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如何评价《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这篇文章?

常长运


最开始看到在微信群里看到的这篇文章,并在群里给予反驳,而后也在微头条说了这个事。另外学术型的微信公众号“植物科学最前沿”也刊发了一篇水稻领域的一个学生(据说一个陈姓院士的学生)来信更是全面驳斥原文并获得大量留言的好评。

学术界的明星很少但不是明星的依然贡献很大

文中的其他先驱的作用的确不可忽视,在现实生活也的确缺乏宣传,但科学界的人本来在社会中不会像娱乐明星那么受关注。科学界像袁隆平院士这样家喻户晓的科学家有几位呢?国防领域的估计多一点,但化学领域,材料等领域大家都能想起1-2知名科学家吗?是这些领域没有大贡献的科学家吗?显然不是!没有广泛报道并不是不尊重先驱们的贡献,他们的贡献是通过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广泛传播的,只不过民众没有接触到而已。

现在的水稻品种中,袁院士的品种的确比率低,但这不能就此否定其巨大贡献。袁隆平的巨大贡献在于开创性,水稻的雄性不育与“三系”杂交水稻理论 与技术是在他的主导下完成的,现在的育种家根据其开创性的理论与技术才有现在各种杂交水稻,若用现在那个品种种植面积大来论功显然是非学术行为,了解一下诺贝奖的原则就知道了。

文中提到的李必湖是1966年才毕业留到袁隆平那里工作的(才20岁),而袁隆平1966年2月28日就发表了重量级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李必湖在1970(24岁)年在海南发现了雄性不育的野生稻,这不是李必湖自己一个人去的,而是袁隆平带着李必湖和尹华奇去的,而且找野生稻的理论与方法都是袁隆平的,所以李必湖和尹华奇那时就是熟悉袁隆平的技术的年轻助手,不是这项工作的主导者。当然,李必湖找到了野生稻,所以相关荣誉是李必湖老先生应得的。但不能说,没有李必湖,袁隆平就研发不出杂交水稻!

公众号的那篇文章与我的观点相同并做了如下反驳:“丁颖先生、黄耀祥先生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是我国杰出的稻作学家和“常规稻”育种家,他们在水稻育种中通过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优良的“常规稻”,特别是黄耀祥先生所培育的半矮杆品种对我国水稻产量贡献非常大,但这些成果都是“常规稻”的育种成果;同样,Henry 所育成的“IR8”也属于“常规稻”

1995年和2000年袁隆平依次评上工程院院士和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也许有树典型的成分,但是2004年获得世界粮食奖和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一系列国际大奖和荣誉头衔总不会是世界各国来帮中国树典型吧。

尊重其他科学家的贡献,但不用靠贬低另一位知名科学家来实现。历史记住了袁隆平,但也没有忘记和袁隆平一起并肩奋斗过的谢华安和颜龙安,谢先生和颜先生都是我们国家杰出的杂交水稻专家,都评为了院士!


柳小庆


专门找来了这篇文章读了一次,不错。对于作者求真求实的态度给予点赞。我并没有对作者提到的论据进行核实,对作者提到的观点也认同。我的发言是建立在作者的论据全部真实,同时也对作者论点支持的基础上的发言。

个人认为,袁隆平目前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人,袁隆平个人怎么样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重要的是综合国力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重要的是农业产业化推进的过程中整体农业科技人员的付出和贡献。

1,不质疑作者论据的真实性。不过我觉得再把眼光放高一些,您就会发现,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袁隆平算是一面旗帜,他不是擎天柱。擎天柱的话,需要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旗帜的话应该是让大家明白这个行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袁隆平院士扛着的是农业科技的旗帜,是国家是周总理把这个旗帜交给他的。我个人觉得,袁隆平先生把这面旗帜扛起来了,同时也把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聚拢在这面旗帜下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半个多世纪,无论袁隆平成果几何,养活了几个人,产品质量如何,这些在另外一个问题里讨论,单就他以九十高龄任然在试验田工作,他就没有辱没周总理的嘱托,个人觉得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旗手,中国农业科技才有今天的成就。

2,神话袁隆平到底是谁的责任。有没有神话袁隆平,这个问题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我们不能假定一个不成立的结论,回头来论证这个结论的不成立,这样做就有点过分,同时我质疑这样做的初衷。也许我是北方人,真心没有认为袁隆平养活了我。神话袁隆平本身可能是一种需要,也许是时代造成了袁隆平的神话。说到这里,拉开来,郭德纲的相声在头条一直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在头条,你会觉得,郭德纲就是一个神,没有郭德纲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消亡了,唯有郭德纲有能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同时有一种感觉,没有郭德纲,大家都要死掉了。其实连郭德纲都一直在申明,我就是个民间艺人。怎么就走了这样的神化了呢。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感觉。袁隆平的贡献就是让大家关注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是让大家关注中国的粮食进步,就是让大家认为中国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农业科技。

