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林文慶:一個難以評說的大學校長

1921年4月6日,著名華僑領袖、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陳嘉庚創辦了私立廈門大學,聘請哥倫比亞大學出身的鄧萃英擔任校長,但鄧萃英與陳嘉庚辦學理念不同,因此掌校時間僅幾個月,就又重新回到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職。

陳嘉庚遴選林文慶出任第二任校長,林文慶於1921年7月4日赴任履職,直至1937年7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廈門大學為止,執掌私立廈門大學長達16年之久,為私立廈門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林文慶:一個難以評說的大學校長

林文慶

但林文慶又是一個被歷史選擇性遺忘之人,即便在今天的廈門大學,林文慶也是一個不太被願意提及的校長,概因林文慶一生有諸多汙點,尤其是在其晚年,在日本刺刀的逼迫之下籌集軍餉,喪失了民族氣節,以致直到今天,林文慶都是一個難以評說的大學校長。

林文慶(1869—1957)字夢琴,福建海澄人,1869年出生於新加坡一個華僑之家,林文慶少年時代父母雙亡,他是由祖父母撫養長大成人的。

林文慶童年時期曾入福建會館附設的書院,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同時也學習英語,接受西方現代教育,後來又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學習。

1887年,林文慶從萊佛士學院畢業,因學習成績優異而獲得英女王獎學金,他也是獲得該項獎學金的第一個中國人,被保送至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學習,1892年獲得愛丁堡大學醫學內科學士,不久又獲得醫學外科碩士,並受聘在劍橋大學研究病理學。

林文慶:一個難以評說的大學校長

林文慶(右一)獲英女王獎學金時留影

1893年,林文慶學成回到新加坡,在市區開設診所行醫,由於其在愛丁堡大學受過良好的醫學教育,具有很高的醫術和醫德,聲名漸漸遠播,很快就成為新加坡一名著名的醫生,並經常到英皇愛德華七世醫學院講授藥物學和治療學等醫學課程。

著名詩人黃遵憲曾出任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在其任職三年多的時間裡,身體狀況一直欠佳,約有一半的日子是在養病中度過的,他經常找林文慶看病,與林文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黃遵憲在1894年離開新加坡時,曾親自贈送給林文慶一塊匾額,上書“上追二千年絕業,洞見癥結,手到春回”,對其醫德醫術給予高度評價。

1896年,林文慶與黃瑞瓊結為伉儷,黃瑞瓊乃華僑領袖黃乃裳長女,曾受到良好的中英文教育,也曾遊歷和考察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這樣的知識女性,在那個時代是不多見的。

林文慶在行醫之餘,還積極熱情地研究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林文慶因長期僑居新加坡,只懂得閩南語、英語和馬來語,對普通話一竅不通,為了更好地與華人溝通交流,不僅自己學習普通話,還在華僑中推廣使用普通話,林文慶甚至還在自己家裡開辦了華裔普通話學習班。

林文慶還與人合作,試種從巴西引進的橡膠樹,開辦了馬來亞第一家橡膠樹種植園,試驗種植橡膠樹不但成功,而且還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陳嘉庚就是在林文慶的影響下開始經營橡膠園的,陳嘉庚後來讚譽林文慶為“馬來亞橡膠之父”。

1897年,林文慶與著名律師宋旺相合作創辦了《海峽華人雜誌》,還與《天南新報》創辦人邱菽園組織了“好學會”,其目的都是在於喚起華僑對政治、時事、學術及科學的興趣,對新加坡華人社會和華人教育進行改革。

1898年,林文慶發起了一個剪辮子運動,首先勸說一些親朋好友剪掉頭上的長辮,此舉曾在新加坡華人社會引起軒然大波,當時“剪辮子之舉”被視為大逆不道,是屬於反對清廷的造反行為,即便自己不回國,也會連累國內的親屬,甚至能夠被株連九族,許多華僑對此褒貶不一,反對者則對林文慶進行諷刺和挖苦。

