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赵构和朱由检比谁更好?

一德格天1


一个在山河破碎局面下,白手起家,建立一个延续一百多年的王朝的中兴之主,一个是完整山河被彻底败光的亡国皇帝,这两个能放到一起来比较吗?

宋高宗接手的是什么局面?北宋灭亡,国家机器瘫痪,赵构从张邦昌手里接过一个来路不明的皇帝宝座。外有大金国支持的北齐虎视眈眈,内有狼烟四起的兵变民变,内外交困中,赵构大胆放权,培植新势力,对外韬光养晦,对内恩威并施,短短几年就解决掉内部问题,培养出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錡、吴玠、刘光世等名将,大的伪齐节节败退。

世人不过脑子贬低赵构,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完整如大辽北宋都难以抵挡女真勇士,何况是支离破碎的残破山河?给你一个完整的政权,你又能做到哪一步?赵构能够和光武帝刘秀相提并论,成为中兴之主,你以为他靠什么?南宋猛将如云不是上天赐予,是赵构大胆放权,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又能慧眼识人,才造就那些人的成就,这世间从来不缺乏千里马,缺的是能够识马养马的伯乐。韩世忠只不过街头一泼皮,张俊、岳飞也不过一个普通士卒,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现自己的才华,短短十年时间成为中流砥柱,你当真以为封建帝王制度下真的都能够人尽其才?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北宋一百多年里,没有任何一个武将能够形成威胁皇帝政权的力量,皇帝始终把军政大权稳稳的把在自己手里。但是南宋赵构的放任是的手下大将自己发展,培植给人力量,淮西军变和苗刘兵变给赵构敲响了警钟,当金国已经不能对自己政权造成致命威胁时,内部军阀的强大军力,已经成为悬在高宗头上的利剑。

我们考虑问题不能脱离历史环境,在家天下的封建皇权独裁制度下,保住屁股底下的龙椅不换人才是第一要务。赵构是政治家,不是思想家,不要指望他能够不顾自身安危去成全什么民族大义。对于赵构来说,内部对他皇位的威胁远大于外部。金国虽然强大,但是也是内忧外患不断,赵构凭着天时、地利、人和自保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内部几个封疆大吏尾大不掉已经是个极大的威胁,如果再上演一次苗刘兵变,以现在手下这几个人的军事实力,赵构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从新夺回皇位了。

赵构不是什么道德典范,但绝对是个合格的政治家,赵构从小强闻博记,日咏千言,熟读历史,前车之鉴不得不防。他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政权最大的威胁来自哪里早已清清楚楚。

我们后人看历史,大多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角度,南宋那么强大,和金国拼了,这样想不但解气,还可以政治正确获得赞许,具体皇帝位置会不会易主,关我屁事,换就换呗,反正我也当不了皇帝。但是赵构是绝不会这么想的,不但是赵构,在古代封建帝制环境下,任何帝王都不会这么想。

崇祯皇帝就不多说了,他接手的可是一个完整的大明江山,而且前期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魏忠贤把持朝政期间,袁崇焕、毛文龙基本压制住了后金,内部的农民起义也没有形成多大气候,稳定的江南税收市财政也能够维持,在内外双线作战的情况下还能修筑大堤,解决了黄河水患。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把持朝政,这帮人就如同现在湾湾的民进党,口号喊得很响亮,一副政治正确高高在上的感觉,但是他们做的就只能呵呵了。

出身江南大族的东林党人,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免了家乡的海税,使大明财政一下拮据起来,对农民起义,一再容忍安抚,致使内乱不减反增,袁崇焕死后,大明江山内忧外患,王国的结局基本已经注定。崇祯皇帝虽然勤政,也有雄心,但是明显志大才疏,根本驾驭不了这个庞大王朝。理想化的崇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步步走向灭亡。

反过来想一想,那么强大的明王朝都能让他败光,如果让他接手北宋灭亡后的残破山河崇祯能做些什么?同样道理,那么差的基本面,赵构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南宋政权,如果给他完整的大明江山,结果又会怎样?


山野论史


崇祯虽然是亡国君,但是他至死都没有向外族卑躬屈膝,始终保持了民族的尊严。而且,在帝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从容殉国,就冲这一点,就比贪生怕死的赵构好百倍!



赵构虽然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但却是史上最窝囊的皇帝。当年面对金军的铁骑,他自己不敢组织有效的抵抗,只能一味的逃跑,期间还被金军吓成了不举。



此后,在抗金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他罔顾民族大义,为了与金人议和,不惜冤杀岳飞,不惜向金国称臣。不仅丢尽国格,还落了个千古奇冤!



