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信濃號是在何種情況下被從戰列艦改裝成航母的?

付遵毅


信濃號改裝成航母上因為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丟掉了四條航母,航空作戰能力嚴重不足,所以把已經完成70%的信濃號改裝成了航空母艦。

但是!信濃不管是戰列艦還是航母都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如果信濃號以大和級三號艦的身份加入戰爭無非是在菊水特攻加了條信濃號




如果信濃號沒有被射水魚擊沉而是安安穩穩的建造服役,也就是比基尼環礁多了一條看太陽的靶船。

日本還有多少飛行員!

而且日本海軍就是翻一番都打不過美國的tf58滅國艦隊!

馬里亞納 時期的 TF58艦隊,包括15艘航空母艦,7艘戰列艦,21艘巡洋艦及66艘驅逐艦組成。
華盛頓號、北卡羅來納號、衣阿華號、新澤西號、南達科他號、阿拉巴馬號、印第安納號



航空母艦大黃蜂號、約克城號,輕型航母貝勞伍德號、巴丹號,


邦克山號、黃蜂號,輕型航空母艦蒙特利號、卡伯特號,


企業號、列剋星敦號,輕型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聖賈辛託號。

航母埃塞克斯號,


在馬里亞納海戰以後,日本已經輸掉了戰爭!

再多再強的戰艦對於大廈將傾的日本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充其量就是再掙扎一會!

掙扎的選擇死的體面一點和死的壯烈一點。

然後兩顆核彈下去,日本馬上投降。

在投降的時候日本還有戰艦麼有!

有航母麼?有,船臺上都還有一群!

還有石油麼?沒了!

還有優秀飛行員嗎?沒有,

還有完善的工業麼,沒有,

還有鬥志麼?沒有!

所以就算是在加一條信濃號戰列艦又有什麼意義?

至於信濃號為什麼改造成航母?原因很簡單,航母不夠用了唄,趕緊想辦法增強航空作戰作戰能力,所以嘛信濃號就被改造了。


嘯鷹評


薩沙談大日本帝國的笑柄:信濃號裝甲航母

1944年10月,曾經自稱世界第二的大日本帝國的聯合艦隊,已經只剩下一個蒼白的影子。

作為秘密武器研製的巨型航母信濃號,在第一正式航行僅僅20小時,就被幾枚魚雷擊沉,更是創造了世界艦船史上的一個吉尼斯記錄。

背景

戰爭到了1944年末,日美的海上軍事力量已經有了極大的差距。在經歷了5場航母大戰以後(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聖克魯斯海戰和馬里亞納海戰),曾經強大聯合艦隊的主力航母或沉或重傷,能夠作戰的已經很少,日本海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

在日本聯合艦隊最為鼎盛的1942年,曾經有10艘航母在海軍服役,分別是:大中型航母--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飛鷹號、瑞鶴號、隼鷹號,輕型航母--鳳翔號、瑞鳳號,還有老式的龍驤號(主要負責訓練)。

到了1944年末,赤城、加賀、蒼龍、飛龍在中途島被擊沉。翔鶴和飛鷹在馬里亞納被擊沉,隼鷹 則在馬里亞納被重創完全失去戰鬥力,一直處於大修狀態。瑞鶴和瑞鳳在萊特灣被沉沒,連早期充當訓練艦的龍驤號,也披掛上陣在瓜島被擊沉。只有鳳翔號在 1943年由於整體改造失敗,導致該艦失去遠洋航行能力,在戰爭最後三年該艦充當日本海軍預備訓練艦,一直保留到戰後。

反之美國一方,憑藉這雄厚的工業實力,在1943年末就遠遠的超越了島國日本。

珍珠港事變以後的美國,只剩下3艘一線的航空母艦。珍珠港事件後的1944年初,美軍航空母艦的數目便猛增到50艘;海軍飛機的數量從1941年 的3638架上升到1944年的3萬架,而且質量有了大幅度的變化;潛艇的數量也從1941年的11艘增加到1944年的77艘。

更重要的是,此時菲律賓群島已被美軍攻陷,日軍佔領的東印度群島的戰略物資無法運送回日本本土。日本的石油和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都已經枯竭,根本無法像1942年一樣,維持一支強大的艦隊。

信濃號航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造出來的。

建造

信濃號原本是超級戰列艦大號系列的第三艘!它在大和號和武藏號動工之後的1940年5月,開始動工,地點是日本的橫須賀造船廠。

施工期間,日軍在中途島遭到慘敗,四艘重型航母被擊沉。日本海軍方面無奈,只能下令將已經完成一半建造計劃的信濃艦,改建成航空母艦。

該艦的建造是日軍的一號機密,建造船廠位置隱蔽,同時建造的工人在該艦建造期間,均不得走出工廠一步。

信濃的原計劃是必須在1944年12月完工,因1944年日軍聯合艦隊受損嚴重,大量艦隻在橫須賀船廠進行大修,使得信濃號建造工作中斷了數月。

到了萊特灣海戰後,日本海軍的航母機動力量幾乎被全殲,無艦可用的尷尬局面和帝國即將滅亡的危局,使得聯合艦隊司令部嚴令信濃號必須在1944年內建成 。日軍戰時軍令嚴格,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從最高負責的指揮官到造船工人都會遭受嚴厲的處罰。造船廠方面只得不分日夜趕工,並儘量忽視次要的流程。該艦在1944 年11月19日,勉強宣佈建成,其實仍然有大量細節部分沒有完工,這些最後葬送了信濃號。

日本軍方在總結和美軍的五次航母作戰的基礎上,對這艘建造中的航母做了很多方面的改造。

改進

日本初期的航空母艦,過於強調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這個理念,導致設計出現重大偏頗。日本航母設計師,一方面最大程度的保持艦載飛機的數量和航母的續航能力,一方面忽視航母的防禦能力。

