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前線動態」順德醫療隊一天五班倒,有人孩子出生時還在忙活著

「前線動態」順德醫療隊一天五班倒,有人孩子出生時還在忙活著

2月24日中午12點多,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專家組對著前方屏幕做出了“愛心”的動作,在視頻會議即將結束時,為馳援武漢的同事們加油鼓勁。

一個多小時前,順德馳援武漢醫療隊,從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發回信號進行視頻連線,開展了一次四方遠程連線,同醫療隊指揮部、專家組等專家團隊建立遠程病例討論機制,為重症患者的治療經過展開交流。

這次視頻連線會議,是李國華和她的“戰友們”馳援武漢武漢市第一醫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點收治醫院的第11天。

「前線動態」順德醫療隊一天五班倒,有人孩子出生時還在忙活著

圖說: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的醫護人員在工作

奔赴重症病區

70多個床位很快收滿了

在四方連線的前一個晚上11點多,已經回到住處的李國華還在不停的打電話,為第二天的會議做準備。

這是她和隊員們從順德出發後,正式進入“戰場”的第十天。

51歲的李國華是南醫大順德醫院醫務科副主任兼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也是2月13日從順德出發馳援湖北醫療隊的領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她曾在2017年,在一次突發車禍現場見義勇為、挺身而出,主動實施救援,入選中國好人榜。

2月13日出發時,李國華說,“武漢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這個時候就是白衣戰士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

在簡短的送別儀式後,60位“白衣戰士”出發了,當天晚上抵達武漢,馳援武漢市第一醫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點收治醫院。

“14號開始接受全天培訓,包括穿脫防護服、防護知識、工作流程以及熟悉武漢市一的情況,中午接近2點鐘的時候,我們開始進入病區。”10余天的時間不算長,但是對於李國華來說,在過去的10天他們不僅要快速熟悉情況,醫療隊的同事們還要迅速做好分工合作,為的是更好的協同作戰,第一時間收治和搶救更多病患。“病區內70多個床位,一下子就收滿了。”

有些人一直沒有“見”過樣子

靠防護服上的名字辨認彼此

武漢市第一醫院一共有來自五個省市的十支醫療隊一線醫護人員超過兩千人。儘管從不同的地方出發,但是在武漢,大家都是奔著一個同目標。

在一起奮戰多日,因為每天除了酒店房間就要帶上口罩,進入病區就得穿上防護服,很多醫護人員之間至今沒有看清楚“戰友們”長什麼樣子。

“我們會通過聲音,和防護服上的名字來辨別對方。”李國華說,協作與默契不僅僅是在順德醫護團隊之間,還有來自天津的、哈爾濱的、重慶等等地方的醫療團隊。“今天我進入病區時沒有來自順德的同事,是其他城市醫療隊的戰友為我在防護服上寫名字。大家就是這樣,會自然而然的互相幫助。”

脫一套防護服有26個流程

即使熟練了也要近20分鐘

“工作模式是每天5班,每班4-5個小時。加上酒店往返醫院、穿脫防護服等流程,差不多要9個小時。”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李國華介紹,大樓有15層病區,只有兩個通道,穿脫防護服要分批進入。因為口罩、護目鏡和防護服層層包裹,很多時候醫護人員處在缺氧狀態仍舊要保持高度專注,努力救治病患,還要避免交叉感染。在病區內不能吃喝東西,因為“進艙”忙碌錯過了飯點,已經是常態。

防護服的穿脫都有嚴格的規範,穿防護服的時候醫護之間會互相認真檢查,因為病區的病毒濃度很高,稍有疏漏就會有感染的風險。

脫下防護服的時候則更加嚴格。“手套、口罩和帽子都是兩三層,每脫掉一層就要洗一次手,牆上貼著流程指引,要嚴格按照順序來,一共有26個步驟,一個流程下來,要洗十幾次手。”李國華說,經過十天時間,現在隊員們已經比較熟練了,但是脫下整套防護的時間,仍需要將近20分鐘。

“所以說,來到了這次的都是’真愛’。”李國華說,每一位同事都在克服各種困難,經過幾天的時間,團隊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也都已經走入正軌。

有人在病區裡累暈了

有人孩子出生時還在病區奔忙中

雖然每個人都遠離自己的家,工作風險很高,但是十餘天一線奮戰讓大家迅速凝聚成了“一家人”。李國華說,雖然每天工作辛苦,但大家情緒飽滿、非常敬業。

很多同事的付出,都默默的打動著李國華。

“我們有一位麻醉科醫生陳漢文,他在出發的時候太太懷孕38周,他從報名馳援武漢直到出發時都沒有跟大家說。今天下午傳來喜訊,孩子平安出生,我們都在為他開心,但是他現在還在忙著準備明天的工作。”記者連線李國華時已經是晚上11點,無論是陳漢文還是李國華,這個時間都還沒有休息,“很多同事都是如此,為了大’家’,捨棄小’我’。”