反观崇祯,虽然刚愎自用,最终无法挽救大厦将颠的明朝。但人家17岁从父兄手上继承的,就是一个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帝国,还要面对一群精于钻营,善于名节保身的老儒臣。这对于一个17岁的未成年人来说,实在很不容易!



然而,崇祯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扭转局面。因此,崇祯很值得后世同情,而赵构却很可耻!


这些历史要读


我认为赵构比崇祯强多了,

一,赵构接手的是一片破碎的山河,金国入侵,国破家亡,宋朝宗室,国防力量损失殆尽,在他登基后很长时间过的都是流亡生活,期间还经历了“苗刘兵变”,被迫退位。即使在杭州安定下来以后,他面对的不仅仅是金国的不断入侵,不北方还有刘豫的齐伪政权,西夏的党项政权,大理的段氏政权,西藏的吐蕃政权,南宋政权实际上仅有江,浙,闽,粤,湘,鄂,川,陕几个省。金国和齐伪政权占据着东北以及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西夏据有甘肃,宁夏,青海,陕北。大理国拥有云南贵州,吐蕃据有西藏。

崇祯接手的明朝,虽然已经是千疮百孔,败絮其中,但是比较有稳定的政权,国土,军队和完备的行政体系,关外的女真政权虽然生机勃勃,但是力量还是不足以撼动树大根深的明朝,虽然消灭不了女真,但是也能够据敌于国门之外,主要是内部的腐败拖垮了明朝,而这个内部的腐败,崇祯是有机会治理的。

二,在处理内部问题上,赵构遵从祖训,善待大臣,在他当政的35年中,除了“苗刘兵变”以外,政权一直都非常稳定,他妥善解决了内部的各种矛盾,积极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对外他妥善解决了跟西夏,大理,吐蕃的外交关系,在100多年中都没有发生军事冲突,在绍兴十一年以前,他积极组织抵抗金国的入侵,最终把战线稳定在淮河一线,双方达到了军事力量的平衡。而崇祯在内部治理上一直都没有任何建树,大明朝廷贪腐成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量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三饷”成为社会矛盾的爆发点,而女真政权不断的兴兵犯境,面对这些,崇祯始终都没有拿出一个有效的办法。

三,赵构在面临金国入侵的时候,可以迁都,可以流亡海上,以避锋芒,崇祯则一味的强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在气节上确实做到了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祖宗,但是作为一个君王,他的责任不是逞匹夫之勇,他更应该做的是领导全国人民,驱除外患,平定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使祖宗的基业能够延续,这一点,赵构比崇祯要成熟的多,他一直都是在做着一个君王该做的事情,他也成功的稳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使宋朝的国祚又延续了100多年,虽然他没有能够夺回中原(也不是他丢的),但是他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使国祚延续,文化传承,而崇祯是实实在在的把先帝交给他的锦绣河山丧失殆尽,所以,他临死的时候让人盖住他的脸,因为他确实是无颜见列祖列宗。


狼的影子319


两个人名义上宋高宗赵构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而明崇祯皇帝朱由检为大明的亡国之君,但是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崇祯皇帝更好一些。

康王赵构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皇帝,但是对于外敌大金的入侵却一味的妥协退让,落了个“逃跑皇帝”的恶名在位期间,亲小人而远贤臣,任用小人秦桧,汪博彦等人为相,一味的求和,而对于忠贞爱国妄图北伐匡复中原的武将却猜忌陷害,罢黜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听信谗言杀害尽忠报国的千古名将岳飞,偏安一隅,胸无大志,失去中兴汉室的大好机会,但是从客观上讲却又为大宋保留了一定的实力,暂且保住了根基,使南宋又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而大明崇祯皇帝,看似亡国之君,却是一位勤政的皇帝,早年励精图治,意图中兴,但是其才能实在有限,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但是满清入侵,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他却没向赵构那样苟且偷生,纵观满朝文武无一可用之才,心存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最后自缢于煤山。 大明虽然亡于朱由检,但是实则亡于前几任君主,横征暴敛,挥霍浪费,即便崇祯皇帝想要挽回这个局面却也无力回天。

小生拙见,欢迎各位点评。


程希C


谁都比朱由检更好更强,朱明着吹嘘励精图治、勤检节约,日夜操劳。实际自私自利,鼠目寸光,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完全一市井之。虽然上吊保住名节,也只能说明懦弱,无担当,将失败责任都推给大臣们是无能的表现。评价国君的好坏与普通人不一样,让子民生活快乐、富足就是好的,否则反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