在中途島海戰中,美軍攻擊力一般的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居然在十分鐘內擊沉三艘日本重型航母,可見其防禦力的薄弱。根據戰後的調查,美軍飛機的炸彈輕鬆穿透日本航母的幾層甲板,在航母內部爆炸,引爆彈藥和航空汽油,造成航母的嚴重損傷。

而 以美國航母約克城號為例,它的防禦能力就強的多。在珊瑚島海戰中,約克城號曾經日軍轟炸機的炸彈擊中,負了傷,但僅僅花費1周時間就基本修復。在中途島海 戰,約克城號遭受了2次攻擊,身負重傷,卻仍然沒有沉沒,最終被日本潛艇偷襲才沉入海底。而中途島海戰之前,美軍本來只有2艘航母可以使用,正因為約克城號能夠短時間修好上陣,才讓美軍航母增加到3艘,和日軍航母編隊實力大體相當。而中途島海戰中,約克城號第一次被擊中時,由於防禦能力強,並沒有起火冒 煙。這使得第二波日軍攻擊機群,誤認為這是另一艘航母,對其又發動了攻擊。如果不是約克城這麼耐打,那麼中途島海戰美軍也會損失2艘航母,僅剩1艘航母還 能使用了。隨後的戰局就不會對美國那麼有利!

這一切讓日軍感覺到,航母本身的防禦還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有效防禦美軍的高空和俯衝轟炸,信濃號的飛行甲板鋪裝了75毫米厚的甲板裝甲,同時還覆蓋了200毫米厚的鋼骨水泥層。真可謂鋼筋鐵骨,一般的中小型航空炸彈很難對其造成什麼威脅。

由於戰局的急劇變 化,美軍主力艦隊已經逼近日本內海,日本方面認為信濃號遭到敵軍戰艦炮擊的可能性也增大。在大和級的重裝甲的基礎上,又加固了信濃重點位置的裝甲,使之可 以抵抗150毫米火炮的近距離射擊!要知道,一般的航母,是無法抵禦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的主炮射擊的。德國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第一發283毫米炮彈,就將英國光 榮號航母打成重傷,三輪齊射就將航母送入海底。

另外在吸取了同是重裝甲防護的航空母艦的大鳳號教訓(在服役一個月被二枚由潛艇偷襲發射魚雷擊沉的),信濃號在水線以下加裝了更為牢固的裝甲,以便抵禦美軍的主力魚雷。

大風號由於機庫密封,使得航空汽油罐受損後,汽油蒸氣聚集最終爆炸。信濃號則採用了通風能力很好的開放式機庫設計。

在當時,信濃號可謂防禦能力世界第一的航母。

信濃號於1944年11月19日完工,整個改裝過程中,加裝的防護裝甲就消耗鋼材1.7萬噸,滿載排水量竟然高達71890噸(標準排水量62000噸)。

它是美軍小鷹號常規動力航母服役以前,世界上最為巨大的航空母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性能

信濃號動力主鍋爐12座,有蒸汽輪機4臺,150000馬力,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18節時10000海里。

動力和大和級相當,而信濃號因為沒有安裝主炮,比戰列艦要輕很多。它的的續航能力超過大和級的前兩艘很多,高達1萬海里。

其28節的最高航速,對於這種裝備重裝甲的艦艇已經非常不易。可以高速作戰,也是航母發展的主流。

信濃號的艦載火炮防空自衛能力很強,它把原先大和級標準建造的主炮和副炮取消或者修改,最終保留了大口徑的雙聯裝127毫米高平炮8座,還有小口徑三聯25毫米高射炮37座,另外還有13毫米高射機槍22座。

127毫米高平炮,可以作為艦炮平射攻擊敵方艦船,也可以作為高炮使用,其平射和高射的射程都超過1萬米,射速每分鐘超過15發,最大仰角十90度到-10度,採用半自動裝填,主要用來對付中高空的敵機,威力較大,實戰中效果一般。

25毫米高射炮主要對來對付中低空目標,射速很快,準確度也不錯。缺點在於威力較小,射程近,已經是比較落後的小口徑防空武器。當時美軍基本都換裝先進的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這種火炮不但射程遠,還可以做到一發致命。

25毫米高射炮使用15發固定彈藥架供彈,每次換彈藥時必須停止射擊,使防空效率大打折扣。

可見,它的各方面性能都不如美軍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差了很大的一截。

至於13毫米高射機槍的射程近,威力弱。雖然射速高,但是殺傷力明顯不足,加上很多美軍飛機有裝甲保護,經常出現美機中彈1到2發仍然能夠繼續作戰的情況。美軍當時的主力艦,大體廢除了12.7毫米高射機槍,全部採用大口徑機關炮,而日軍卻還保留著這種落後武器,這又是代差。

總體來說,信濃號的防空武器雖比較落後,好在配置比較合理,而且各種火炮數量眾多,可以形成完整的防空火網。

至於艦載機方面,最初設計為搭載38架烈風式戰鬥機,18架流星式攻擊機,9架彩雲式偵察機,一共65架。

這個數量偏小,同時代的美國列克星頓和黃蜂艦載機達到80多架,加賀號等日本早期航母也超過這個數字。

後期因為信濃的作戰需要發生改變,又加裝大量裝甲防護,被迫改為20架戰鬥機和27架攻擊機機,一共47架。

為了提高整艦的防禦能力造成艦載機數量較少,但這些飛機的性能已經有大幅度的進步,一定程度彌補了數量的不足。

以流星式攻擊機來說,它是二戰中最優秀的轟炸機之一。一架流星式攻擊機就可以擔任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讓人不敢相信。它的性能優秀,速度高達570公里/小時,可以攜帶1枚800公斤魚雷或者同樣重量的炸彈。流星式攻擊機相比日軍以往的轟炸機攻擊機,性能有著很大提高,也不亞於美軍主力戰機。

