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原來“鳥”還藏著這麼多文化,古人最喜歡的鳥有哪些?

在中國古代,鳥被賦予很多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象徵,進而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鳥文化”。除了喜歡用鴻鵠代表志存高遠外,古人喜歡的鳥還有很多。

比如,鶴在古人眼裡被視為“一品鳥”;孔雀“開屏”被看成是祥瑞之兆;鴛鴦是代表夫妻情侶不離不棄、生死相依的“愛情鳥”;喜鵲則是一種“聞鵲聲,皆為喜兆”的靈鵲……

鶴,古人眼裡的“一品鳥”

南朝梁殷芸《小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對鳥的喜好,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選擇,古代官宦眼中最尊貴者是鶴,稱之為“一品鳥”。明清官員所著朝服前後飾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文官中最高的一品官補子就是一隻鶴,“一品鳥”由此而來。

原來“鳥”還藏著這麼多文化,古人最喜歡的鳥有哪些?

早期“一品鶴”補子

為什麼最高的文官要用鶴?古人認為鳥中地位最高的是鳳凰,鶴僅次於鳳凰,有“一鳥之下,萬鳥之上”之稱,正合乎君臣之道。鶴被如此尊崇,其實與鶴本身亦有關。鶴本來就是珍禽,名貴稀少。

原來“鳥”還藏著這麼多文化,古人最喜歡的鳥有哪些?

清代一品文官朝服

清陳淏子《花鏡·附錄·養禽鳥法》“鶴”條稱:“鶴,一名仙鳥,羽族之長也。有白、有黃、有玄,亦有灰蒼色者。但世所尚皆白鶴。”世人所崇尚的白鶴,就是俗稱的丹頂鶴,歷來被視為吉祥鳥。

古人認為,得道之人成仙時乘騎的工具就是鶴,故鶴被視為仙禽,有“仙鶴”美名,騎鶴也因此成了古人的最大夢想。南朝梁殷芸《小說》中有一個故事,幾個客人同路,路上閒聊各人志向,有的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想發財,有的想騎鶴成仙。有一個什麼都想要,希望“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仙人都高壽,仙人所騎之鶴自然也是長壽鳥。西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稱:“鶴壽千歲,以極其遊。”《花鏡》還稱:“鶴生三年則頂赤,七年羽翮具……一百六十年則變止,千六百年則形定,飲而不食,乃胎化也。”

在古人眼裡,鶴與龜、松一樣,都是長壽的象徵,稱長壽者為“鶴壽”,形容老人經歷豐富、人老體健叫“鶴語堯年”、“鶴髮童顏”等,也都因此而來。老人逝去,則稱“駕鶴西歸”。

鶴是鳥中君子,所謂“鶴立雞群”就是基於這個說法,寓意風度卓然,異於尋常。宋蘇轍《次韻子瞻感舊見寄》詩稱:“君才最高峙,鶴行雞群中。”古人還以“琴操”與“鶴德”來比喻才德出眾、品高行潔者,文人畫中的“琴鶴圖”便是此意。

鶴常長幼相隨、雌雄比翼,因此又被用來表示父子、夫婦之道。傳統吉祥圖案“五倫圖”,即用鶴代表父子之道。古樂府琴曲《別鶴操》則因夫妻離別而起:“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衾不寢食忘餐。”夫妻分離,天各一方,稱為“別鶴”,即由此而來。

孔雀,古人眼裡的“文禽”

西漢揚雄《太玄經》:“孔雁之儀,可法則也”

鶴是古人眼裡“一品鳥”,孔雀則是“鳥中之王”。孔雀羽毛有圓形眼狀斑,如同“孔”,故名,又稱“孔鳥”,還有“越鳥”的別稱。“越鳥”之得名,是因為當年南越國盛產。《漢書·南粵傳》稱,漢文帝時,南越王趙佗曾獻一批珍禽寶物,其中有“孔雀二雙”。

原來“鳥”還藏著這麼多文化,古人最喜歡的鳥有哪些?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虞沅繪《玉堂富貴圖》中描繪的孔雀開屏,象徵祥瑞。

古時嶺南富貴之家有畜養孔雀的風俗,採其金翠羽毛為扇拂,或全株截其尾以為方物。據清陳淏子《花鏡·附錄·養禽鳥法》“孔雀”條,嶺南人捕捉孔雀很有經驗:“(孔雀)雨久則尾重,不能高飛,南人因而往捕之。或暗伺其過,於叢篁間,急斷其毛,以為方物。若使回顧,則金翠頓減。”

孔雀有雄雌之分,以其美豔的形與色取悅於人,以雄孔雀開屏最為驚豔。民間認為,“孔雀開屏”是一種祥瑞之兆,過去富貴之家多畜養孔雀,即希望家裡常有“祥瑞”。

原來“鳥”還藏著這麼多文化,古人最喜歡的鳥有哪些?

