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既然汉献帝是董卓拥立的,那为什么各路诸侯反董卓却不反汉献帝?

思念远方的人14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诸侯都拥立汉献帝。

曹操选择的是利用现成的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是准备令立,袁术是准备自立,其他的各路诸侯多观望状态。

最后曹操因为拥护汉室,关键是迎奉汉献帝的时候把一票汉朝旧臣一起迎接了回来,所以虽然一直到曹操死,都只是掌控了汉朝的军事势力,但是这些文官旧臣却拥护了曹操。毕竟比起其他的诸侯,要么自立,是属于乱臣贼子,要么另立,是准备和自己对着干,要么不动,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戈嘉瑜


汉灵帝中平六年。被蠢货何进召到京城的的西凉太守董卓,把汉少帝刘辫废了,改立他认为聪明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就是饱经流离颞沛之苦的汉献帝。汉献帝封他做相国。汉朝的灾难就由此开始了。

汉献帝己经被立上了,不管是谁立的,他是刘姓后代上位的,这点假不了,除非再来个祸国殃民,心怀叛逆的"壬卓""李卓""张卓"把汉献帝废了,另立一个皇帝,否则就必须遵循既成事实。象陈平周勃等人废去前少帝而改立刘恒而成汉文帝一样。但是,风险高,代价酷,亡身灭族,鸡犬不留的代价等着……由此可知,不但不能反对,反而要拥戴。

董卓这家伙招人痛恨,让人反对。全在于他为人凶残,歹毒,刚暴。首先,窃国库为己有,大肆封自己本家和亲信为诸侯和大官。用国家财力修城堡供自己享乐。贮存金银上万万。堆藏粮食够吃三十年。其次,罗织罪名,抢劫富家商贾。再次,强迫迁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官吏民众被迫西行入长安。沿途陈尸累累。烎烧洛阳,致使洛阳方圆二百里以内听不见狗叫鸡鸣。第四,命令吕布带兵挖盗历代皇陵和公卿大墓,搜罗奇珍异宝。第五,杀人自娱,烧杀人是非常随便的。曾把降兵抓住,用布条捆绑起来,再在布条上浇油,点火焚烧活人。被烧的惨死剩下骨架,董卓却哈哈大笑。这样的人,犯下的罪恶,令人发指,招人痛恨,让人反对就在情里之内了。以致上自朝堂,下至民众,无不食其肉寝其皮,方解心头之恨。王允利用吕布,杀了董卓,抛其尸于街头,捻须为灯置于脐眼上,火不灭达数天之久。最后让袁家焚尸撮灰于路,让万人践踏。





劉一千五


董卓祸乱朝纲,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以袁绍、曹操为首的地方实力派起兵反董,为什么不反对董卓立的汉献帝呢?

一、刘协是汉室顺位第一继承人并且程序合法。

灵帝刘宏荒淫无度,但是史籍所载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刘辩、次子刘协。灵帝驾崩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刘辩即位为皇帝。

后来由于外戚何进在剪出宦官的过程中出了纰漏,导致外戚势力和宦官集团同归于尽,使洛阳出现了权力真空。西凉董卓用武力把持朝政废掉了少帝刘辩,后来更是杀掉了他和何太后。刘辩死的时候才十五岁,没有子嗣,所以按照继承制度刘协本来就该排到第一顺位。

以卢植为首的群臣当然反对废立之事,但是迫于董卓的武力最后还是默认了董卓废立的事实,并且走过程序的。所以刘协是汉室的合法皇帝,并不是伪帝。

二、东汉中央政府威信犹存

当时汉庭威望犹在,而起兵反董的都是东汉的州牧、刺史等等,大家都是汉臣,都忠于汉室。(起码名义上效忠)上面也说了刘协是东汉合法皇帝,那么他就是东汉王朝的象征和代表,所以这些地方实力派起兵只能说清君侧,而不能直接反对刘协。如果反对刘协就是叛逆,如果是救驾便是义军。

三、刘协本人确实很优秀,并且身世受人同情

这里先说一桩灵帝时期的旧案。刘协的母亲是王美人,她出身名门世家举止优雅、容貌秀丽,深得灵帝宠爱。当时后宫是由何皇后把持,而何皇后善妒,见到王美人生下刘协,便毒死了王美人。灵帝大怒,本来要废掉何皇后,但是何皇后重金贿赂了得宠宦官曹节等人,最后靠着宦官的拼死求情才被赦免。失去了母亲的刘协从小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自小便接受严格的皇室教育。而何皇后出身低贱,兄长何进本是屠夫,不是靠着何皇后得宠于灵帝根本上不了台面。由何皇后教导长大的刘辩确实没有刘协优秀这是事实,这也成为了董卓生废立之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协母亲的公案群臣都是知道的,灵帝好色荒淫而只有两个儿子的事情其实也细思极恐,而对于这位九岁登基身世坎坷却有聪明知进退的皇帝朝野上下是很同情的。试想山东义军为什么要反对这样一个皇帝?