空戰能力強大的戰鬥機在外圍防空,近距離則有大量的艦載高射武器,信濃號的防空火力是相當了得。

至於攻擊能力,強有力的流星高速攻擊機也是能夠滿足需要的,其高速讓其很容易擺脫美軍的護航機群。

不過,艦載機數量的不足,嚴重的限制飛機性能的發揮。顯而易見,面對龐大的美軍護航機群,單靠18架攻擊機是沒有什麼作用的。

單發艦基攻擊機,既可以俯衝轟炸也可以攜帶魚雷進行攻擊,這是世界上大多數艦載機根本無法做到的。它採用全金屬結 構,機身堅固。該機日本在戰爭中最後、性能最先進的艦載魚雷機,由於裝備大功率發動機,速度高達567公里/小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魚雷轟炸機中速度名 列前茅。它的航程可以達到3040公里,機翼上配有2門20mm 機炮,還有一挺13mm後射機槍,可以攜帶800公斤魚雷或航空炸彈,該機性能相當不錯。

烈風的機動能力十分優秀,基本和零式相當(直到今天零式的優秀機動性仍然為各國飛行員所認可)。裝備二挺13.2mm機槍和20mm機炮兩門 或者是4門20mm機炮,火力超過零式。

另外,還裝置了自封油箱,座艙裝甲,防彈風擋,解決了零戰防禦力極低的問題。

它的速度達到628公里/小時,這是螺旋槳飛機中是相當了不起了。

作用

信濃號最早是作為快速裝甲航母來設計的,是聯合艦隊新的拳頭。

不過,航母一定要形成戰鬥群才能夠形成戰鬥力,單靠一艘航母是沒什麼用處的。

所謂航母戰鬥群就是以大型航母為核心,集海軍航空兵、水面艦艇和潛艇為一體,是空中、水面和水下作戰力量高度聯合的海空一體化機動作戰部隊。

二戰期間的航母戰鬥群,除了2艘以上的航母以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快速戰列艦、重型輕型巡洋艦,還有數量眾多的驅逐艦、掃雷艇、魚雷艇、炮艇,後勤補給船、油輪等等。

而在信濃號第一次試航之前,日軍已經在萊特灣海戰中損失了全部4艘航空母艦。而單靠信濃號一艘航母,是無法形成航母戰鬥群的。

同時,此時日軍大中型戰列艦和巡洋艦,也損失嚴重。就算已經有數艘航母服役,日本海軍恐怕也找不出能夠足夠的艦隻護衛航母。沒有完整空海保護的航母,是極為脆弱的,根本無法有效作戰。

世界第一鉅艦大和艦,最後也只能作為神風自殺的武器,最終連一艘敵艦也沒有看見,就被美軍飛機擊沉。

日本海軍領導人也深深知道這點,既然無法形成航母戰鬥群,那麼只能把現有的航母作用重新定義。

當時日軍正在準備本土決戰,全力對待美軍的海空軍。由於艦隊幾乎覆滅,目前日本可以依靠的就是陸基航空力量,從固定機場起飛。自然,這些機場很容易遭到轟炸,被美軍破壞,還是需要一定的補充。那麼,信濃號航母就只能作為輔助手段,配合陸基飛機作戰。

該艦在聯合艦隊司令部的命令下,被迫轉為航空母艦海上物資補給艦,成為一個浮動的彈藥飛機補給基地和一個浮動機場。除了自身具有相當的攻擊能力和防禦力以外,信濃號航母還攜帶其他海陸軍航空戰隊所需的炸彈、魚雷、燃油、淡水食品等等,還可裝載多餘的飛機用來對海上的其他航母和陸基飛機場進行補充。除了本身的47架飛機,信濃號還可以裝載另外 70架備用飛機。

這種設計也是無可奈何之舉。航母的主要作用是用於進攻,以擊毀對方的主力艦為唯一目的,從沒聽說過用航母來被動防禦的。

航母無論防禦力再強,還是抵不上一艘普通的重型巡洋艦,不可能長時間抵禦敵方的攻擊。信濃號航母被定為成這種莫名其妙的角色,說明聯合艦隊高層也沒有對他報什麼期望,認為它支持不了多久就會被擊沉。事實也是如此,信濃號擔負的角色非常尷尬的,最終也沒有逃過覆滅的命運。

僅有20小時的戰史

由於海軍方面嚴令信濃號必須在1944年完成,該艦隻得在11月19日強行下水加入現役。

實際上,該艦並沒有完工,還有很多重要的細節沒有處理,需要好幾個月仔細建造和調整。

由於萊特灣就損失了一萬海軍士兵,信濃號的水兵基本都是新兵,素質很差,有的甚至不怎麼會游泳。讓他們能夠熟練的操縱這艘軍艦,恐怕也需要數月的時間。

時間並不等人!

