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林文庆:一个难以评说的大学校长

1921年4月6日,著名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创办了私立厦门大学,聘请哥伦比亚大学出身的邓萃英担任校长,但邓萃英与陈嘉庚办学理念不同,因此掌校时间仅几个月,就又重新回到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

陈嘉庚遴选林文庆出任第二任校长,林文庆于1921年7月4日赴任履职,直至1937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厦门大学为止,执掌私立厦门大学长达16年之久,为私立厦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林文庆:一个难以评说的大学校长

林文庆

但林文庆又是一个被历史选择性遗忘之人,即便在今天的厦门大学,林文庆也是一个不太被愿意提及的校长,概因林文庆一生有诸多污点,尤其是在其晚年,在日本刺刀的逼迫之下筹集军饷,丧失了民族气节,以致直到今天,林文庆都是一个难以评说的大学校长。

林文庆(1869—1957)字梦琴,福建海澄人,1869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华侨之家,林文庆少年时代父母双亡,他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成人的。

林文庆童年时期曾入福建会馆附设的书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也学习英语,接受西方现代教育,后来又考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习。

1887年,林文庆从莱佛士学院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获得英女王奖学金,他也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人,被保送至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学习,1892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医学内科学士,不久又获得医学外科硕士,并受聘在剑桥大学研究病理学。

林文庆:一个难以评说的大学校长

林文庆(右一)获英女王奖学金时留影

1893年,林文庆学成回到新加坡,在市区开设诊所行医,由于其在爱丁堡大学受过良好的医学教育,具有很高的医术和医德,声名渐渐远播,很快就成为新加坡一名著名的医生,并经常到英皇爱德华七世医学院讲授药物学和治疗学等医学课程。

著名诗人黄遵宪曾出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在其任职三年多的时间里,身体状况一直欠佳,约有一半的日子是在养病中度过的,他经常找林文庆看病,与林文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遵宪在1894年离开新加坡时,曾亲自赠送给林文庆一块匾额,上书“上追二千年绝业,洞见症结,手到春回”,对其医德医术给予高度评价。

1896年,林文庆与黄瑞琼结为伉俪,黄瑞琼乃华侨领袖黄乃裳长女,曾受到良好的中英文教育,也曾游历和考察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这样的知识女性,在那个时代是不多见的。

林文庆在行医之余,还积极热情地研究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林文庆因长期侨居新加坡,只懂得闽南语、英语和马来语,对普通话一窍不通,为了更好地与华人沟通交流,不仅自己学习普通话,还在华侨中推广使用普通话,林文庆甚至还在自己家里开办了华裔普通话学习班。

林文庆还与人合作,试种从巴西引进的橡胶树,开办了马来亚第一家橡胶树种植园,试验种植橡胶树不但成功,而且还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陈嘉庚就是在林文庆的影响下开始经营橡胶园的,陈嘉庚后来赞誉林文庆为“马来亚橡胶之父”。

1897年,林文庆与著名律师宋旺相合作创办了《海峡华人杂志》,还与《天南新报》创办人邱菽园组织了“好学会”,其目的都是在于唤起华侨对政治、时事、学术及科学的兴趣,对新加坡华人社会和华人教育进行改革。

1898年,林文庆发起了一个剪辫子运动,首先劝说一些亲朋好友剪掉头上的长辫,此举曾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当时“剪辫子之举”被视为大逆不道,是属于反对清廷的造反行为,即便自己不回国,也会连累国内的亲属,甚至能够被株连九族,许多华侨对此褒贬不一,反对者则对林文庆进行讽刺和挖苦。

1899年,林文庆与人在新加坡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华女校,他率先捐献了建设校舍的土地,夫人黄瑞琼也亲自参与学校建设并在中华女校担任教师,林文庆在新加坡所倡导的女子教育,可谓是当时社会风气之先,其影响是深远而潜移默化的。

1900年,孙中山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到新加坡拜会康有为,为孙中山与康有为的合作进行接洽,游说康有为放弃保皇而支持孙中山,二人交谈中发生冲突,被康有为指控为刺客,遭到新加坡警方的拘捕,孙中山闻讯之后,特地从越南西贡赶到新加坡营救,他找到在英国结识的林文庆疏通关系,正是在林文庆的斡旋之下,宫崎寅藏才很快获释并逃往香港。

1904年,林文庆被英皇爱德华七世医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位,以此表彰他在医学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1906年2月,孙中山在新加坡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作为孙中山好友的林文庆欣然加入,成为新加坡最早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之一。