1899年,林文慶與人在新加坡創辦了第一所女子學校——中華女校,他率先捐獻了建設校舍的土地,夫人黃瑞瓊也親自參與學校建設並在中華女校擔任教師,林文慶在新加坡所倡導的女子教育,可謂是當時社會風氣之先,其影響是深遠而潛移默化的。

1900年,孫中山的日本朋友宮崎寅藏到新加坡拜會康有為,為孫中山與康有為的合作進行接洽,遊說康有為放棄保皇而支持孫中山,二人交談中發生衝突,被康有為指控為刺客,遭到新加坡警方的拘捕,孫中山聞訊之後,特地從越南西貢趕到新加坡營救,他找到在英國結識的林文慶疏通關係,正是在林文慶的斡旋之下,宮崎寅藏才很快獲釋並逃往香港。

1904年,林文慶被英皇愛德華七世醫學院授予名譽院士學位,以此表彰他在醫學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1906年2月,孫中山在新加坡組織成立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作為孫中山好友的林文慶欣然加入,成為新加坡最早的中國同盟會會員之一。

林文慶的興趣十分廣泛,他經常涉足不同的領域且多有建樹,他還於1906年訪問了巴達維亞(即雅加達)的中華會館,遊說當地華僑將普通話作為共同語言,以利於海外華僑與祖國大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並在當地創辦了五所語言學校,為推廣使用普通話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911年,林文慶作為中國代表團秘書,先後出席了在英國倫敦召開的“世界人種第一次代表大會”和在德國德累斯頓召開的“世界衛生會議”,並藉機遊歷了歐洲,對歐洲幾個主要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狀況進行了詳細考察和了解。

1912年初,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聘請林文慶出任臨時政府內務部衛生司司長,同時兼任孫中山的私人保健醫生。

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整體遷往北京,林文慶辭職並返回了新加坡,結束了他短暫的從政生涯,繼續從事自己所熟悉的醫務和教育。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索,英國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之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林文慶曾積極為英國紅十字會籌款,英皇鑑於林文慶對英屬殖民地的傑出貢獻,於1918年授予林文慶“不列顛帝國勳章”。

1919年,林文慶與爪哇糖王黃仲涵、著名商人黃奕住等人組建了新加坡華人商業銀行——“華僑銀行”,並出任主席。

1920年,林文慶又與黃奕住等人合資創建了“和豐銀行”和“華僑保險公司”,成為新馬華人金融業的開拓者之一。

1921年7月,已經年過半百的林文慶辭掉一切職務,攜家眷遠赴廈門,出任私立廈門大學校長兼鼓浪嶼醫院院長。

當時林文慶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孫中山邀請他出任廣州軍政府外交部長,一是陳嘉庚邀請出任私立廈門大學校長,而林文慶之所以選擇後者,其第二位夫人殷碧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殷碧霞就出生於鼓浪嶼,在其兄長的介紹下,於1908年嫁給了林文慶。

林文慶:一個難以評說的大學校長

林文慶(右一)與夫人及兒女

私立廈門大學建校之初就充滿了艱辛和挑戰,林文慶可謂兢兢業業且嘔心瀝血,教職員工的聘請、校舍的興建,院系的設置、課程的設置、學校的招生等諸多事務,林文慶無一不躬身親為、事無鉅細地操持運作。

尤其在院系組織、課程設置以及教授的延聘等方面,私立廈門大學都是參照歐美大學標準執行,林文慶曾親自對入校學生進行英語口試,並將口試情況通報全省各公、私中學,他的這一舉措,對推動福建省外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22年2月,私立廈門大學正式遷入屬於自己的校舍,開啟了在廈門島南部海濱的建設和發展,在林文慶的倡導下,私立廈門大學很快就創建了完整的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體系,使之成為東南地區最高學府。