美軍已經開始大量使用B29戰略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東京灣附近是美軍重點的轟炸目標。

B29的高空轟炸往往不能擊沉重型戰艦,給予重創還是沒有問題的。

日本海軍方面考慮到這點,在信濃號下水的8天后,就命令該艦立即開往吳港的造船廠完成躲避美軍的轟炸,同時完成細部舾裝等收尾和艦員訓練的工作。

1944年11月27日,信濃號滿載官兵和造船廠工人總計2500多人奉命出發,開始了它的處女航,離開東京灣駛往吳港。

畏懼遭到美軍潛艇的襲擊,信濃由濱風、雪風、磯風三艘驅逐艦護航。

由於是秘密行動,四艦都沒有打開艦燈,乘著夜色高速行駛。

開始航行比較順利,但到了19時15分,信濃號的檢測官向艦長阿部俊雄海軍大佐(他曾經是日漸“大澱”號的艦長,有比較豐富的戰鬥經驗)報告,發現了美軍艦船的雷達信號,從脈衝頻率上判斷,應該是一艘潛艇。

阿部艦長立即認為這件事情很奇怪!既然是美軍在潛艇在東京灣這個危險區域航行,按照一般的基本常識,是絕對不會隨意使用雷達的。

阿部艦長判斷,很可能美軍已經通過情報部門得知了他們的計劃,集中了一定數量的潛艇準備攻擊它。這個雷達波多半是美軍潛艇故意採用的詭計,目的是想引開為信濃號護航的驅逐艦,然後由另外的潛艇對航母進行攻擊。這也是二戰美軍潛艇攻擊時,經常採用的策略。

阿部艦長命令不要理睬它,繼續高速前進。同時為了避免被美軍潛艇定位,阿部下令關閉四艦的雷達,艦隊間聯絡改用燈光信號。阿部艦長嚴令護航的驅逐艦,要緊靠信濃號航行,沒有它的命令即使發現潛艇三艦絕對不能私自行動。

事實並不是這樣,根本沒有什麼埋伏。信濃號發現的是美軍潛艇‘射水魚’號潛艇,指揮官為約瑟夫·F·恩賴特中校,該艦是美軍戰功卓著的名艦。

在一個月前的萊特灣海戰中,射水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射水魚號和鯨魚號首先發現了慄田艦隊,為美軍獲得了重要的情報。

同時它對慄田艦隊偷襲,導致慄田的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沉沒,還造成該艦上的慄田部下的艦隊 指揮人員傷亡過半,嚴重影響了後期艦隊的指揮工作。連指揮官慄田自己也落海,後狼狽不堪的被日軍驅逐艦的救走,卻因此得了嚴重的感冒,影響之後的指揮。同 時,射水魚重創了‘高雄’號重型巡洋艦。

不過,此次射水魚在東京灣並不是執行戰鬥任務,而是執行救援任務。

當晚,美軍有B29的大規模轟炸任務!射水魚奉命停留在東京灣,準備救助可能被擊落的美軍飛行員。但當射水魚到達東京灣以後,卻又接到命令,說轟炸任務臨時取消,射水魚可以自由尋找日軍目標攻擊。

恩賴特接到命令以後,下令潛艇駛離危險的東京灣。

沒想到,行駛期間,潛艇的雷達系統突然出現了問題,無法正常工作。二戰時期,潛艇裝備的雷達性能比較落後,卻仍然是潛艇最有力的鷹眼,大大加大了潛艇的搜索範圍。

恩賴特命令部下的軍官立即修理,二個技術軍官整整修理了一個下午也沒能修好。

恩賴特忍住怒火,命令等到天一黑,就讓潛艇浮出水面進行修理。在東京灣附近,潛艇白天浮出水面是類似自殺的舉動。

技術軍官在黑暗中修理了三個小時,在多次雷達開機測試都正常以後(其中一次被信濃號發現),軍官向艦長報告已經修好了雷達。

此時,潛艇甲板上一直緊張觀察的望手,突然報告發現了一艘日本大型艦船。這艘艦船在不遠處,以20節的速度Z字航行。

發現了這個目標,讓艦長恩賴特十分高興。經過仔細觀察,恩賴特根據艦船的巨大身軀判斷,這是日軍的一艘油輪。航母的外形特殊和油輪比較相似,因日軍已經沒有大型航母,恩賴特自然不會想到這是航母。

潛艇對付油輪是手到擒來的活,恩賴特下令潛艇全速行駛,追擊該艦。

此時信濃號仍然保持Z字行前進,很快就被射水魚號趕上。

22時45分,信濃號的瞭望手發現右弦發現一艘美軍潛艇。此時,為信濃號護航的‘磯風’號驅逐艦也發現了射水魚號。它隨即離開編隊,以35節的高速向潛艇方向急速駛去,並且讓射水魚進入了它的火炮射程。

這是潛艇和日本軍艦的第一次遭遇。

到了這個時候,恩賴特艦長才發現這並不是一艘油輪,而是一艘大型航空母艦,並且它還有數量不明的驅逐艦護航。吃驚的恩賴特艦長,立即下令下潛!由於日本驅逐艦的聲納技術比較落後,射水魚憑藉著夜色掩護,有很大機會可以躲避襲擊的。

沒想到,固執的信濃號艦長阿部仍然判斷美軍是在誘敵,下令驅逐艦立即返回。阿部認為不應該和這些誘餌美軍潛艇多做糾纏,高速開走就可以了。他隨即命令‘磯風’號立即停止攻擊,返回編隊。此刻,該驅逐艦和已經下潛的潛艇只有五海里的距離了。

同時,日軍艦隊轉向,以全速直線航行,試圖甩開美軍潛艇。

日軍艦艇以25節以上的高速開走,它的射水魚最大航速只有18節,無法追上的。恩賴特艦長非常沮喪,對於航母這樣的獵物是不容易遇上的。對於一個優秀潛艇艦長最大的打擊,就是丟掉到嘴的肥肉。

恩賴特艦長知道自己無法追上它,就立即向珍珠港報告:發現日軍大型航母!並且告知了信濃號的座標和航向。

他希望該海域有其他的位置更好的美軍潛艇,能夠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工作。同時,它命令射水魚繼續追蹤日軍航母編隊,期望日軍有可能自己減慢航速。

阿部艦長倒是沒有減速的打算,可惜信濃號航母卻並不爭氣。這所搶工期生產出來的航母全速航行幾個小時後,就出問題了。它的一根主軸發生了嚴重故障,導致信濃的航速降低到了15節。

