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董小姐難道真成了銀隆的“白衣騎士”?

董小姐難道真成了銀隆的“白衣騎士”?

有人把董明珠和孫宏斌相類比。理由是:孫宏斌一度時間陷入樂視的泥淖難以自拔,而董明珠則可能會陷入銀隆的業績下滑帶來的坎坷命運中而顯得步履維艱。

眾所周知,董明珠對於新能源汽車是異常執著的看好,在自身公司的投資難以通過股東大會的表決通過時,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並拉著自己的一些企業家朋友,也要去投資銀隆。理由就是看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

有媒體披露,5月30日,廣東證監局披露了最新一期的廣東轄區已報備擬上市公司輔導工作進度表顯示,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輔導進度欄顯示的是“輔導終止”,最新進度時間為2018年1月17日。這意味著,在距離招商證券進入輔導僅8個月後,珠海銀隆衝刺上市之旅已戛然而止。

對於新能源車的發展前景看好是毋庸置疑的,不過隨著國內對於新能源車補貼的退潮,很多新能源車企以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當然也可以理解為補貼消散(或者減退)之後固有的利潤盈利模式不強。

董小姐難道真成了銀隆的“白衣騎士”?

這需要一定時間的自我撫平,但更需要技術的不斷跟進帶來新的變化和突圍。在這方面,董明珠看中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提供者銀隆顯然還難以承受這種技術的沿革帶來的機會,或者技術優勢。

近幾日,我們看到一些媒體報道稱:銀隆新能源各大園區電池訂單減少、工廠停產的消息甚囂塵上。並有媒體稱銀隆新能源投入150億元建設的洛陽工業園區進展緩慢。這顯然不符合當初董明珠對於銀隆的看好。

據悉,在獲得了董明珠的投資之後,銀隆一度時間也是四處擴張,不斷地拿地建廠,但好景不長,很快就傳出了一些不好的消息。電池訂單減少、工廠停產對於一家剛剛擴張的企業來說,無疑是非常不利的。

其實銀隆出現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產能過剩。隨著訂單的減少,原有的產能,以及不斷擴張的產能得不到釋放,這樣很容易讓公司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董小姐難道真成了銀隆的“白衣騎士”?

其二是擴張太快的後遺症爆發。隨著訂單的減少,很快就讓快速擴張的後遺症暴露了。眾所周知,銀隆已經完成了從創始人魏銀倉到具備格力背景的領導班子的權力交接。也就是說,現在銀隆的管理和經營模式已經很“格力化”了,而電器廠商和新能源企業之間的整合和經營模式、理念、操控顯然還難以一一對應,甚至可能都有點格格不入。這時候暴露問題也說明這個“交接”的過程是不理性的,甚至或許會成為致命的一棵稻草。

其三訂單下滑的背後內因又是什麼?有一種說法是,銀隆旗下整車廠廣通汽車的訂單減少。據悉,2017年銀隆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一共配套了59款產品,其中僅3款產品不是銀隆自己生產的。有消息稱,2017年銀隆的新能源汽車已經遠低於預期目標。據悉,銀隆2017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8712輛,全國排名第三。但銀隆此前宣佈2017年的目標是3萬輛。可見遠未達預期。

其四是技術問題備受質疑,銀隆靠什麼“救”自己?眾所周知,銀隆力推的鈦酸鋰電池技術其實一直受到市場的質疑。有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電動汽車市場中,鈦酸鋰電池實現裝機533.4MWh,僅佔鋰離子電池整體裝機量的1.59%。其中,珠海銀隆的裝機量佔到國內鈦酸鋰裝機市場的95.3%。可見這個市場的份額太小了,即使銀隆已經佔據了絕對的鈦酸鋰電池份額,但架不住用戶不認可這個電池。僅僅在公交市場佔據了一定的份額。但由於續航能力差,里程短,即使在公交車領域也容易因為技術的不夠完善而被棄用。更多的車企採用的是三元鋰電池技術,而不是鈦酸鋰。

董小姐難道真成了銀隆的“白衣騎士”?

其五是董明珠的30億投資會打水漂嗎?這一點相信很多人也在關注著。這幾乎可以說是董明珠的最大的個人投資了,甚至可以說壓上全部身家的一次“對賭”了。如果沒“賭對”,那麼董明珠面臨著壓力以及對於新能源車的發展的信念是不是還會堅固?

董明珠看好新能源車的發展前景沒有錯,或許錯的是對技術的調研不夠,深入不夠,未來市場的機會也不是太夠。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銀隆出現問題之後都難以尋找到更好的補救方式。那麼,銀隆的問題又在哪裡?其實最大的一個癥結或許也是“盲目”地擴張,在獲得了董明珠等企業家的投資之後,銀隆的擴張速度太快了。有媒體統計,2017年銀隆新能源在蘭州、天津、攀枝花、珠海等7地簽下了投資規模高達800億元的新能源產業項目。加上這些新規劃的項目,銀隆新能源在全國佈局的產業園區將高達11個。

這麼大的盤子能夠帶來的產能也是不容小覷的,一旦市場並不能消化這種產能的時候,問題就很容易爆發。事實也是如此。有人甚至認為,銀隆有些像新能源產業中的樂視,董明珠扮演的角色則同孫宏斌一樣。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壯士斷臂會不會也在董明珠身上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