1924年6月,私立廈門大學發生學潮,這次學潮是因林文慶提倡“尊孔讀孔以保存國粹”而引發的,部分師生甚至發起了“驅林”運動,但陳嘉庚卻支持了林文慶。

“驅林運動”導致部分主謀者被開除,時任教育科主任兼總務長的歐元懷等9名教授帶領200餘師生離校,遠赴上海籌建私立大夏大學,由王伯群出任董事長,聘請馬君武擔任校長。這次因學潮曾轟動一時,給私立廈門大學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尤其是給林文慶之名譽更是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成為他的人生汙點之一。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執政府槍殺了47名遊行示威的學生,這一天被魯迅稱之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並撰寫了《紀念劉和珍君》一文,這一天也被歷史記錄為“三.一八慘案”,當時社會各界對這起慘案做出了強烈的反應,3月23日,北京社會各界為亡靈們舉行了萬人公祭大會,最終導致段祺瑞政府下臺,而段祺瑞本人也從此一蹶不振,在懺悔和贖罪中度過餘生。

林文慶:一個難以評說的大學校長

軍警與學生對峙情景

“三.一八慘案”之後,北京城內政治形勢急劇惡化,不少知名學者教授紛紛逃離京城南下,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人前往私立廈門大學任教,林文慶以寬容的胸懷,接納和聘用了這批南下的“教授們”,這其中就包括魯迅先生。

1926年,私立廈門大學成立了國學研究院,林文慶親自兼任院長,林文慶以醫學立世,但國學功底也是相當深厚,曾不遺餘力地提倡國學,並對儒家學說進行系統的研究,他以《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的“止於至善”四字作為廈門大學的校訓,以培養學生“人人為仁人君子”。

林文慶經常在校園內組織尊孔、祭孔等活動,將孔子的生日列為重要節日,並在全校放假,“以示恭祝”,這在當時也是飽受詬病之舉,甚至也成為他的汙點之一,不知當今之人對林文慶當年“尊孔之舉”有何看法。

因為當時“五四運動”風波餘音未了,可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關尊孔、反孔的運動時常上演,並且反覆輪迴,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經常由於意識形態的需要,而被揪出來折騰一番。

林文慶除了尊孔之外,還特別喜歡屈原的《離騷》,時常誦讀《離騷》全篇,並於1929年翻譯出版了《離騷》的英譯本,英國著名漢學家翟理斯(H-A-Giles)和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R-Tagore)分別為其撰寫了序言。

在創辦國學院等問題上,林文慶與一些文科教授發生不睦,並造成了魯迅、孫伏園、沈兼士、林語堂、顧頡剛、劉樹杞等教授辭職離開了私立廈門大學。

當時學生電請陳嘉庚更換校長,而陳嘉庚則回電斥責:“更換校長,權操在我,學生無理取鬧,如不復課,即日停膳、停火,驅逐出校”,陳嘉庚又一次力挺林文慶,顯示出他對林文慶絕對的信任、支持和尊重。

林文慶:一個難以評說的大學校長

陳嘉庚

魯迅在私立廈門大學執教僅四個月就離開了,儘管魯迅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授過課,但那只是兼職,他的正式職業是北洋政府教育部僉事,他在私立廈門大學短暫的執教生涯,也是他成名之後唯一的執教經歷。

有研究者認為,魯迅離開廈門大學,可能還有另外的原因,但不容置疑的是,魯迅為廈門大學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甚至還專門建立了魯迅紀念館,魯迅雕像也佇立在廈門大學的校園中,但執掌私立廈門大學長達16年之久的林文慶,卻被徹底地遺忘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林文慶之於廈門大學,不知是一種榮耀?還是一種恥辱?真乃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1934年,陳嘉庚經營的企業在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宣告破產,私立廈門大學也瀕於關閉的邊緣,身為校長的林文慶毅然挺身而出,曾多次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募捐,他以自己的聲望和人脈四處募捐,此時的林文慶已經是65歲的老人,但他還是低聲下氣遊說勸捐,“我求你,求你幫助廈大,為祖國培養建設人才。”林文慶以一己之力籌募辦學經費,使得私立廈門大學暫時度過了難關。