這邊的射水魚全速航行,終於在11月28日凌晨,再次發現了信濃號的聲影,還發現有三艘日軍高速驅逐艦護航。

由於敵人有三艘驅逐艦緊密跟隨,並且之前已經發現了射水魚,恩賴特認為如果攻擊危險太大。

自己單艇出擊,即使攻擊能夠成功,最多隻能攻擊其中的一艘戰艦。剩下的3艘會立即向它攻擊報復,自己極有可能被擊沉。

恩賴特艦長隨即向向珍珠港又了一封電報,希望能夠得到其他的潛艇支援。

遺憾的是,周圍一百海里內,並沒有其他的美軍潛艇。

這份電報又被信濃號偵測到!阿部艦長沒有想到,這是之前發現的那艘美軍潛艇發出的,而判斷是美軍攻擊潛艇群中的另一艘。

與此同時,信濃號還偵測到了近距離的美軍潛艇雷達波。

阿部 艦長見狀,一下失去了冷靜。他認為自己的艦隊已經中了美軍潛艇群的埋伏,危險迫在眉睫。

惶恐中,阿部艦長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命令:艦隊緊急轉向,朝另一個方向行駛,逃離美軍潛艇群的伏擊圈。而這個方向,正好面對著準備攻擊的射水魚。

發現日軍艦隊迎面高速駛來,恩賴特艦長必須在極端事件內作出決斷。這種情況下,如果面對敵艦攻擊的危險過大,極容易暴露自己,需要冒著潛艇被擊毀的危險。如果從潛艇安全角度出發,只需要向其他方向緩慢行駛,甚至停在海里不動,就可以輕鬆躲避日軍艦隊。

但是,失去了這次攻擊機會,天就要亮了,潛艇很難再對信濃號發動攻擊,只能放它走了。

在一陣猶豫以後,恩賴特體現了一個美國軍人的勇敢,他決定冒險攻擊。

在恩賴特看來,只要能夠擊毀信濃號這樣重要的目標,自己和船員是絕對可以冒著生命的危險的。

隨即,射水魚號潛艇立即下潛,同時準備號魚雷,準備伏擊信濃號。

沒有多久,日艦隊高速駛來。

首先是一艘日本驅逐艦,幾乎從射水魚號的上面開過,高速螺旋槳的聲音震耳欲聾。此時的射水魚沒有還手的餘地,只能期望上帝的保佑。幸運的是,日本驅逐艦並沒有發現美軍潛艇。

在日驅逐艦駛過以後,射水魚立即上浮。果然,信濃號巨大的身影已經近在咫尺。

射水魚立即向信濃號發射了六枚魚雷,其中的四枚準確的擊中了信濃號,引起了巨大的爆炸。

同時,3艘日本驅逐艦也發現了射水魚,他們瘋狂的朝著它撲來。射水魚緊急下潛到400英尺的潛水極,全力限躲避攻擊。

幸運之神再次照顧了潛艇,它奇蹟般的躲過了二十枚深水炸彈的近距離攻擊,隨即高速脫離了戰場。

3時過4分,信濃號艙室被撕開了10來米寬的口子,海水洶湧地灌了進來。

5時,艦體嚴重傾斜。

8時,動力艙進水,鍋爐全部癱瘓。

1944年11月28日10時18分,艦長阿部俊雄大佐下令棄艦,同時三艘驅逐艦開始轉移信濃號的人員。信濃號上的水兵,紛紛跳入大海逃生。

三十分鐘後,信濃號沉沒,全艦2515名船員中只有1080人被救(這裡面並不包括阿部俊雄大佐),有1435人遇難。

至此,處女航行還不足20個小時,世界第一航母信濃號就徹底沉沒。

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由潛艇擊沉的最大一艘戰艦。

為信濃號護航的三艘驅逐艦,只有雪風號驅逐艦倖存到戰後,其餘兩艘也很快被擊沉。

分析

擁有強大裝甲和水下防禦能力的信濃號,被四枚魚雷擊中就很快沉沒,似乎不可理解。

防禦能力和其基本相當的武藏號,被足足二十多枚魚雷擊中才沉沒。而大和號被三百多架美機的圍攻下,身中12枚魚雷和7顆炸彈以後才沉沒。

尤其,信濃曾經特地加固了水下防禦能力,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

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該艦細節沒有完工,不少水密艙的門無法關緊,甚至更本沒有門,造成根本無法控制海水的進入。

二,該艦排水系統沒有完成,汽動水泵還沒安裝,排水管也沒有配齊,而手動水泵又太少,根本無法滿足需要。

三,水兵素質很差,在初期還能在統一指揮下排水。一旦艦隻發生一定程度的傾斜,立即失去了勇氣,全部亂作一團,四散逃命,造成艦隻失去有組織的搶救。

話句話說,信濃號僅僅是有個漂亮外表的空架子,其實根本不堪一擊。即便它能夠躲過射水魚的這次獵殺,恐怕很快也會被美軍轟炸機或者魚雷機擊沉。

總之,信濃號可以看做聯合艦隊滅亡前期的一個縮影。

它的誕生和覆滅,都從某種程度上預言了日本在二戰中間的必然結局。


薩沙


信濃號原本是大和級戰列艦,1940年開始建造,但尚未完工便被擱置了。由於1942年日軍聯合艦隊在中途島慘敗,航母損失嚴重,才將建造到一半的信濃號戰列艦改裝成了航母。

改裝完畢的信濃號,排水量高達六萬餘噸,成為當時最大的航空母艦。然而等到信濃號建成服役的時候,美軍憑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統治了太平洋。該艦於1942年11月末完工,第一次出港航行僅十七個小時,便被美國潛艇擊沉。日本人加班加點苦幹兩年改出來的信濃號,被美軍潛艇隨隨便便就當竄天猴給放了,相必心裡難受得要死。

假如以戰列艦的身份參戰,發揮的作用會大一丟丟,至少不至於一出港就被擊沉。

按照兩年建造週期來計算,信濃號正好可以趕上中途島海戰。即便趕上了中途島海戰也不會對戰局產生多少影響。畢竟大炮鉅艦已經不是主流海戰模式,航母艦載機才是決定海戰勝負的主要武器。大規模的航母編隊對決也不差他一艘信濃號。

可以猜測,如果信濃號參加中途島海戰,可能取得如下戰果:

壓制中途島美軍機場,擊毀彈藥庫數座。

摧毀美軍來襲艦載機N架

成功吸收魚雷三枚,卒!!!


