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盛极一时的匈奴为何会在历史中消亡?

gthy18—2453029


在很多自负的国人眼中,匈奴的灭亡跟汉武帝有关:汉武帝赶跑了匈奴,打得匈奴人一路西逃,最终匈奴被大汉给灭了,这就是所谓的“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如果以这种自负的心理去看待历史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匈奴的灭亡跟汉武帝没有任何关系,匈奴的灭亡跟一个人的暴卒有直接关系,那就是阿提拉。

被折断的“上帝之鞭”

西元453年,被西方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在宫中暴卒。阿提拉的遗体被放入由金,银,铁制作的三重棺内,棺椁之中放入一些对阿提拉具有特殊意义的战利品。他的儿子们将棺椁埋在泰剎河的河床下,然后将埋棺的人全部杀死,以确保永远阿提拉的棺椁永远不会被发现…..

阿提拉的仓猝离世在他身后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几个儿子在安葬了父亲后,马上进入瓜分帝国的内战中,从前的蛮族属民见时机成熟乘机起来造反。庞大匈奴帝国很快进入了瓦解和崩溃的局面。

阿提拉的长子艾拉克主张由他绝对控制与继承阿提拉帝国,但是2个弟弟邓吉泽克、厄尔纳克却坚决不同意,他们声称王权要由主体部落决定。

就在阿提拉的儿子们为了个人利益纷争吵闹中,曾是阿提拉得力助手的格皮德王阿尔达里克看准时机,在他眼中,阿提拉是个英雄不假,但是他的几个儿子却远远不如其父。与这样的新主人合作,不如自己当家做主人。阿尔达里克迅速与东哥德人、赫卢利人、鲁基人、斯基里人、苏维比人等等这些曾经被阿提拉征服的部族联盟,快速集结部众联合反抗匈奴人。涅德战役打响了!

西元454年,匈奴人和手下的蛮族人在现在东欧潘诺尼亚的涅德河畔进行了一场决定匈奴人命运的大战,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涅德大混战。

在残酷的厮杀中,最有希望继承阿提拉事业的长子艾拉克被刺杀阵亡,3万多匈奴战士被杀,匈奴人的精华损失殆尽,自此一蹶不振。

复兴无望

大战之后,一部分匈奴余众在阿提拉的幼子厄尔纳克率领下逃回多瑙河下游,统治保加利亚 ,另一部分则进入罗马帝国,主要活动于巴尔干半岛。

阿提拉的另一个儿子邓吉泽克看到哥哥和弟弟都不能成气候,于是下定决心要创造跟父亲一样的辉煌。他企图重新统一匈奴余部并且恢复阿提拉时代的霸权。为此他亲率大军入侵多瑙河,与东哥德人展开大战,但事与人违,第一次大战就让他吃了个败仗。

西元468年,邓吉泽克重新集结兵力,转道攻打东罗马帝国,但此时匈奴人早已不是“上帝之鞭”阿提拉时期的狂战士,新的主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自豪和骄傲。东罗马帝国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们不能二次败给匈奴,于是联合蛮族军队与匈奴展开大战。战役打响半年之后,匈奴大败,邓吉泽克的首级被悬挂在君士坦丁堡,匈奴人最后的一次努力也告失败。

落日黄花

此时的匈奴人已经成了落日黄花,残余部众不是被杀就是被当成了奴隶,而生还者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回到喀尔巴阡山以东地区,部分人在此安顿下来,另一部分继续寻找新的居住地。

此后,留在巴尔干地区的匈奴人在希望破灭之后,纷纷以雇佣军的身份加入到东罗马帝国中,成为东罗马人在战场上的先锋军。他们为后来致力收复失地的查士丁尼大帝灭亡汪达尔王国和东哥德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昔日战绩辉煌的匈奴人虽然大势已去,但却仍涌现出许多能征善战之辈,只不过这些人早已成了东罗马人和斯拉夫人的手下之臣。东罗马东部的大将蒙多于6世纪的成功打败了北方新的入侵者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并在东方与帝国的宿敌波斯保持了长期的和平,这个蒙多正是匈奴人,并且他自称是阿提拉的后人。可惜他虽然继承了祖先的勇敢和智慧,但无法建立起祖先的伟业。匈奴人的历史远远没有结束,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地方的人种宣称自己是匈奴人后裔,是阿提拉的子民。