1937年5月,陳嘉庚再無財力支持私立廈門大學的運作,遂致電時任福建省主席陳儀和教育部長王世傑,擬無條件地將自己創建的廈門大學獻給國家。

1937年7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接管了私立廈門大學並改組為國立廈門大學,任命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薩本棟出任國立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林文慶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告老還鄉於新加坡。

林文慶:一個難以評說的大學校長

薩本棟(前排左三)與林文慶(前排左四)等人合影

年近古稀之年的林文慶回到新加坡後,沒有再出任任何公職,也不再像昔日之活躍,但由於其德高望重,還是經常接受邀請出席一些宗教、藝術、教育等方面的活動,也曾多次接受記者的採訪,暢談對抗日局勢的認識,併發出正義與和平的呼聲,呼籲海外華僑盡綿薄之力,幫助祖國抗戰,拯救深處危難之中的同胞,同時也鼓勵華僑在精神和物質上支持英國的反法西斯戰爭。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襲了珍珠港,被稱為“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中將同時率領日軍橫掃馬來半島,駐新加坡英軍總司令波西爾中將率部隊進行了抵抗,但在強敵面前,波西爾中將不得不被迫率領12萬守軍投降,1942年12月15日,英屬新加坡全面淪陷。

日軍為了報復新加坡華人之前支持中國抗日,對新加坡國民實施了野蠻的大屠殺,日軍佔領時期成為新加坡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日本憲兵隊肆意進行抓捕和屠殺平民,其暴行尤其令人髮指。

日本侵略者為了維持其在新加坡的統治,組織成立了“南洋華僑協會”,逼迫滯留在新加坡的林文慶擔任會長,並要求籌款5000萬元作為“奉納金”,山下奉文給出的理由是:“新加坡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奉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林文慶在刺刀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勉為其難,被迫履職籌款,但他也藉助“南洋華僑協會”的名義和他本人的聲望,保護或保釋了一批愛國華僑免遭日本人的殘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執政當局豁免了對林文慶的譴責,沒有追究其為日本人做事的責任。而林文慶對自己這一段屈辱的經歷,也是深感內疚,從此閉門謝客,深居簡出,不聞世事,在鬱悒之中默默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1957年1月1日,林文慶在新加坡逝世,享年88歲,他在臨終遺囑中將其五分之三的遺產和在鼓浪嶼的別墅故居,都無償捐獻給了廈門大學。

林文慶:一個難以評說的大學校長

林文慶在鼓浪嶼的故居

新加坡人並沒有忘記林文慶的恩德,在林文慶的葬禮上,新加坡政要均親臨弔唁,社會各界弔唁人士不計其數,甚至造成新加坡萬人空巷的盛況,這在新加坡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林文慶是一個傳奇式的歷史人物,也是縱跨19世紀和20世紀的新馬風雲人物,他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深厚的中華文化認同感,陳嘉庚曾這樣對其評價:“南洋數百萬華僑中,而能通西洋物質之科學,兼具中國文化之精神者,當首推林文慶博士”。

林文慶還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兒子林可勝,林可勝是子承父業學醫,他也是美國科學院第一位華裔院士,其醫學上的成就可獲諾貝爾醫學獎。

林可勝當年曾馳騁在中國反法西斯戰場上,其在戰地救護方面的傑出貢獻將永載中國抗日戰爭的史冊,中國人民不應該忘記林可勝的存在。

對於林文慶和林可勝父子,國家不應該忘記他們,國民也不應該忘記他們,而歷史也應該給予林氏父子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功是功,但功不能抵過,過是過,過也不能遮蔽功,因為他們畢竟在歷史長河中曾留下過輝煌的足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