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评价诸葛亮指挥的卤城大战?是否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郭洪阳


如何评价诸葛亮指挥的卤城大战,是否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卤城之战,即曹真死后,建安九年,诸葛亮兴师伐魏,进攻祁山,和司马懿的一次交锋。

当时司马懿让部将“费曜”戴陵”率四千精兵守住上邽,自己和张郃率军救祁山。

诸葛亮这边命王平攻祁山,吸引魏军,自己却带着姜维“魏延”等从间道往攻上邽,守上邽的费曜、戴陵哪里是蜀军的对手,四千人几乎快被杀尽,上邽岌岌可危,幸亏有雍州“郭淮”援应,才得救回,二将闭城静守。那时陇上正好麦熟,诸葛亮就命士兵收割麦子充军粮,郭淮等人不敢出城与蜀军争粮,只派人飞报司马懿,促令回援,司马懿急忙回军,兵抵上邽城东,就遇到魏延、姜维率兵杀来,司马懿下令军中,结阵自固,只许放箭,不许出战。姜维、魏延左右夹攻,都被魏军射退,不得已收军回营。

司马懿,敛兵依险,坚璧拒蜀,蜀将一在挑战,只是不出,诸葛亮只好领军还抵卤城。司马懿反而从后面追逼蜀军,至卤城东下寨,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等将分头埋伏好,自己亲自跑到司马懿营前搦战,司马懿不敢出战,蜀兵在营外百般辱骂,司马懿置若罔闻,却惹恼了大将“张郃”请战,说打退了诸葛亮,祁山之围自解。司马懿说,诸葛亮军孤食少,便要退兵,到时追击,自可得胜。司马懿没让张郃出战,还依山撅壕,以久屯计。

忽有贾栩、魏平报司马懿,蜀军又来挑战了,司马说,由他挑战,我总固垒不动,看他有何妙法,二将齐声道“人言公畏蜀如虎”,岂不可耻?况我军比蜀军多,竟不能一战吗?司马懿被二人这么一激,就让张郃攻祁山,意思让蜀军俩头不好皆顾,自己带着万余人一头扎进了诸葛亮的埋伏圈,此卤城一战,蜀军大捷,斩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战具不可胜计,司马得脱归营,埋怨部将好战,致有此败。卤城一战,不是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获胜的战役比较有名的就是“孙膑诱庞涓”于“马陵道自刎”。


夏有凉风61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三国志记载的极其简略: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三国志

至其中具体的过程,在《汉晋春秋》、《资治通鉴》中提到诸葛亮在卤城大破司马懿,战绩为“甲首三千”,《晋书》却提到司马懿在卤城大破诸葛亮,战绩为“俘斩万计”。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这次对决,史书出现截然不同的记载,那么究竟哪个记载是最接近真相的呢?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过程有三个关键问题:

一:诸葛亮是否在上邽打败过郭淮;

二:诸葛亮是否成功割据陇西大部分小麦;

三:卤城之战的胜利者究竟是司马懿还是诸葛亮。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还原出最接近真相的历史场景。

一:诸葛亮是否在上邽打败郭淮

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与上邽之东。——资治通鉴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刈上邽之麦。诸将皆惧。——晋书

无论是《晋书》,还是《资治通鉴》都提到了诸葛亮在上邽割取陇西小麦,而当时上邽城是由郭淮、费曜镇守的,诸葛亮大军要割取上邽小麦,他们不可能坐视不理。于是在上邽地区,郭淮、费曜与诸葛亮势必发生了战争,并且由于诸葛亮在上邽成功割麦,显而易见,郭淮、费曜的确是被诸葛亮打败了,只有打败敌人才会让敌人畏惧,从诸将皆惧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来,其实晋书也默认了诸葛亮取得了上邽之战的胜利。

二:诸葛亮是否成功割取陇西大部分小麦

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刈麦。吾得二日兼行足以。”于是卷甲晨夜奔之,亮望尘而遁。——晋书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三国志

《晋书》中司马懿声称诸葛亮会等到安置好营塞以后再去割取陇西小麦,只要快马加鞭追上诸葛亮,就能够保住陇西小麦。但是显然诸葛亮并未如同司马懿所说的先安置好营塞以后再割取小麦,而是直接开始割麦,要是安置了营塞,以逸待劳的蜀军灭必要直接跑路。正因为诸葛亮没有安置好营塞,才会在司马懿明明“倍道疲劳”的情况下,没有乘机迎战而是主动撤退。而三国志中提到“陇右无谷”,正是因为陇西小麦被诸葛亮抢了才会没有呀,如果司马懿守护住了陇西小麦,郭淮怎么跑去去找羌胡抢粮食呢?因此,诸葛亮的确成功割取陇西大部分小麦。

三:卤城之战的胜利者究竟是司马懿还是诸葛亮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三国志

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

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三国志

陈寿大概是在避讳什么,在《三国志》中,中只记载了张郃进攻王平的结果,对司马懿进攻诸葛亮的结果只字不提。但是《三国志》提到了张郃中埋伏身死的地方是在木门道,这其实已经暗示了卤城之战的真正结果。木门道在卤城的东北方向,诸葛亮如果在卤城已经“夜宵遁”,是不可能在木门道与张郃交战的。至于陈寿为啥不记载诸葛亮的这次胜利,原因其实很简单,《三国志》是要给晋武帝司马炎审核的,自然会对司马懿夸胜讳败了。因此,卤城之战的胜利者无疑是诸葛亮。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汉晋春秋》

《晋书》


亭殿阁


以“诱敌深入”这个技术标准说,诸葛亮的卤城大战,当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例。比如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早其八百五十多年。但是,以技术含量论,诸葛亮的这一战,却是中国战争史上含金量奇高的一仗,其中的智慧手段,历经两千年时光跌宕,依然值得今天各行业后人,认真掰碎了学习。

