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最近微博上一篇留美博士与母亲赌气跳楼的帖子引来了不少转发围观,这一悲剧所反映出的亲子教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各位父母深刻反思。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去美国探望在美国常春藤学校读博士的女儿,期间因言语不合,在母亲的一句“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吗?”之后,女儿一气之下跳下阳台,不幸离世。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悲剧引人唏嘘,也发人深省,让我们反思亲子沟通方式会给孩子的身心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位艺术家母亲有着自己凡事追求完美的性格,她不是看不到女儿的优点,只是从不当面肯定孩子。

你也许会问,“不这样严苛哪来她的优秀呢?总当面肯定她一定会骄傲自满,哪来的上进心?”是的,我们很多的父母确实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家教越严苛,孩子越优秀,孩子一表扬就骄傲,就会降低对自己的目标。就连著名的主持人董卿也曾在节目中说起自己的父亲当时是怎样严苛对待自己的时候,止不住的泪流满面,而父亲也流着泪说他很后悔他那样对待孩子。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但如果打过、骂过、严苛过,可孩子依然不优秀,父母的这些做法又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又给亲子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你的过度严苛,会让孩子内心极度不认可自己,就是快乐不起来。

一位朋友就曾分享过父亲的不认可带给他的失落:在父母严苛管教中长大,申请美国研究生,被哥大、卡内基和NYU三所名校录取了。他选了卡内基,并获得了部分奖学金,相当于学费九折。结果老爸看后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没人去了,才给你发奖学金吧?”气得他当场就哭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爸爸对他总是打击、奚落,从没肯定过。虽然在旁人眼中他已经很优秀了,但心里的自备和压抑却挥之不去。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你也许会问,“我是爱他呀,我是为他好才会这样说,如果别人我才不会管呢!”是的,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可是我们的爱,孩子感受到了吗?为什么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委屈、不理解、失望和难过呢?是不是只有否定孩子,我们才能确定孩子是受控于我们的,是听我们话的,这样我们内心才安心,才相信自己?但其实我们只是以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让他们“属于”我们!

你也许会问,“难道孩子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好问题!想一想,如果父母一直在试图控制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是独立的,一无所有,连生命也是父母的,不属于自己,那么要摆脱父母控制最好的方式就是破坏父母拥有的东西——毁灭自己!所以我们的否定、苛求在培养出孩子事事好胜不服输的同时,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就像开头那位跳楼的博士女孩子一样,抗挫能力差、性格脆弱。这一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从小就开始这样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控制,直到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可以反击了,结果一定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那么,要想培养孩子强大而上进的内心,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呢?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当孩子不小心把鸡蛋打碎在地上,你会是什么反应?“看看看,妈妈说你太小不能拿吧,你就偏不听!这下好了。出去出去吧,别到厨房间捣乱了!”。但其实你也可以这样:“呀,鸡蛋打碎了,怎么办?你能帮我打扫干净吗?怎么打扫呢你想想?要我帮你吗?”

我们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ta会创造出怎样的结果呢?ta会专注问题的解决,承担责任并去执行,这样我们就在培养他负责、上进和担当。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他们是自己。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如果孩子抢别人的东西,被人打了,大哭很委屈。你会是什么反应?“都怪你自己!谁叫你手太欠?你为什么抢别人的东西,活该!”。但其实你也可以这样:“他不给你,你很生气吗?你去拿,他打你,痛吗?妈妈看看”,然后可以继续“你不告诉他,直接去拿,他会不会害怕?换成是你,你会害怕吗?你想一想怎么做,他就会给你玩儿了?”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我们要先看到孩子的感受,才能让孩子看到别人的感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兼顾努力上进和与人相处,而并不是只知道要赢、要超越。一味地批评指责,而孩子却没有人际规则的,又不懂如何表达,亲自教养依旧是失败的。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担心孩子会骄傲,会对自己降低要求,不愿当面肯定孩子,这恰恰证明了父母自己不自信。我们批评、打击孩子,也正好示范了如何去回应别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所以当有人做错事,或者只是和我们的期待不符时,孩子就会学着你的样子来指责、批评、抱怨,久而久之形成爱挑剔、不包容的性格。

望子成才≠步步紧逼!不要用爱的名义囚禁了孩子的心

批评、打击并不能够激励孩子上进,却会给孩子一生的性格都笼罩上阴影。

望子成才不等于步步紧逼,好好说话,才能培养出自信、快乐的孩子!

不知读过本文后你感想如何,也欢迎留言分享你在和孩子沟通中的收获和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