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五台山佛教历史悠久,连绵不断。在中国历史上就有60余位皇帝、宰相尊崇护持五台山佛教。他们敕赐田产,减免税赋,兴建了不少寺庙。到北齐时五台山已有200余座寺庙,唐代多达360座,“会昌灭佛”之后,宋代还有72库,明代时回升到104座,末民初达到122座。因其处在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原上偏僻的五台山区,自然侵蚀较轻,人为破坏也不甚严重,加之历代高僧大德的修缮经营,所以,现在还保存有北朝以来9个朝代的寺庙108座,台内有对外开放的寺庙45座。其中有北朝建的佛光寺祖师塔、唐建南禅寺、佛光寺,宋建洪福寺,金建延庆寺、岩山寺,元建广济寺、三圣寺,明建殊像寺、显通寺、塔院寺、圆照寺、碧山寺等,清建菩萨顶、慈福寺、广仁寺、镇海寺等,民国年间建的有南山寺、普化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等,现代建的有白云寺、七佛寺、凤林寺等等。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佛教是公元前6一前5世纪时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宗教的活动场所,对于佛教来说就叫佛寺。按《僧史略》卷上灵裕法师寺浩说,寺有十名:一、寺,二、净住,三、法同舍,四、出世舍,五、精舍,六、清净园,七、金刚刹,八、寂灭道场,九、远离处,十、亲近处。它是安置圣像、举行法事活动和僧人们栖息的地方。因此,中国的窟、院、林、庙、兰若、普通、伽蓝、招提、道场等,都是寺的意思。佛教最早的寺院是抵陀太子和给孤浊长者为释迦牟尼所建的抵树给孤独园,即袛园。中国最早的寺院是白马寺。《罗璧志余》说: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传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护寺。次年,救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驴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寺僧之始。

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为传人中国佛教的摩腾、竺法兰在洛阳城西雍门外所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之所以名寺者,是因摩腾、法兰初来时就下榻于接待宾客的鸿胪寺之故。这就是中国佛寺的起源。至于五台山佛教寺院的起源,佛教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摩腾、竺法兰将佛教传人五台山时,明节还敕建了大孚灵鹫寺,遂成了和洛阳白马寺同年建的“释源宗祖”。考之史实,佛教传人五台山的时间,当在东晋初年,或者说后赵时期。先以神僧佛图澄从洛阳将佛教传人山西,继以其高足弥天释道安于永和九年(353)在五台山北睡恒山建寺立塔,弘扬佛法。时有五台山地区雁门楼烦(今原平市)的慧远、慧持兄弟二人往归出家,聆听安公讲经说法。到升平五年(361)前,慧远还在其家乡建立了胜井院(今原平市楼烦寺)和白仁岩禅寺,遂使佛教传人了五台山地区,开始有了佛教寺庙。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隋唐时期是五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时有“大寺360,兰若无其数”。但因唐武宗的“会昌法难”,使五台山只留下了一座偏僻小庙南禅寺和重建于大中十年(856)的佛光寺东大殿了。