大狮


匈奴的消亡并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西汉初期,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迅速崛起,成为大汉的劲敌。经过汉武帝至汉宣帝的打击,强大的匈奴终于臣服。王莽篡汉后,中国陷入内战,匈奴乘机二度崛起,又一次成为东汉之劲敌。然而,天不佑匈奴,公元46年,匈奴爆发大饥荒,紧接着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依附东汉,北匈奴则遭到东汉的猛烈打击。

第一,北匈奴之衰微

公元89年,是汉匈战争史上重要的一年。该年,窦宪、耿秉率部,联合南匈奴,讨伐北匈奴。此役北匈奴大败,被杀一万三千余人,并有二十万从归附东汉。两年后,即公元91年,汉军数千里奔袭金微山,大破北匈奴残部。此后,北匈奴被迫西迁至中亚。

北匈奴与东汉决战的另一个舞台是西域,这时东汉冒出一个旷世英雄,便是著名的班超,他在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孤身奋斗于西域,降服西域五十余国,成为阻击匈奴势力进攻西域的中流砥柱。班超去世后,北匈奴的势力一度卷土重来,班超之子班勇再通西域,又一次挫败北匈奴之企图。此后,北匈奴之势力渐衰,逐渐淡出中国之史册。

第二,浮浮沉沉的南匈奴

北匈奴淡出后,中国史书所记之匈奴,主要指的是南匈奴。

南匈奴虽然依附东汉,然而时叛时降,成为东汉边疆极不稳定之因素。公元94年,爆发日逐王逢侯率部叛逃之事件,叛逃的队伍共计十五个部落二十万多人。尽管东汉政府迅速投入大军平叛,歼灭匈奴三万余人,最后仍有近二十万人逃往塞外。然而,此时已是物是而人非,在匈奴衰落的同时,鲜卑势力迅猛崛起,北逃的匈奴人不得不与鲜卑人频繁交战。

日逐王逢侯在塞外奋斗了二十多年,到公元117年,被鲜卑打得大败。这时,这批匈奴人只有两个选择:其一,逃往中亚,与北匈奴余部会合;其二,南下投奔东汉帝国。大多数人选择了去中亚,日逐王逢侯选择了南返。公元118年,他带着一百多名随从回归汉政府,此时距他叛变已过去二十三年。

此后,南匈奴仍然有过几次大叛乱,都被东汉政府所平定。

第三,曹操把南匈奴分割为五部

到了东汉末年,匈奴内附中国已超过160年,他们居住于塞内,汉化程度已相当高,但仍保留悍勇善战之民族习性。以前东汉朝廷为羁縻南匈奴,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不必缴纳田赋捐税,这令匈奴人口得以较快增长。当中国陷入汉末混战时,为了防患匈奴人乘机坐大,公元216年,曹操将南匈奴部众安置在并州,分割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各设一帅,另有一名汉人司马监督。

匈奴人当然明白汉人对他们的提防心理,因而加快汉化步伐。匈奴单于一族原本姓“栾提”,他们自称先祖是汉朝皇帝的外孙(汉与匈奴的和亲),身上有皇家刘氏的血统,故而改姓为“刘”,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汉文化的吸收。

第四,西晋八王之乱,匈奴趁机崛起

西晋结束三国纷争的局面后,和平并未保持多久,便进入“八王之乱”的大动荡时期,诸王为了争权夺利,大打出手。军事力量颇为强大的匈奴五部逐渐成为诸王争取的对象。当时匈奴五部,以左部帅刘渊实力最强。公元304年,“八王”之一的司马颖为了拉拢刘渊,表荐他为冠军将军,还给了他“监五部军事”的权力,于是刘渊成为匈奴五部的大首领。

此时天下大乱,刘渊乘机崛起。由于汉匈长期有和亲之传统,刘渊遂以汉朝刘氏皇族的外甥自居,公元304年,他建立政权,国号为"汉“,表示沿续大汉的皇统。十五年后,他的侄子刘曜把国号改为"赵”,历史上把匈奴刘氏之政权称为“汉赵”政权。