“昨天我們有一位22歲的護士在病區暈了,一直嘔吐。我們趕快讓她從病區出來。她出來後一直在自責,因為讓其他同事來承擔她的工作,感覺自己拖了大家後腿。而我們卻很擔心她,在工作中是不是疏忽了對隊員的照顧。”

還有談到在病區遇到的一線記者,李國華都滿滿的感動,“我們穿著防護服一天有時候會因缺氧導致頭痛,需要吃止痛藥。但是在病區遇到一線記者,他們就這樣連續幾個小時,穿著防護服在病區採訪和忙碌。”

來到武漢這10天,團隊已經分組開了多次會議,不停的討論病例以及如何能夠更好的救治患者,“作為領隊,這個隊伍真的很讓人感動。”

大家都毫不猶豫的奔赴一線

三四天後才說“那天真的緊張”

作為奔赴火線的醫護人員,在第一次踏入病區時也會緊張嗎?

在出發前,李國華也這樣問一位40歲出頭的資深醫生,他說,“做好防護就沒問題,沒什麼可怕的。”

可是後來,這位同事說,“其實,說不怕是假的。”

順德醫院目前已經分4批,前後共有67名醫護人員奔赴湖北,其中有很多是90後,還有兩三名護士才20歲出頭,在李國華眼裡,她們還是“孩子”,“但是這些孩子就是憑著一腔熱血和責任心來到火線。她們很多人在不同的科室,甚至從來沒有穿過防護服。一開始誰也沒有說怕,就這樣毫不猶豫的走進病區。直到過了三四天後,大家再聊起來,才互相坦白,第一次踏入病區時,他們當時是真的很緊張。”

如今,這支醫護團隊的目標,是在一線救治的同時,討論和研究的是如何把醫療質量進一步提升。

在2月24日舉行的四方遠程連線,一端是醫院本部沈潔院長與胡允兆副院長以及多個專家組專家,一端是南方醫院感染科主任彭頡教授,還有一端是武漢市一醫院的病房。

在進行四方視頻會議之後,順德醫護團隊的前後方,接下來還舉行一些關於醫療方面的繼續培訓,比如順德和武漢的患者有哪些異同,在救治方面有哪些經驗互通,在案例分析中共同探討如何應對,“現在通訊便捷,距離也不是問題,來到這裡,就要盡最大努力,把每位救治患者做到更好的救治。”

除了救治患者,

還要把每個隊友都安全帶回

李國華作為順德本次馳援60人醫療隊的隊長,在出發時她曾說,“希望我和我親愛戰友們,踏著鏗鏘的腳步而去,高唱著凱歌而回!”

當記者詢問,在一線工作時最大的壓力在哪裡時,李國華思考了片刻,她說,除了全力救治,她最大的擔子是要把60人的團隊好好的帶回來。

在第一次報名時,作為消化內科的醫生,李國華短暫思考過自己的專業是否適合,“但是聽說一線缺口很大,我就報名了。領導給我領隊這個擔子讓我多了很多責任和擔當,胡書記說,我的任務是務必要帶著60個人安全的回來!”

有一天,有位隊員在群裡問了一聲,“誰有眼鏡架的架片?”結果院長和書記就馬上託人帶過來。李國華說,這種事無鉅細的關注,給了前線醫護極大的士氣鼓舞。“對,就是感覺到不只是我們在戰鬥,我們的身後有一個很強有力的保障。”

而當記者詢問,每天都和家人通電話嗎?李國華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有時候忙完一天確實太累了,沒有太多時間和家人通電話。”

在最初決定報名的時候,李國華的女兒表示強烈反對,“女兒說,我不能沒有媽媽。我說,我去了前線你也不一定就沒有媽媽了呀。”

最終,李國華的先生和女兒都擰不過她,支持了她的決定。

在抵達武漢十天後,李國華才同哥哥姐姐通了一次電話。在她的微信裡,有很多同學和同事群,都在給她留言或者發來祝福,但是李國華還沒有顧得上回復。有同學給她留言說,大家都很關心你,能不能在群裡“冒個泡”?

“我想的是,我並不是代表個人,現在還沒有圓滿的完成任務。我相信一切會越來越好,等到團隊完成任務、平安凱旋歸來的時候,我就可以踏踏實實在群裡’冒個泡’了。”李國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