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纵观中国历史,哪个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

嘉会天下


哪个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这个真不好说。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有那么几个厉害的老祖宗,比较哪儿更尚武,这个真无从谈起。但我们换个角度,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自然阶段中,各区域对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对推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作用,不难评价其战斗力的高低。

上古时期,掌握着先进生产技术的炎黄部落,因西北气候异常大举东迁,击败蚩尤的东夷部落,征服黄河流域,确立了最早中国的雏形,奠定了华夏族之基。

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个尚武的民族。中国就是我们的老祖宗炎帝、黄帝、蚩尤及其后代打下的江山。黄帝轩辕氏,起于姬水,三战炎帝于阪泉,擒杀东夷蚩尤于涿鹿,“天下有不顺从者,就前去征讨,平定后即离开,一路劈山开道,从未在哪儿安居”(《史记.五帝夲纪》)。炎帝神农氏,起于姜水,八世不衰,足迹遍布黄河流域、长江南北。蚩尤是战神,头像就画在黄帝的旌旗上,四方归服,不需多言。


炎黄部落即华夏族的前身,仰韶文化应该就是其东渐的文化遗存,依分子人类学结论,其本融合了西迁东夷的西羌族的一支,如今汉人Y染色体上都有M168、M122、M134、M117突变点构成的基因树(汉、藏仅在M117上不同);山西陶寺、陕西石峁遗址就是他们辉煌文明的见证。若非如此,源于西亚的青铜铸造、小麦种植、绵羊养殖迅速兴盛于中原地区,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

三代之时,武力以祖地西北为最,东夷次之。正如司马公在《史记.六国年表第三》中所言:“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综观三代,黄帝五世孙夏后氏大禹治水,南伐三苗,划分九州,建立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东夷之后汤灭夏,定都中原,征讨四方,创造了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黄帝之后武王伐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推行礼乐王道,诸夏构成最早的中国,华夏族、中原正式成型。


春秋时期,黄帝之后季连部崛起于荊山江汉间,至战国中期灭国50余,成为南方中国的代名词,战力最为强悍。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化,和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战国中期,秦用商鞅奖励耕战,终灭六国,建立以郡县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典范。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土地肥沃,姬、姜、子姓封国多如牛毛,实则人多地少,因而更加讲究礼仪、秩序和等级。对于兴起的南方楚国,齐桓、晋文只能纠集中原诸国方能一较高下。鲁国推崇周礼,齐国官方主办、私家主持的稷下学宫,成为文化高地和百家争鸣的源头。推崇礼乐、追求平实理性、不言怪力乱神,实则宣扬奴性、守旧的风尚,逐渐成为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的主流。


千年汉水楚人,是中国南方最有力的开发者,是中国南方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他把华夏族的优秀文化基因植根于汉江流域,拥有了南方蛮族的实用、剽悍、尚武之风和博大胸怀。他团结着各个南蛮方国、战神蚩尤的后人,并与之融为一体,即使征伐,也只是迁王族它居,就地置县任用公、尹管理,绝少杀戳。回归中原上国,甩掉商、周强加在楚人头上的“蛮夷”的帽子,是他们共同理想。所以,楚人“筚路蓝缕,跋山涉林”为荣,以兵败为耻;以观政中国为任,征讨商、周、中原诸侯为荣,从而形成优良传统:“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楚国之举,常在少者”。

八百年的楚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世界大国,她的治铁、青铜制造技术,它的漆器、服饰,它的音乐、屈骚文学,它的鬻熊、老子哲学思想,代表了当时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毫不逊色于地中海的希腊文明。 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出世”、“浪漫主义”、“崇巫卜敬鬼神”等基本品质与精神,直接来源于楚文化,脱胎于巴、庸、濮、戎蛮等南方文化这一母体。她尚武叛逆、博大包容、瑰丽多姿、浪漫张扬、追求自然灵性的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极。战国晚期,楚国因公族势力大于王权,丢弃了“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沉迷于奢糜的物质文化享受、争权夺利,终被秦国所灭。但她强大的王族势力,已渗透到中华南方大地的山山水水、各个角落。楚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在民族危亡、国家兴衰的关节点上,总能爆发出惊人的“敢为天下先”的能量。这恐怕就是“凤凰涅槃”吧。


《汉书.地理志》可以揭示中国南方文化的成因:“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褥,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蒇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始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自然资源丰富,人少地多,劳动产品十分充裕,人们过着较为平等的生活,崇尚自由,不受压制;崇尚自然,想象丰富,行为大胆,追求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秦朝战时军国体制的治理方式,只会国强民弱,终激起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反秦复楚。楚文化因刘邦起于汉水再度复活,以“黄老之术”治国,阳儒阴法为后世统治者所效法,统一的汉族、汉文化正始形成。汉朝,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对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得到完美体现。