刘渊建立的汉政权,最终灭掉西晋,匈奴之势力再臻鼎盛。然而,从刘氏汉政府中分离了出来的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并最终灭掉匈奴的“汉赵”政权。

第五,匈奴历史的终结

在五胡兴起的时代,各民族加速融合,匈奴势力衰退后,其别支也建立过政权。其中铁弗部落的赫连勃勃建立胡夏政权,匈奴铁弗部落实际上已经不是纯种匈奴人,而是匈奴与鲜卑的混血。胡夏政权也是个短命政权,赫连勃勃去世后,其子赫连昌继位,后被北魏所俘。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自立,于公元431年被北魏消灭。另一支匈奴别部是卢水胡,是匈奴与月氏的融合,建立北凉政权,后来被北魏所灭。

五胡十六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氐、匈奴、羌、羯、鲜卑等相续崛起,在民族混居的背景下,一些民族最终消融于各民族中,比如匈奴、羯等,失去了民族的独立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君山话史


对于匈奴这个民族,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在我国北方有着许多游牧部落,他们随水草迁徙,一年四季居无定所,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以放牧牛羊为生,随着一些部落之间的兼并,他们的势力强大了起来,并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打造兵器及生活用品。



随后对中原的骚扰,这才引起中原人们的重视,还在战国时期,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匈奴人,战国后期,与他们相邻的几个诸侯国,为了防范他们对自己的骚扰,筑起了城墙,秦朝统一中原后,为了防范匈奴对中原的骚扰,把各国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万里长城,对匈奴的防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实际上匈奴二字是对他们的贬低,但是历史就这么传承下来了。

匈奴本无文字,更没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后人只能从中原各个朝代记载,以及出土发现的推测出匈奴人的一些蛛丝马迹。

由于匈奴人长期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击,一部分在汉武帝时期臣服于中原王朝,并赐予刘姓,这部分人被称之为南匈奴,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大多数已融入了汉民族。

而没有臣服于汉王朝的北部匈奴人,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其实所说的消失,并不是他们已集体死亡,而是以其他的方式继续生存着,由于这个本民族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在历史中也无从考证,他们究竟去了何方?又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民族和国家政权?

有的人说他们流落到了欧洲,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欧洲人是他们的后裔。

但是在新疆出土的文楼兰文化,却看出了他们的蛛丝马迹。

其实这部分被匈奴人,在他们大势已去后,已再没有力量去骚扰中原,人们也就不再重视他们了。

但是他们还在以部落的形式生存着,继续的随水草迁徙,散落在漠北的广阔草原上,以至于后来出现的突厥人,恐怕就是他们的一个支脉,但是突厥人他们还是没有文字,还证明不了他们的来龙去脉。

突厥人的命运也像匈奴人一样,一部分随了唐朝老李家姓,一部分逃亡西域或其他地带,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之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他们也是在不断融合,不断分离。

象契丹,女真,蒙古,他们恐怕都是一个祖先,一个血脉。


赵志军001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匈奴。不过我还是首先给答案,再来论述。匈奴消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溃逃四散,一个是强盛之时大部分进入定居地区,定居下来了。至于哪些国家、民族属于匈奴则待我分析。

主流对匈奴的认识是很混乱的,可以这么说不仅各国历史记录的匈奴之间有矛盾,而且考古发现的匈奴也与历史记录有矛盾。通过民俗文化考察发现,与历史记录、考古又都有矛盾。就是说主流并不能确认什么是匈奴。

中国历史记录《史记》里说,匈奴是夏后之苗裔。且匈奴是战国时代内地骂他们的话,匈奴自己并不这么自称。匈奴被国际主流称作浑或鸿尼。西方记载说匈奴进入了古罗马。问题就来了,古罗马是匈奴的话,那他们是夏后氏吗?又有记录说有的匈奴有割头习俗,且剃秃顶。古罗马并没有这个习俗。通过考古发现,匈奴墓里存在R1a白种、N黄种、C系混过血的矮黑以及Q系印第安基因。光看这一排基因,就知道是非常混乱的。这些基因主体地区的民俗差异还非常大。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历史记录的所谓匈奴本身就有错误,草原并非只有匈奴,所以考古确认也一定有问题,然后后来的所谓匈奴与最早的匈奴也并非是一回事。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从名称入手就会很清晰。

