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2020全面取消事业编制是真是假 编制改革后的变化及解读一览

最近总是有人说国家要取消事业编制,而且2020全面取消事业编制,那么这到底是真是假?下面我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0全面取消事业编制是真是假

2020全面取消事业编制纯属谣言,这种谣言15年就在各个论坛和网络开始讨论和传闻,年年转来转去瞎操心!官方压根就没发过这样的文件。只是据说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进程表,在2020年我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至于编制改革方面,会有这三大改变。

编制改革后的变化介绍

根据中央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意见》,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后期将会被划分到公务员序列中,这类事业单位中的一小部分人员后期可以转为公务员编制,毕竟公务员行政编制才更适合运用行政职权。

举例来说,这类事业单位包括:由于行政机构限额不足,被迫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事业局,如很多县区的教育局、文体局都是事业局,持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并使用事业编制;各类行政执法队伍如路政执法大队、城市管理执法队等;各类监督管理队伍如环境保护监察中心等;由法律授权或政府机关委托承担行政职能的,如特种资源管理办公室等。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益服务范围;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且应当通过市场获得的。

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后期应该会逐步转为企业管理,而原有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管理,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指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所谓公益一类是指,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

所谓公益二类,是指应具备以下条件的一类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按照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收取费用,其资源在一定区域或程度上可通过市场配置。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

改革后,公益二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将实行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应该可以说这三类事业单位中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

解读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和医生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他们的工资待遇。

所以,有能力的老师或者医院编制人员,物质上以及精神上都能得到肯定。而且以绩效考核作为大家薪资福利、职级晋升的评判标准,可以改变以往事业单位中吃大锅饭的局面。

面对改革,大家在备考前应该多做功课,多研究分析利弊。最好选择那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具有行政属性的事业单位,这两者的工作稳定性要相比其他事业单位高的多。

下面我们再来以济南市为例,看看具体编制改革市怎样的:

6月5日,济南市印发《2018年济南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重点任务分工》(以下简称“文件”)。

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生机活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件共分为党建、布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工作保障机制等四大部分,每一部分还细分为多项工作内容,每一项工作内容,都安排了具体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

文件还明确了几个具体的时间节点。

9月底前在公益二类技师学院和中职学校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

8月底前对改革涉及的市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全面系统梳理,统筹研究制定事业单位调整整合方案,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规范职能和编制配置。

8月底前研究济南市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纳入全市深化机构改革方案统筹推进。

6月底前,开展公立医院、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运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激发事业单位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11月底前编制并公布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业务范围清单,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益服务。

文件中还涉及一些广受关注的问题,比如:

对人员、资产规模较小或无固定资产、转制后难以正常运转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撤销事业单位建制,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妥善分流安置人员;

大力整合同类同质事业单位,对空编较多的按照一定比例收回编制,年底前基本完成清理任务;

大力推广医联体、教育集团、文创联盟等,扩大优质公益服务资源覆盖面,推动共建共享;

深化高校、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总量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

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聘用合同、公开招聘、考核奖惩等制度,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探索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分配形式,鼓励人才创新创造;

完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教育、公共就业、基本医疗、公立医院、公共文化等领域事业单位的投入。

以上资料由每日财经小编综合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更多资讯可以浏览本组其他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