如此高质量的“诱敌深入”全过程,也可以一句话形容:花样吊打司马懿。

卤城大战,起于蜀汉建兴九年(231年)二月,志向收复中原的诸葛亮,毅然发动了第四次北伐大战,水陆并进猛扑祁山。把曹魏贾嗣和魏平部堵在祁山上。慌了神的曹魏朝廷,也就急中生智,从荆州“搬运”来一位“救火队员”:曹魏国家柱石,未来的西晋“宣皇帝”——司马懿。

而比起演义小说里,那位见了诸葛亮就缩头的司马懿来,历史上的司马懿,这次表现却相当积极。抵达西北前线后,除了留下四千兵马守卫后勤基地上邽外,其他主力部队统统押上,非要在祁山跟诸葛亮大打一场。却不料又被“闪”了一下:一瞧司马懿来了,诸葛亮华丽转个身,带兵绕过司马懿直扑上邽,不但把留守上邽的曹魏部队杀得大败,还把上邽的麦子——这些十万魏军的活命粮,不到两天就割得精光。

待到上了当的司马懿,着急忙活的赶回上邽,诸葛亮又不慌不忙退到汉阳,跟司马懿对峙了一些时日后,又扛着司马懿的粮食退到卤城。这等于先摆了司马懿一道,又踹了司马懿几脚,然后扛着司马懿的家当走人,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曹魏国家重臣司马懿,结结实实被狠宰一刀。

后世好些历史票友们,读过这通折腾,都笑司马懿太蠢:您老人家眼神不好,被诸葛亮晃过去也就罢了。怎么回援上邽后,明明诸葛亮就在你眼前安营扎寨,在你眼前不慌不忙撤退,你怎么就只敢慢慢跟着,连打一把的胆子都没有?可这错,司马懿是能随便犯的?

要知道,戎马一生的司马懿,最擅长的就是快打旋风。比如平辽东公孙渊,又比如后来“高平陵之变”里灭曹爽,都是只要发现对方丁点破绽,立刻就如恶狼一般狠扑过去,不把对手撕碎决不罢休。这次对战诸葛亮,开始也是快打套路,带着全数主力猛扑祁山,可接下来才发现,这诸葛亮,几乎没有破绽。

因为,就连吐槽诸葛亮“军事不行”的《三国志》作者陈寿,都承认诸葛亮“治戎为长”,也就是擅长管兵带兵。诸葛亮的兵被带到什么地步?那真是“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实实在在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所以才能轻松“晃开”司马懿。所以哪怕退军扎营,哪怕徐徐撤退。喜欢“快打”的司马懿,宁可认了这顿宰,也不敢乱动——贸然一打,就得掉诸葛亮口袋里。

但这顿宰,只是这场大战的前奏,退到卤城后,这一仗,才迎来了高潮!

在司马懿大军的“礼送”下,诸葛亮退兵卤城,随后依托卤城南北山构筑营寨,与“尾随”来的司马懿大军对峙。双方煎熬到是年五月,猴急的曹魏大军终于崩不住,集体向司马懿请战。眼看着自家粮草也吃紧,全军请战欲望高昂,司马懿也把牙一咬:曹魏猛将张郃,奉命强攻王平把守的蜀汉南围营寨,司马懿亲率主力,狂攻诸葛亮坐镇的营寨。三国时代的这场重量级对抗,就此进入白热化。

曹魏方面的史书,对此战的场面,记载的也十分“漂亮”。虽说张郃在王平面前,碰的头破血流。但亲自狂攻诸葛亮的司马懿,也瞬间打出“大场面”:帝(司马懿)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又是酣畅淋漓的“快打旋风”。

可这“酣畅淋漓”,才是司马懿噩梦的开始。所谓“亮宵遁”,只是引司马懿上钩,接着司马懿猴急一顿猛扑,果然掉进诸葛亮的口袋里。憋足了劲的蜀汉军主力迎头暴打,曹魏大军被揍的稀里哗啦:“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牛气哄哄的司马懿,只是捡了条命跑回来。部队损失?瞧瞧“甲首”“玄铠”“角弩”这几个关键词就懂——司马懿的压箱底主力,基本被诸葛亮打残了。

狠揍了司马懿一顿后,诸葛亮也就满意退去。刚吃了憋的司马懿,接着派大将张郃追击,然后,就给这场经典大战,再度“贡献”了震撼余波:追击的张郃再度被诸葛亮暴击,最终悲壮战死。“找场子”没找回来,还把“五子良将”之一的搭上了。也就是从这一仗起,撞上诸葛亮的司马懿,开始老老实实玩起龟缩套路,哪怕被人送女人衣服,也是羞答答不出头——真打怕了。

三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卤城之战”就此结束,在这场“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里,面对顶级用兵高手司马懿,诸葛亮不仅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带兵指挥能力,更以其高出一筹的卓越智谋,从头到尾把司马懿往沟里带,叫对方输的鼻青脸肿。全程每一个片断,都值得反复回味。

看过这场对决,也就不难理解裴注《三国志》里,对司马懿的那句吐槽:“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诸葛亮)自来自去”。确实,能从诸葛亮五次北伐里熬过来,这司马懿,真要感谢曹魏家底好啊。

以这个意义说,野史里被“神话”的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却是当之无愧。

历史风云录


卤城大战,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生平的第一次交手,最后以司马懿的失败而告终。当时,是在公元231年3月,诸葛亮率领大军进行第四次北伐,此时坐镇长安的曹真已经病逝,曹叡就将司马懿从襄阳调到长安,负责抵御诸葛亮。