匈奴叫浑或鸿尼。很显然可以对应帝鸿式混沌。历史记载迁北三苗于敦煌以变西戎。敦煌就是混沌的反念,西戎与斯基泰考古上文化几乎一致。再看匈奴这个名字,很明显苗蛮地区的楚国境内存在与熊有关的名称。帝鸿式与有熊氏也有关系。这是不是就对应起来了。湖南的熊湘与西藏的象雄文化也能对应,很明显藏族就是北三苗O3后裔。这么一分析,起码可以确定北三苗O3和白种斯基泰R1a是最早的黄白匈奴。

汉语里的幺既指最小的幺儿,又指最大的一。就是说帝尧如果是黄种老三苗蛮就是最小的幺儿,如果是老大N基因就是最大的长子。苗瑶明明视养狗的盘瓠为祖先,但英语里狗叫声one却是一。N系在彝族里叫花腰,且花腰以红色为主,加上红山文化以及红山文化的龙与西戎(西龙、龙山文化)的对应。再加上俗语三一如六,很明显,老三、老大与视六祖为祖先的白种R1a是一个联盟。就是说N系、O3系北三苗与白种R1a就是最早的匈奴。起码匈奴的多数名称与之有关。至于后来的匈奴,其实是草原征战兼并、联合出现的混乱,而记录者也出现记录错误。

匈奴究竟去哪了?

其实我们只要确定了R1a、O3、N为最早匈奴就简单了。

远的就不说了,秦人与西戎有关是明确的。秦人徐福东渡日本,目前日本有20+%的O3基因,日本自称尼鸿竟然是匈奴鸿尼的反念。日本的本田五羊与广州秦人五羊也不谋而合。本田也读鸿的,而且本教正是藏区的一个原始宗教。日语称秦朝为哈达,甚至有词汇称匈奴为汉族。日本的腾、腾原、本田这些姓氏明显都与唐陶氏帝尧有关,包括蒙古的腾格尔,拉丁系的探戈似乎都是一个词。探戈为摇头,帝尧语音也与摇头有关,关于摇头已经破译了,这里不说了。再加上汉朝竟然称古罗马为大秦。这样一推演就全部通了。拉丁语系源自古罗马,拉丁语系与蒙古语、俄语、满族语都类似,而且很明显阿尔泰语系更多贴近白种斯拉夫语。俄语存在弹小舌的语音,神奇的是湖南凤阳花鼓唱词里就存在,的~亚的一的维。西方又把俄罗斯视为蒙古鞑靼正统后裔,蒙古族里确实存在R1a基因,历史记载铁木真为蓝眼睛。这些一对应就简单了。

白匈奴就是斯基泰,与斯拉夫、古罗马、印度白种、后来的波斯为一个民族。在印度教里也发现了与苗族一样的甲骨文牛字图腾,一个三叉戟加一个横鼓,与汉族打腰鼓也是一回事。拉丁语系里高频存在桑这个语音,比如桑巴、桑托斯之类,与印度教另外一个符号3口又对应了。苗蛮自己就是黄种老三,俄文里高频存在3和6这两个符号也不是巧合。









所以匈奴就包括了现在的汉族、印度、斯拉夫、伊朗、古罗马欧洲后裔以及存在于中国西部的藏族、蒙古族、彝族。这也是匈奴消亡的第一原因,在强盛之时进入定居地区,定居去了。这一过程几乎出现在同时代,就是建立秦、古罗马和入侵印度和波斯的那个时代。

匈奴消亡的第二原因是战败或不堪战乱,使得最后四散了。汉朝对匈奴的征战是很明确的,汉朝时代以及之后的匈奴成份上应该有改变。因为西戎大量演变为了汉族。而N系却没有大量进入,现在看,极北基因乌拉尔民族很显然是向北走了,之所以选择深入苦寒地区,很可能是不堪战乱远走了。还有留下的就是现在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还有一部分通过藏彝走廊进入云南演变成彝族了,最纯的就是花腰彝族。云南彝族里N系比例很高,占34%。N系匈奴大概就是四散的一个代表。