南禅寺坐落在五台县李家庄西侧,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寺宇坐北面南,由东西两院组成二东院过去为禅堂院,供僧人习静居住,现为文物管理人员住处。西院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十王殿)和大佛殿,组成一个四合院落。大佛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殿身面宽、进深各3间,宽11. 75米,深10米,平面近似正方形。殿建于1米高的台基上,殿前还有月台,近方形,为我国古代建筑中鲜有的形制。殿为单檐歇山布瓦顶,前檐明间设板门两扇,两次间设直根窗,古朴典雅。殿身四周施384厘米高的12根檐柱,西山墙为3根抹楞方柱,余为圆柱。方柱古老,为创建时的原物,圆柱为重建时的替物。檐柱之上施斗拱,显得相当疏朗。梁仿用材颇大,3间殿宇就约合宋《营造法式》规定的7间殿堂的用材,所以,斗拱硕大,形制宏伟,这是唐代建筑的一个特点。大殿斗拱为五铺作重抄单拱造,仅有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其拱头卷刹都为五瓣,瓣瓣都向内颐。这种做法虽曾见于齐、隋石窟的窟檐上,但就木构建筑而言,则为孤例。殿内没设金柱,两根四椽袱横架于前后檐外,四椽袱上加复梁一道,谓之“缴背”,再上施驼峰、大斗、捧节、令拱,承托平梁和平棋。平梁两端用托脚,平梁上仅用叉手负担,没设侏儒柱。梁架转角处,大角梁通达内外,没有仔角梁,柱头翼角挑起甚微,平直古雅,出檐(234厘米)深远。屋顶举折平缓,顶上瓦条垒脊,脊端置有鸱吻,没有龙首和吞口。这是古制遗留下的做法。南禅寺大佛殿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了,它为我们研究唐代建筑的形制、结构、方法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佛光寺在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也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寺宇坐东面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开阔疏朗。一进三院,层层升高,唐大中十年(856)建的东大殿就坐落在13米高的台基上。殿宽7间,进深4间,八架椽,单檐庞殿顶。前檐5间设板门,两尽间和山面后间安置直权窗,便于采光,余为厚壁。板门四周的门槛和地袱为实心枋材,门额和立颊用板材装钉而成。殿顶屋架下,设檐柱和内柱各一周,柱础为石雕宝装莲瓣。后檐柱和后槽金柱置于所凿山崖上,坚固耐久。内外柱头上和柱与柱之间,均设硕大斗拱,以支撑梁枋在柱头上的剪力,承托着深远翼出的屋檐。斗拱分为7种,起着承托作用。柱头斗拱作用尤大,两层下昂的后尾都压在四椽袱两端下面,直接分担着大梁上的负荷。内槽斗拱伸出华拱四跳,大大减少了四椽袱的净垮负荷。殿内梁架由天花板分成明袱与草袱,明袱在天花板下,砍削规整,形状秀逸;草袱在天花板上,不易看见,制作略粗。平梁以上仅用大叉手荷载,无有驼峰和侏儒柱,这是汉唐时期固有的规制。殿顶用板瓦仰俯铺盖,殿脊用瓦条垒砌,脊端为琉璃鸥吻,古雅壮丽。正如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佛光寺是东方古代建筑明珠。”实际上,它和南禅寺都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正如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云:“二唐寺,瑰宝世间无。”

该殿虽比南禅寺大佛殿晚建74年,但殿宇恢宏,气势壮观,结构精巧,技法娴熟,堪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瑰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是因为,这两座1200年历史的殿堂,至今还没有经过更替构件的大修,它们比日本改建后的唐招提寺金堂不知要胜过几侍,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古代木构建筑实物。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从南禅寺大佛殿和佛光寺东大殿看来,唐代寺庙建筑的基本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雄大,柱子的高度等于明间面阔,因而较粗矮。正面多用板门和直根窗,整体建筑风格简洁雄宏,庄重朴实,美观大方。

人宋之后,太宗等5位圣主眷想灵峰,流光五顶,天书玉札,岁时不断,故使清凉之教于时为盛,恢隆佛化,照耀林毅,寺庙又达72座。可惜,这些宋代建筑只留下洪福寺了。洪福寺位于定襄县北社东村,2000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五台山佛教史上,曾是五台山著名古刹寿宁寺的下院。

现存的毗卢大殿始建于宋代,大殿面阔5间,七凛六椽,悬山顶。檐下斗棋六铺作单抄双下昂,补间斗拱每间一朵,均为斜拱。殿内有金柱两排,每排四根。正间与次间,均为六抹头隔扇,梢间为直权窗,窗权断面为方形,余为砖墙。明间两根三椽袱,屋顶为通板灰瓦,脊饰琉璃鸱吻。整条屋脊上还饰有仙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麒麟、牙鱼、懈、吼等琉璃动物,两侧面又间饰以牡丹花卉、草叶及几何图案琉。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璃构件等,线条流畅,造型优美,颇为动人,显出了建筑物的尊贵华丽。