世界兵器


信濃是大和級的三號艦,排水量為7.2萬噸,所以改造成航母之後,便成了二戰時期最大的航空母艦。然而日本海軍沒想到的是,這艘巨大的航空母艦在出海僅20個小時之後,就被盟軍潛艇擊沉,成為到目前為止被擊沉的最大航母。

那麼,信濃號作為大和號的三號艦,為什麼要改造成功航母呢。

其實,這和日本海軍思想的進化是息息相關的。

日本海軍在一戰結束後,仍然奉行的是鉅艦大炮戰術,在面對美軍在太平洋的艦隊時,由於數量上的不足,這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就上馬了大和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

大和級戰列艦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這一級別的戰艦排水量多達7.2萬噸。裝備了460毫米大口徑艦炮,一枚炮彈達到了1.46噸重,可以在20公里之外擊穿49.4釐米厚的裝甲。



(海中疾馳的大和號)


這種強悍的戰艦被造出後,便成為日本海軍的驕傲。於是,在大和與武藏建成後,日本海軍決定再造兩艘,第三艘就是信濃號。

為了造信濃號,橫須賀造船廠專門建造了一個巨大的船塢,這個船塢假如不是用來造信濃號,可以同時建造兩艘中型航母!

正當工人們熱火朝陽的生產時,日本海軍卻發現了一個問題。

他們發現,看似強悍無比的戰列艦,隨著航母的出現和艦載機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脆弱。

當飛機從高空以數百公里的時速進行攻擊時,戰列艦巨大笨重的船身是再好不過的目標了。而且,雖然戰列艦上裝備了防空武器,但是在面對數十架艦載機突襲時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在它周圍還要有一些護衛軍艦組成防禦圈才行。



那麼,這個時候又遇到了另外一個問題,與航母相比,戰列艦隻能依靠艦炮進行攻擊。其攻擊範圍只有幾十公里。而航空母艦依靠艦載機其攻擊範圍卻達到了幾百公里。換句話說,戰列艦在大規模海戰中失去了主導權,海戰已經進化為航母對攻的時代。



意識到這一問題後,日本海軍決定將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信濃和四號艦紀伊號的建造計劃緩一緩,尤其在珍珠港事件之後,信濃號的建造速度就慢下來了。而且當時工人們也開始犯懶,據說磨洋工現象非常普遍。

中途島海戰為信濃迎來了新生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航母損失慘重,日本海軍深知假如不趕緊把損失找吧回來,他們將會失去在太平洋的制海權。

於是,打算把已經建成了70%的信濃號移走,船塢用來生產航母。上面說了,信濃號的船塢可以同時生產兩艘中型航母。可是,信濃號已經建造了70%,這個移除工作是非常耗時的。於是,日本海軍決定把信濃號乾脆改成航母,這樣就一舉兩得了。

所以,經過改造後信濃號成了一艘航母。



(信濃號航母)


經過測試發現性能還不錯,但是這個時候信濃號還不能稱為一艘建造完全的船,還有一些設備安裝工作需要到吳港造船廠完成。

被擊沉

1944年11月28日這一天,信濃號在4艘驅逐艦的護衛下前往吳港。

由於倉促下水,當時信濃號有很多隱患。這艘軍艦改來改去內部和迷宮差不多,在改造的時候很多工人在裡面繞半天才能找到自己的崗位。艦上的海員來到這艘船世界不長,對這個迷宮一樣的船體就更不熟悉了。這一切為信濃的沉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晚上8點多,盟軍潛艇射水魚號發現了信濃號。於是在第二天凌晨3點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4枚擊中目標,給船身造成了一些傷害。本來這不算什麼,巨大的船身破幾個洞,只要損管到位,不叫事。關鍵是大家對這艘軍艦一點都不熟悉,想修補也不知道從何做起,所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信濃號湧入大量海水。到早上10點57分,信濃號沉入海底。



(擊沉信濃的射水魚號)


以上


遊者走天下


信濃號戰列艦改建成航空母艦,主要是因為舊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損失了四艘大型航空母艦,急需重建航空母艦。其次是信濃號在當時已經完成了70%,日本人本來想拆除它,但是要拆除的話更費事,所以日本人就將其改建為航空母艦。

信濃號航空母艦

1940年5月4日,110號艦(就是後來的信濃號)在橫須賀船廠新建好的第六號船塢內開工建造,因為原計劃將於1945年3月末完成,所以工期十分緩慢。1941年11月,日軍重新評估了包括戰列艦在內的全部造艦工程,並將潛艇和飛機列為優先制/建造類型,大型軍艦的建造工程則被擱置。之後,信濃號被命令儘快建造到能夠浮起的程度,並拖離船塢,因為這個船塢將用於修復中型航空母艦和其他艦艇的建造作業。1942年10月,信濃號船殼工程完成,由於其建材被挪至修復受損的其他艦艇,且工人幹勁下降等因素,信濃號的建造工程呈現停滯的狀態。