诸葛亮在出兵之后,先是选择进攻天水郡南部的要塞——祁山,司马懿闻讯后,先是派郭淮、费曜两位大将率四千精兵驻守上邽城,随后亲率魏军主力前去救援祁山。在听说司马懿来之后,诸葛亮当即放弃围攻祁山,转而带部队到上邽城找司马懿决战。

按理说,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一个从祁山往上邽城跑,一个从上邽城往祁山跑,两人在半路上应该就能碰上面。但可惜,诸葛亮抄的小路,司马懿走的大道,两人于是擦肩而过。

等到诸葛亮抵达上邽城后,郭淮和费曜不知底细,还以为是蜀军的小股部队,便果断开城迎战,结果当场被诸葛亮打得躲在城里不敢出来,史书上对此这样记载:“敌大溃,退守上邽。”



当时司马懿还在赶往祁山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又赶紧掉头马不停蹄往回赶。诸葛亮志在司马懿的魏军主力,对郭淮这座上邽城没啥兴趣,所以在郭淮被打败之后,他趁势将上邽城外的麦子全部收割,以补充军粮。

不久,司马懿的大军终于赶了回来,两军遭遇,一场大战即将爆发,所有人都开始屏住呼吸。然后,接下来司马懿却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史书上对此是这样记载:“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

翻译一下就是,司马懿修起营寨,凭险据守,不肯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只好撤走。 看到诸葛亮撤走,司马懿立马来劲,赶紧下令大军追击:“懿不从,故寻亮。”当时司马懿就像发疯似的,带着部下对诸葛亮展开追击,找了一大圈,终于在祁山附近找到诸葛亮。两军再次遭遇,一场大战即将爆发,所有人又开始屏住呼吸。

结果,司马懿反映又是:“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仍然是安营扎寨,拒不交战。这下可把魏军将士都给惹火,纷纷抱怨不已,连张郃都忍不住站出来劝谏,结果司马懿丝毫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追着诸葛亮跑,诸葛亮退,他就追,诸葛亮停,他也停。



后来,诸葛亮干脆在祁山附近的卤城修建了一座军事营寨,大军全部囤聚于此,而司马懿也不甘示弱,立马在对面也筑起一座营寨,两军遥遥相望,一晃就是一个多月。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不断派人在阵前挑衅,魏军将领纷纷请战,都被司马懿给拒绝,最后逼得魏将贾栩、魏平直接公开大骂:“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翻译一下就是:你司马懿看见诸葛亮,就像是猫见到老虎,真是让天下人耻笑!

后来司马懿眼看快压不住,就借口自己身体不太舒服(懿病之,众将领悻悻而退),等五月份天气暖和,就和诸葛亮决一死战。而转眼到了五月份,魏军将领又开始请战,司马懿便正式与诸葛亮开战。

当时,诸葛亮先是以王平为诱饵,将张郃的军队引诱的包围圈,随后,司马懿钦点曾大骂他如病猫的魏平、贾栩为先锋,前去接应张郃,结果被诸葛亮派出的魏延缠住,直接当场被魏延斩杀于马下,魏军很快被击溃,司马懿见此,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战役就此结束。



这场战争,因为发生在祁山附近的卤城,所以也被称之为卤城大战,史书上对这场战役是这样记载的:“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从战果上来看,蜀汉斩杀魏军三千精锐甲士的首级,缴获铠甲五千多具,角弩三千一百张,应该算是战果惊人。因为在古代,并不是每个士兵都有铠甲,一般情况下,至少是军官级别的才能拥有铠甲。换句话说,诸葛亮缴获铠甲五千多具,也就是说这战中魏军有五千多名将领阵亡,那这样算来,士兵阵亡的人数起码上万人。当然,这个记载只出现在蜀汉的史书中,魏书中只说是一场小败,总共伤亡不到千人。

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确实是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他先是在不断撤退中引诱司马懿来到卤城和他扎营对峙,后又在实际交战中诱敌深入,将张郃的军队给牢牢捆住,然后再安排魏延对前来接应的魏军给予打击,最终获取最终胜利。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诸葛亮的这场战役也算是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这战过后,司马懿又开始坚守不出,其后,因为李严谎报粮草不济,诸葛亮随后撤军,司马懿便让张郃率领部队前去追击,结果在木门遭到诸葛亮的伏击,因膝盖中箭流血过多而亡。


我是赵帅锅


卤城之战也许听说的朋友不多,不过此战中的一个桥段想必大家在影视剧中都有看过,那便是“张郃身死木门道”。卤城之战发生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也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期间打得最为出色的一战,据《汉晋春秋》记载: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据史料分析,此役蜀军所歼灭的魏军不下万人,获得了大量的铠甲器械。经此一役,司马懿也再不敢轻易与诸葛亮交锋,面对后来诸葛北伐,司马懿基本采取了坚守的战略方针。那么卤城大战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呢?诸葛亮又为何没能乘势北上,收复中原呢?

诸葛司马初交锋

公元230年,曹真伐蜀失败,同年九月无奈会师,此后一病不起。而诸葛亮借曹真新败,于公元231年二月出师北伐,此番北伐,诸葛亮剑锋所指乃曹魏陇右之祁山。时魏将贾嗣、魏平被蜀军围困于祁山急需求援。由于大将军曹真病重,故曹叡启用司马懿为都督,总领督雍、梁二州军事,统率张郃、费曜、郭淮等诸将救援祁山。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第一次正式交锋由此展开。

卤城大战前奏

时副将张郃曾建议司马懿兵分两路,一路人马救援祁山,而另一路则驻守关陇,想对诸葛亮大军形成夹击之势。不过这个战略最终被司马懿否决,司马懿命郭淮,费曜率领四千精兵镇守上邽,自己则亲率大军驰援祁山。