“汉朝”、“汉人”、“汉服”、“汉字”等等,源于汉水,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辨识中原农耕民族的统一称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雷历风行地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的全面文化改革,甚至通过“焚书坑儒”扫荡六国地域文化种种之“异”,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共同文化基础。凭着秦始皇打下的政治文化基础和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中原诸族就成了真正的大同小异的统一的汉族了。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直达欧洲,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汉朝的全面兴盛。自东汉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开始接受汉人的农耕生活、文化礼仪。氐、羌西入关中,匈奴、羯族南迁山西,鲜卑族迁入辽宁、河套地区。

五胡乱华,中原衣冠南渡,南方开始成为政治、文化中心。隋朝经过战争,再度统一南北。西北的关陇集团,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中国古代的最鼎盛时期。

大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载史册,唐太宗被北方各民族尊为“天可汗”,万国来朝,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文化输出。 经历五代十国之乱,失掉幽云十六州的宋朝,立足中原已无险可守,重文轻武机构雍肿,缺少马匹、以步兵对抗骑兵,成为最懦弱的朝代,已难以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只得向西夏、辽、金恭送岁币请和,维护着虚假的繁荣。


蒙古铁骑、满清八族,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尚武之风,但都是昙花一现。蒙古统治中原八十余年,即被赶回沙漠。满清不足百年,八旗已沦为笑柄,只能靠汉营甚至湘军平定四方。

在楚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南方,在中华民族危亡之时,如元朝政治腐败、经济倒退之时,如清末列强入侵、腐朽不堪之时,如民国军阀割据、民生倒闭、内外交困之时,一次又一次敢为天下先,挑起民族振兴的重担。这是黄河文化的没落,还是楚文化的一次又一次涅槃呢?


楚国故地爆发反元农民起义!




清末,辛亥革命发源于南方和陕甘!


发源于楚国故地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于陕甘!

有人说,北方文化的儒家思想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有人说,“狮子率领的羊群,能干掉羊率领的狮群”;有人说,“你叫老子过不成年,老子叫你混不成蛋”,“武”都是被逼的。我不知道,中华大地哪儿更有血性、更能打,只希望每个中国人不要内耗,要团结;在面对外来欺压、凌辱时,要敢于亮剑!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方唱罢我上演,打来打去,几千年后,56个民族打成了血肉相连、文化一体的亲戚和兄弟,组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我国历史上,分裂、战争的时期不少,但统一、和平、共同发展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必然。

中华文化,在与游牧文化的长期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过程不断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科技、文化成果,最终在反抗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和外来侵略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超越和复兴。

反观欧洲,面积跟中国差不多,却分裂成四十余个国家,东、西发展极不平衡,民族问题、分离倾向、领土争端层出不穷,甚至存在着尖锐的政治、军事对立;以西欧为主的国家,好不容易加快一体化进程,能增强世界话语权了,英国又玩起了脱欧。

愿中华武魂长存,天佑中华!


嘉会天下


如果这么说,中国有1个地方在战斗力持续时间上可以排名第一。就是陕西,陕西第一次大爆发出了秦朝,秦军打遍六国,一统天下。陕西第2次大爆发,是在汉朝,刘邦从汉中出发打败项羽,统一天下。汉朝反击匈奴的主力骑兵大多是由西北六郡的“良家子”组成,当然也包括今陕西地区。

到了南北朝,三千鲜卑军人来到陕西与当地人融合,建立西魏,组成大军,号称:晋魏秦雍,自古干戈百战 之地,山川气势,刚劲猛健,土风豪勇,有舍生取义之俗. 武卒锐士,着称前世。

最终西魏统一北方,到了隋朝和唐朝,陕西迎来第三次大爆发,隋朝和唐朝军队的主力就是陕西兵,唐诗说过: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也说明秦兵耐苦战,不断被征兵到青海,西域,中亚等各地与游牧骑兵作战,建立了显赫战功。

到了宋朝,宋朝最精锐部队,就是陕西人组成的西兵,宋史说:陕西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到了明朝,《明史》记载:“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

经常,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还经常攻入草原,对蒙古人进行“捣巢”和“赶马”行动。榆林虽然孤悬塞外,但“士马健斗”,固若金汤。到了,清朝,陕西绿营都是精锐部队。

第一,作为主力随同八旗军,参加了对准葛尔,大小和卓,张格尔等等战争。到了抗战时期,陕西人组成的第1军在淞沪战场的战绩,也不是一般军队可以比较的。陕西人为主的我军一野,同样具备相当的战斗力,以2万军队牵制30万敌军。在我国历史上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四次以陕西兵为主力统一天下,这样的历史,也足以称雄了。


深度军事


哪个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要按照我个人的认为,一旦遭受外侮侵略时,每个地方都有血性、都能打!无论西北、北方、中原还是南方!这在中国历史上,已是早有先例所证明的。在这里,我没有任何地域歧视、地域黑的意思。仅仅是个人认为,这几个地区相比之下更有血性一些、也更能打一些!