3,对于作者披露出来的论据,我个人全面接受,但并不说明我就要黑袁教授,相反,我觉得周总理嘱咐的袁隆平坚持的,全国人民期望的,都在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再是问题了,我们可以对美国粮食进口说不了,这些事实是袁隆平代表的中国农业科技人员的付出的成果,也是九十岁袁隆平一直坚持的目标所在。

所以,就象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思想的总结,是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认识的总结一样。袁隆平教授,除了他个人以外,他所代表的还是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包括最底层的乡村农业科技服务员。社会需要号招,所以就需要有旗手,旗手的选择可能有偶然性,但是,旗手能不能作为旗手,我个人觉得袁隆平做到了。半个世纪的旗手,对中国农业科技的贡献,个人认为他够格了。


慕容晓春


袁隆平的杂交稻的功劳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用如下事实来说明。

一、我国吃饭问题不是杂交稻和袁隆平解决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解决了吃饭问题。而那时杂交稻才种四、五百万亩,充其量增产五、六亿斤,每一个人只能分半斤稻谷,不够吃一歺。

二、当前,每年种杂交稻才二亿亩,常规稻也种二亿亩,杂交稻和常规稻的面积大体各占水稻总面积的5O%。杂交稻占我国粮食总面积十七、八亿亩的百分之十多一点。杂交稻每年增产了二、三百亿斤稻谷,这占我国粮食总产一万二千多亿斤的零头还不够的。也就说我国粮食总产丰歉年之间的增减幅度还要大于这个数字。即算没杂交稻也不会有什么粮食波动。决不会因此而出现粮荒,饿人甚至饿死人的现象。有的人说,我国用7%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人□,都要归功于袁隆平的杂交稻,是不知道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近9O%不是种的杂交稻,而是种的常规稻、小麦和玉米。正是这三项在解决吃饭问题上,作用远远大于杂交水稻。还可以这样来说,把二亿亩杂交稻全部看成增产,也只有二千亿斤,只占中国粮食总产的一万二千多亿斤的六分之一。或者说中国十四亿人口每七人来共吃一亩杂交稻。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不是杂交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何況不种杂交稻就会种常规稻,常规稻现在亩产也在千斤以上。

袁隆平最近还在网络电视上自我吹嘘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吃饭问题的解决是他的功劳,八八年取消粮票也是他的功劳。照他这样说,那时四、五百万亩杂交稻要亩产二十五万斤以上才能达到他这个成就(一九五八年最荒唐的牛皮高产也只亩产一十三万多斤)。这个弥天大谎他能够这样无耻地扯出来,真是荒唐至极!


科老师1


这篇文章是由一个公众号“魔都囡囡”,发出来的。


大意如下:

1 袁隆平老爷子研发的水稻品种并没有大面积被应用,我们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吃过袁老爷子的米。

2 袁隆平老爷子研发的一些品种“难吃”,且存在的意义不大。

3 我们现在餐桌上的米饭出自很多农业家之手,袁隆平老爷子排名很靠后。

4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荣誉都给袁隆平一个人。

这篇文章总体来说写的还算有理有据,所列出数据基本也都能在农业网站中查到。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这位“魔都囡囡”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写的东西究竟是有理有据的事实,还在说是他本人在搏取公众的关注度?

目前该公共号已被封停,我们查询了一些原来关注过此公用号的网友们的评论,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此公用号以前发布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网络上常见的“标题党”文章,如“3P之后有了孩子”之类的。

这就让我们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魔都囡囡”这个公众号团队确实是在借此事搏眼球。

但是这也不能就此确定推到此文的专业性,在通篇文章中,这位作者嫣然是一幅农业专家的口吻,但是我至今没有查到有关于他的任何在农业部门任职的记录。

关于“魔都囡囡”所列出的一些数据倒是真的可以查询的到,也都是符实的。所以,还是要等后续结果出来才能下最终的定论。

而关于此事我的看法是,不论袁隆平老爷子是否应该享受如此之高的荣誉,袁隆平老爷子作为当代正能量的象征性人物,是不应该被质疑的,起码是不应该被这么一篇有待查证的文章质疑,更不应该被一个匿名的作者以这样的方式质疑。



所以,“魔都囡囡”如果你真的想提出质疑的话,那么也应该光明正大的站出来质疑,而不是以这样匿名的方式,如果你真的能拿出真凭实据我相信会得到支持的,毕竟这个社会太缺少这种打假的精神,但切勿只是为了搏眼球而没有依据的盲目打假。


Arsenic醉人


老话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这是篇好文章,说了正真业界才知道的良心话。

好一段时间来,无人敢写类似文章,恐只是缘于怕遭人横扣一顶所谓的”汉奸”、“洋奴”、“第五纵队”等等黑帽子。真心说来,袁老对中国杂交水稻的贡献功不可没,给予任何荣誉都是正确的。只不近些年来网络过于神话的宣传就有些言过其实,什么“吨粮田”、什么“海水稻”、什么“巨人稻”真不是常人所理解之样,当然不是业界人不可能看透更不明其理也。我想,将袁老神化肯定也不是袁老初衷,其实网宣背后暗藏着利益集团的推手,明白人自然明白是咋回事,这里就不一一道来。

最后一说,对于我来讲,种业界大家谢华安我是更推崇的,对其伟绩我知晓更早!