建宁李俊阳


汉献帝是董卓拥立不假,但是他也只是董卓的一个傀儡罢了。

董卓 字仲颖 今甘肃岷县人氏 ,东汉末年的军阀、权臣。

反董卓是因为他废少帝、杀董太后、拥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也就是说你汉献帝就是个摆设,我董卓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在朝野上董卓的服饰都于天子的非常接近。也就从此时东汉政权也就名存实亡了。


在董卓把持朝政期间可以说是无恶不作,纵容部下奸淫掳掠,使洛阳陷入混乱之中,官吏和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昔日繁华的洛阳变得满目疮痍。190年袁绍讨伐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同时要求洛阳城的数百万民众都要迁走,致使沿途人马发生踩踏死伤无数。

国家的运作基本出于瘫痪状态,他纵容自己的亲信为非作歹,对别人却处以严刑,破坏原来的货币体系发行小钱,导致社会通货膨胀严重,民众苦不堪言。


可以说董卓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可以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百姓等等,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这才引来了杀身之祸,为了铲除这一祸害,192年被司徒王允和吕布合谋杀死,族人也被诛连。


钟二


其一,《三国演义》中其实已经给出,第五回的标题便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我们的重点在前半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曹操是通过假传圣旨的方式召集了十七镇诸侯。谁的圣旨?自然是汉献帝了。既然是汉献帝让众诸侯入京勤王,诸侯们又遵从汉献帝的旨意,那么他们自然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去反对汉献帝。虽然诏书是假的,但是“奉旨讨贼”这面大旗已经竖起来了,就不能再轻易更改了。

其二,十七镇诸侯虽然势大,但只是一盘散沙,虽然说一纸诏书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但人人各怀鬼胎,在这个时候,如果再去废了汉献帝,改立其他的汉室宗亲,我估计不等董卓发兵,诸侯们自己便开始相互动手了。原因很简单,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是拥立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所以现场肯定是A说立刘大麻子,B说不行,还是立刘毛子吧,C说放屁,刘小二最好。几人两句话说不到一处,自然要动手解决。曹操和袁绍等人都是当世的枭雄,这样做的后果他们自然十分清楚,所以断然不会去改立天子。

其三,汉献帝虽然是董卓所立的,但此时少帝已死,他确实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如果一群外臣嚷嚷着要改立天子,这在当时可是实实在在的谋反。这都还不说,万一这话传到汉献帝耳朵里,你猜汉献帝会怎么想?他现在虽然受董卓挟制,但他好歹现在还是皇帝,如果那十七镇诸侯打进来,他岂不是连皇帝这个位子都保不住了?他又会怎么做呢?和董卓合作是必然的:董相国你帮我使劲揍那群兔崽子,打死了算我的。如此一来,诸侯们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添堵,何必呢?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董卓进京,在初步稳定局势后第一件事就是废刘辨,而立他认为相对聪明的刘协为帝,这是为何?

董卓自称是仿效当年伊伊,霍光故事,为汉室另立明君,但是伊伊、霍光被历代认为是贤臣的同时,也是公认的权臣。权臣没有好坏之分,如诸葛亮就是权臣,但是历史称他权而不专,其关键在于有无篡逆之心。

而董卓此举,目的就是在于提升自己的威望,震慑朝野,今天我能废刘辨立刘协,那么明天我就能废刘协自立为敌了。所以后世历史,大臣篡位,废帝再立就是标配,司马氏干过,“不能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的桓温也干过,到了南北朝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所以这件事情的核心并不是刘协,而是有篡位之心的董卓,历史上其实也并非只有诸侯联合讨董一项对策。大臣们对这件事的不同反应,其实也表达了他们的本质。

一、从一开始就反对抗争的,这部分应该是刘辨的利益集团和真正的汉忠臣。在《后汉书·董卓传》中记载,当董卓提出废帝一事时,公卿以下莫敢对,唯有尚书卢植一人当场公开反对。相信当时,也是有其他一些大臣反对的,只是分量不够大,没有被特别提出。看演义的朋友,也可以看到,当时如袁绍和丁原都是激烈反对。

但已经掌握局势的董卓就是要这些隐患暴露,方便逐一剪除,如第一个公开反对的卢植虽因为名望太高没有被杀,也马上被罢官。

二、默从,这部分主要是士族门阀的代表,如弘农杨氏出身的司徒杨彪,这些都是属于官场上的老油条,家族利益至上。只要你不篡位,损害我的家族利益,皇位上坐的是刘辨还是刘协,都不重要。即使要篡位,可以,坐下来谈谈给我们家族多少好处!