司马懿虽然没选择分兵,但巧的是诸葛亮分兵了。时诸葛亮预料司马懿会率大军救援祁山,故遣一路兵马继续围攻祁山吸引司马懿,而自己则亲率一路兵马攻打上邽。由于上邽守军本不多,又突然面临蜀军围攻,故很快便失守了。

据《晋书》记载: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

司马懿听闻后方着火,立马便放弃了对祁山的救援,回兵驰援上邽,时司马大军抵达上邽东边,与蜀汉大军隔渭水相望,双方进入了短暂的相持阶段(时司马懿不敢轻动,恐遭诸葛亮所伏)。那么这时诸葛亮在干嘛呢?在收麦子,影视剧中诸葛亮于陇上收麦的情节便是依据这段史实。

本来疑惑的司马懿似乎看出了些端倪(蜀军粮草不足),于是便主动开始进攻蜀军,不过诸葛亮闻司马懿进兵,早早便撤走了,而诸葛亮这一走,倒是给司马懿打了一剂兴奋药,司马懿在后面是穷追不舍,据《晋书》记载: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双方在汉阳碰了面,不过司马懿刚遣将与之交锋,诸葛亮又跑了,最后一路跑到了卤城,并皆地势,拉开了一条防御战线。而司马懿也一路追到了卤城,但并没有冒进,而是选择安营扎寨,于诸葛亮对峙。双方就这样耗着,但耗着耗着就有一个大问题出现了,所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战。

卤城大战

那个“大问题”是什么呢?便是缺粮了,据《华阳国志》记载: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

当时双方的粮草都不多了,早些月诸葛亮还收了些麦子,情况相比魏军还是好些的。恰逢当时正值雨季,大雨连绵,粮草的补给也不能及时送达,所以司马懿一方终于按赖不住了。毕竟追了诸葛亮这么久,又与诸葛亮在卤城耗费了不少时日,哪舍得就此放弃啊,于是便主动发起了进攻。

时司马懿令张郃进攻南岸的王平,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部队进攻北岸的诸葛亮,时诸葛亮佯装败退,司马懿继续深入敌境,终遇埋伏,大军伤亡惨重,后被蜀军追击七十余里,损兵折将不下万人。

卤城之战后续

卤城一战,司马懿大军伤亡惨重,但蜀军也因缺粮而无力北上,后曹魏援军到来,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兵。然司马懿不甘心卤城惨败,借诸葛亮退兵之际想乘势攻杀,便遣张郃前去追击。

据《三国志张郃传》记载:

“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时张郃本不愿进兵追击,曾言“归兵勿追”,但司马懿强令张郃行此军令,一代名将张郃终惨死木门道。

卤城之战确实是历史上一场经典的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但也谈不上是首次,春秋战国时期便多有此类型的战例,像楚晋城濮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真实历史上的“卤城之战”,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总计歼灭司马懿军队两万五千多人,重创了司马懿统帅的魏军,自此司马懿畏蜀如虎,而在其中的“卤城之战”,诸葛亮采取诱敌深入、围点打援的策略,运用伏击,以弱胜强,歼灭魏军一万五千多人。此战也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上方谷之战”的历史原型。但这一战不是中国历史上诱敌深入的首战。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白起就曾统帅六十多万虎狼之师,在“长平之战”中实施过诈败诱敌深入、断敌粮草退路、阻其援军的策略,最后一举歼灭赵括四十余万大军。

历史上的“卤城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采用火攻,也没有遭遇大雨,而是在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后,在蜀汉军队与龟缩在城池中的司马懿残部对峙期间,下起了连绵雨水,导致西汉水发大水,使得蜀汉无法通过水路继续运输粮食,而李严陆路运粮不力,最终使得蜀汉北伐军缺粮,诸葛亮只好撤军,司马懿得以逃过一劫,避免了被诸葛亮全歼。

公元231年阴历二月,蜀汉发起了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在汉中留下三万军队给骠骑将军、中都护李严,用以保障汉中安全且负责蜀汉北伐军的后勤供应,然后诸葛亮亲率五万步兵向西出发,进攻曹魏陇右之祁山。

在一年前的第三次北伐中,蜀汉军队夺取了阴平郡、武都郡,并在随后的阳溪之战中先后大破郭淮、费耀统领的关陇军团,因此陇右之魏军兵力薄弱。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攻击陇右,迫使曹魏出动中央军进行救援,然后寻机重创及消灭魏国实施救援的中央军。

西汉水从武都郡穿过,治所下辨设有码头,人口比较多,一派繁荣富庶景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蜀汉用船只经西汉水给北伐军运粮。

蜀汉北伐军从汉中刚一出动,军情就通过细作及斥候迅速传到了洛阳。由于大司马曹真病重,魏明帝曹睿于是任用大将军司马懿都督庸、梁二州诸军事,负责西部战事。

司马懿统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率领精锐的十万中央步骑混合军团去救援祁山。

曹魏之所以出动中央军团,是因为其关陇军团已经在此前的阳溪之战中被魏延、吴壹打残。此次诸葛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逼迫曹魏出动中央军团劳师远征,既消耗其国力,又寻求达到消灭魏军有生力量的目的。

曹魏大军从关中出发前往上邽时,张郃向司马懿建议分一部分兵驻守在关中西端的重要后勤基地庸、郿二城,被司马懿拒绝。

【郃欲分兵驻雍、郿。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司马懿率军迅速赶往上邽,留下四千精锐军队给郭淮、费耀后,自己亲率主力军队,离开上邽,继续驰援祁山而去。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离开上邽,已往祁山开来,遂留数千军队继续进攻祁山堡,以持续吸引司马懿来救,自己则亲率主力部队经籍口、异道迂回逆奔上邽而去。

