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灵宝故事」阳平镇—秦人墓地

秦人墓地位于灵宝市阳平镇文西村东北部。1998年修建连霍高速公路时,经钻探发现。在文西村东北部。在1075米长,50米宽的路基钻探中,发现古墓葬965座;其中战国墓763座、汉墓127座、唐代墓7座、宋墓8座,经发掘,这批墓葬大小基本相同,排列有序,方向一致。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地对于研究秦文化有重要价值。

「灵宝故事」阳平镇—秦人墓地

【链接】

《左传·肴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灵宝故事」阳平镇—秦人墓地

读春秋战国史,对《崤之战》印象最深,一直对秦人此役的败北耿耿于怀。秦穆公可以算得上是春秋时代一大霸主,而且极富那个时代贤明君主所应具备的一切禀赋——比如说,肚大能容,比如说,善于承认错误,再比如说,……。可是,在崤之战之前的那一次,这位时年已经五十多岁的准霸主,却犯了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将三万骁勇的秦国军汉葬身于“崤山”这个地方。

《左传》里对一切战争的起因、后果,从来都是不惜笔墨,大肆渲染,可是写到战争本身,却往往就那么两句。崤之战中,秦军损失军士三万余人,晋军因此投入的兵力肯定也不在少数。兵法有云:倍而围之,要将三万骁勇的秦军一举围歼,虽然有有利地形的帮助,晋军兵力当也不会少于三万。六七万人在一处类似于函谷关那样的谷道里大战一场,一方死伤殆尽,一方定然不会毫发无损。可是《左传》里一句“败秦师于殽”就完了。至于战争结束以后死伤的秦军士兵是如何处理的,晋军士兵又是怎样全身而退,我们都无从而知。

想一想,三万多人被活活堵死在一条山谷里,(晋军可能是使用石头、弓矢从谷道两边的陡崖上进行攻击的),任人屠杀,呼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悲望、恐惧,士兵们的心情可想而知,多么令人悲悯!在这一场战争中得以幸存的秦军士兵,终其一生,恐怕都无法从这一场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

很有意思的是,若干年之后,秦将白起率大军与赵括率领的赵军在古上党地区大战一场,赵军大败,白起将投降的四十万赵军赶进长平附近的山谷里,然后封堵谷口,也是使用石头、弓矢等居高临下攻击,将其全部杀死在谷中,从而造成中国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悲剧。从谱系上来讲,赵人应该是晋人的后辈,白起此举,也算是报了当年崤之战的仇——使用的是几近相同的手段!

白起这个家伙被人称作白疯子,他杀完了四十万赵军也不做一下掩埋,就那样任尸骸堆在长平一带的山谷里,臭掉烂掉。直到几百年后的唐代,唐玄宗视察这一地区的时候,还看到山谷间累累白骨惨不忍睹,实在看不过去了,于是命人将遗骸收拾了,堆起一座座小山似的骨殖冢,再行掩埋,于是就有了骷髅山、骷髅庙一类的地名,一直流传至今。那么就有一个疑问,当年崤之战战死的三万多秦军,是不是也如那四十万赵军一样,全烂掉在函谷关附近的一处谷道中了?

我们目前尚没有在这一地区找到这样一条堆满尸骸的谷道,而且按照《左传》的说法,崤之战发生的地点,肯定是崤函故道上一处极要紧的东西通道里,为了后来人走路的方便,我想这些秦军士兵也不会没人收尸的。那么,他们到底被葬在什么地方了呢?

需要说明的是,崤之战秦军虽然战败,但晋人并未因此取得战略上的进步,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秦人依然牢牢掌握着函谷关之西崤函故道的控制权,这也就是今天的人们将函谷关称为秦函谷关的主要原因。

「灵宝故事」阳平镇—秦人墓地

在今天的三门峡灵宝市市境西部(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境内东部),有一处极狭窄的孔道,由黄河的二、三级阶地构成,其北临黄河,南靠秦岭支脉,最宽处南北仅约3公里。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以及新建的郑西铁路客运专线等贯通东西的要道、重要线路皆集中于此通过。可以说,绝对是一处战略要地。

1993年3月,在配合三(门峡)灵(宝)高速公路文物调查中,考古学家们在此发现了一处超大的秦人墓地,墓地南北宽3公里,东西长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据说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最大的一处秦人墓地。在经过初步考古钻探的5万平方米范围内,已发现秦国墓葬760余座,照此密度计算,15平方公里范围内,至少应该有22万8千座秦人墓葬。如此庞大的墓地,即使在秦人的统治中心——咸阳地区也没有发现过,惊人!实在太惊人了!

而令人费解和悲哀的是,如此浩荡的埋葬工程竟然做得这样隐秘,这数十万秦人亡灵竟如此悄无声息地长眠在这片凄凉的土地上。没有土丘,没有松柏,没有墓碑,当地的县志上没有记载,史料上没有痕迹,就连民间传说中也没有一言半语的流传,以致于连当地群众也浑然不知。

还有更令人惊讶的,就是这二十多万秦人亡灵,竟然如军队列阵一般,排着整齐的队列,头一律朝向西土,将崤函故道西端这一处战略要道堵得密密实实,没有一丝缝隙!仿佛誓死捍卫战场的勇士,即使死掉了,也要在地下继续战斗。千百年来,这条古道上不知有多少波澜壮阔、战马啸啸,也不知有多少秋风瑟瑟、凄风沥雨,横扫六合、金戈铁马,而这些死去的秦人,却如磐石一般岿然不动,一直坚守在这里,令东方六国的军队,终于没能再踏入秦人的领土。

秦人之顽强精神,秦人之执着精神,秦人之忠诚不二,这一切,在这里我们都看到了。

再次回想崤之战秦人的惨败,仔细想想此后秦人在统一六国的征程中滴下的点点血泪,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里的秦人墓地,当是以崤之战死难烈士的遗骨为基础,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秦人最辉煌的“烈士纪念地”!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那些勇敢忠诚的先人们!(逾淮之橘)

「灵宝故事」阳平镇—秦人墓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