以上绝非我乱开黄腔,家里老爷子也是50年代未起就开始搞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70年代起又专攻水稻制种到退休从事种植业40多年,另本人虽已淡出种业界但毕竟子从父业在种业界待过近20年,故深知其中奥妙。

(题后,不同意见不同见解者望轻喷,我以上只是以自己感知而言的)


成人之美92835852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道理。文章的立意是:当年创造杂交水稻这项奇迹的人们,除了袁隆平先生,还有其他一些人。在宣传上,不能只关注袁隆平先生一个人,还要适当关注其他一些为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做出了相应贡献的人们。

文章认为,这些年的宣传,对袁隆平先生做得是比较好的,但是对于当年参与杂交水稻试验的其他人员就有些欠缺了。这就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杂交水稻这件事情自始至终是袁隆平先生一个人的功劳,看不到团队的作用和友邻课题组的作用。其实,袁先生在其中只是起了一个本课题组学术和实践带头人的作用,其中有很多实践、实验、实证、实务的工作是依靠团队其他成员和友邻课题组的力量做成的。

文章认为,我们在宣传上既要看到袁隆平先生的学术和实践带头人的作用,也不要忽视了当年袁的那些团队成员和友邻课题组的作用。对他们在其中的工作和成绩也要给予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肯定。这才是实事求是和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对于澄清一些历史事实,客观记述杂交水稻诞生的过程,改进今后的宣传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心际旅行76331311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袁隆平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也并不是仅仅代表了袁老个人,最能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令无数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精神。这种精神我叫做“扎根”精神。

扎根,是几十年双腿沾满泥泞的扎根。

扎根,是集荣耀于一身仍不忘初心的扎根。

扎根,是期颐之年依然奋战一线的扎根。

扎根,是不忘民族屈辱为祖国强盛而奋进的扎根。

扎根,是全民都在热议的时候,坚守自己平凡的扎根。

当我们还在网上讨论袁老是该遗忘还是该铭记的时候,袁老依然在那里继续潜心做着水稻的研究工作,不卑不亢、不喜不悲,这样的一份浮躁与潜心的对比,这,本就该被铭记。

靠名字都能搅动媒体热议的人,必将是被历史铭记的人,网友发表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引起广大网友热议,人民网、中国青年报、搜狐等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讨论,浏览了两个小时,大部分是针对遗忘袁隆平这篇文章进行的反击。一个单单靠名字就能让拥护者千军万马对这篇文章进行讨檄的袁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又为什么该被历史铭记?

袁老对农业的贡献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发现并充分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第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足保障。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或者间接利用这一原理进行水稻种子生产,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第三培养了一大批水稻研究人才,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杂交水稻研究的人才协同作战,扛起杂交水稻育种继续推进的重任。

一个人能够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担当得起多大的荣誉。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荣誉的背后,是袁老为了获奖去拼搏努力吗?并不是,这份荣誉不是他的目的,在他看来是国家加在自己身上的责任。当你看到这个黝黑、瘦弱的老头儿时,难道心目中不是感觉到踏实、巨大、无比坚强的伟岸身躯吗?

站在风口浪尖,为广大育种工作者遮风挡雨,创造安心科研的袁老,怎能被遗忘?社会、国家对袁老的重视与厚爱被袁老归结为是对农业工作的重视,他最想做的其实是未曾获得什么国家级大奖、未曾得到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只是想有一个平静的环境去做自己该做的工作。为育种工作做贡献,为国家做贡献,为什会做贡献,为粮食安全做贡献,仅此而已。

“扎根”精神也深深地植入在育种工作者的心中。“遗忘袁老”的文章里提到丁颖,丁颖的雕像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楼前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怎能说十人九人不知?他的学生卢永根院士被评为2017感动中国人物,一生荣誉无数,拖着病躯捐赠终身积蓄,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院士,目前也是杂交水稻育种界的一面旗帜,构建的载体、实验室各项技术为全国育种工作者免费提供。

这种扎根精神,世代相传、薪火相递、永不腐朽!袁隆平精神怎可、怎敢、怎能被遗忘?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我大概看了一眼,说的很客观。袁其实是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进入新中国以来,我们能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农业技术,也可能只有袁隆平了。对外吹它的水稻能解决多少人的吃饭问题?其实是在意淫,炒作大于实质。说非洲闹饥荒,有了这个水稻就可以解决饥荒问题。那里的饥荒是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的,水稻那里就可以抗灾吗?非洲再一个挨饿的原因,是因为那里的人比较懒,因为什么几乎都可以,很容易的得到。水稻是一种种植成本相当高的农作物,你确定老黑玩得了吗?