佛光寺文殊殿 在佛光寺前院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面宽7 间, 32. 8米,进深4间,18. 6米,单檐悬山顶。屋脊中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的琉璃宝瓶,脊端为鸱吻。垂脊和岔脊的交界处还安有垂兽,岔脊上面均匀地排列着狮子、海马、天马、麒麟、牙鱼等走兽,显得尊贵华丽。殿身前檐3间开板门,稍间置直权窗,后檐明间也设有板门一通,前后可以穿行。檐柱上置斗拱,承托着屋檐。前檐中间的补间斗拱上,斜出华拱两层,显得富丽堂皇。殿内使用了减柱法,全殿前后只用了4根金柱,后槽设在明间,前槽设在次间两侧,使殿内地面宽敞,可作法事活动。随着金柱的减少,殿内梁架也发生了变化。前后槽用了内额,其上架四椽袱及平梁。前槽额杭两层,其间置朽木和斜材传递载荷,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人字棺架之先例。总之,该殿结构新颖,别出心裁,饶有兴味,是杰出的金代木构建筑。

延庆寺 在五台县善文村,寺宇坐北向南,一进两院,现存金代山门、大雄宝殿及新建东西配房。大雄宝殿面阔3间,长13米,平面近方形。大殿为六架椽,歇山顶,柱头用五铺作单抄单昂偷心造牛栱,每间各设补间铺作一朵,前檐及两山当心间铺作45度斜棋,栱、仿用材较大,手法亦古殿内没有金柱,六椽袱上不设四椽袱,而用搭牵连贯。通长的两支大托脚自脊搏直达于六椽袱外端,在结构上别具一格其建筑形制,耍头、补间斜拱和驼峰的手法酷似佛光寺文殊殿,通长两椽的大托脚木和下昂形状的耍头,又与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手法相似,故说它为金代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因此,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将它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山寺 在繁峙县天岩村,又名灵岩寺,为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之前,金正隆三年(1158)予以重修,元明清时又予修葺。寺内文殊殿为惟一的金代遗构。其殿宽5间,进深3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当心间设板门,由此可以穿行。其梁架结构是,大额枋上架四椽袱,两端与襻间斗拱相交承下平搏,袱上设驼峰,大斗、平梁上设合㭼、朱儒柱,大叉手承托脊仿和脊搏,为典型的金代建筑。殿基、四壁仍为金代形制,斗拱、梁架为元延佑二年(1315)重葺。殿内柱子的分布,用了减柱法和移柱造。四根金柱中,前槽两根不与山柱和檐柱相对,而在次间中线上;后槽两根藕后为梢间檐柱相对,两山则设在次间当心。这种平面布置在已知的金代建筑中,实属罕见。

总之,由上述洪福寺毗卢大殿、佛光寺文殊殿、延庆寺大雄宝殿和岩山寺文殊殿看来,宋金时期的建筑特点是,在总体布局上与店代有了明显区别,组群建筑沿若轴线,排列成四合院落,加深了纵深发展的程度;四周以较低的建筑拥簇着中央高耸的殿堂,组成了一个整体,如洪福车、延庆寺的布局。在建筑艺术上,宋以来的柱子加高,斗栱减少,补间铺作增多,屋顶坡度加大;内部使用了辽代开始的减扫、移柱法,室内空问加大,给人以开朗明快之感。如佛光寺文殊殿的复梁竟长达血阔3间。房屋面阔从中央明间向左右逐渐缩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建筑风格趋于柔和绚丽,室内外装修趋于华丽繁复。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元代诸帝都崇奉五台山佛教,他们不仅镯除税赋、敕赐田产、允许寺院开设当铺、旅馆,经营工商业,发展寺院经济,而且还动用军队、工匠数万人,大兴土木,在五台山建造了不少寺塔。可惜保存到现在的只有塔院寺的大白塔和广济寺。

广济寺在五台县城东西大街北侧,俗称西寺,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的大雄宝殿,坐北向南,面宽5间,进深3间,占地290平方米,屋顶悬山式,台基较高,殿前筑有月台,檐柱侧角升起显著。殿内仅后槽设金柱两根,空间广阔。金柱上置额仿,承托梁架,缝间前槽用四椽袱,尾端搭在额杨上。后槽用乳袱,内向与童柱交构。其上无四椽袱,而以童柱承负平梁,设搭牵相互连结。设计新颖,结构特殊,是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的一座全国鲜有的殿宇,实属珍贵。