信濃號航空母艦

1942年6月,美日之間爆發了中途島海戰,日軍大敗,失去了三分之二的航母力量(赤城、加賀、蒼龍和飛龍四艘航空母艦)。因此舊日本海軍必須重建航母力量,隨後便開始加緊建造和將其他艦船改裝成航空母艦。作為該計劃的其中一部分,必須騰空正在建造信濃號的六號船塢,因為該船塢要同時進行建造2艘雲龍級航空母艦的工廠。

但是當時,信濃號已經完成了70%,連拆除也是件大工程。另外,運送大和級戰列艦460毫米主炮專用運輸艦樫野號,也於1942年9月4日被擊沉,所以信濃號無法作為戰列艦繼續建造下去了。到了這個地步,日本海軍決定將信濃號改裝為航空母艦,並預定於1944年12月底服役。1942年9月,信濃號的建造工程恢復,日本人開始加班加點的建造信濃號。

信濃號航空母艦

關於信濃號還是作為戰列艦參戰,是否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從偷襲珍珠港和馬來亞海戰的結果就可以看出,戰列艦在面對大量飛機攻擊時非常脆弱,所以說,就算信濃號按照戰列艦,建造完成服役,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給美國海軍航空兵當靶子,刷刷戰績,不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歷史救生圈


經過偷襲珍珠港、橫掃東南亞、擊沉“競技神”號航母以及珊瑚海、中途島兩場海戰,日本海軍明白航空母艦已取代戰列艦成為海戰核心,欲制海必先制空。因此在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海軍為了彌補航母戰力的不足,一方面加快建造5艘重防禦的改進型“大鳳”級航母和增加15艘“雲龍”型航母;另一方面是將大型船隻改裝為航母,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三艘“信濃”號就在改裝名單中。

“信濃”號由橫濱海軍船廠建造,於1940年5月4日開工。其間由於物資短缺,曾兩度停建,至改裝前已完工50%。因此,日本軍方決定不改變原設計的戰列艦艦體,只在主甲板上安裝一層機庫、裝甲飛行甲板和島式上層建築。橫須賀海軍船廠承擔了改裝任務。

由於太平洋戰場形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於是“信濃”號的改建工作被列入日本海軍優先緊急工程,數千名工人日夜趕工並被告知不許離開船塢。而且船廠背靠懸崖,其他方面卻豎起了鋼筋柵欄,保密措施看起來萬無一失。

但是在“信濃”號改建期間,戰場形勢對日本一天比一天不利。從1942年8月至1944年6月,美日之間進行了3次航母大戰,即第2次所羅門海戰、聖克魯斯海戰和馬里亞納海戰。3次海戰結果,總計日軍損失航母4艘,艦載機570架,而美軍的損失只及日本的1/4。更重要的是日軍的損失很難得到補充(到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日本航母部隊可憐到充當誘餌以掩護慄田艦隊的重巡洋艦攻擊美軍登陸船隊,結果4艘甲板空空的航母全被美軍艦載機炸沉),而美國此時卻開足馬力造艦,新型航母和其他艦艇源源不斷服役,海軍實力急劇增強。

面對這種情況,日本人趕進度、壓工期,進行突擊施工,使許多建造工作都是匆匆完成。再加上原材料短缺、熟練技術人員少,建造質量根本無法保證,這為日後留下了極大隱患。

1944年10月8日,“信濃”號下水;同年11月9日,“信濃”號完工。滿載排水量72890噸,是二戰中最大的航母,這個排水量紀錄直到1960年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服役才被打破。但這時,美國海軍已逐漸逼近日本本土,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已處於垂死掙扎中,一艘“信濃”號已無回天之力。1944年11月29日凌晨,“信濃”號在首次試航過程中被美國海軍“射水魚”號潛艇用魚雷擊沉。(S)


聯合防務


從英國1939年奇襲塔蘭託基地就可以得知航空母艦的巨大作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再一次證明航空母艦的作用。在1942年日本擊敗英國遠東“Z艦隊”後,飛機用魚雷擊毀在航行中的軍艦就完全宣佈戰列艦的敗落。




而大和級第三號艦“信濃”號是在1940年開始建造的,到了1942年中途島慘敗後信濃號已經建造完成約50%。中途島慘敗後日本損失了4艘主力艦隊航母,對於在戰爭中主張進攻的日本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損失。因為航母機動編隊就是日本殺手鐧。 雖然在二戰時期日本還是將戰列艦作為決戰主力,也曾在萊特灣海戰中將戰列艦派出去,但是效果甚微。

艦首仍然能看得出大和級的特點

所以在1942年將信濃號戰列艦改為信濃號航母。但是到了戰爭後期,日本嚴重缺少資源和合格的水兵,所以信濃號還沒完全建造完成,而且是個豆腐渣工程,所以才會被一枚魚雷幹掉,成為最短命的航母,如果改為戰列艦,估計連戰沉的機會都沒有,連長門都沒有燃料去送人頭,信濃號估計也得坐沉港內。
大和級戰列艦


夜過的流星雨


(中途島海戰)

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一下子損失了赤城、加賀、蒼龍、飛龍四艘航母,整個航母機動部隊只剩下了祥鶴、瑞鶴2艘大型航母,其餘的隼鷹、龍驤、大鷹等航母都是輕型航母或者由商船改裝而來的航母。而美國海軍尚擁有正規航母企業、薩拉託加、大黃蜂3艘,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海軍開始緊急增加航母的建造數量。

(信濃號航母)

由於之前日本海軍的“丸五造船”計劃中只有改大鳳級航母1艘,雲龍級2艘的航母訂單,即便緊急修改的“改丸五”造船計劃大幅度增加了航母建造數量,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日本海軍航母機動部隊需要新的大型航母至少要到3年的建造期,無奈之下,尚在建造中的“大和”級戰列艦3號艦信濃號成為了改造目標。

