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脫貧攻堅」貴州深度貧困村:“年年老樣子” 如今不一樣

新華社貴陽9月4日電

題:貴州深度貧困村:“年年老樣子”

如今不一樣 1年間興修4公里通組路、發展20個食用菌大棚、危房改造38戶、新增2000平方米村級活動場所……近日,記者走進位於“雞鳴兩省區”的拉先村看到,原先“年年老樣子”的深度貧困村,現在處處透出新樣貌、新狀態。 地處貴州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處的拉先村,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的一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8%。 作為黔南州委宣傳部派駐到拉先村的第一書記,33歲的潘志柱2017年7月來到這個水族聚居的貧困村寨。為摸清情況,駐村第一個月,潘志柱天天走村入戶訪民情。“一訪之後,發現村民對村支兩委有三條意見:一是村莊公益事業推進不力;二是部分村幹部優親厚友吃低保、爭當貧困戶;三是村莊年年老樣子,沒有一個脫貧產業。”潘志柱說。 為改變拉先村的貧困落後面貌,在上級黨委支持下,“軟散弱”的村支兩委先後更換2名群眾意見大的村幹部,並將有能力、有公心的黨員、村民充實到村級幹部隊伍,同時開展黨員重溫初心、村莊民生政策“大評議”活動。 “去年以來,我們對全村363戶村民就貧困戶、低保問題進行重新評議。經群眾評議,清理了3戶非貧困戶,退出60戶低保戶,其中5名村幹部及親屬不再吃低保。同時,新增20多戶貧困戶,新增3戶低保戶。”拉先村村支書潘銀節說。 建強基層黨組織、將惠民政策交由群眾評議,帶來了拉先村民心大凝聚、鄉村大發展。“今年我們村新修了4公里通組路,涉及48戶村民的7畝耕地,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被佔地村民主動退房、退地支持通組路建設。”拉先村村委副主任潘善坤說,今年以來,該村還有5戶村民無償拆除舊房支持村寨修建停車場。 去年底,當第一批香菇從菌棒里長出來時,全村男女老少都來參觀,這是拉先村村民盼望多年的脫貧產業。“今年,我們村先試驗生產了3萬個食用菌菌棒,每個菌棒可年產3斤香菇,預計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潘銀節說,明年村裡還準備發展200畝花椒,多產業帶動村民脫貧。 看著村莊一天天變樣,返鄉務工村民潘仕懷說,村風正、民心齊、產業興的拉先村讓他產生留在家鄉發展的念頭。記者離開拉先村時,村民們正圍著村幹部們打聽:“最近還有什麼發展項目或技術培訓?”(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