一、川地。先说抗日时,川军40万出川。在此后的八年中,累计共300多万人,伤亡60余万人。几乎每次对日会战,都有川军的身影。

硬是靠“一双草鞋、一杆老套筒步枪、一把大刀”的简陋单兵装备的一身硬气,在对日淞沪会战中,26师4000余人,在撤离战场时只剩下六百多人。川人喊出了“旌旗一片立功劳 万马军中赴战场 马上官长传下令 不除日寇不回乡”的一片豪气!

作为战时大后方,川地为抗战贡献的兵役劳役、粮食、税收等也是全国最多的。仅1941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从川地收谷8228.6万市石,占当时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川地也负担了30%以上。以川为基地而抢修的川陕、川滇、川黔、川湘、滇缅等交通路,前后从川地征工总计在250万人以上.抗战中四川各地捐献金额5亿多。

二、湘地。八年抗战期间,约210万湘人应征入伍,投身抗战之中。而远征军将领约三分之二为湘籍。八年抗战,牺牲的湖南籍将领在全国是最多的。在大多数时间里,在湘地与日大型会战爆发很多次,双方过百万的军队在湘地整整搏杀了约七年之久。“四次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

三、桂地。古属百越。乃民风骠悍、饶勇好斗之地。1885年的镇南关大捷,打得法国人大败、导致法国内阁都下了台......民国北伐时,川军称为“铁军”、桂军称为“钢军”。八年抗战,桂地共前后征调100余万兵员。最关健是桂军没有出过一支汉奸部队,这在全国来讲都是绝无仅有的。桂军作战勇猛、誓死不退。连对手日军也在战史里评价道:“桂系钢七军是中国军队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军队!。

四、东三省。作为抗日的最前沿。东三省的血性男儿也不甘示弱。马占山将军的江桥保卫战:同日军血战三天二夜、八女投江誓不降:以东北抗日联军冷云为首的八名女兵,在弹尽粮绝、 被敌重重包围的情况下,选择了毅然沉江,誓不投敌。杨靖宇、赵尚志、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东北血性老爷们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视死如归。

五、藏地。近代史中,英国有两次入侵中国西藏。一部《红河谷》就能反映出藏地人民的骁勇与骨气。

六、陕地。忘不了那群不到18岁的陕娃娃们,高唱着秦腔,宁可砸烂手中的步枪,也不留给日军的血气。忘不了八百陕兵在跪拜家乡后,依然投入黄河,也不做日军俘虏的壮举......

限于篇幅国,不再列举了。象中原腹地、粤地、鲁地.....其实祖国大江南北、各地都不乏有血性、刚气。也都满满的爱国之情。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


恒实说


从近代来看,是湖南人和两广人。太平天国就是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打败了两广人洪秀全、杨秀清。太平天国广西起兵,势如破竹,什么八旗绿营都不是对手,只有湘军起来才挫其锋芒。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湖南,两广出了太多的仁人志士,革命家。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是广东人,谭嗣同、唐才常、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蔡锷是湖南人。

黄埔军校一期学生中,湖南籍贯数量第一。国民党北伐时,粤军第四军号称“铁军”,桂系第七军号称“钢军”,钢军铁军无敌横扫北洋军阀。中共领导人高级将领湖南人还是最多。

抗日时常德,衡阳保卫战,长沙会战国军异常坚韧。桂军,粤军抗战表现同样出色。十九路军就是粤军。日本打广西时,在桂林遇到坚强的抵抗,桂军的战力受到日本人的称赞。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文人杨度曾写过样一首名诗: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为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著我战时衿