清代朝冠上的孔雀花翎

此外,孔雀也是“官身”,明清官員帽冠所飾花翎,就是孔雀羽毛。冠飾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區別,以此表示不同的品級,五品以上官員才可以飾戴單眼花翎。

而且,朝服補子圖案也有孔雀。明清文官朝服中,一品補子是鶴,二品補子是雉,三品補子便是孔雀。鶴、雉、孔雀分別代表協臺、道臺、府臺,吉祥圖案“位列三臺”遂由此而來。

古人認為孔雀為“文禽”,有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九德”。孔雀行則有儀,飛則有次,動不失法,故古人還將其與大雁一樣作為“禮”之化身,此即古人社交場合所謂的“孔雁之儀”。西漢揚雄《太玄經》釋“禮”時稱:“孔雁之儀,可法則也。”

而在民間,孔雀則另有寓意,不僅是美的化身和吉祥的預兆,還是愛情和美好的象徵,漢末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便借“孔雀”來表達夫妻間的眷戀,唐高祖“雀屏中選”的佳話也流傳至今。故新婚用傢俱、器物、妝飾常用孔雀紋飾。

鴛鴦,古人眼裡的“雅鳥”

晉崔豹《古今注》:“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

在古人眼裡,鳳凰、鴛鴦、燕子、比翼鳥等都曾被視為“愛情鳥”,尤以鳳凰和鴛鴦最出名。

原來“鳥”還藏著這麼多文化,古人最喜歡的鳥有哪些?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王武繪《鴛鴦白鷺圖》(局部)

西漢司馬相如 《鳳求凰》稱:“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但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鴛鴦才是生活中真正的“愛情鳥”。

鴛鴦雄稱“鴛”,雌稱“鴦”,性喜雌雄雙宿雙飛,形影不離。晉崔豹《古今注·鳥獸》稱:“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故曰‘雅鳥’。”因此,自古以來鴛鴦便象徵純潔堅貞的愛情和夫妻情深意長。

早在先秦時,鴛鴦已被當成了愛情鳥。《詩經·小雅》中的《鴛鴦于飛》詩稱:“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又稱:“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傳鴛鴦為屋上一俯一仰兩瓦所化,因此交頸比翼,永不分離。

此說源於魏文帝曹丕一個夢,《三國志·魏書·周宣傳》記載:“吾(曹丕)夢殿屋兩瓦墜也,化作雙鴛鴦。”從此,鴛鴦這種愛情鳥傳說又多了一個故事,白居易《長恨歌》即稱:“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衿寒誰與共。”

秦漢時已出現將夫妻床上用品飾以鴛鴦圖案的風俗,據漢劉歆《西京雜記》,當年趙飛燕被漢成帝劉驁立為皇后,其妹趙合德便送了“鴛鴦襦”、“鴛鴦被”表示祝賀。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主孟昶還專門做了一床“鴛衾”,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鴛衾”條稱:“孟蜀主一錦被,其闊猶今三幅帛,而一梭織成。被頭作二穴,若雲版樣,蓋以叩於項下,如盤領狀。

兩側餘錦則擁覆於肩。”“鴛衾”、“鴛被”遂成為夫婦共寢的代稱,唐錢起《長信怨》詩稱:“鴛衾久別難為夢,鳳管遙聞更起愁。”杜牧《為人題贈》詩亦稱:“和簪拋鳳髻,將淚入鴛衾。”

喜鵲,古人眼裡的“靈鵲”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聞鵲聲,皆為喜兆”

“喜鵲”這一叫法早在南朝已出現,民間俗稱“喜鳥”,還有“幹鵲”、“黑鳥”、“烏鵲”、“飛駁烏(鳥)”等叫法,是古代民間最喜歡的鳥。常成群營巢於屋宅旁的樹上,其鳴聲“喳喳”被認為是要有喜事的吉兆。

原來“鳥”還藏著這麼多文化,古人最喜歡的鳥有哪些?

清代河南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天河配》,上面繪有喜鵲。

其得名“鵲”還有一個傳說。傳黑鳥生於臘月子時,因此它的背部就染上了黑色。

在農耕社會,古人辦婚事多安排在農閒的臘月,大喜之日“黑鳥”飛到窗前喳喳鳴叫,似前來道賀,熱鬧討喜,古人認為很吉祥,但叫“黑鳥”不太吉利,遂取“臘”字半邊,配上“鳥”字,於是造出了“鵲”字。

顯然這是民俗學上的說法, 實際上“鵲”名之來歷應該與鳴叫聲有關。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鵲”條稱:“其鳴唶唶,故謂之‘鵲’。”

喜鵲還有一個異名叫“神女”,這與家喻戶曉的“鵲橋相會”愛情神話有關。明陶宗儀《說郛》引《奚囊橘柚》記載:“袁伯文七月六日過高唐,遇雨宿于山家。夜夢女子甚都,自稱神女。伯文欲留之,神女曰:‘明日當為織女造橋,違命之辱。’伯文驚覺,天已辨色,啟窗視之,有群鵲東飛。有一稍小者從窗中飛去,是以名鵲為神女也。”

原來,鵲是天帝女兒織女的使者,為牛郎織女七月七日相會,來銀河上造橋,所造之橋就是“鵲橋”。因為這個傳說,鵲身上又多了一份浪漫,“喜鵲”之名也被坐實了。

而喜鵲頭上沒毛,也被附會因為搭鵲橋。南宋羅願《爾雅翼》稱:“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牛郎)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原來“鳥”還藏著這麼多文化,古人最喜歡的鳥有哪些?

清代山東濰坊楊家埠版畫《梅花開五福》,梅枝棲一喜鵲,俗稱“喜上眉梢”。

秦漢時,古人已關注到喜鵲的感應預兆,稱其為“靈鵲”。《淮南子·人間訓》稱:“夫鵲先識歲之多風也,去高木而巢抉枝。”《易·通卦驗》則稱:“鵲者,陽鳥。先物而動,先事而應,見於木風之像。”

到隋唐時,“喜鵲報喜”已為民間普遍認同,“鵲噪兩耳聾,主人亦言好。”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

文字 | 倪方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