海水稻就是个扯犊子的事情,阿联酋或者迪拜,一共就屁大个地方,有多少海岸线给你用来种水稻?排水还必须淡化一下,阿联酋人的淡水都是海水淡化而来的,需要用能源发电。他把这个能源省下来直接,卖钱去换粮食好不好?再有,阿联酋那边会蒸发速度那么快,得多少淡水能保证海水的淡化,你觉不觉得有点脱裤子放屁?

巨人稻也好杂交稻也好高产就意味着高投入,因为能量守恒,原子守恒。

当我们说袁不好的时候,总会跳出一方声音说,你没挨过饿。挨饿了,非要吃大米,这是什么狗屁逻辑?吃玉米土豆地瓜不行吗?挺袁先生可以,但不要挺的这么搞笑好吗?你愿意挺他,你就去多吃点他的米,不要管别人说他好,或者说他坏。

我在黑龙江哈尔滨,超市里面买到的最便宜的本地米是2块2一斤。你们种了他的杂交稻的人,如果把稻子打成米,换算下卖多少钱一斤米才能不亏本?

我们过去吃不饱,一方面是粮食少,另一方面是辅食少。以前就是米饭配咸菜,窝头配咸菜,馒头配咸菜。今天餐桌上有肉了,还有小零食了,还有水果呢,就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米了。肉是猪身上来的,猪是粮食喂大的,那么用水稻喂猪,还是用玉米土豆喂猪,这就不用探讨了吧。所以真正让中国人吃饱吃好的人叫邓小平,跟袁先生几乎没有屁毛关系。

我的观点永远都是袁先生的宣传意义,大过实质意义。它的实质意义远不如明末那几匹把土豆从马尼拉偷带回福建的马的肛门。有了玉米土豆,清朝才实现了4亿人的人口规模。才给你们挺袁派今天有牛逼可以吹,说他的水稻养活了多少人。对不起真没有,中国好大的区域都不是以大米为主粮的。他养活了那么多人是咋算的?

我希望他早点死,或者小崔早点死,这样他的团队就可以大大方方的说已经跟上了孟山都的转基因水平。袁先生是不敢说自己是爱转基因的啊,等他儿子完成吧!

最后说一句,美国人吃转基因,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吃上袁先生团队的转基因农产品。


1stc


我们都不是农业专家,但是笔者知道,袁隆平先生研究的杂交水稻是全世界的福音。

我们叙述一件事不能只有事件,人物而没有时间。袁隆平院士研发杂交水稻的时候正是我们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杂交水稻提高亩产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他的口感笔者不是专家避而不谈。但是当你吃不饱的时候,你还会考虑口感问题吗?另外就算如文章所言,杂交水稻口感不好,大家都不喜欢吃。但是作为米制产品的原材料总是可以的。把产量高的杂交水稻应用在其他地方,此消彼长,我们就可以剩出更多口感好的粮食,这不也是间接养活了我们吗?

这篇文章看似摆出了很多真实存在的数据,然而却没有自己的逻辑,并且背离历史背景,不过是一篇博眼球的文章罢了。

作者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

1987年3月15日,国际杂交水稻研究所所长在向袁隆平颁奖的时候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以上是潭士珍写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文章节选片段。这篇文章曾经被选入语文教科书,笔者建议大家可以去研读研读。杂交水稻之父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封的,而是国际认可的。


嗨锵学长


袁老先生作为中国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业科技队伍中的旗帜是理所当然的,也毫无争论的。因为他是杂交水稻课题组的坚持者,也是主持人之一,还是最后成功者。由于野败型杂交水稻不育系与恢复系的选育成功,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其他组合的推广与应用,也才能有今天一再强调的“养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的说法,不是吗?

但是说到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人,我还是应该说一句真心话,是汕优63等明恢系列组合更为准确一点。而且只要是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都知道,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那些野败型杂交水稻已经被各种病害折腾的快要倒下,大量倒杂交水稻的声音出现时,是明恢63系列组合及时得到了推广应用才让那些“倒爷”闭了嘴。这还不算什么,以汕优63为代表的明恢组合后来在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中实现了最大,平均产量也是处于顶尖的。其中汕优63等米质经国家鉴定还达到了优质二等。这一下子就让杂交水稻米质差的说法也消失的无影无终了。

这是我一个终身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真心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