所以这部分人是更不能反刘协的,刘协时他们手上重要的筹码,如果未来刘协强,可以扶持刘协灭董卓,做中兴大汉的功臣,如果刘协弱,那也捧的高高的,关键时候卖个好价钱,或救自己家族一命。

三、野心勃勃,在董卓废帝之后,这部分人其实并不在少数,如刘璋的老爸刘焉,当年就是听说蜀中有天子气,才跑到益州去的。这时候听到董卓废了刘辨,估计鼻涕泡都乐出来了,巴不得董卓和天下诸侯打出狗脑子来,然后自己出来收拾残局,顺便登上皇位成为光武帝第二。

这些人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是轻易不会跑出来,更不会没事去反刘协,不然就会落得个袁术称帝被人围殴的下场。

四、欲效董卓,真以为讨伐董卓的那十几路诸侯里有多少忠诚?只是羡慕嫉妒恨而已,董卓为什么废帝后马上把刘辨弄死,就是怕有人拿来做文章,学他董卓第二。比如联军盟主袁绍,在历史上,讨董前就想着拥立刘虞为天子,直到刘虞坚持不受,才拉起队伍浩浩荡荡的去讨伐董卓。

反不反刘协对他们不重要,关键是手上有没有合适的傀儡,在没有的情况下去挑战刘协的正统地位就得不偿失了。万一真的打败了董卓,面对这个自己曾经反对过的皇帝,该怎么办,尴不尴尬?不是给自己制造了问题吗?

那还不如干脆承认刘协地位,来个“诛董卓,清君侧”,等干掉了董卓自己做了大股东,这个没有多少股权了的法人,还不是想搓圆就搓圆,想捏扁就捏扁,学学曹操,等实际成熟了,禅让也就是走个程序的事情。


潘不安讲究史


虽然汉献帝是董卓拥立的,但是一切手续都合礼合法。并不是说皇位都必须父终子继,只要是刘氏血统就可以,当然和皇帝血统越接近,那继位的合理性就越高,刘协是汉室,是少帝刘辩的同父弟弟,他是拥有顺位继承权的。

诸侯名义上是汉臣,他们起兵只能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如果要反汉献帝,只能扯开大旗反汉朝,或者为少帝报仇,这两个方式在当时都属于造反,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何况为少帝报仇对各路诸侯没有任何好处,还容易落下不尊汉帝的口实,就算打下权臣,依然要面对当前的皇帝和他的臣子们的重新废立问题,无论如何这都是划不来的。


文沐


董卓被何进召进京城洛阳后,整天就是想着如何控制朝廷,进而控制整个天下。董卓当初到洛阳时只带了二三干人马,为了炫耀他的军事实力强大,董卓在深夜把人马悄悄开到城外,白天又大张旗鼓地开回城内,如此循环地搞使人们和朝廷官员不知道董卓的实力有多大。没过多久董卓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为是为了试探人们对他有多拥护,于是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要废掉当时的少帝刘辫,改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有少数大臣表示反对,董卓却来了个霸王硬开弓,独行专断地立刘协为帝,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并杀害了少帝和他的母亲皇太后。对那些反对的大臣进行了追杀迫害。董卓的残暴行为引起了天下豪杰们的一致反对,各地纷纷兴兵来讨伐董卓,但由于各地诸侯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又处于群龙无首,最后被董卓打败了,从此董卓更加骄横。至于诸侯不反献帝,这是因为少帝己经死了,由于年龄小就没有儿子,献帝是少帝的胞弟,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最合法合理的皇位继承人,如有人反对汉献帝同样是被人们视为乱臣贼子而加以讨伐。董卓正是因为无故废掉并杀害少帝和太后招致天下诸侯的讨伐。


森林小草


诸侯并非没有另立新君的打算!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袁绍、韩馥等既无心力继续讨伐,又不愿天子掌握在董卓手中,遂有另立新君的计划。

当时宗室刘虞官拜大司马、太傅,坐拥幽州,位高权重,兵强马壮。同时生性节俭、宽政爱民,在北方很有威望。如要另立新君,刘虞可谓是最好的选择。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以“朝廷幼冲(皇帝年少),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为由,欲拥立幽州牧刘虞。刘虞对此厉声斥责:“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

刘虞明白无误的表达了对献帝朝廷的忠诚,袁绍等人如果再择人选,不仅无法服众,还将面临刘虞等忠于献帝的力量的讨伐,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雄州雾烈


这里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

1:政治层面。当时的情形已经是火烧眉毛、迫在眉睫。汉灵帝死后,宦官掌权,几个皇子中没有雄才大略者,既然如此董卓册封谁其实对大汉根基都没有很大影响,诸侯们就一心一意拥立汉献帝就好了。

2:道德层面。汉献帝毕竟是名义上的皇帝,很多文人儒生迂腐不堪,包括蔡文姬的老爹、司马徽这些人,还有丁原、王允这些老古董都是大汉皇帝的脑残粉丝,诸侯们只能把董卓列为乱臣贼子,极力保护皇帝。

3:思想层面。相比于董卓这头猛虎,汉献帝显得懦弱许多。如果董卓一直控制汉献帝,诸侯们的日子不好过,任何利益都没有。而要是剪除了董卓的势力,汉献帝会嘉奖他们,而他们也能保住所得的利益。

所以很多诸侯必须拥护汉献帝,为什么说很多呢,因为不是全部。还有一些见风使舵,两不得罪,望风打算,还有一些投降董卓,不愿意博一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