由上看来,在元代建筑中,多采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中出现了斜梁构件。许多大型构件,多采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凿而成。柱础多为素覆盆式,不加雕饰。梁架中的各结点上,也多采用了瓜柱。斗拱式样出现了假昂,真假昂同时使用。斗拱中的正心杭是单材,柱头铺作的令拱改作檐仿,居于撩檐之下。门多用板门,窗出现了隔扇窗。裙板花纹则雕以简单的如意头。屋脊上出现了脊筒子,雕刻瓦条相垒式样。梁杭彩画出现了“旋子彩画”,整体色调以青绿等冷色为主,是为元代木构建筑之特点。

明清时期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三个兴盛时期。这是因为,明清统治者都把五台山看成了一个优抚番僧、弥足边患,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秩序的圣地。永乐十三年(1415 ),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迎也失西天佛子至五台山,开辟了5座黄教道场。时五台山有青黄二庙104所。现在保存的明代寺庙颇多,著名的有殊像寺大文殊殿、显通寺七处九会殿和广宗寺铜瓦殿等等。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殊像寺在台怀镇西南里许,是“供奉文殊大圣真像”的著名古刹,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的主体建筑大文殊殿,为铁林果禅师于明弘治二年(1489)所建。殿建于距地面1米高的石砌高台上,雕甍高耸,巍峨壮观。殿宽5间,进深3间。殿前月台长21米,宽9. 8米。连同寥基、踏垛和散水共占地989. 5平方米。从月台至脊刹总高20. 5米。台基四面包有砖和条石,外表平整光滑。殿为重檐九脊歇山顶,八架椽。正脊中间置一葫芦,两端安有鸱吻。四条垂脊、四条俄脊上置有鸱吻、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狡貌、斗牛、行什等飞禽走兽,以示降雨灭火。殿檐用铁质沟头,滴水剪边。平面用檐柱,一周16根,金柱12根。明间用双步梁上施童柱(减去四根金柱)与第一步梁架的金柱组成上檐柱。这就便默内平面开阔、扩大了使用面积。在内外柱间施穿插杭,柱头施平板杭,置斗拱、搁单、双步挑尖梁上檐柱头亦同样在斗拱上搁置七架梁,前后贯通。两山施顺梁,后尾与七架梁连接。整个平面纵横相交,十字连接,各自形成矩形框架。卜下檐相比,下檐多了一步架,周箍一圈,使整个结构显得刚劲平稳。大殿下檐为溜金斗拱,为五踩出三昂重栱造,明间6朵,次间5朵,稍间2朵。上檐为五踩三昂重拱。

显通寺坐落在灵鹫峰前、大白塔北,为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著名占刹,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中轴线上有七重殿宇,七处九会殿居于其中。该殿面宽明七暗三,进深4间,高为两层,重檐歇山顶,二层上设檐廊。它是明万历三十四年门(1606 )时.神宗命妙峰祖师用磨砖券成的一座华严道场。以彼处是唐代清凉国师澄观撰述《华严经疏》的道场,故名“七处九会殿”。因此,该殿正面七个拱洞上面都嵌着一块磨砖雕刻的匾额,上书“法菩提场”、“普光明殿”、“仞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林园”。这是表示释迦牟尼在这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法,弟子们辑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之意。其殿内由汽个拱洞构成,拱壁即为山墙,墙上开有拱门,串通三洞。以其纯系磨砖券成,没有一根梁柱,所以人们俗呼为“无梁殿”。三个拱洞中,原来供有三尊铜佛像,即法身佛毗卢遮那、报身佛卢舍那、应身佛释迦牟尼。现在只存有主洞中的卢舍那佛了,以他能够遍照一切处,承办众务,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具有无量无边无数法力,故该殿亦名“无量殿”。总之,该殿的建筑形制奇特,不仅巍峨敦厚,宏伟壮观,庄严肃穆,而且内部的藻井雕刻精湛,设计新颖,别出心裁,还可从夹墙中的砖砌楼梯上到殿内四周的走廊上,俯视殿内陈设,也可从大殿四周的墙窗中向外眺望本寺及台怀全景,真是一座鲜有的砖券建筑。它反映了明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显通寺的铜殿,从外表来看是重檐歇山顶,上下分两层,上层四面,每面安着六幅隔扇;下层四面,每面安着八幅隔扇。隔扇的上下两端,雕铸着草木花卉,飞禽走兽。它们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给人以自然美的感受。隔扇的中间,分别雕铸着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老鼠盗葡萄等36幅精巧玲珑、活灵活现的优美图案,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铜殿的四角,上下各有4根铜柱。铜柱和柱基浑然一体,稳稳地固定着这座100000斤重的铜殿。铜殿上层的四周,围着1米左右高的栏杆,栏壁上面同样雕铸着各种各样的优美图案。殿脊两端铸有跃然欲飞的两个“鸥吻”。殿脊的中间,装有葫芦似的一个宝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胜似一团火焰。

