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苏州人文:堙没的古庞山丨尔雅斋

堙没的古庞山

陈金根先生在庞山湖建了江南第一私家园林静思园,一下子把庞山湖推向了世界。

有一天,陈金根先生对我说,能不能收集一些庞山湖的历史,触动了我编写《庞山湖史话》的情结,于是,我走进了古庞山。


苏州人文:堙没的古庞山丨尔雅斋

【庞山村的文昌阁,名叫快风阁】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队皇帝的车驾经过了吴江。

吴江这地方,景色秀丽,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这里作息,梅堰、桃源、同里、平望等地出土的文化中,显示出了吴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皇帝的车驾中有一位河南人,叫庞实,他从偃师而来,被吴江这锦绣的地方吸引住了,就居住了下来。这庞实是什么朝代的人,这皇帝又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庞实的从孙庞思宗的故事在清嘉靖《同里志》卷十人物志中却有如下记载:

庞思宗,字顺之,高祖实自偃师扈跸南迁居吴江。以信义孚人,为邑人望,既卒,人仰慕之,名其地曰庞山。思宗仕至元时义乌尹,崇文爱民,政治有声,土贼刘震珑之乱,全家殉节。

从这里我们可以解到,庞思宗是当地有声望的人,他当以信义服人,经常帮助乡人,乡人有事他也敢于出头露面打抱不平,因此在乡里很有威信。后来发生了刘震珑之乱,庞思宗全家殉节。乱平后,当地人仰慕庞思宗的名声,就把他居住的地方叫作庞山,有了庞山之名,就有了庞山村之名,有了庞山村之名,就有了庞山湖之名。

我们这里关心的不是刘震珑之乱,也不是庞思宗其人,关心的是在元代的时候,因为庞思宗,吴松江畔就有了一个庞山村。用一个人的名字取村名,在吴江也不是很多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仁义是首要的,庞思宗思仁义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一个人来世上走一遭,留下了这么一个名字,也是值了。


苏州人文:堙没的古庞山丨尔雅斋


相传庞思宗隐居庞山,常种些蔬菜自己食用。他特别喜爱种塌棵菜,附近百姓也逐渐种起这种菜来。种菜的人多了,每天早晨钟声响起的时候,就有庞山人负菜蔬入市,挑担入吴江城卖菜,朝出暮归。由于吴江城在庞山的西面,他们早上出去是背对太阳,晚上回来是背对月亮,因而当地有“庞山背,驼日月,买蔬易米何役役”的谚语。远近的人也都经常来这里采购,塌科菜也就成了庞山的特产。这蔬菜担后来也被人们叫做“庞山担”。到民国时,有个叫费善庆的写了一本《垂虹杂咏》其中有这么一首诗

庞公去后賸庞山,老圃生涯十亩间。

秋末有菘春有韭,朝朝出担日中还。

庞氏中自庞思宗后有庞云,他五十多年居住庞山没有进过城,曾得到当时知县干文传的注目这干文传,字寿道,号止斋,吴县人,仁宗延祐进士,顺帝后至元六年当吴江担任知县,他听说庞云后就亲自到庞山寻访,他看望了庞云,留下了《游庞山访庞云翁》一诗:

山本无名恰有名,入山山意自分明。

墙随畦畛高低筑,船趁河滩远近横。

别崦午晴鸡喔喔,隔林风细鸟嘤嘤。

山翁独把烟霞占,五十余年未入城。

这首诗写尽了庞山的农家风光和心境。


苏州人文:堙没的古庞山丨尔雅斋


吴江这么一个县级城市,却已有千年的历史,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自已独特的本土文化。在提炼城市精神主题词的时候,我回首了吴江的历史,深深感到,吴江的莼鲈文化、昆曲文化、南社文化、丝绸文化、江村文化……,不仅是吴江的文化结晶,也是中国的文化结晶。

莼鲈文化产生于西晋大司马东曹掾张翰的一首诗。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唐朝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因为莼菜和鲈鱼。这张翰为避祸害,借思念生长在与庞山湖相连的吴淞江之中的鲈鱼,作诗一首:“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辞官归乡。他这首诗,在中国历代文人中产生的极大的影响。这鲈鱼,就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于是莼鲈之思也成了一个思念故乡的典故,也成了隐逸文化的代名词。

古人隐于深山老林,享受“鸟鸣深涧”的幽趣,庞山村,也有着这种意境。元朝诗人杨维祯经过庞山湖,就有归隐庞山的念头:

湖上洽晴昼,雨余生绿阴。

扁舟到城近,曲港入村深。

野叟频相问,郎君不可寻。

西庵有分席,吾亦老山林。

杨维祯没有隐逸庞山,但庞山村也确实隐居了一批文人墨客。明初,先有官居南唐郡丞的任仲真,托疾辞官回乡,在庞山村修建了“有竹居”。再有承事郎任明通,从宜兴来吴江,也在庞山村建了安乐屋。更有明末清初的名儒朱鹤龄,他面临的年代朝是明末清初,清兵入关后,他与全国广大的知识分子一样绝意科名,过起了隐居生活,选哪里隐居呢?选中了庞山湖滨,他在这里建筑了居屋,取名江湾草庵。他自己写过一篇《江湾草庵记》对他在庞山村的世外生活作了如此描述:

每睹藻网如织,轻条出游,落花成茵,鸟语上下,意欣然乐之。时复督勒耕奴,课其耘耔,沟塍浸灌,禾黍怀新,岁入虽不如老农,亦颇谙田家之味也。兴发散步湖滨,与村童野叟相狎荡,遥望晴澜浩淼,鱼罾估舶,出没荒墟树杪之中,指点西山诸峰,螺髫逶迤,浮清送碧,未尝不拄策忘疲,如置身潇湘洞庭间也。

朱在草庵之中闭门著述,一天一篇。达到了走路不识路,坐卧不知寒暑的痴迷程度,被人耻笑为愚蠢到家,他就自号愚庵。

因为有了朱鹤龄,这江湾草庵也引来了当时的一批名流显宦,这小小的庞山村也热闹起来了。来庞山趋访晤叙比较多的有钱谦益、顾有孝等人。他们在这里谈诗论词,讨论学问,商议文章。

明崇祯中朱鹤龄与顾之俊等十五人结蘭社,每月一会课,陈元龙在载颖更番具膳,为主人果茗酒肴,极礼腆。他又曾招冯孟韶品箫唱曲以侑之,夜分而散,邑中传为盛事。

朱鹤龄因为能写文章,与顾炎武交往密切。这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朱鹤龄在与顾炎武的交往中,学识不断长进。

朱鹤龄所考索的,全是经史百家古今之义,所吟讽的,不是庄子、列子、屈原、朱熹的著作,就是陶渊明、谢眺、韩愈、杜甫、白居易、苏东波等诸君子的诗文。他深入研究,采撷书中的英华,探索书中的奥秘,也就有了清代文学家、学者的名声,与李颙、黄宗义、顾炎武并称为四大布衣。

庞山村也就出了一个朱鹤龄,庞山村与朱鹤龄一起被记入了史册。


苏州人文:堙没的古庞山丨尔雅斋


冯任在万历三十五年中进士后到吴江任知县,刚上任时,吴江邑内有许多奸敝之事,冯任听之任之,有一年发大水,田地都淹没了,他也没有积极救灾,当地的绅士沈瓒作了《勘灾歌》讽刺他,感动了他。沈瓒又提出了救荒的十二条建议,冯任便采纳了,救活了不少百姓,他得知有乡民捐米千石,就亲自上门奖劳。自此他开始做了不少有益于地方的事。

一天,本地的一位乡绅邀请冯任一同泛舟庞山湖。在船上,宾主两人一边饱览湖上美景,一边饮酒助兴。

当他们移舟到南岸某港湾时,冯任忽然兴奋地对这位乡绅说:“你看,这里平湖如镜、远山若黛,好一处风水宝地啊。如果在此地建造一个文昌阁,那么我们县里的读书人就会源源不断地科举及第啦。”于是,他就带头将俸禄捐献出来,倡议修建文昌阁。

不到半年时间,文昌阁拔地而起,起名却叫快风阁。传说曾有一副楹联:“快哉风与庶民共,今夫山一拳石多。”

阁里供着文昌,阁的后面挖了一个池塘,池中种藕,塘上有桥,出入方便。阁的旁边有一块空地,不久造了三间官厅,供缙绅(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宴请休息之用。

快风阁成了庞山村的一道风景线,登“快风阁”眺望碧波万顷的湖水,聆听远处帆撸飘出的阵阵渔歌,胸中感慨会油然而生。在快风阁上畅叙幽情,诗赋万千,更是别有一翻情趣。

清代学者、藏书家周永年有《登快风阁兼怀旧邑侯慈溪冯重夫中丞》诗:

高阜平皋泽气蒸,想因此地号松陵。

土宜瓜菜清晨鬻,水长菰芦逐岁增。

天际有山邀日落,帆前独鸟引风乘。

登临转忆南楼兴,棠树阴中曲槛凭。


苏州人文:堙没的古庞山丨尔雅斋


写百城烟水的文学家徐崧,登快风阁,回忆起细时情景,一首《登快风阁因忆幼时随先大父屏石公聚饮于此》挥然而就。

年年祭扫返同川,子姓追随共一船。

淼淼庞湖光溢野,品品冯阁势参天。

缘滩葭菼遮溪密,傍岸桃花照水鲜。

每忆幼时先大父,酒肴齐列坐阶前。

冯任注重教育,崇尚读书,万历三十六年没入吴凤田一百八十多亩作为学田,三十八年复修了吴江庙学,他建了快风阁后又在边上建了书院,有本地的富家子弟在里面读书习字,有当地的名人隐士在里面谈诗论道,大长了学习之风。后来乡人为了纪念冯任,这五间二层的楼,取名为冯公书院。书院的楼上也供着文昌,楼下供的是冯任的像。

当官一时,做人一世,这冯任被沈瓒《勘灾歌》感化,做了有益的事,百姓也就把他记在了心里,他的名字也就留在了乡邦文献之中。

快风阁与冯公书院都已被历史沧桑的烟云和岁月的苔斑所湮没。古庞山堙没在了历史之中,但古庞山的遗风尤存,在人写这篇文章的时侯,去了庞山村,没有找到当年的痕迹,最后还是进了静思园,在“小庞山”的“快风阁”上抒发了一段思古之情。

世事沧桑,古庞山湮没了,而新庞山正在崛起。


苏州人文:堙没的古庞山丨尔雅斋

【吴江开发区的山湖花园夜景 摄影:青天流云】



注:部分图片系网摘,仅作配图



~~ 本期编辑:云巛 2018.9.15 ~~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