平原出富贵,山区出英雄。

虽然中华文化的发源在北方中原,而且我们都知道北方人看起来还是比较高大的,但是我们纵观历史上好像没有哪个人物会评价北方的人比较能打有血性的。

相反南方看起来比较娇小的人,很多地方却一直出现一些比较能打的地方,比如说在戚继光的时候招募兵员的时候就说到浙江的义乌人好勇,能打仗。

在近代以来比较有争论的几个地方,首先就是湖南,其实湖南人能打有血性在的历史已经是由来已久,比如说秦末汉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出人在反秦。近代以来更是出现了很多人物,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甚至是在文学上都有。而且我们都知道日本人正是在湖南这个地方不能再前进了。三次长沙会战硬是把日本人挡住了,虽然说第四次长沙会战失败了,但是也打出了血性。还有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更是一举歼灭了日军数万人,而且直接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就说我们张家界桑植县吧,贺龙元帅的故乡,我家也就离贺龙故居几公里路,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听老一辈人贺龙一开始带出去3000多人,当时贺龙部队一共只有8000多人,桑植县人就占了三分之一多,但是后面只有8个人回来。在桑植县也有很多红色旅游的地方,来了张家界旅游的想感受红色旅游的人,桑植县也是必须要来的。因为这里有太多当时贺龙留下来的印记。

然后还有四川人,川军抗日也是很出名的,但是当时都说川军两杆枪,一杆烟枪,一杆火枪。所以也就不多说了,但是出川抗日的川军是非常多的,数百万人出川抗日,为中国战胜日本也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有广西的狼兵,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也有人说广东人能打。所以我们看到特别是近代以来南方的人好像更有血性。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问题也是醉人!

我们先看一下题中罗列的几个地区:西北、北方、中原、南方。难道中原不包括在北方?在宋朝后,中原地区就包括整个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也就是北方和南方的全部了好吗?再说,北方这么大,在现代地理概念中,北方包括了自淮河以北的华北和东北地区,你说的地理概念到底是古代还是现代?

真的是让地理强迫症的“静Yes”抓狂不已!

关于这个问题,“静Yes”认为你问哪个省的人最能打比较合适,因为从元朝至今,每个省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或者问哪个版块的人比较能打也行,比如东三省、两广、华北四省等。

而在“静Yes”看来,历史上最能打的地方,也就是广西地区了,笼统说来,就是整个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

为什么说这些地方最能打呢?“静Yes”认为:

1、民族众多,烽烟不断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西南地区总是最后被征服,也就是说,在平定其他版块之后,中原王朝才能最终平定这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征服的岭南;

汉武帝在消灭了南越之后,才征服了西南夷;

唐宋没有真正意义上征服过西南地区;

元朝虽然很早征服了大理,但是四川,尤其是钓鱼城,直到南宋彻底灭亡也没有被征服;

明朝消灭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夏”,在四川盆地;

清朝消灭的最后一个南明政权,在云南......

为什么难以征服呢?是地形的因素吗?是,但最重要的还是因地形造成的民风剽悍

在秦朝时期,这里被称为西南夷,后来这里统称为苗疆。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

因为云贵高原地形支离破碎,因此这里“地无三尺平”,隔着一个山,可能就是两个部落,两个民族,所以这里自古以来战争不断。在中原王朝还没有征服这里时,他们内斗不止,在中原王朝统治这里时,他们不断给中原王朝找麻烦。


汉朝时期,西南夷时而归附,时而游离;唐朝时期,唐朝和南诏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明朝时期,四川盆地、广西叛乱不断;清朝时期,吴三桂三藩之乱......

因为常年战争,所以这里的战斗力异常强悍,特别是广西,明朝时,就有“广西狼兵雄于天下”的称号,可见广西人的强悍。

广西人在历史上的出镜率很高:

袁崇焕宁远之战中,主力是广西人(袁崇焕是广西人);

洪秀全以3万广西士兵建立了太平天国;

冯子才、刘永福以广西兵击败法国;

到革命时期,广西人更是立下赫赫战功。

所以,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是中国这片热土上最能打,最热血的人!

2、开发最晚、经济落后

地形除了造成这里民族众多外,还造成中央对这里的开发最晚。

相比于新疆前60年就被纳入版图,虽然西南地区比之稍早,但是真正的开发却姗姗来迟。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都满足于在当地实施土司制度,即任命当地的部落首领做当地的管理者,服从中央领导,定时纳贡就行。

土司世袭罔替,因此在西南地区根深蒂固,中央根本就无法插足地方事务。

虽然中央在这里设置郡县,后改为行省,但是始终是并行的体制,土司的存在成为阻碍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而从明朝开始,中央才陆续开始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撤销土司制度,在当地设置流官,推行和其他地方一样的管理制度。

实践证明,这样的措施是有很大效果的,经此行动,西南地区彻底纳入中华版图。

但是,由于实施的时间太晚,因此西南地区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地方而言慢了好几拍。

