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對於教師輪崗交流,你怎麼看?

聽雨152079243


這種"縣管校聘"制下的"教師輪崗交流"措施,網友們已有諸多評議。前幾天,得到學校通知,"三味"終於已被列入到2018--2019學年度學校"教師輪崗交流”名單之中。通過對本縣"教師輪崗交流"方案的認真閱讀,談幾點看法:

一、"教師輪崗交流"究竟是什麼東西?

“教師輪崗交流”是以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化師資配置和結構,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進一步建立健全“縣管校聘”管理機制,實行縣域內校與校間的校長、教師交流制度。

通俗點講就是:相同類別義務教育學校(初中或小學)之間,每年必須相互間“交換”一定數量的教師(實質上已不侷限於縣鎮學校向鄉下學校流動)。

二、"教師輪崗交流"究竟能不能平衡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

“教師輪崗交流”的指導思想是為了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均衡發展。

從我縣實行2年來的實際效果看,應該是沒什麼效果。當然,“三味”沒資格懷疑這項制度,關鍵是學校在具體操作它時,與“方案”偏離太遠。學校基本保持保守態度,極少能將本校的“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農村薄弱學校流動。

以我校2018年秋季學期“輪崗交流”在列名單看,絕大多數是年齡已接近50歲的老教師,當然也就很難保證教師的“優秀和骨幹”性。

至於校長或行政領導,已習慣性被排除在“輪崗交流”的範圍之外。

顯然,對被交流學校而言,實際上並沒有得到他們所希望得到的“優秀”、“骨幹”、“年輕”師資。相反,從某種意義上講,還打亂了原來正常的教學安排。

三、"教師輪崗交流"為何存在"自願"與"不願"?

為了鼓勵“輪崗交流”,上級在方案制定時,也充分考慮了它的“激勵”措施。


從這些“激勵”措施看,一個最為明顯的“誘惑”就是職稱的評與聘條件放寬。

因此,對於那些希望解決“職稱評聘”問題的老師而言,基本上還是願意去“輪崗交流”的,而對於那些已經解決“職稱評聘”問題的老師(多數為年齡偏大的),鑑於工作精力不足和生活不便的原因,基本不太樂意去“輪崗交流”。



四、"教師輪崗交流"究竟能走多遠?

“教師輪崗交流”制究竟能走多遠,關鍵在於它“均衡教育資源”的實效如何?作為交流主體的教師認同度怎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些學校或領導將“教師輪崗交流”演變為“末位交流”、“績劣避難”、“異己排除”等手段,可想而知,將會給農村薄弱學校帶來“毀滅性”打擊。

“三味”認為:要想讓“教師輪崗交流”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越走越遠,最根本的,還是要切實加大對交流教師的獎勵和優待力度,讓更多更優秀的教師自願加入到“交流”的洪流中去,自願為農村薄弱學校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才華。


三味聊教育


“教師輪崗交流”在我們這叫“支教”,城裡老師到鄉下去任教,中心學校到小學去,中心小學到教學點去任教,都叫“支教”。



【文軒閣】認為,“支教”是做“想當然的好事”,實際變成了一場“折騰”。

“支教”的指導思想是源於“教育均衡”,變相的意思就是城裡教師水平高,中心學校老師水平高,中心小學老師水平高。讓水平高的老師到相對薄弱的地方去,從而起到“支援”和帶動作用。

不知道為什麼,筆者聽到“支教”一詞,總感覺很不舒服,有點叫花子討飯——求施捨的感覺。來支教的老師高,那麼自然而然那就是上頭認為鄉村教師低人一等了,很多鄉村學校教師不論教學水平和業務素養都不比城裡的和中心學校的差,為什麼會被看的低人一等呢?這很不公平。

有人或許會說,你太小題大作了,太敏感了。但事實就在那擺著,不能不由人從這方面想。比如城裡老師到鄉村來支教,國家一年補助兩萬塊錢,農村老師也要派人但城裡交流,一分錢補助沒有。這就是明顯的對於農村老師的歧視,似乎只有城裡老師是人,而農村老師就是後孃養的。



鄉村學校的老師之所以沒進城,大多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源於沒關係或者機遇,而他們的同學很多通過各種各樣的關係進了城,一晃過了幾年,倒成了受到特殊優待的“支教老師”,心理的不公的感覺時常有。

筆者原來一熟人,民師轉正,原來在鄉鎮這一直是教小學,之後通過關係進了城,還教中學,去年聽說也去另一個鄉鎮中學支教,週一去趕午飯,週四晚上回城裡,儼然是專家待遇。想想真的好笑。

當然進城老師有很多進入城裡後,在學校的逼迫下,成長了不少,再回到鄉村學校的確能起到引領作用。但這並不是全部,只是部分老師,有一部分支教老師依然素質平平。



即便是優秀的支教老師到了鄉村能發揮的作用有限。

1、支教老師沒有主人翁感覺。往往來的是一年,工資關係等都在原單位,他們來時臨時的,有點象客人,沒有主人翁的感覺。

2、支教老師帶動作用有限。現在的鄉村學校老師年齡結構兩極分化,要麼年齡大思維固化學不進,要麼是年輕的沒有教育情懷的老師不願意學。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支教交流”不是均衡教育的好辦法,其想法是一廂情願,其作用有點象隔靴搔癢,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真正起作用的方式很簡單。大力保障教師待遇落實到位,吸引優秀人才從教;同時,越是艱苦的別人不願去的地方越是待遇高,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均衡問題。大家說呢?


