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西秀区:就业扶贫“造血”促增收

2014年以来,累计帮扶就业23580人,截止去年底,西秀区贫困劳动力仅441人未就业。这是该区脱贫攻坚“造血式”扶贫创下的一项记录。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对于西秀区来说,就业收入是贫困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主渠道,收入稳定增加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

西秀区:就业扶贫“造血”促增收

乡镇招聘会(杨武站)

为了抓住“就业脱贫”这个“牛鼻子”,畅通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之路,西秀创新实践“就业岗位我给你、就业信息我送你、就业技能我教你”的“三个我和你”就业扶贫模式,为失业人员特别是贫困人员送岗位、送信息、送技能,进行“造血”式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贫困群众充分就业,通过就业激活内生动力,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如此,一次次就业失业登记耐心服务,一次次政策宣传不遗余力,一次次招聘活动精心安排,一次次用工信息精准发送,一次次就业培训教授技能,让贫困劳动力就业有了更多方向、选择和技能,实现就业不再是一句空话。

西秀区:就业扶贫“造血”促增收

彩虹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实操展示

西秀区大力扶持并引导一批工贸企业、微型企业和农业园区带动就业7.6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4800余人。其中,在西秀产业园区引进智能终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拉动就业,目前,西秀智能终端产业园企业达33家,创造产值30亿元,带动2193人就业,206人为贫困劳动力。

2016年,西秀区大西桥村村民张艳一家因病致贫,2017年春节临近,在一场招聘会上,张艳和弟弟张钱顺利找到了工作。姐弟俩白天在西秀智能终端产业园一家手机生产公司上班,下班后回家照顾生病的父母。“我们每个月一共有六七千元收入,找到工作后,家里就脱贫了。”张艳高兴地说。

西秀区:就业扶贫“造血”促增收

车间进乡镇——福特电子厂(鸡场乡)

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开展“车间进乡镇、脱贫有保证”行动,在产业园区、乡镇集镇、中心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引进车间29个,创造就业岗位近万个,解决2000多名贫困人员就业。

宏瑞杰皮革手套厂、成威科技电子厂、泰鸿玩具厂,是蔡官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春晖小区三个车间,帮助小区8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业,这种“楼下上班,楼上安居”的模式,为他们举家脱贫提供了不竭动力。

肖红山老家在蔡官镇浪竹村,爱人已去世,左臂曾骨折的他担起抚养两个在读书孩子的重担,好在去年4月份刚住进春晖小区新家,政府就联系安排他到宏瑞杰皮革手套厂上班。“都是些手上活,干起来不累,一个月能领到1600元。加上都有低保、农合,娃娃们读书也有补助,家里宽裕多了。”说到这,肖红山面带笑容。

除了工厂、车间就业,西秀区还创造性地在农村开辟了新的公益性岗位就业点:“一村七岗”。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打通这一就业扶贫方式,让190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走上村级环卫保洁、林业护林、水务河道保洁、交通道路护路等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劳务费800元。这不仅使农村贫困人员有了稳定收入,也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我家媳妇几年前生病走了,家里也越来越困难。还好有政府、村支两委拉我一把,安排我来负责村里的环卫保洁,现在我有了固定收入,两个娃娃经过动员也在外打工挣钱,生活慢慢的好过了。”宁谷镇林哨村长冲组“一村七岗”人员郭兴贵说。

除了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西秀区还千方百计解决数千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就业问题,不让他们在同步小康路上“掉队”。“百合花”行动就是该区助力残疾人就业的一大创举。

行动中,该区2015年建成全省第一家“残疾人托养中心”,又整合乡镇敬老院等资源打造了“残疾人托养中心联合体”(简称“托联体”),引进纺织厂、旅游工艺品加工厂等多家企业进驻。如今,西秀区还在轿子山镇规划1397亩土地,建设以助残扶贫为特色的“百合花小镇”,构建“康复+托养+就业+教育+文体+培训”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西秀区:就业扶贫“造血”促增收

目前,该行动共带动3836名残疾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1人,实现了残疾人“兜底保障”转变为“就业脱贫”。

轿子山镇贫困村民卢向阳今年48岁,年幼时因患小儿麻痹,下肢萎缩无法行走。他曾坐着轮椅四处求职,但都被拒之门外。2015年,区残联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安排他到镇残疾人托养中心黔艺贝棉被生产公司上班。“我在托养中心吃住都不要钱,上班每月还有1600元工资,全家的低保也涨到了800元。厂长和残联工作人员对我和工友都很照顾,过年过节还给我们发礼品,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说。

在帮助贫困群众就业的同时,西秀区全力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集中人社、教育、农业、林业、妇联等培训资源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点单式”、“订单式”培训,构建就业扶贫“大培训”格局,让贫困人员掌握1至2门技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加快贫困劳动力就业步伐。

大扶贫战略离不开“大就业”帮扶。2017年初,西秀区有劳动能力未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5604户9587人,通过多举措激活他们的就业能力,全年共帮扶就业9146人,帮扶就业率达95.4%,就地就业率达到75%,让贫困户不出远门就能实现增收,踏上脱贫“快车道”。

安顺日报

记者:记者:吴学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