至于满族、通古斯他们其实主要属于东胡,是历史上被汉朝击败之后,匈奴去到东胡地区融合的。历史记载是匈奴融入东胡的鲜卑,然而结果很搞笑,整个东胡语言变成了白匈奴语的模式。文化则是,蒙古系里匈奴文化占比最大。蒙古一词就是苗蛮体系的芒勾。但称汗和剃头却是东胡文化。后来的蒙古人口多数是东胡的C系矮黑跟随民族后裔,文化则多数是匈奴的。匈奴和东胡的差别其实是匈奴属于帝尧集团,认黄帝。东胡属于帝舜集团,属于炎帝系。两者都是被对方发配出去的。东胡和突厥核心都是O1夏人以及最早的鲜卑R1b日耳曼基因,跟随民族为C系和D系矮黑后裔。后来的鲜卑则多数是匈奴北三苗O3系。


國病


这个是草原民族的特点,锦上添花跟落井下石并存!由于草原民族是奴隶社会,这种特性使得他们强盛的时候可以四处掠夺,而越抢越富。而反过来衰弱的时候,掠夺不到东西越衰弱。然后奴隶还会起来反抗,周围被掠夺的其他草原民族也会落井下石趁机复仇。所有草原民族,除了蒙古人跟女真人之外,基本上都是强盛则矣,衰弱则被灭活灭族。比如,匈奴族,鲜卑族,羯族,契丹族。

匈奴人被灭肯定是由汉朝人造成的,由汉武帝发动的漠北战役,直接摧毁的是匈奴的后勤补给基地,而匈奴人缺乏物资又导致了幼年儿童的夭折率增加,使得匈奴人元气大伤难以补充,自此一蹶不振。而后,虽然匈奴人没有被灭族,但是对其他周围民族的压迫性就没那么强了。比如,羌族,羯族,鲜卑人趁机独立并崛起。而后,各族在草原一直保持势均力敌,直到汉宣帝时期。匈奴人继续作乱,这时候,汉宣帝派霍光领兵征讨,五万精锐弩骑兵直接摧毁了匈奴,从此,匈奴人彻底臣服汉朝。一直到五胡乱华被羯族人所灭。

羯族人,这个民族曾经是匈奴人的奴隶,对匈奴人非常仇视,所以,在羯族人击败匈奴人后。对这个曾经的奴隶主非常仇视,直接屠戮殆尽!


优己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简单而脆弱,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是如此,衰败非常之快。匈奴是个民族吗?不好说,因为匈奴的前世讲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先秦时期,称雄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匈奴,没有人能讲清他们是一个民族、还是多个民族的联合。

匈奴能被写入历史,是因为他们变强大了,匈奴之前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太多了。关于匈奴起源,有人说是夏朝移民,也有一种说法是西方迁来的白种人。蒙恬曾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其他弱小民族只能被动接受匈奴勒索。

汉武帝经多年积累,与匈奴决战,前后打了很多年,此后匈奴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跟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他们的社会结构没什么凝聚力,很快就散了。

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南下入关,与汉族等逐渐融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割居住,王子入京城为质,刘渊就在西晋当质子。西晋荒淫腐败,一不留神,刘渊返回匈奴扯旗造反,建立了前赵。

北匈奴人间蒸发。北匈奴在汉朝的猛攻之下,一路向西迁徙,走到中亚地区就没了历史记载。几百年后,阿提拉挥舞“上帝之鞭”出现在欧洲,被称为“魔鬼”,不过并不能证明阿提拉带领的就是北匈奴后裔。阿提拉死后,匈奴又一次瓦解、又一次消失。有人说现在的匈牙利一带,就是匈奴人后裔,不过据DNA检测,匈牙利人是欧洲白人血统,跟亚洲血统没啥关系,不是匈奴后裔。


九州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说匈奴是夏朝的遗民,但具体到匈奴族属的问题学界有多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背定的是,匈奴是很早就生活在中国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人没有文字,擅长骑射,好战,风俗习惯和中原定居民族有巨大差异。匈奴在冒顿单于日时逐渐强大,西汉初年,约公元前177年或前176年(汉文帝前元三年或四年),匈奴骑兵西进,冲进准噶尔盆地,并从天山东麓的缺口,打入塔里木盆地东北,征服了乌孙及楼兰等许多小国。匈奴使者到西域,沿途各国还要无偿供给一切用度,不得留难。匈奴的统治极其野蛮和残暴。匈奴老上单于在位(公元前174一前160年)时,大败大月氏,杀其王,竞以其头骨为饮器。匈奴人控制了西域广袤的地区,也控制了中原与西方商贸联系的通道,实力盛极一时。