文軒閣


開學在即,學校對輪崗教師安排又在進行中。

對這教師輪崗制度我有話想說。

一、為什麼要教師輪崗呢?

目的是為加強鄉村學校、薄弱學校師資,促進城鄉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做法是城鄉學校之間、優質與薄弱學校之間教師與管理幹部相互交流、崗位互換。


二、現在多數學校的做法是怎樣的?

好的學校去差的學校叫支教。教育部門為鼓勵老師去支教,每年給這些輪崗的老師一筆補貼,對城鄉老師聘高級職稱必須有多少的支教年限要求,或強制性要求考核成績尾巴幾名的老師去支教,也有的是安排不了老師去支教就按進校時間先後輪流去。

然後差的學校老師到好的學校叫跟崗。意在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管理方法。一年也給補貼一定的金額。


三、實際作用怎樣?

我是從農村學校經過選調考試進的城。曾經在鄉下學校看到了城裡、鄉里來支教的老師,進城後也看到了鄉下來城裡跟崗的老師。看到他們是怎樣呢?這輪崗制度有可以促進教育公平,體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嗎?

1、首先是城裡來的老師非常不情願呆鄉下,各種嫌棄,教學水平在城裡也可能還行吧!但是對付農村的教學可能比這村裡的老師好不到哪裡去,然後就各種抱怨,你們這學生素質差呀!不好教呀!說個不停。有的老師買部車早出晚歸的,來去匆匆。這就教一年不管教好壞,下學年不是他們教了,沒有後顧之憂,所以成績不見好。再加他們在鄉下支教就一年,離開有盼頭,學年快結束時就在那裡倒計時。你們說這給本校的農村老師造成心理陰影面積多大?



2、說的鄉下到城裡跟崗的,都叫跟崗了,意思就是來學習的,教不好又怎樣呢?你說這來一年水平就高了嗎?即使有學些東西,回校後真就可以用到農村教學中嗎?就會帶動他們鄉下的學校老師改進教學了嗎?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其實搞來搞去,像是在瞎折騰。


採山時光碎片


教師輪崗源出歐美國家,為均衡義務教育發展實行的吧,在歐美是成功的好辦法。

但是,西方的好方法,一拍腦門子,照抄照搬,不結合中國國情,落實到基層,都會走樣!

1.我們是人情社會,這點與歐美不一樣,極易把輪崗運作成懲罰。

2.讓我說發達國家教師輪崗還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做教師的門檻高,教師教育教學素質高,做小學、初中、高中教師要求是一樣的,不進行中師、專科、本科等級區分,都是本科畢業,再修3年教育教學課程,相當於碩士,才有做老師的基本條件。入職後有《教師公務員法》做保障,再去談教師輪崗。而我國一直是‘窮國辦大教育’,國家對教育投入不足,當現在也才剛過4%,實行教師輪崗的國家,哪個的學校不是最好的!老師沒有後顧之憂才能專心研究教學!有了這個大前提,再有其它配套,輪崗才可能成功。

3.我們在校生多,他們少,班額也小,師生比高

4.生存壓力,急功近利,社會整體焦慮感上升,人越來越浮躁,拍腦門推行,試圖用老師輪崗,達到教育資源平衡目的,就是緣木求魚🐠,也太天真了


聽雨145070731


不談輪崗的好與壞,從現實情況來看。

每個人都有家庭,突然被派到離家幾十公里外去上班,為了職稱自願去的還好,如果是不願意去被強行安排的,怎麼可能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

另一方面每個學校的課時費,班主任費,津貼都不一樣(這種情況現實存在,當然專家看不見)。

從市區到縣上去輪崗支教,離家遠收入低,心裡都會有牴觸情緒。

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

一是要給基層的老師晉升的渠道,一定要讓認真教學,能力強的老師有機會晉升職稱和調到條件更好學校的機會。

二是要經費要向基層傾斜,不但教學樓要建的好,也要給每週回一次家的老師建好宿舍,飯堂。

三是要增加基層教師的補貼,收入上不能讓人寒心。


理智的思考



教師輪崗交流,是教師隊伍管理上的創新之舉,在沒有提出教師‘’縣管校聘‘’之前,多地已經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教師輪崗交流的形式,包括本區域內(城區或鄉鎮區域)校際間的交流、鄉鎮教師到城區學校任教的交流和城區學校教師到鄉鎮學校任教的交流等。輪崗交流的時間,從一個學期到一年、兩年不等。


