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中國古代真的存在一場戰幾十萬人的大軍嗎?

中國古代一場戰幾十萬人真的存在嗎?

打仗集中優勢兵力這個誰都懂,如果我國古代打仗人數多,可以把別人叫村戰,別人也可以叫我們人海戰,所以站在一個客觀角度分析,不管是不是也無損我國偉大,人數多也沒什麼可以自豪的。

孟子說過“師行而糧食,飢者弗食”。軍隊出行就有大批糧食消耗掉。明清小說裡也反應出行成本之高,出一趟遠門的花費趕上買個老婆了。出行難花費貴必須有個清楚認識。

中國古代真的存在一場戰幾十萬人的大軍嗎?

古代吃什麼?

西周在糧食作物中黍稷佔主要地位。黍是粘性黃米,稷是不粘的黃米。

春秋以菽粟為主,菽是大豆,粟是未去皮的小米。

秦漢則是粟麥,之後就是轉向稻麥階段。

但不管如何米品種不同但密度體型重量相差不大。粟加工成粗米加工率大約60%,稻低點,麥、菽較高約65%。

古代度量衡

漢:1石=120斤=29760g

1斛=100升=20000毫升

隋:大:1石=120斤=79320g

1斛=100升=60000毫升

小:1石=120斤=26400g

1斛=100升=20000毫升

宋:1石 = 120斤=75960g

1石=10鬥=100升=67000毫升

元:1石=120斤=75960g

1石=10鬥=100升=95000毫升

明、清:1石=120斤=70800g

1石=10鬥=100升=100000毫升(詳見中國曆代衡制演)

一般來說1升米 =1.5斤=0.75千克,這也是古代百姓一天吃的量。

古代一石頭即是容量也是重量,到了元開始統一關聯起來,一石米(容量)的質量=一石,一石質量的米的容積=一石。

一般軍隊出行,從敵方獲取軍糧是最要緊的急務。運糧不僅費用多,而且難以載糧遠行。我曾經計算過,每人背米六鬥,士兵自己攜帶五日干糧,每人供一個士兵,一行可達十八天;六鬥米,每人一天吃兩升,兩個人吃,正好十八天吃完;如果以往返計算,只可吃九天的行程。兩個人供一個士兵食糧,一行可以達二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人每天吃六升,八天的話一個背夫所負的糧食已經吃完,給他六天的糧食遣回,後十八天,二個人每天吃四升或乾糧)。如果以往返計,只可有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後五天加回程,每天吃四升加乾糧)三個人供一個士兵,一行可供三十一天,一石八斗米,前六天半四個人每天吃八升,派返一個背夫,給他四天口糧;十七天三人每天吃六升,又送加一個民夫,給他九天口糧;後十八天,二個人每天吃四升加乾糧。計算往返的話只可前行十六天的里程,(前六天半,每天吃八升,中間七天每天吃六升,後十一天加回程每天吃四升加乾糧)。三個人供一個士卒吃用,已為最大極限。如果興兵十萬人,管護輜重的有三分之一,能夠戰鬥的士兵只有七萬人,而運糧的民夫要用三十萬人,此外很難再增人了。(放回運夫要有兵卒護援,由於路途中死亡疾病,人數會不斷減少,而那些省下來的糧食,以備護援兵卒吃用。運糧的制度,每人平均以六鬥計算,這是個總計方法。其中隊長不背東西,打柴汲水的人揹負減半,多出斤重部分平攤給眾民夫,更有死亡疾病不能背米的,他們應負的重量,又平均分攤,那麼每個人所負的重量,常常不止六斗的重量。因此軍中不容許多餘的飯口,一個多餘的人吃飯,就要兩三個人供應他,還有可能供不夠。如果以牲畜運糧,駱駝可以負三石,馬、騾一石五斗,驢一石,相比於以人運糧,雖然負多費少,但如果不按時喂草,牲畜多會死亡,一個牲口死掉,它馱負的糧食也得扔掉,相比用人背扛,有利有弊,利害均半。

出自•《夢溪筆談》---原句我就不貼了,可以查到

宋1升=670毫升,一人一天吃2(宋)升=1340毫升=2.01斤=1.005kg(約等於0.75kg),後勤一人負重6(宋)鬥=60(宋)升=30.15kg。

算往返的話一個後勤供一個士兵食糧能走9天,兩個人供一個士兵能走13天,三個人供一個士兵能走16天。沈括認為三個人供一個士卒吃用,已為最大極限,興兵十萬,戰鬥士兵只有七萬,運糧的民夫要用三十萬人。

馬、騾負一(宋)石五(宋)鬥=75.375kg約等於75個人一天口糧,7.5萬人就需要1000匹馬(騾),每增一天增1000匹。

車輛

其南方獨輪推車,則一人之力是視。容載兩石,遇坎即止,最遠者止達百里而已。其餘難以枚述。但生於南方者不見大車,老於北方者不見鉅艦,故粗載之。出自《天工開物》

獨輪推車載2石約等於200個人一天的消耗量,但用車運遇到坑坑窪窪就難運,也難翻山走捷徑。

凡四輪大車量可載五十石,騾馬多者,或十二掛,或十掛,少亦八掛。執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處。---天工開物

四輪大車載重五十石約等於5000人一天消耗量,如果是50萬人則一天就需要100輛,而且每增加1天就得增100輛。四輪馬車可以成倍提高運糧量重要百萬大軍的條件,但講究地形,而我國古代四輪大車少缺少沒有真正解決轉向裝置問題,十幾匹拉這有點扯,這是在不計算馬的草糧。

中國古代真的存在一場戰幾十萬人的大軍嗎?


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裡數雖多,不費馬汗之勞,不至十日而距繡關;繡關驚,則從竟陵已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舉甲出之武關,南面而攻,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

郢現在江陵縣附近,1350公里/10天,船在順流時速度每天135公里,能載50人=3000kg=3噸,3個月50人的糧約=4噸多,如果要出動40萬人,如果用船運,每艘50人,就需要8000艘船,8000艘不太可能,4000艘也不太可能,而船逆流則比較難走了。

此其初制,載米可近二千石(交兌每隻止足五百石)。後運軍造者私增身長二丈,首尾闊二尺餘,其量可受三千石。而運河閘口原闊一丈二尺,差可渡過。凡今官坐船,其制盡同,第窗戶之間寬其出徑,加以精工彩飾而已。---天工開物

大船載三千石約等於30萬人一天的消耗量,走幾天就需要幾艘這種大船。因為水運可能發生意外,如漕運“異時淮中,歲失(漕船)百七十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