和拼命追赶后来者居上不同,因为这里开发最晚,又赶上海洋经济时代,所以这里的发展更为落伍。

因为落伍,所以老百姓穷,因为穷,所以无所畏惧。

所谓“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说的就是这里的情况。

所以,论战斗力,西南地区可称第一,而广西在西南地区又是第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泱泱中华,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就拿抗日来说,哪里不是敢打敢拼的汉子和姑娘,有没有血性,那些带有地方特点的人设都是虚的,在民族危亡之际,展现出来的血性才是实打实的。

在抗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首推川军,一省占了伤亡数的五分之一,川军虽在安全的大后方,但同样积极出川抗日,穿着简陋的衣服,带着原始的装备,用两只脚一步步走到抗日战场,与强大的日军作战,牺牲无数。

一名川军士兵带着父亲给他的“死”字旗出川,父亲告诫: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华北男儿,在敌后根据地,四处出击,炸碉堡,毁铁路,打鬼子,歼灭了数以万计的日军,建立了广阔的敌后根据地。

山西打出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在平日里,山西八路军用不屈的钉子精神,发动群众打鬼子,自力更生,用原始的武器和少量的缴获,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在江苏安徽等地,是更加危险的日战区,但依托新四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组织,在鬼子的占领区,以落后的条件,不断发起对日寇的反击,不断歼灭日本的有生力量,越打越强,最后连南京都有了新四军的根据地,就差收复南京了,非常不易。

东北的抗联,在苦寒之地,几乎是孤军作战,几万人马冒着恶劣的天气条件与日军艰难作战,在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大大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1938年,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为了掩护主力部队,主动吸引敌军火力,最终被日军围困至乌斯浑河边,在弹尽粮绝、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手挽手,步入水中,最终被汹涌的波涛吞没。

海南的琼崖支队,他们从1927年一直坚持到1950年海南岛解放,在抗战期间,以原始的武器与日伪军英勇奋战,虽然孤岛无援,他们依然坚持到了最后。

毛主席在《七律·到韶山》中写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诗句里说的很明白了:我泱泱中华,遍地英雄儿女。


云中史记


不同阶段不一样。古代时,不同朝代往往集中在不同的某一特定地区,但近现代以来,由于战争波及全国,则是多个地区都有相当杰出的表现。

首先看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是全国性的战争,名将层出不穷,距离时间最近,最值得全面分析。

从部队整体素质来看,山东、河北、山西、东北、江苏等地最能打。

整体来看,由于我军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兵源也来自北方,因此东北、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地是八路军和解放军主要兵源地,以他们为主体的部队最能打。

1、一野是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前身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主力部队,后期招收兵源主要是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一带,可见这些地方很能打,特别是陕西。

2、二野是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5个纵队,连同一些地方部队,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接近中原地区的兵源最多,可见这些地方比较能打。

3、三野是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前身是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以山东人最多,后期也有不少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华东或接近华东地区兵源,可见山东很能打。

4、四野是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前身是奔赴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来自山东、苏北、晋察冀、晋冀热辽等地方,以山东最多)以及东北抗日联军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再加上在东北战场招募的士兵,可见山东、东北、江苏、山西、河北等地很能打,尤以山东突出。

从开国将帅数量分布来看,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最能打。

1614名开国将帅和26名军事家名单中,各省分布如下:

1、江西,军事家1名(方志敏),上将萧华、陈奇涵、赖传珠等325名开国将军,高居第一,但没有十大元帅、十大大将。

2、湖北,军事家4名(林彪、李先念、徐海东、王树声),元帅1名(林彪)、大将2名(徐海东、王树声),陈锡联、韩先楚、王建安、王新亭等14名上将,王必成、王近山、秦基伟、聂凤智等31名中将,以及187位少将,开国将帅总数为235人,名列第二,且规格高,上将多。

3、湖南,军事家15名(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等),十大元帅中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3名,十大大将中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等6名,萧克、王震、邓华、宋任穷、苏振华、宋时轮、杨得志、陈明仁、陶峙岳、杨勇等上将19名,中将73名,且规格高,中将以上高级将领在全国最多。

4、安徽,洪学智、李克农等2名上将,皮定均、徐立清、林维先、曾绍山、陶勇等12名中将,加上少将,共有128位开国将军,虽然没有大将、元帅,但总人数不少。

5、河南,军事家1名(彭雪枫),上将1名许世友,郑维山等中将8名,加上少将,共有108位开国将军,,虽然没有大将、元帅,但总人数不少。

6、四川(含重庆),军事家7名(朱德、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聂荣臻、杨尚昆、罗瑞卿),元帅4名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大将1名罗瑞卿,张爱萍、陈伯钧、傅钟等上将3名,加上中将和少将,共有开国将帅99名,总人数排不到前三,但规格极高,大将以上就有5人。

其次看古代和近代。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家轮番坐庄,关中(秦)、山西(晋)、河北(赵)、湖北(楚)、山东(齐)、江苏浙江(吴、越)……似乎都挺能打,各有特点。

战末和秦朝

秦国从关中发家,陕西地区(关中弟子)最能打,不然能扫灭六合,统一全国?