司马懿率领大军离开上邽、到达隃麋后,继续往祁山快速前进,但在即将到达祁山时,突然得知诸葛亮主力军队出现在了自己的后方,留在上邽的郭淮、费耀,率领四千精兵去偷袭诸葛亮时,遭遇伏击,几乎被全歼,上邽后勤基地被蜀军端掉,而且蜀汉军队开始抢割陇上的小麦。

显然,诸葛亮抢割陇上麦子是以战养战,既是为了给蜀汉军队自己准备粮食,同时也是为了断掉魏军的后备粮食。

想到即将要陷入缺粮困境,魏军将领大感恐惧。司马懿安慰道:“诸葛亮考虑的事情繁多,人又谨慎,他必然先设置营垒确保稳妥,然后再割麦。咱们有两天时间足可以赶到。”于是魏军放弃对祁山的救援,急忙掉头往回赶,经两昼夜紧急行军后,大军抵达上邽之东边,与蜀汉军队隔渭水相遇,双方隔水对峙。但几天后,诸葛亮突然率军撤走。

司马懿跟手下将领得意地说道:“我们来回长途紧急行军,非常疲劳,懂军事的人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但是诸葛亮却不敢依据渭水应战。这个诸葛亮不难对付!”

司马懿率大军在后跟踪而进,追赶了大约八十里路后,在西汉水北岸,又远远地看见了蜀汉军队。由于魏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司马懿手下将领纷纷请战,要求直接挥兵攻打,但司马懿未轻举妄动。

【(宣王)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

【(帝)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

【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司马懿让大军列好阵势,做好埋伏,然后派遣手下将领牛金带领轻骑兵去攻击蜀汉军队,意图假装败退以引诱蜀汉军队追击,但是刚一接触,蜀汉军队却突然再次撤走。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眼看蜀汉军队迅速撤走,张郃向司马懿建议道:“蜀军大老远来进攻陇右,我们应该从长计议,不与他们作战最为有利,况且我们祁山堡的守军已经知道我们大军已到,必然会继续固守,不会轻易放弃。如此,我们就驻守在这里,然后分出一支奇兵,装作绕道去截断蜀军后路的样子。我们虽然不宜进攻他们,但也不能不逼迫他们,免得让大家小看我们。现在,诸葛亮军队粮食不多,坚持不了多久也将要退走了。”司马懿没有听从张郃的建议,继续率大军追赶蜀汉军队。

【(宣王)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司马懿大军继续紧急行军七十里左右,途中经过木门道,向南抵达祁山附近之卤城地区,发现蜀汉将领王平正带领一部分军队在西汉水南岸据山驻守,而诸葛亮自己则在北岸依山驻扎。司马懿随即登上西汉水北岸的山上,不发起进攻,却修筑营寨,与诸葛亮对峙。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司马懿手下的贾栩、魏平等一帮将领纷纷请战,并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司马懿很不爱听。但由于此前诸葛亮破坏了曹魏上邽后勤基地,并收割了陇上小麦,使得魏军粮草不足,于是在对峙十多天后,司马懿决定速战速决,向蜀军发起进攻。

【是时,陇右无谷,宣王等粮亦尽】

司马懿命令张郃率领一部分军队进攻南岸的王平,而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大举进攻北岸的诸葛亮军队。眼看北岸蜀军抵挡不住,往后逃跑,魏军乘胜追击。正在大举追杀时,突然两翼冲出了魏延、高翔、吴班率领的大批蜀汉军队,箭如雨下。魏军立刻损失了一万五千多人,损失惨重,司马懿急忙转身往回逃跑,疯狂地跑了七十多里,躲入先前的城池中避战。 此时攻击王平的张郃军队,攻不动南山,见状也赶忙跟着逃跑。蜀汉军队则乘势追杀了七十多里,然后与躲入城池中的司马懿残部再次对峙。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三国志 王平传》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那个时代甲首通常是由伍长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着“卤城之战”曹魏损失一万五千名左右的士兵。

对于“卤城之战”,陈寿《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均有所隐晦,只写了一半,没交代“司马宣王攻亮”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交代“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之后的下文,恰恰是缺失了《汉晋春秋》这一段相关文字;《晋书》更是美化司马懿,把诸葛亮卤城之战中的“诈败诱敌”当做诸葛亮真败进行描写,同样也没有交代下文。但在《汉晋春秋》与《资治通鉴》里记载比较完整,算是对《三国志》进行了补充。再结合地理,敌对两军自卤城之战后,对峙位置从木门道以南的卤城地区转变到了木门道以北,明显看出司马懿曾经往上邽方向逃跑了至少七十里路,说明《汉晋春秋》的记载是真实的。

当然,陈寿《三国志》成书于司马氏晋朝,必然要体现司马氏当局的意志,必然要掩盖司马懿本人的败仗。考虑到蜀汉没有史官以及陈寿艰难的处境,可以理解作者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交代“卤城之战”下文的原因。须知陈寿在著写《三国志》时,因稍微客观了一点,就“战战兢兢,死罪死罪,顿首顿首”。

自阴历五月中旬卤城之战结束后,开始连续下雨,诸葛亮担心西汉水涨水,预感粮草运输将会出问题,于是写信给驻守在汉中、并负责粮草的李严,提出了三个策略。上策要求李严率领驻守在汉中的三万军队迅速前往几无兵力的关中雍、郿二城,截断司马懿军队后勤供应及其退路。 这个上策正是先前曹魏大军从关中出发时,张郃所担心,故那时曾建议司马懿分兵留守雍、郿二城。中策则是要求李严努力克服困难,继续保障北伐军的粮食供应。但是李严在回信中拒绝了上策和中策,并要求诸葛亮撤军,采取了要求诸葛亮撤军这一下策。

【《华阳国志》记载: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

“黄土”即如今陕西汉中勉县的黄沙镇,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在黄沙镇屯田、练兵。