铜殿外观两层,里面却是一室。室内见方,进深4. 2米,宽约4. 7米,高约5米。室内四面的隔扇壁上,整整齐齐排列着雕镂的诸佛菩萨铜像10000尊,小巧玲珑,各具情态,无一雷同,布满了整个内壁。殿的中间,供奉着狮子文殊像,金容满月,面目慈祥,体态优美,姿势端庄,接受着万佛菩萨的朝拜。《憨山大师梦游全集》云,大智文殊是七佛之师,常有佛菩萨一万人,听其说法。这10000尊佛菩萨便是象征着他的万名弟子。《华严经》还说:“一切处文殊师利,从一切处金色世界而来。”“触目无非文殊化境,岁岁不离清凉道场”,100000斤青铜雕铸的铜殿,就表示着“一切处(万法)都为文殊菩萨的金色世界”。这座精雕妙镂的铜殿是显通寺住持妙峰祖师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在荆州造的。这座铜殿,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布局精巧,雕镂细致,具有丰富多彩的优美图案,确是“精妙绝伦,世所未有”的艺术瑰宝。

显通寺后,寺宇坐北面南。其内的铜瓦殿为明代遗物,殿宽3间,14米,进深12米,重檐歇山顶。殿设比例适中,结构规整,隔扇权花,雕刻精细,彩饰艳丽。殿顶覆盖铜瓦,殿脊安有琉璃脊兽,古色古香,别具一格,明显地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从上述大文殊殿、七处九会殿、铜殿和铜瓦默看术,明代的木构建筑与前代相较,变化很大。首先是以往采用的减柱法、大内额和斜梁,已不再运用。其次是明建殿宇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普遍采用了假昂。在殿宇布局上,主体建筑多在中轴线上,其余建筑也强调左右对称,显得规知严谨。柱石除圆林外、亦用梅花柱。

柱头正面顶部大多抹成斜面,柱侧角颇小。柱础采用了宫式手法“鼓镜式”。梁架结构多用通柱,屋内不论有无天花板,都采用了明袱做法,且加工细腻。结点处理不再运用驼峰,而是用了蜀柱。重要建筑物为彻上明造时常用“隔架斜”,做为装饰构件。屋顶举折增高。山面做法多用砖垒砌山花并施砖或玻璃薄缝。普柏枋的宽度加宽或等于阑额厚度,叉手斗拱已不多用了。榑和仿之间用垫板填充,称为凛 ,垫、杨三件。外檐多在阑额下使用雀替,雀替多雕成卷草或云纹。门用隔扇,多为五抹隔扇,雕刻复杂,有四如意、燮龙、团龙、套环寿字纹。屋顶脊上的鸥吻,也雕刻精细。梁枋上多用旋子彩画,柱子满绘番莲,沥粉贴金,显得华丽精致、细腻复杂,为其明代建筑之特色。

清代是满清贵族统治中国的时期。清王朝为了怀柔蒙藏,特兴黄教,尤尊喇嘛,更加倾仰汉藏佛教圣地五台山。所以,有清一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帝就至五台山13次,朝拜文殊菩萨,敕建寺庙,扶植五台山佛教,遂使汉藏佛教比肩发展。时有青庙78座,黄庙26座。五台山现存的清代建筑颇多,最典型的为菩萨顶和显通寺的大雄宝殿。