秦末汉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江东子弟兵又相当强悍,可见湖北和江苏很能打。

两汉

西汉时,刘邦的兵马主要来自汉中一带,可见仍是陕西一带最能打;东汉光武帝刘秀自河北起家,横扫天下,自然是河北一带最能打。

三国

曹操实力最强,青州兵打遍天下,可见山东能打,当然四川(蜀)、江浙(吴)一带也不差。

两晋

西晋继承魏国,陕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都挺能打,比较平均。

东晋时,以江淮流民为主体的北府兵战斗力剽悍,江苏、安徽最能打。

南北朝

南朝方面,战斗力较强的主要是荆襄兵和岭南兵,也就是两湖、两广最能打。

北朝方面,陕西战斗力再次爆棚,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自然能打遍天下。

隋唐

隋朝唐初,关陇兵一直是绝对主力,灭掉南朝,统一全国,陕西最能打。

隋末时,河南小小爆发,瓦岗军风光一时。

唐末五代

群雄并起,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军阀都不差,但战斗力最强的还是山西。

辽宋夏金

两宋积贫积弱,长期与少数民族交战的河北、陕西一带战斗力较强;辽从大漠兴起,金从白山黑水兴起,夏从西北兴起,大多都是东北、甘肃、宁夏、内蒙古一带游牧民族,战斗力剽悍。

元朝

最能打的无疑是蒙古人,打出了一个蒙古大帝国。

明朝

朱元璋乃“淮右布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最能打的是安徽一带;后期,浙江又因抗倭大放异彩;末期,四川又打出一片名堂。

清朝

清初八旗兵战力强悍,自然都是关东子弟;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广西战斗力一度爆表,又被湖南代表的湘军、湖北代表的楚军和安徽代表的淮军镇压,也算是各领风骚。

近代军阀混战

辛亥革命爆发后,很快又是军阀混战,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军阀割据,东北、四川、广西、广东、陕西、山西、福建……都挺能打,又没有绝对优势。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乃全民抗战,每个省份都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但尤以四川、广西、湖南、山东、广东、山西等地特别能打,不但战斗力普遍强悍,且名将如云。

哪个地区最能打,每个历史阶段并不相同,那些战略位置重要、战事发生频繁、反抗意识强烈、民风尚武剽悍的地区,往往诞生众多名将和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反之,经济发达、和平安定、富足舒适的地区很难有强大战斗力。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关于全国各地区战斗力强弱的问题在网络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直到如今人们也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出来。

如果我们认真去观察历史中战斗力强悍的地区,我们就会发现一些越是野蛮、越是贫穷的地方,人们的战斗力就越发强大、战斗风格就越发凶狠、就越发地拥有血性。


如果我们从地域因素去分析人们战斗力和血性的话,那终究是有些太过于偏激的。

因为每个地区人们的战斗力在历史中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在渐渐享受安逸生活之后,即便以往战斗力再强的地区,最终所能培养出的也只能是一群娇弱之兵。

而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案例摆在我们的面前,接下来我们从近代史开始逐一地往前去了解这些案例。

以判断越野蛮、越贫穷的地方战斗力、血性就越发强悍的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

广西狼军和滇军的凶悍

在近代史中,李宗仁的广西狼军和云南的滇军虽然战斗力并不一定是最强大的,但是他们的凶悍和血性却是国内其他军队难以匹敌的。


在北伐战争中,广西的军队凭借着自己的血性以及悍不畏死成为了北伐军队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队伍,而当时他们的武器远比其他军阀们要来得落后。

在抗日战争爆发早期的淞沪会战上,广西军队更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对日本人的火炮坦克等钢铁洪流进行了誓死反击。

虽然抗日战争中后期广西军队大都被调去打了游击战,但是从淞沪会战中他们的英勇来看,广西军队的血性却是无法辩驳的。

还有云南的滇军也是一样,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只小范围地侵略过云南,其余时期,他们是根本没有心思去打云南这种偏僻地方的。

不过他们虽然没有花太多心思去打云南,但是却并不代表着云南人会把自己置之度外。

在蒋介石的统辖下,云南军阀龙云派出了很多滇军出滇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云南滇军的英勇、血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民国时期广西和云南军队之所以那么能打的原因