林文庆的兴趣十分广泛,他经常涉足不同的领域且多有建树,他还于1906年访问了巴达维亚(即雅加达)的中华会馆,游说当地华侨将普通话作为共同语言,以利于海外华侨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在当地创办了五所语言学校,为推广使用普通话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11年,林文庆作为中国代表团秘书,先后出席了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世界人种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在德国德累斯顿召开的“世界卫生会议”,并借机游历了欧洲,对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了解。

1912年初,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聘请林文庆出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同时兼任孙中山的私人保健医生。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整体迁往北京,林文庆辞职并返回了新加坡,结束了他短暂的从政生涯,继续从事自己所熟悉的医务和教育。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英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之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林文庆曾积极为英国红十字会筹款,英皇鉴于林文庆对英属殖民地的杰出贡献,于1918年授予林文庆“不列颠帝国勋章”。

1919年,林文庆与爪哇糖王黄仲涵、著名商人黄奕住等人组建了新加坡华人商业银行——“华侨银行”,并出任主席。

1920年,林文庆又与黄奕住等人合资创建了“和丰银行”和“华侨保险公司”,成为新马华人金融业的开拓者之一。

1921年7月,已经年过半百的林文庆辞掉一切职务,携家眷远赴厦门,出任私立厦门大学校长兼鼓浪屿医院院长。

当时林文庆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孙中山邀请他出任广州军政府外交部长,一是陈嘉庚邀请出任私立厦门大学校长,而林文庆之所以选择后者,其第二位夫人殷碧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殷碧霞就出生于鼓浪屿,在其兄长的介绍下,于1908年嫁给了林文庆。

林文庆:一个难以评说的大学校长

林文庆(右一)与夫人及儿女

私立厦门大学建校之初就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林文庆可谓兢兢业业且呕心沥血,教职员工的聘请、校舍的兴建,院系的设置、课程的设置、学校的招生等诸多事务,林文庆无一不躬身亲为、事无巨细地操持运作。

尤其在院系组织、课程设置以及教授的延聘等方面,私立厦门大学都是参照欧美大学标准执行,林文庆曾亲自对入校学生进行英语口试,并将口试情况通报全省各公、私中学,他的这一举措,对推动福建省外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22年2月,私立厦门大学正式迁入属于自己的校舍,开启了在厦门岛南部海滨的建设和发展,在林文庆的倡导下,私立厦门大学很快就创建了完整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使之成为东南地区最高学府。

1924年6月,私立厦门大学发生学潮,这次学潮是因林文庆提倡“尊孔读孔以保存国粹”而引发的,部分师生甚至发起了“驱林”运动,但陈嘉庚却支持了林文庆。

“驱林运动”导致部分主谋者被开除,时任教育科主任兼总务长的欧元怀等9名教授带领200余师生离校,远赴上海筹建私立大夏大学,由王伯群出任董事长,聘请马君武担任校长。这次因学潮曾轰动一时,给私立厦门大学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给林文庆之名誉更是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成为他的人生污点之一。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枪杀了47名游行示威的学生,这一天被鲁迅称之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撰写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这一天也被历史记录为“三.一八惨案”,当时社会各界对这起惨案做出了强烈的反应,3月23日,北京社会各界为亡灵们举行了万人公祭大会,最终导致段祺瑞政府下台,而段祺瑞本人也从此一蹶不振,在忏悔和赎罪中度过余生。

林文庆:一个难以评说的大学校长

军警与学生对峙情景

“三.一八惨案”之后,北京城内政治形势急剧恶化,不少知名学者教授纷纷逃离京城南下,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前往私立厦门大学任教,林文庆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和聘用了这批南下的“教授们”,这其中就包括鲁迅先生。

1926年,私立厦门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林文庆亲自兼任院长,林文庆以医学立世,但国学功底也是相当深厚,曾不遗余力地提倡国学,并对儒家学说进行系统的研究,他以《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四字作为厦门大学的校训,以培养学生“人人为仁人君子”。

林文庆经常在校园内组织尊孔、祭孔等活动,将孔子的生日列为重要节日,并在全校放假,“以示恭祝”,这在当时也是饱受诟病之举,甚至也成为他的污点之一,不知当今之人对林文庆当年“尊孔之举”有何看法。

因为当时“五四运动”风波余音未了,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尊孔、反孔的运动时常上演,并且反复轮回,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经常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而被揪出来折腾一番。

林文庆除了尊孔之外,还特别喜欢屈原的《离骚》,时常诵读《离骚》全篇,并于1929年翻译出版了《离骚》的英译本,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A-Giles)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R-Tagore)分别为其撰写了序言。