显通寺的大雄宝殿,重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099),明七暗三,面宽34. 4米,进深21米,占地一亩一分。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108根木柱围于四周,前置重檐抱厦。转角处向内收缩,前檐雀替雕龙凤图案,形制壮丽,雕工极细。雕梁根栋,巍峨壮观,庄重瑰丽,为五台山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

以这些清代建筑和前代建筑相比,形制变化不大,但相当注意装饰,显得有些繁琐。其梁架结构自踵及顶全用通柱,山面做法多用木板为山花板,且雕以缓带。但许多殿宇仍是山面透空,施以悬鱼、惹草,式样繁多,各不相同。阑额多为霸王拳,普柏杭的宽度比阑额狭些,阑额下面又多加了一根小额枋。雀替为卷瓣圆合。雀替上还雕有飞禽、龙头。耍头雕刻复杂,有龙头、象鼻等。木构彩画有和玺彩画、施子彩画和苏式彩画。柱子彩画多以蟠龙为主,沥粉贴金,技法娴熟,多用青绿刷饰,显得金碧辉煌,华丽美观。

据1988年的《五台县志》说,民国年间五台山有青庙97座、黄庙25座,总计122座。其中,南山寺住持普济和尚就修建了佑国寺、善德堂、极乐寺、龙泉寺、普化寺、金阁寺、尊胜寺、古佛寺、清凉寺、灵峰寺、万佛洞、海会庵、沐浴堂、车沟寺、日照寺、护国寺、法华寺、普济寺18座寺院;另有其他僧人修建了老和尚洞、普润庵、石堂庵3座寺庙。现在保存较好的民国年间的建筑有普化寺、佑国寺、龙泉寺、尊胜寺等。

南山寺 位于台怀镇南3千米的弓步山腰,整个寺庙坐东向西,面向清水河,因建在台怀镇南部弓步山脊而得名。山下有一大片青葱笔直的白杨树,山上梵宇错落,楼阁掩映。未人山门,一座巍然屹立的大照壁已十分引人注目。这个照壁面宽3间,长18米,高8米,厚1. 6米。当心间高大凸起,次间偏低。座为石砌束腰须弥座,磨砖壁身,壁身中央正面镶嵌汉白玉雕刻题字3块。中间一块题字是:“当初以来,混元一气。天地回覆,日月光明。分形变化,大道虚空。万赖圣人,性中觉灵。迷悟解决,善德无穷。悬机高钓,老主才生。”落款是“愚居士’,。左边一块题字是:“风化神中梦,迷路天作合。”右边的一块题字是:“了道心圆地,真光上明天。”壁身背后中央镶嵌砖雕题字“大方光明”。照壁顶部是砖磨斗拱,单檐五脊,青色通板瓦盖顶。照壁对面是砖砌拱形门,门的额上前后均嵌一块砖制牌匾。正面为“化日光天”,背面为“万象维新”。

跨人拱门,抬头仰望是108级石阶。坡度很大,陡峻挺拔,仿佛似一架天梯从人间通往九霄。石阶由青石砌成,平展宽阔,洁净无垢。石阶分花组砌成,每组36级。108级石阶上面傲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牌坊面宽‘3米,厚1.6米,高8米,下方三个门洞。上方形成三个楼檐,中高旁低,每个楼檐又分三层,层层内缩。中间楼檐由六块整石组成,两旁楼檐由四块整石组成,椽、一飞、瓦、脊俱全。牌楼的正背面由内向外皆雕有题词与对联。正面对联是:“山色远,海月空,圆顿分明同上帝;青天望,水镜中,悬真法正性光灵”;“万圣今朝清真地,五岳光中自在天”。背面对联是:“善真无德,完成礼乐修大道;明哲则贤,振动朝元独一天”,“道德灵圆居仙镜,心波性祝乐天明”。横题是“上天有应,善德良心,清凉五台山地生;苍松无毁,智转云中,飞腾万里山水平”;“生死因果修先定,善恶同须今日好;后天不老落成真,他贤我愚未来明”;“万缘之分以德为名,未必成加;事应虚心劳动苦尽,非理判清”。还有“信天由命”、“月色天空”、“大理方明”、“不灵有神”等匾。