当时广西的狼军和云南的滇军之所以会那么能打,其实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贫穷以及风气的彪悍有关。

虽然当时广西和云南也有一些发达的城市地带,但是在李宗仁和龙云等人挑选士兵的时候,他们更多选择地还是山区中凶悍的少数民族们。

生活在山区中的少数民族们风气非常彪悍,经常会因为一些小摩擦而爆发大的族群战斗,因此就练就了一副强悍的身板。


在文化野蛮的同时,他们的生活也非常贫穷,他们不像中原地区很多鱼米之乡的百姓们一样享受到了温和环境带来的美满生活。

很多生活在富裕地区的人他们会有很多顾忌,不愿意在战场中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就会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为减弱。

但是贫穷中的人却并不会这样,他们全身空空、没有太多的牵绊,如果再被将领在某些程度上疏导一番的话,那这些贫穷、野蛮的人所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将会是非常恐怖的。

当然,广西狼军和云南滇军的强大、血性只是相对于民国早期的军阀们而言的。


后来在国军和我军的部队中的信仰出现后,他们这种凶悍所带来的优势开始大幅度的减弱。

因为在信仰的影响下,即便再怕死的人,也会变得悍不畏死起来。

这些来自于各种各样地区的人们,在变得不怕死之后,再加上现代枪支弥补体力的不足,他们的战斗力是一点都不比民国早期强大的广西军队和云南军队差的。

当然这种将信仰殖进军队中的做法是在近现代才出现的,在古代,更多决定战斗力以及血性的还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贫穷和野蛮。

义乌矿工同样能说明贫穷、野蛮是战斗力强大的重要因素

我们再把历史往前推进一点,最经典的就是戚继光采用义乌矿工组织抗倭队伍的案例。

在日本的倭寇以及我国海盗联手组成倭寇队伍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袭的时候,江浙地区很多过惯安逸生活的士兵们在没有经历太大战斗的情况下,就开始发生了大溃败。

当时甚至出现了一支2万人军队被40个日本浪人追着打的事情出来,由此可见这些过惯安逸生活的人战斗力有多么差。



为了避免这些事情再度发生,戚继光就采用了当时非常贫穷又民风极其彪悍、经常因为矿上问题爆发生死斗殴的义乌矿工们组成了抗倭军队。

最终通过长时间的努力,这才解决了对明王朝东南沿海一带威胁极大的灾患。

从这件事情来看,我们就可以排除地域问题对战斗力的影响。

因为那些义乌矿工与其他被倭寇追着打的士兵们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区域范围的,都属于江浙人。



他们的战斗力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差别,那就是因为江浙士兵们过惯了好日子、怕死、不愿意在战场中受伤,所以才导致战斗力跌落了地平线,差到了极点。

而义乌矿工们则因为太过于贫穷,根本没有那些江浙士兵们花花肠子的原因,他们在战场中爆发出来的力量反而会更加令人瞩目。

因此就造就了他们远比江浙士兵们强大无数倍的战斗力。

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对比也是有着这些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历史中还有很多的案例,其中最为广泛的案例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战斗力对比。

古代游牧民族的人数都是非常少的,一般人数保持在十来万到几十万之间。

而他们面对的中原王朝人数都保持在几百万到数千万之间,虽然中原王朝比他们拥有着先进的文明、有着更多的军队,但是在面对这些游牧民族时,无数的中原王朝都深深感到了头疼。

甚至最后被这些看起来比他们弱小无数倍的游牧民族拖垮的案例也是时有发生的。

这些看起来强大万分的中原王朝之所以被游牧民族们拖累得如此之深重,除了与游牧民族们游离不定的打法有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很多中原王朝的士兵们并没有游牧民族那么凶悍、有血性。

现在可能很多人向往草原生活,但是古代的草原却是一个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大环境,为了在草原中生存,很多草原人都练就了一副强壮的身体,即便是女人,也有着比中原地区男人还要强壮的体魄。

因为常常没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所以他们经常会将自己的凶悍暴露出来,对农耕地区的富庶中原人们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抢夺。

正是在这种种的情况下,古代的游牧民族们被逼出了很强大的战斗力以及一股中原人完全无法相比的凶狠。

因此就导致了双方之间的战斗力出现了巨大的落差,使得很多看似强大无比的中原王朝都深深地为他们苦恼着。

从这方面来说,也直接说明了生活的贫穷以及风气的野蛮对战斗力、血性的影响。

所以说我觉得用简单的地区概念来判断战斗力的说法是错误的,自古以来能使得人们的战斗力更强大、更有血性的原因更多的还是贫穷落后的生活以及野蛮彪悍的地方风气导致的。


孤客生


1945年雪峰山会战的时候,素称“抗日铁军”的第74军军官们彻底惊讶于湘西山民的战斗力,日军大部队的山地行军经常遭遇莫名其妙的冷枪冷箭,战斗力较差的辎重兵中队或小队,到后期不得不换上中国服装偷偷前行,无它,显然是被湘西山民打怕了,尤其是日军撤退我军反攻的阶段,鬼子兵死在山民手下的大有人在。