(慘遭艦載機圍攻的大和號戰列艦)

信濃號當時已經完工70%,如果不進行改裝本可以在1943年投入服役,最遲也能趕上1944年的萊特灣海戰,與大和、武藏一起在薩馬島海戰中取得一定戰果,但是所能發揮出的運用不會太大,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聯合艦隊陷入油料不足的處境,信濃號即便作為戰列艦服役,也會在後期因為沒油成為一條停泊在港內的無用之艦,不是像榛名號戰列艦那樣在港內被美軍炸沉,就是像大和號那樣在自殺式出擊中被美軍艦載機送進海底。

(爆炸的大和號)

信濃號無論作為航母還是作為戰列艦出現,都無法發揮出太大作用,作為航母出現的信濃號要面臨缺乏飛行員、艦載機的尷尬,日本在1943年就陷入了鋁材料缺乏與優秀飛行員損失殆盡的局面,信濃號作為航母出現也發揮不出太大的戰鬥力。而作為戰列艦出現的信濃號,受制於日本大本營對戰列艦的重視,信濃號也不會在早期發揮出作用,唯一的貢獻就是在後期多吸引美軍幾條魚雷、幾枚炸彈的火力罷了。


區域拒止


信濃號航母幾乎就是“短命航母”的代名詞,完全可以說是日本海軍歷史上最命運悲催的一艘航母,初次下水不足20個小時之後就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發射的4枚魚雷擊沉。屆時,信濃號作為當時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並未起飛過哪怕一架飛機。

信濃號的悲慘命運其實也是日本法西斯命運的一個註腳。至於信濃號建造的背景,是當時日本軍部的臨時起意,也是當時已呈日薄西山之際所謂的“大日本皇軍”作出的無奈之舉。

早在1940年5月4日,日本第三艘大和級戰列艦(即後來的信濃號)開工,到1942年5月已建成了一半。可在當年6月4日便發生了令日本人至今都不堪回首的中途島海戰,短短3天時間之內,日本就損失了4艘大型航母及332架飛機,富有作戰經驗的飛行員與艦員的損失多達3700多名。由此,強大的日本海軍便一蹶不振。可以說,這是日本海軍自建成之日起的一次慘敗,也是日本在二戰中有決定性意義的敗仗。

中途島海戰的慘敗,再加上之前如珊瑚海海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等幾次戰鬥消耗,日本海軍已處於窮途末路的地步。在鼎盛時期,日本曾經擁有10艘航空母艦,而在戰爭後期,僅剩下“鳳翔”號還能勉強使用。因此,日本急需要加速建造航母來支撐當時的戰局。但由於日本多年的窮兵贖武,再加上龐大的戰爭消耗,日本當時要建造新的航空母艦幾乎是難於登天。因此,正在製造的這艘大和級戰列艦便被匆忙拿來改造成航母。

另外,如果作軍力對比,作為日本海軍對手的美國海軍已變得空前強大,在1944年初,航母的數量便達到了50艘,戰機數量過萬,相對於日本海軍,幾乎已呈壓倒性的優勢。這更是刺激了日本要儘快擁有一艘航母的迫切願望。
於是,在這種緊迫的戰爭背景下,可憐的信濃號便應運而生了。

環球快資訊


信濃號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艦,為二次大戰裡艦體最大、排水量最重的航空母艦,在完成長達五年斷斷續續的建造工作後,首次出航僅17小時即被美國海軍的“射水魚號”潛艇所擊沉。

信濃號航空母艦

1942年春,由於得知了美國建造了大量大型航空母艦,日本則以新型的改大鳳級和改飛龍級航空母艦來增加航空母艦的數量。

4月18日,美軍以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的16架B-25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即杜立德空襲),橫須賀也飛來了一架B-25,並有一枚炸彈命中了110號艦旁正被改造為航母的“大鯨號”潛艇母艦(後來的“龍鳳號”)。110號艦並未受損,也無被美國軍機發現。這場空襲推動了後來於同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日軍大敗,失去了相當於2/3主力航母兵力的四艘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和“飛龍”)。因此日本海軍必須重建航母兵力,開始趕緊建造和將其他船艦改裝成航空母艦。作為此計劃的一環,110號要從橫須賀第6船塢中挪出,意圖用於同時建造2艘飛龍號改良型的雲龍級航空母艦(排水量17,500噸)的工程。

“射水魚號”潛艇

到了這個地步,日本海軍決定將“110號大和級戰列艦”改裝為航空母艦,並預定於1944年12月底服役。這時的110號艦已安裝好蒸氣渦輪機、9座鍋爐和艦前彈藥庫基座,艦體中央則正組裝中央甲板厚度等級的隔間,艦尾的彈藥庫基座業已完成,其內容構造設施則繫於艦尾上,尚未裝設。在日本海軍軍令部艦政本部的航空母艦快速增產計劃上記述110號艦的改裝工程須“航空母艦的裝備配置要在不影響工期時間的條件下完成,要以戰鬥訓練為基準改善該艦,研究將艦體構造儘量簡化”。

為信濃號特別建造的橫須賀第六號船塢遺址

“信濃號”於1944年11月在未完成的情況下投入服役,隨後自橫須賀海軍工廠移至吳海軍工廠完成裝修,但被回航中的美軍潛艇攻擊而擊沉,包含艦長阿部俊雄大佐在內共1,435名水兵和民間工作者陣亡,為目前下水的航空母艦服役時間最短、也是至今被潛艇擊沉的最大排水量軍艦。信濃號的排水量噸位,一直到1961年美國海軍的傳統動力航空母艦“小鷹號”服役才將其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