占地60000平方米的南山寺,下三层是极乐寺,中一层是善德堂,上三层为佑国寺。它创建于元代元贞二年(1296),寺内现存有一块石碑,原来这里叫“大万圣佑国寺”。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曾予重建,清代光绪九年(1883)又予增建,称为极乐寺。那时有一位僧人叫普济和尚,他和清廷关系密切,是当时南山寺的当家师。慈禧曾亲书“真如自在”四字赐予普济,普济把它悬在大雄宝殿内。民国初年,南山寺再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寺内现存亭台楼阁和殿堂300多间,规模宏大。极乐寺内的建筑主要是大雄宝殿和禅房、客堂、斋房,以及祖师院内的普济和尚衣钵塔。再上为善德堂,有前、中、后三院,前院有钟、鼓二楼和80级石阶,这里有“南天门”之誉称。善德堂上面为佑国寺,三进院落,三重大殿。

第一殿内供一尊汉白玉石雕弥勒佛像。殿的左右山门和房屋上的石雕有317幅,附于殿壁、马头、迎风、压面之上。内容有三国故事、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三国故事幅面较多,如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猛张飞横架丹阳桥,还有空城计等。“天女散花”是浮雕中的优秀作品。在刚劲优美的松树下面,天女体态袅娜,翩翩起舞,脸庞俊秀,修眉妙目,云髻高挽,衣带飘逸,纤纤玉手拿着精美花篮,篮中吐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似花云花雨一样。

第二层殿是大雄宝殿,里边塑有释迦牟尼佛。本院共计451幅石雕,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挂角观卷”取材于《陈情表》的作者李密的故事。李密自小家贫,无钱上学,常常把书卷挂在牛角上,在放牧途中读书。浮雕准确地选择了李密凝神细读的情景,非常感人。“负荆读书”描写了西汉时朱买臣勤奋学习的故事。朱买臣也是无钱上学,一边背柴,一边读书。“福禄寿三星”,喜气洋洋,吉祥如意。福星居中,富态端庄;禄星在左,矜持自重;寿星在右,鹤发童颜。

第三层殿是毗卢大殿,内有毗卢佛像。佛像左右两侧置慈禧太后赠给本寺住持普济和尚的半副变驾,共计13对26件。这13对秦驾是九龙棒、龙头拐杖、肃静牌、青龙刀、龙凤扇、长寿杖、金瓜、朝天凳、佛手、卧瓜、开山月斧、方天画戟、神笔。这个院内的浮雕共计345幅,内容有三国故事、神话传说等。“三顾茅庐”取材于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准确地刻划出了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性格特征。“火烧战船”生动地再现了赤壁靡战的情景。“嫦娥奔月”取材于《淮南子》,富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嫦娥飞向月宫的体态十分美丽。此外还有“吹箫引凤”、“孟母择邻”、“猴王登天”等故事。

佑国寺浮雕,不仅题材广泛,而且技艺娴熟。树具其形,花展其容,鸟得其姿,兽演其态,人表其情。整个浮雕造型生动,构图巧妙,刀法细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浮雕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民国年间的寺院建筑,虽然梁架结构与清代相同,但木构件更加趋于精巧美观,柱头及栏额常常装饰着镂空雕刻券口,龙飞凤舞,异常华丽。外部的柱、额、栏、仿常施以彩绘,绘有草木花卉和人物故事。再一个特点是木构建筑和石雕、砖雕相配合,殿宇的基座、围廊常装饰着雕刻精细的石雕,殿檐、山花等处也常装饰着各种图案的砖雕。

新中国成立之后,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五台山佛教恢复了正常的佛教活动。据1956年调查,五台山有青庙99座、黄庙25座。其中尼姑庙2座。这些寺庙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大多集中于台怀地区,其余沿着五座台顶辐射出去,坐落于深山丛林之中,形成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匹配、具有古刹风韵的梵宇花宫。其建筑形制,既有历史的连续性,又有唐代以来各个时代的特色,而且规模宏大,构件精细,样式繁多,手法典型,是全国罕见的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宝库。

五台山古往今来的佛寺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