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鬼方、土方(疑为夏人)、人方的Y染色体

鬼方、土方、人方,是商代甲骨文中的部族,现在有一些线索,可以粗略知道他们的体质和Y染色体类型。

【鬼方】

鬼方的范围,向南至少包括陕西北部,北部能够达到什么地方,没有证据,到达外蒙古地区也是可能的。

甲骨文中无“隗”字,只有“鬼”字,但金文中的“鬼”和“隗”通用,可以看出商朝甲骨中的鬼方就是后来西周金文上的隗。

这里要更改一下我原来的一个观点,我原来认为横北倗国为商族,这个是错误的,主要是受到倗国俯身葬方式的迷惑,横北墓地人群显然是隗姓,就是鬼方后裔。

鬼方先是为商人所败,后来又为周人所败,最后成为周武王幼子唐叔虞(晋国)封国中的隗姓,鬼方是商人和周人共同的敌人,应该是一个种族上与东方部族差异非常巨大的部族,个人猜测其常染色体可能具有西部欧亚的成分。

【商】《周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鬼方有两个可以参考或者比对的古代遗址数据,一个是横北倗国墓,一个是宁夏彭阳墓,这两个墓地都在鬼方的活动范围内。

可以比较肯定的是,鬼方的主要Y是Q1a1a-M120,横北墓和彭阳墓都是证据,也就是说Q1a1a-M120进入黄河流域不会晚于3500年。

Q1a1a长什么样子呢?现代测出Q1a1a的人是下面这样的:

鬼方、土方(疑为夏人)、人方的Y染色体

马姓,闽南漳州人,Y-DNA:Q1a1,mtDNA:F1a。

鬼方、土方(疑为夏人)、人方的Y染色体

辽宁汉族,祖籍河北,Y-DNA:Q1a1a

【土方】=夏

土方的分布范围至少包括山西北部,土方和夏的关系良好,曾协助大禹治水,却是商人最强大的敌手,商朝出兵次数最多,用兵人数也最多,但最后被商彻底打败,成为商的北土。

【夏】《诗经》“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楚辞·天问》:“禹降省下土方”。【商】甲骨文中: “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共人五千伐土方。”土方被征服后,武丁常常视察,“王省土方”。

从土方存在的位置和存在的时间看,夏朝初期(大禹)就有,商朝中期(武丁)衰败,只有夏家店下层文化时间上和土方的时间完全切合。

夏家店下层文化有两个遗址,一个是蔚县三关,一个是大甸子。其中蔚县三关为3个O2-M122,大甸子为三个O2-M122,两个N*(xN1a1),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群是中原北上人群(O2-M122)和辽西当地土著的混合,但混合比较温和不彻底,其中南部以O为主,越往北保留的N越多。

注意了,土方可能就是夏,土方由N 和O组成。

N长下面这样

鬼方、土方(疑为夏人)、人方的Y染色体

山东泰安汉族,王姓,Y-DNA:N1c1a,mtDNA:F1a1

鬼方、土方(疑为夏人)、人方的Y染色体

山东汉族,Y-DNA:N1b1a1a。

【人方】

甲骨文中称人方或夷方,人=夷,周代只称为夷,范围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安徽一带。

目前没有任何古代遗址的Y染色体数据可以参考。

个人认为,从时间范围和地理范围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岳石文化,其单倍型最大的可能性是C2c1-Z1338。

目前零星证据看到,C2c(原称C3南支)在商代(BC1500-1000)曾经存在蒙古地区,考虑到岳石文化是一支来自北方的入侵青铜文化,我个人认为其成分属于C2南支Z1338,而且岳石文化的分布核心范围的山东东部、南部,C2南支占山东东部现代人口的比例可以达到30%以上,都是证据。

鬼方、土方(疑为夏人)、人方的Y染色体

关姓,黑龙江哈尔滨人,汉族,Y-DNA:旧C3*-M217

鬼方、土方(疑为夏人)、人方的Y染色体

许宏,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旧C3a。

Y染色体和个体外貌体质不是必然的关系,但与群体种族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常染色体决定长相身高智力,常染色体是单倍群的载体。它是由族群内父系母系单倍群构成决定的,也是族群内父系母系代代混血而成的共同特征,有别于其他族群。它不是不变量,随着族群单倍群构成不同而变化,又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一般地,自然环境数万年内很少发生明显的变化,常染色体不会发生明显的突变。单倍群是相对不变量,可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例如,维吾尔族的长相体质之所以和北方汉族有明显的差别,是因为维吾尔族群内父系母系单倍群构成和北方汉族大不相同。前者父系R1居多,母系H\\U居多,而后者父系O3居多,母系D居多。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体质上有较大的差别,主要是因为母系差别较大,遗传因素的作用明显大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