由于诸葛亮先前抢割了陇上小麦,导致司马懿大军濒临断粮,但由于郭淮长期驻守陇右,具有主场优势,利用其在当地的影响力,从少数民族手中搜刮了一批粮食,靠这些粮食苦苦坚持,直到从关中辗转运来粮食。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连绵的雨水使得西汉水暴涨,无法行船,李严难以通过水路运粮,也未能通过陆路运来粮食。李严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到达北伐前线,面见诸葛亮,不断地要求撤军。到了阴历六月底时,蜀汉北伐军粮食将尽,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退兵。

【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撤军,认为撤退中的蜀军必然军心动荡、队列不整,又缺乏营寨保护,正是趁机歼敌的良机,于是命令张郃率兵追击。张郃认为“归兵勿追”,结果司马懿不听,强令张郃执行命令。结果当世名将张郃在木门道惨遭蜀军伏击而陨落,数千魏军被歼灭。

【《三国志 后主传》: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华阳国志》: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张合至青封交战,为亮所杀。】

【《三国志 诸葛亮传》: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三国志 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遭受重大损失,总计被歼灭两万五千名左右的士兵,损失名将张郃,自此畏蜀如虎;战役中诸葛亮不拘泥于兵法,灵活机动,始终保持主动,始终牵着司马懿鼻子走,通过诱敌深入、围点打援和伏击,大量歼灭了曹魏有生力量,严重消耗了曹魏国力,最后安然撤军。

远在成都的蜀汉皇帝刘禅,得知诸葛亮撤军,遂派人询问李严,说形势大好为何撤军?李严回答说这是诸葛丞相为了诱敌深入、扩大战果,以进一步重创魏军。

诸葛亮撤军回汉中后,李严却表示惊讶,声称粮食充足,问诸葛亮为何撤军?

如果说诸葛亮以前因为顾全大局还能容忍李严的一系列错误行为,但这一次李严不仅严重失职,还欺上瞒下,给北伐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更是企图逃避责任并推卸责任于诸葛亮。诸葛亮决定不再容忍,随即与车骑将军刘琰等众多大臣共同向刘禅上书,弹劾李严,并展示与李严的往来书信,当场对质。李严哑口无言,被刘禅贬为庶民。





红色星河


卤城之战发生于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而魏国则以司马懿为都督率兵抵御,诸葛亮虽埋伏射杀张郃,但是却被俘被斩一万人,大败而归。一万兵对蜀国是难以恢复的巨大损失,因为蜀国全军才十万人,全国才不到百万人口,因此诸葛亮回来找个借口归罪于李严,贬托孤大臣李严为庶民。

这次北伐史书记载有冲突,野史《汉晋春秋》说诸葛亮获三千甲:五月辛巳,(司马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王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这里头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只写抢了多少装备,没写杀了多少人。有人按照装备数量认为杀了几千人,甚至认为杀了几万。其实也可能只是正好攻占了武器库而已。

而根据《晋书·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上述两个记载截然不同,以哪个为准呢?

《汉晋春秋》为野史,其作者习凿齿虽然生活在东晋末期,但是却是侍奉反贼大权臣恒温的。早在永和二年(346年)左右,桓温升迁习凿齿为西曹主簿,关系亲密,待遇优厚。此后,习凿齿多次升迁担任别驾。大司马恒温就是大名鼎鼎效仿诸葛亮故事的,甲仗百人入殿,北伐失败后却带兵进京废掉皇帝司马奕的帝位,改立晋简文帝,后又逼朝廷加其九锡。后传位幼子恒玄,恒玄废掉了东晋建立了“恒楚”,定都南京,尊恒温为太祖。

太元四年(379年)正月,襄阳被前秦苻坚占领。苻坚平素多闻习凿齿的大名,便用轿子将习凿齿与释道安一起送到长安。相见后,与他交谈,十分欣赏他。赐赠礼物非常丰厚。又因为习凿齿跛足,苻坚给各镇的文书中说:“从前晋朝司马氏平定吴国,利在获得陆机、陆云二位才士;今日我平定汉南,所获得仅仅是一个半人而已。”那半个人指的就是习凿齿。

习凿齿辅佐主子推翻了晋朝,他又当过苻坚的座上宾,因此他和陈寿截然不同,改奉蜀汉为正统,当然什么都是反对晋朝的。为什么要改奉蜀汉为正统呢?因为恒温曾经平蜀,并且为了篡位,也是多次北伐,并且效仿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作为恒温的别驾,也就是首席副官和心腹,习凿齿必须为恒温找到理论依据,因此就改奉蜀汉为正统。

习凿齿这样一名汉奸、贰臣、反贼,他所写的当然是为自己政治目的服务的,当然也没有什么可信度。

《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唐朝21名史官奉唐太宗命令写的,与诸葛亮司马懿都没什么利益冲突,应该很客观,离三国时期时间也不远,资料都能找到,应该是最靠谱的。而且唐太宗还是反对司马懿的,唐太宗又讲究以史为鉴,不可能诬蔑诸葛亮。因此二个记载应该以唐朝官方编写的正史为准。

根据这个正史记载诸葛亮大败,被俘被杀万人,再次遭到巨大挫折。

这里有个细节,诸葛亮芟上邽之麦,也就是铲除了天水郡上邽之麦,但是却是农历三月铲除的,麦子刚长出来,只是麦苗,根本不能吃,损人不利己。芟(发音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铲除的意思,一般用途是芟草,就是除草。因此芟麦是铲除麦苗的意思。如果收获麦子应该用词:收麦。