在创办国学院等问题上,林文庆与一些文科教授发生不睦,并造成了鲁迅、孙伏园、沈兼士、林语堂、顾颉刚、刘树杞等教授辞职离开了私立厦门大学。

当时学生电请陈嘉庚更换校长,而陈嘉庚则回电斥责:“更换校长,权操在我,学生无理取闹,如不复课,即日停膳、停火,驱逐出校”,陈嘉庚又一次力挺林文庆,显示出他对林文庆绝对的信任、支持和尊重。

林文庆:一个难以评说的大学校长

陈嘉庚

鲁迅在私立厦门大学执教仅四个月就离开了,尽管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过课,但那只是兼职,他的正式职业是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他在私立厦门大学短暂的执教生涯,也是他成名之后唯一的执教经历。

有研究者认为,鲁迅离开厦门大学,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但不容置疑的是,鲁迅为厦门大学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甚至还专门建立了鲁迅纪念馆,鲁迅雕像也伫立在厦门大学的校园中,但执掌私立厦门大学长达16年之久的林文庆,却被彻底地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林文庆之于厦门大学,不知是一种荣耀?还是一种耻辱?真乃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1934年,陈嘉庚经营的企业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宣告破产,私立厦门大学也濒于关闭的边缘,身为校长的林文庆毅然挺身而出,曾多次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募捐,他以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四处募捐,此时的林文庆已经是65岁的老人,但他还是低声下气游说劝捐,“我求你,求你帮助厦大,为祖国培养建设人才。”林文庆以一己之力筹募办学经费,使得私立厦门大学暂时度过了难关。

1937年5月,陈嘉庚再无财力支持私立厦门大学的运作,遂致电时任福建省主席陈仪和教育部长王世杰,拟无条件地将自己创建的厦门大学献给国家。

1937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了私立厦门大学并改组为国立厦门大学,任命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萨本栋出任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林文庆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告老还乡于新加坡。

林文庆:一个难以评说的大学校长

萨本栋(前排左三)与林文庆(前排左四)等人合影

年近古稀之年的林文庆回到新加坡后,没有再出任任何公职,也不再像昔日之活跃,但由于其德高望重,还是经常接受邀请出席一些宗教、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也曾多次接受记者的采访,畅谈对抗日局势的认识,并发出正义与和平的呼声,呼吁海外华侨尽绵薄之力,帮助祖国抗战,拯救深处危难之中的同胞,同时也鼓励华侨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突袭了珍珠港,被称为“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中将同时率领日军横扫马来半岛,驻新加坡英军总司令波西尔中将率部队进行了抵抗,但在强敌面前,波西尔中将不得不被迫率领12万守军投降,1942年12月15日,英属新加坡全面沦陷。

日军为了报复新加坡华人之前支持中国抗日,对新加坡国民实施了野蛮的大屠杀,日军占领时期成为新加坡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日本宪兵队肆意进行抓捕和屠杀平民,其暴行尤其令人发指。

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持其在新加坡的统治,组织成立了“南洋华侨协会”,逼迫滞留在新加坡的林文庆担任会长,并要求筹款5000万元作为“奉纳金”,山下奉文给出的理由是:“新加坡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奉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林文庆在刺刀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勉为其难,被迫履职筹款,但他也借助“南洋华侨协会”的名义和他本人的声望,保护或保释了一批爱国华侨免遭日本人的残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执政当局豁免了对林文庆的谴责,没有追究其为日本人做事的责任。而林文庆对自己这一段屈辱的经历,也是深感内疚,从此闭门谢客,深居简出,不闻世事,在郁悒之中默默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1957年1月1日,林文庆在新加坡逝世,享年88岁,他在临终遗嘱中将其五分之三的遗产和在鼓浪屿的别墅故居,都无偿捐献给了厦门大学。

林文庆:一个难以评说的大学校长

林文庆在鼓浪屿的故居

新加坡人并没有忘记林文庆的恩德,在林文庆的葬礼上,新加坡政要均亲临吊唁,社会各界吊唁人士不计其数,甚至造成新加坡万人空巷的盛况,这在新加坡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林文庆是一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也是纵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新马风云人物,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厚的中华文化认同感,陈嘉庚曾这样对其评价:“南洋数百万华侨中,而能通西洋物质之科学,兼具中国文化之精神者,当首推林文庆博士”。

林文庆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儿子林可胜,林可胜是子承父业学医,他也是美国科学院第一位华裔院士,其医学上的成就可获诺贝尔医学奖。

林可胜当年曾驰骋在中国反法西斯战场上,其在战地救护方面的杰出贡献将永载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册,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林可胜的存在。

对于林文庆和林可胜父子,国家不应该忘记他们,国民也不应该忘记他们,而历史也应该给予林氏父子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功是功,但功不能抵过,过是过,过也不能遮蔽功,因为他们毕竟在历史长河中曾留下过辉煌的足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