以上幾種形式的輪崗交流,各有優勢,但共同特點是:促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不同點在於:鄉鎮教師交流到城區學校任教,更能開闊視野,接觸到更先進的教學手段,學到更多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也能瞭解城市孩子的學習情況。所謂一級有一級的水平。城區教師交流到鄉村學校任教,更多的是接觸到農村孩子的實際,瞭解環境條件的艱苦,體會鄉村教師的艱辛和不易,更容易激發自己在城區教學的滿足感,從而激發教學工作的熱情。

總之,教師輪崗交流是個好辦法,長期看,能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彌補鄉鎮教師短缺、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質量差的短板。應儘快規範,形成制度,大力推廣推進。


鷹眼看社會


教師交流輪崗是發達國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制度。但實施這一制度,有其他制度做支撐,一是國家教育公務員制度,二是教師同行評價制度。我國目前這兩項制度都不具備,因此,推進教師交流輪崗,在一些地方變為對“不聽話”、“不合格”的教師的“處罰”,讓教師輪崗的權力掌握在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手中,變為一項新的權力。這是推進交流輪崗的變異。

建立國家教育公務員制,對推進交流輪換很重要。教師作為國家教育公務員,因此按公務員享有相應的待遇與權利,與之對應履行相應的責任。而且,在薄弱地區學校,教師的待遇應該更高。我國目前的問題是,把教師作為公務員對待,可是沒有享有公務員的待遇,卻要求履行公務員的責任,包括不得有償兼職,要按要求交流輪換等。這是權責不對等。只有建立國家教育公務員制,才能理順權責關係。

實行教師同行評價,則是對教師按教育標準考核評價,有利於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從本質上說,實行教師交流輪換的目的,是提高基礎教育整體質量,因此不能搞成是對教師的折騰,教師在交流輪換中,應發揮更好的作用。為此,必須改革以行政為主導的教師管理、評價體系,實行教師同行評價。

基礎教育的每一項制度改革,都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不能只是單項改革,不建立國家教育公務員制,不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就要求教師交流輪換,並期待交流輪換起到好的效果,這高估了行政指令的效力。


熊丙奇看教育


老師輪崗是一種很好的交流形式,但是要給老師提供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及支持才能開展好此項工作,在日本為了保障全國的教育水平都能達到一個相當平均的水平,教師的輪崗是例行工作,而且時間都是比較長,3-5年,政府也提供相當的資金及物力的支持,教師的輪崗就安排教師全家的搬家及安置,不會因為輪崗而產生子女,夫妻分離等情況,在日本都是全職太太等情況,所以該項工作開展起來都是有優勢的,但是針對我國的國情,事實上輪崗帶來的負面效應會大於正面效應,輪崗意味著工作地點的變化,特別是異地輪崗,導致輪崗人無法兼顧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平衡點,中國話說:“家和萬事興”,如果每個人的小家庭不安穩,是沒法安定為國家社會做奉獻,所以在發達國家裡,國家提出的概念是:“有家才有國”,非常重視家庭,維護家庭,家庭教育會放在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第一位。在中國因為輪崗的交流無法真正內化,只能把工作停留在表現,上級下級都不會真正的配合輪崗工作,總是覺得輪崗人會走,不會踏實幹,而輪崗人心繫家裡,也沒法踏實幹,上下都沒有真正的配合,輪崗制的極大的作用都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所以輪崗成為了沒有靈魂的軀殼。在中國,輪崗就是舍大取小,看似省錢一張調令就引進人才,但是大的配套沒有跟上,這個人才在新崗位上變成了廢材。


無憂精英網


輪崗交流?沒有聽說過,可能是跨校交流吧。幹部可以(只要不涉及專業)輪崗交流,教師不可能。

跨校交流應該值得提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育不公的問題,也可以論證學校教育結果的質量究竟與老師有關還是與教育對象的素質有關。

還可以考驗老師的教學水平,如果一個老師在甲校教學非常棒,而到了乙校怎麼就教不好了呢?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應該“因才施教”,我們的教學對象變了,教學方法必須改變,這就是對老師教學水平的考驗。

跨校交流更能讓老師們體會不同的學生來源,教育,教學工作量確實不一樣,體會什麼叫備教材,備學生,對老師業務提高有好處。

我比較贊成老師實行跨校交流。


一箇中學教師


對於教師行業的輪崗交流,我作為一名在鄉下執教的老師有話要說,所謂“輪崗”,不過是有關係的教師走進縣城的一個跳板而已。或輪崗一年,或借調一年,然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入縣城學校。根本不需要什麼教學成績或者工作實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