上邽就是现在的甘肃清水县,大部分面积在海拔1500米以上,干旱少雨缺水缺粮,三国时期以种植春小麦为主,秋天才能收获。就算现代引进的冬小麦,也要七月成熟。诸葛亮割了麦苗无法吃,但是却让陇右的老百姓非常痛恨蜀军,因为秋天该收获的时候就没粮吃了。作为对比,曹操就特别爱惜老百姓的麦子,多次下令不许踩踏麦田,违者杀头。有次攻打宛城,曹操自己战马受惊踩了麦田,曹操就要重罚自己,最后是割发代首。

从这个细节可知诸葛亮不体恤民情,肯定不得民心!之前刘璋投降后,刘备诸葛亮对成都实行了纵兵大抢劫。作为对比,刘邦入关后是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因此深得人心。

后来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在五丈原种了麦子,刚长出麦苗就自己死了退兵,都替魏军种了,等于补偿了那次割麦苗。

“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以上《晋书宣帝纪》。司马懿判断诸葛亮连遭打击,三年内不会再行动,而是会囤积粮草。

那么事后双方的奖惩如何呢?

《晋书宣帝纪》: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本次战后,魏明帝派使劳军,奖励司马懿,增加了其封地。

那么蜀国方奖惩如何?蜀国无一人得奖,反而有人被重罚,负责筹粮运粮的托孤大臣李严被从车骑将军直接免为庶民。假如诸葛亮大胜回朝,那么按照汉朝惯例(蜀国可是自称继承汉朝正统的),负责后勤运粮的李严应该计首功(比如萧何就是计首功),给予嘉奖才对,可见蜀国实际上是遇到了大败。

其他人也无一人得奖。此前一年,魏延曾单独率一万军攻陇西,大败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回来后就获得大奖特奖,升为县侯和征西大将军,要知道诸葛亮自己都只是乡侯,可见立功受奖是蜀国惯例。《三国志魏延传》: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并因功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

此次假如诸葛亮真的大胜,既杀了张颌,又杀了司马懿几万人,那诸葛亮自己至少升为县侯,其他人都也有大奖才对吧?这么辉煌胜利怎么能够毫无动静?

因此,事后的双方奖惩也证明了此战实际就是司马懿大胜诸葛亮,唐朝官方编写的《晋书》是准确的。


董董_69904


诸葛亮非常喜欢,也非常擅长使用诱敌深入的战术。

卤城之战就是一个经典战例。因为同志们都已经做了详尽阐述,本文不再累述。

但是卤城之战并不是中国最早的诱敌深入的战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先就把“诱敌深入”的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了。

第一个,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

晋国公子重耳,曾经流亡在外19年。流亡到了楚国的时候,楚成王对他礼遇有加,他问重耳,您以后回到晋国,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如果这能回去,晋国和楚国打起仗来,在中原相遇,我会退避三舍(90里)。

后来重耳返回晋国,这就是晋文公。晋国和楚国都要争霸天下,爆发了城濮之战。金军后撤90里,“退三舍以辟之”。

一方面,是报答当年楚成王礼遇之恩。另一方面,是因为楚军士气旺盛,晋军主动后撤,是避其锋芒、诱敌深入。

楚军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结果被以逸待劳的晋军打的大败而回。

第二个,是战国后期,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国之所以最后获胜,关键就是赵构中了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

长平之战爆发以后,赵国老将廉颇建立起坚固的防线,坚守不出,秦军一筹莫展。秦王使用反间计,昏庸的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秦王却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主持长平之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进攻秦军。白起将计就计,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问虚实,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45万赵军就这样陷入秦军重重包围之中,最后全军覆没。

诱敌深入的精典战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上将嗳福斯


已经把卤城之战说的很完整了,我就不狗尾续貂了。

补充一句,这肯定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诱敌深入而大败敌人的大战,其实在伏击战中,算不上太辉煌的战例。

事实上,华夏第一场有据可查的伏击战是妇好和其夫商高宗武丁互相配合,歼灭巴方之战。但这不是诱敌深入,而是驱敌入伏。

在卤城之战之前,有两次名垂青史的伏击战,其影响力远大于卤城之战。一是吴楚柏举之战,另一则是齐魏的马陵之战,巧合的是,这两战都是孙家的杰作。

只不过,一个是孙子,孙武;另一个则是孙膑。

吴楚柏举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06年,其背景是吴楚争霸。下图是柏举之战的示意图:

吴国攻楚,在唐国、随国(汉阳诸姬)的策应下,一路势如破竹攻入楚国,楚国令尹子常帅20万大军与吴军对峙于汉水,而楚国左司马沈尹戍率偏师出方城(今河南方城县)沿桐柏山北麓断吴军后路。

孙武采用诱敌战术,引诱子常追击到大别山小别山之间的柏举(今湖北麻城附近),一举击溃楚军。

这是兵圣孙武最辉煌的一战,3万大军歼灭楚国20万大军。这也是《孙子兵法》第一次用于实践。

此战极为辉煌,但被另一件大事遮掩了它的光芒,就是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后人可能更多的感叹伍子胥的快意恩仇,却忘记了之前吴楚的血战。

其次另一次辉煌的诱敌深入的伏击战则是孙子的后人孙膑的杰作,即齐魏马陵之战。

其实马陵之战的战果应该比不上柏举之战,但影响力却大得多。主要是里面掺杂了一对师兄弟孙膑、庞涓,出现了一位大师,鬼谷子。尤其是孙膑庞涓这对师兄弟,其中有年少情深,有忘恩负义,有快意恩仇,而且最关键的是好人好报,千百年来一直影响不衰。

这也是孙膑第二次坑他的师兄庞涓。不过上一次桂陵之战,是围魏救赵;这一次则是攻魏救韩,救援韩国。

魏惠王逢泽会盟,决定称王,在宋国都城外摆出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皆赴会,但是韩国、齐国并没有赴会,于是魏惠王下令襄疵领兵攻打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重施故技,又把目标盯住了魏国都城大梁。上次打赵国,就是齐国作梗,这次打韩国,齐国又来搞事,魏惠王自然是极其不爽,于是魏太子申挂帅,庞涓为主将,大举攻齐。

