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血汗工廠”富士康上市,市值近4000億,憑什麼?

6月8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票簡稱工業富聯)在A股上市敲鐘。上市後富士康股價迅速達到新股漲停限制位,漲幅44%,每股報19.83元,市值達到3906億元。近4000億元的市值,讓富士康一舉超過海康威視,成為目前A股市值最大的科技股。而在A股3535家上市公司中,富士康市值也已經位列14位,超過了美的、萬科、興業銀行、五糧液等知名白馬股。

“血汗工廠”富士康上市,市值近4000億,憑什麼?

上市首日富士康位居A股第14位

富士康,這三個字走入大眾視野是因為喬布斯在2007年宣佈推出第一代iPhone,富士康拿到了代工製造權,每季度為蘋果公司製造和組裝數以百萬計的設備。至今為止,蘋果都非常依賴富士康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工廠組裝設備。

也正是因為與蘋果的合作,富士康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訂單,很快就從眾多代工廠裡脫穎而出。但同時,負面消息也將富士康推上了風口浪尖。2007年起,富士康員工非正常死亡事件達到了13例,僅2010年,就有10多位員工選擇跳樓。這些陸續發生的“自殺”事件讓富士康背上了“血汗工廠”的罵名。

“血汗工廠”富士康上市,市值近4000億,憑什麼?

通常來說,代工廠的環境都是流水線工作、機械式重複,一切以責任、效率為主。富士康獲得越來越多的訂單,就意味著員工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有人曾調查過,在富士康每工作兩小時才可以休息10分鐘,而且員工的基本工資普遍較少,想要獲得更多收入,就必須主動申請加班。隨著“罵聲”的平息,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也開始思考轉型,走向低調發展。

回顧過去四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離不開勞動力優勢,富士康就是其中典型的受益者。改革開放後,大量廉價勞動力湧入南方城市,為跨國公司的工廠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代工企業開始成長起來。富士康亦然,目前它已成為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廠商,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餘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除了蘋果外,它還與麗臺、富士、戴爾、英特爾、華為、三星等公司合作。

“血汗工廠”富士康上市,市值近4000億,憑什麼?

目前,富士康在大陸地區擁有80萬員工,全球員工數更是達到120萬之多。其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富士康納入上市資產的60家境內外企業中,共有員工26.9萬人。但富士康的員工教育程度普遍都不高,大專以下員工佔比高達78.03%,他們主要從事一線製造服務。郭臺銘自己曾解釋過,富士康之所以能夠高速成長,靠的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

但是現在,時代變了,代工廠的低廉成本模式正在遭受嚴峻的考驗。雖然富士康營收增長強勁,但利潤率其實在不斷收緊。根據富士康的公司財務報告顯示,公司目前毛利率已降至5.83%,而利用富士康代工的蘋果、索尼、任天堂等主要電子產品廠商,利潤率約為40%。這就是說,富士康的利潤在不斷被壓縮,這些曾經讓它在眾多代工廠裡脫穎而出的“一流客戶”也成為了如今尾大不掉的負擔。

作為一個科技集團,它既沒有自主研發的技術,又沒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那到底是什麼撐起了它上千億的市值呢?

其實,郭臺銘本人擁有極其敏銳的商業嗅覺,在富士康成為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廠時,郭臺銘就已經確認富士康必須轉型,必須撕下“代工廠”的標籤。

“血汗工廠”富士康上市,市值近4000億,憑什麼?

首先,富士康設立了半導體部門,召集了百名工程師,開始了技術研發之路,2018年5月這一半導體部門升級為半導體子集團,主要負責芯片製造和研發。

其次,富士康藉助企業的龐大規模優勢,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將自己的公司拆分,打造出了一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這個公司的主要業務包含了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等。

在其它科技領域,富士康也是頻繁現身:

2015年5月富士康為了佈局物聯網傳感器領域,以550萬美元投資了法國初創公司PIQ,這家公司主要是面向所有穿戴設備研發各種運動傳感器;

2015年6月,富士康和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將向軟銀旗下智能機器人公司SBRH分別戰略注資145億日元(約合7.32億人民幣);

2016年4月,富士康以3890億日元(摺合3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夏普公司66%股份,同時認購夏普增資發行的1136.4萬股特別股,正式將夏普收入囊中;

2016年8月,富士康以3.5億美元價格從微軟手中接手諾基亞手機品牌;

2016年9月,富士康宣佈對滴滴出行投資1.199億美元,持股0.355% ;

諸多佈局下,富士康的野心顯而易見,郭臺銘想打造一個“先進製造+互聯網工業”新生態,這與當年的騰訊何其相似,只是二者在不同領域罷了。

從代工廠到工業互聯網,這一轉型對富士康來說是最理想的發展方向,但也是難度最大的轉型。比如曾經GE的Predix和西門子的MindSphere平臺在這條路上都走得甚為艱難,且前途未明。

“血汗工廠”富士康上市,市值近4000億,憑什麼?

不過,目前的富士康已經搭上了“工業互聯網”的快車,它的勝算看上去比Predix和MindSphere平臺多得多。6月7日,工信部公佈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18年工作計劃》,其行動目標是,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

總的來說,富士康還是被大多數人看好。回顧它們多年的發展史,幾乎每一個“爆點”富士康都能迅速切入,獲得成功。誠如人們所說:“哪裡有肉,哪裡就有猛獸,哪裡有花,哪裡就有蜜蜂,哪裡有機會,哪裡就有郭臺銘。”如今,富士康踏上轉型之路,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而從長期發展來看,富士康想要一直保持A股市值第一科技股的地位,首先要做的還是儘快撕掉“代工廠”標籤,將“一流客戶”轉變為工業互聯網建設裡的“一流用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