汉武帝以前,西汉国力弱小,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大规模用兵,并且取得战争的胜利。其中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多次追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人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南匈奴首领呼韩邪(ye)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候,呼韩韩邪单于入朝请求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北奴退居漠北,控制西域,经常出兵攻打东汉的边境。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完率兵反去。北奴大败,部分向西方迁徒。

匈奴消亡原因:

1、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2、匈奴族实行原始野蛮的制度,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制制度。

3、匈奴族内部部落势力众多、不团结,内部权力斗争严重。

4、文化水平低,马上功夫厉害,但是治理国家能力差。

5、匈奴族逐渐汉化,与汉族杂居,被汉族融合了。

6、匈奴西迁与欧洲民族在战争和交往中逐渐融合。

不同意见的话,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戴你看历史


种族起源

根据《史记》记载,中国的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的后裔,夏朝灭亡后,这一部分人向北迁徙,并融合了乌孙楼兰等一些人种的血脉。最终在蒙古高原附近定居。“龙生龙凤生凤”虽然这些夏朝的后裔被商汤逐出中原。但是他们在蒙古草原依然称王称霸。匈奴一族迅速征服了附近的几个小型游牧民族部落。这就是最初的匈奴。

休养生息

在战国期间,匈奴能几次南下抢掠中原。特别是赵燕秦国深受其害。于是三国便修建了长城。这个长城是最原始的长城。当然,匈奴带来的并不只是抢掠,还促进了战国对战争的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赵武灵王根据匈奴的作战方式而是赵国的士兵作战方式更加先进。使得赵国国力大增。随着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匈奴作战。派遣蒙恬率20万大军,出兵漠北,直接把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并让士兵在此一直驻扎。如果按照秦始皇的战略方针执行下去,匈奴早晚被秦朝所灭。可是因为秦始皇早亡,扶苏被逼自尽。二世胡亥荒淫无道,最终激发了农民起义。匈奴因此又得以发展。

持续发展

在中国各路诸侯推翻暴秦以及楚汉争霸时,匈奴也在不停地发展,他们又征服了诸多小部落。更向南发展到了秦长城附近。在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建立大一统的西汉,匈奴也有着强大的部落联盟。在刘邦第一次亲征匈奴由于各方面准备不足,汉军大败,刘邦本人更是被困在白登城七天七夜,靠着贿赂匈奴首领单于的妃子逃回长安。随着西汉第一次征讨匈奴的失败。匈奴也来到了其发展的顶峰。

天之骄子

匈奴在强盛的时侯,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以阿尔泰山为界,深入中亚的咸海、黑海一带,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以大戈壁为中心分为南、北。与现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带的山区,如阴山,当时尚有数量众多的树木,而平地有面积广大的草原。从此,匈奴又自称胡人,或“天之骄子”,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就连西汉也不敢随便和匈奴开战,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昭君出塞”的和亲政策更是被后来的汉武帝认为是大汗的耻辱。

逐渐消亡

至于如此强大的匈奴为何西迁欧洲,并且在欧洲也掀起了腥风血雨。我认为应该有两点原因

人祸

随着西汉的持续发展,以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大增并且有着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优秀将领以及大量的优秀骑兵和战马。于是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对匈奴的三次战争。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取得重大胜利,霍去病更是打到匈奴老巢“封狼居胥”。匈奴从此一蹶不振。到了东汉年间,匈奴内部因为争夺单于之位而产生了分裂。南匈奴归顺东汉,并大量迁入华北地区。北匈奴依然在漠北草原。但是由于南匈奴的背后有汉朝支援,打得北匈奴喘不过气来。但是这样北匈奴依然可在在漠北生活,但是是他们西迁的不是人为的战争。而是天灾。

天灾

公元一世纪左右,又去地球气候变化,原来水草丰美的漠北草原持续干旱,一直不下雨,当时也没有人工降雨的技术。眼看着牛羊被渴死,北匈奴的首领终于做了个决定。跑。带着子民和牛羊财产迁徙。但是往哪跑的,往东是莽莽大海,北边是贝加尔湖。南边是南匈奴和东汉。那只能往西跑了