(时任第74军军长施中诚)

蔡仁杰第58师的少校营副王沛年印象非常深刻:“湘西群众,多有武器,且民风强悍,入侵之敌,除整体被我军击溃之外,逃窜之敌,多被群众杀俘”。战场上被湘西群众抓获的日军俘虏居然还有韩国人,大约是跟从半岛出发的第47师团一起来到湘西的,甚至还有名字可查。

雪峰山位于湘西地区的资水和沅江之间,北达洞庭湖,南近广西,山脉纵横350多公里,主峰海拔1934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此地群众对政治和信仰也不感兴趣,他们只秉承一个原则:谁入侵了我们的家园,就坚决干死他!于是手持并不先进的枪支,漫山遍野杀鬼子。



其中最著名的的是被鬼子称为“嗅枪队”的瑶族武装,其实就是使用鸟铳的湘西各瑶族村寨自卫队,拿着三八大盖的日军搞不懂鸟铳的“打开方式”,只见自卫队员们瞄准时姿势怪异,之后“那些射击的人把枪往鼻子上一嗅,立即就轰的一声喷出烟雾”,然后就有鬼子倒地惨呼不起。

被击中的日军浑身布满铁砂,剥又剥不掉,拔又拔不出,连卫生兵都不知从何处下手,痛苦不堪。这些瑶族兄弟登山如履平地,行动敏捷,趁日军休息或吃饭时隐蔽接近,一顿乱枪打完烟雾散尽后又不见踪影,日军大受其苦,只能按照所看见的景象描述给长官,层层上报后便成了称呼奇怪的武器“嗅枪”和“嗅枪队”。



战后统计,仅在雪峰山南部的武冈一带,日军关根支队的独立步兵第115、117两个大队,被湘西乡民毙俘的即多达200余人,绝对是抗战之最。几个鬼子控制一个县城的事,在湘西想都不用想,控制个寨子都没门。

不仅如此,参加湘西会战的正规军里,也有很多湘籍部队,比如历经多次抗日大战的赵季平暂编第6师等,部队代号“三苗”足见来头。该师原本是王耀武第四方面军预备队,闻听日军深入湘西,坚决要求投入战斗,被配属给李天霞第100军参加围歼116师团第109联队的战斗,把这个泷寺联队基本全歼。

(芷江机场的战机)

闪亮登场的还有后来成为“五大主力”胡琏第18军,此战也划归第四方面军指挥,该军前锋是主力第11师,侗族师长杨伯涛不仅是湖南人,干脆就是湘西芷江人,知为桑梓而战骁勇异常,亲率第33、34两个团夺取山口封闭日军退路,11师的汤姆逊打的试图白刃战的鬼子浑身窟窿,仅用三小时便结束战斗。

如果不是何应钦干预,第11师完全可以封死深入雪峰山区的116师团全部人马,鬼子伤亡亦绝不止30000来人。或者将空运而来到总预备队廖耀湘(湖南人)新六军投入战斗,击溃战一定是合围战,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即便如此,雪峰山的怒吼仍然叫日寇胆寒,第20军司令坂西一良给关根少将下达的命令是:应暂时避开决战,向花园市附近全速后退。



鬼子在湘西军民的追杀下,抛弃重伤员一味狂逃。期间传来了希特勒自杀的消息,国军官兵和湘西民众许多不知希特勒为何物,总之就是揪住日军不放,6000人的关根支队只逃出不足500,支队长关根久太郎重伤,后不治身亡,成为日本投降前最后一名被毙杀的日军将领。

日本宣布投降后,最先在湖南芷江举行“中国派遣军”投降草签仪式,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就是在这里,抗日军民取得了对日寇最后一战的辉煌胜利。湘西民风之彪悍,百姓之血性,确实是独步天下。



(何应钦与各方面军司令官在芷江)

哪怕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湘西剿匪也是件非常困难的战役,面对近10万擅长山地战和游击战的国民党残部和土匪,第四野战军甚至出动了47军、46军136师、38军114师等王牌部队。

值得欣慰的是,四野剿匪部队临行前也招收了部分投诚匪兵和湘西籍战士,他们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骁勇依旧,也让美国大兵大吃苦头,扬威国门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