孙膑则用减灶示弱的招数,引诱庞涓放弃辎重,轻骑追击,最终在马陵射杀庞涓,擒获魏太子申,歼灭魏军十万。

此战的直接结果就是魏国的霸业就此终止,魏强秦弱的趋势一举扭转,秦在河西的压力减轻,很快收回河西,开始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征程。

齐在韩魏两败俱伤之后,才救援韩国,试图渔翁得利;但没想到却给秦国做了嫁衣。历史就是这么幽默。


江上一峰青


卤城之战是发生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一场较量,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兵北伐祁山,而魏国则以司马懿为都督率兵抵御,诸葛亮通过诱敌深入,最终击败魏军,且导致魏国大将张郃被射杀。大致介绍一下这场战役的经过吧。

战争背景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将魏将贾嗣、魏平围困在祁山。而此时魏国方面曹真刚刚病逝,于是以司马懿为都督,提督雍、梁二州军事,统率张郃、费曜、戴凌和郭淮等救援祁山。

张郃献分兵策,意图兵分两路,一路全力救援祁山,另一路则驻守关拢,意图前后夹击,全歼诸葛亮军于陇右。

司马懿则认为,如果分兵后的两路大军都能独挡诸葛亮,分兵自然是个好办法,如果不能挡,那么就会被诸葛亮各个击破。司马懿的战略是以将军费曜和征蜀护军戴凌率军四千协助郭淮镇守上邽,自己则亲率大军救祁山迎战诸葛亮。(下图,双方进军路线)

司马懿没有分兵,诸葛亮却分兵了,他料定魏军必定会前来营救祁山,于是诸葛亮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攻祁山吸引司马懿,自己则亲率另一路从祁山至上邽。

诸葛亮为何面对魏国大军仍然选择了分兵,他又跑到上邽去干什么?事实上,诸葛亮是跑去收麦子了。

偷割麦子,诱敌深入

我们知道诸葛亮北伐的最大困难就是后勤运输,所以诸葛亮趁着司马懿亲率大军救援祁山,后防较为空虚的时机,果断分兵前往魏国的后勤基地上邽,击败了驻守此地的郭淮和费曜,然后跑去收割魏国的麦子。这也源于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他认为司马懿在得知自己绕道后方之后,必定会率军前来攻击自己,而不会选择继续进军祁山。

史料记载,魏军在得知诸葛亮突然出现在自己后方“诸将皆惧”,而司马懿也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果断放弃了进攻祁山,而选择了回军迎战上邽的诸葛亮。原因有二,一是只要击败诸葛亮的主力,那么祁山之围自解。二是自己大军的物资储备基地被占,容易造成军心涣散,于战不利,所以必须回救。

然而就在司马懿疾行两日两夜,马不停蹄的率领大军返回时,诸葛亮却来了个“望尘而遁”。诸葛亮并没有和司马懿正面交锋,而是撤往了上邽以东。

司马懿扑了个空,于是向手下将领说诸葛亮这是不懂兵事,既不选择以逸待劳迎战我军,又不敢据渭水抗击我军,说明他根本不敢和我们正面交战。于是乎,司马懿为了击败诸葛亮,顾不上休息,又连忙率军追了上去。

司马懿这次倒是追上了,史料记载司马懿“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双方军队在汉阳相遇。好不容易追上了诸葛亮,司马懿连忙发起进攻,史料记载司马懿“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也就是说,双方才刚刚接战,诸葛亮又跑了,这次他直接撤往了卤城,而且占据南北二山,对魏军形成了包围。

卤城之战,魏军惨败

从史料记载来看,卤城有南北两座山,两座山之间还有条河,诸葛亮将军队一分为二,亲自率军驻扎在北边,王平驻军于南侧,阻断中间河流,对魏军形成包围。这是由于魏军主要以骑兵和战车为主,而蜀军则以步兵为主,这种地势下交战,对于蜀军更为有利。

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突然停军有些不解,因此未敢直接发动进攻,而是选择了观望。他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必然不足,久而久之蜀军自会撤去。然而令司马懿没想到的是,蜀军的军粮没有出现问题,魏军的粮草却开始紧张了。加上部将强烈要求出战,于是在五月,司马懿终于对蜀军发动了进攻。

由于蜀军驻守在南北两边,因此司马懿也兵分两路,使张郃领兵攻击南部的王平,而自己则率军攻向北方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部署是将主战场放在北方,令南方的王平依据防御工事坚守不出。

在北边,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也就是没有选择死守,而是令魏延等人对魏军展开反攻。另外根据记载,“帝攻拔其围,亮宵遁”,司马懿对北边的诸葛亮发动进攻之后,迅速突破了北方的蜀军,诸葛亮又给跑了,于是追击。

诸葛亮显然又玩了一次诱敌深入,如此被轻易突破的北部防线显然不是蜀军主力,诸葛亮“一战击溃”,魏军追击,然后再由以逸待劳的主力对魏军来了个迎头痛击。可想而知,司马懿这次显然是败了。

卤城之战以司马懿的战败而告终,根据蜀汉一方的记载,诸葛亮这一战缴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而之后,魏国方面为战败的司马懿再次增兵,双方对峙一个多月,蜀军由于粮草不济开始撤退,而魏军的援军也已经到达,于是对蜀军再次展开追击。诸葛亮却设下伏击,再次战败魏军,而且射杀了魏国大将张郃。


虽然这也是一场精彩的诱敌深入战法,不过却不是历史上第一例,长平之战白起采取的也是诱敌深入之策,最终将赵括率领的赵军围困击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