所以曾经在中国强横一时的匈奴最终分为两部分。向西的虽然在西欧击败了罗马帝国,其首领更是被誉为“上帝之鞭”,更是有重建了匈奴帝国,但是随着阿拉提的死亡,匈奴帝国也被西欧本土民族击败。这支匈奴最终也消亡于历史舞台。南下的匈奴虽然在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汉,后赵”等政权。由于战乱不止以及各民族的融合,这支匈奴也渐渐消亡了。

98当然,说“消亡”也许并不合适,现在的蒙古人有好多是匈奴人的后裔。因为随着民族的融合,没有哪个民族可以保持自己的高度纯血。就连现在的汉民族也不一定有多少纯种的汉族。

我是瑞说文史,不能创造历史但可以搬运历史的搬运工,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我哦。


瑞瑞说历史


强大的匈奴消失在历史中,在我看来有三种原因:

1、汉王朝的强势打击,使匈奴主力尽皆被灭。匈奴全盛时期主要在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时期。汉代帝王一直把灭匈奴列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近70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大大增强,于是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发动了三次大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元朔二年卫青击败匈奴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霍去病又夺取了富庶的河西走廊,匈奴国力大大下滑。公元前119年,汉帝国全面进攻漠北,霍去病打击匈奴至今日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在东路扫平了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降汉朝,汉军共获俘七万多人,只有伊稚斜单于及左贤王带少数人逃走,至此匈奴基本衰亡,但还有少量力量存在。在以后的很长时期,匈奴一直在休养生息,但在与乌孙国一战中,败于汉朝与西域诸国联军之手,力量又大大下滑,基本对汉不成威胁。

2、内乱导致匈奴分裂,人口大量减少。在汉王朝的打击下,匈奴处境日益困宭,内部矛盾激化。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其妻颛渠阏氏与其弟都隆奇合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单于。他上任后,排除异己,重用自家的子弟,以致发生内讧,兵败自杀。他死后,匈奴开始争夺单于王位的内战。内乱导致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降汉,北匈奴在与东汉的战争中,再次败于汉朝之手,人口大量归附汉朝,后来一些匈奴逃亡欧洲,这些人改变了欧洲的发展进程。

3、汉王朝与欧洲民族的同化。在汉武帝时期,大量匈奴就投降汉朝,在发展中逐渐被汉族同化。在东汉初年,匈奴又大量进入汉王朝区域,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导致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这些人在后来上千年的发展中慢慢被同化。北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下,逃往欧洲,在欧洲达到了短期辉煌,但衰落后也被欧洲所同化。

在笔者看来,匈奴消失的最大原因就是同化。因为在同化的过程中,匈奴逐渐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一个没有属于本族特有的文化的民族最终只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欢迎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


河边蓑客


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是由以匈奴部落为主导下带领的一些其它少数游牧民族建立的不稳固游牧政权。



这显然跟中原一座座文明城市组成的政权不同,而当时的匈奴相对应的汉朝而是刚从七国鼎力中挣脱开始认同秦国一统,又经历了大汉的再一统,对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可以说,两者都是在不断发展攀升。但是大汉在中央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匈奴却依然改变不了他们是由多个少数游牧民族组成的政权,一旦匈奴主部落被击落,其它部落乘势而上,那么北方游牧民族的代号由此改写。



历史上也是如此,汉武帝时期匈奴被一路打得连连后退,但是主部落北遁,保住了统治地位。

后来到了东汉,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依附大汉,北匈奴则继续反抗事业,很快被北汉一击中的,北匈奴残部不断西遁远逃,最后成为现在土耳其国的祖裔。



而南匈奴依附大汉,北匈奴西遁,大漠草原无主,很快就有鲜卑部落席卷而起,吞并原本匈奴手下十余万部众,代替跟匈奴部落的位置。

而南匈奴则在西晋时期曾经辉煌的建立过后赵政权,从此以后渐渐被融合吸收。

就这样,北方主导被其它民族取代,南方则融入其他人的家庭,匈奴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这跟王朝更替是一样的道理,天下不会有万年兴盛的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