战鼓尚未敲响,明军便先自己生了乱,兵士们无心此战,总兵王朴率部临阵脱逃,局势乱上加乱。不用说,此一战,明军死伤无数被清军血洗,死了约五万三千人。明军精锐尽失,清军乘胜围了松山城并于1642年一举攻下,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中宁锦防线崩溃,中原大门向清军大敞而开,自此清军入主中原再无阻碍。而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也因崇祯帝的催战旨意,葬送了自己战斗力最强的精锐之师,铸成了无法挽回的大错。守护疆域的精锐之师一旦失去,明王朝无以为继,徒剩灭亡一途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