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眩暈症治療小妙招

  出現"暈"的症狀,先不要驚慌失措。由於眩暈發作時,令人痛苦不堪,過後還會產生心理恐懼,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一旦發生眩暈,應臥床休息,以免身體失去平衡後摔倒造成不必要的外傷性損傷,同時臥床後運動減少,可減輕對前庭器的刺激,從而減少眩暈的發作,減輕眩暈的程度。

  同時針對眩暈,積極進行對症治療,眩暈發作期控制水鹽攝入;防治併發症;預防跌傷等鎮靜、抗暈劑,如安定、眩暈靈膠囊;改善血液循環藥,如敏使朗;抗膽鹼能製劑,如莨宕鹼;脫水利尿劑。如速尿病因明確者,進行相應處理,如抗感染、手術、手法復位等理療、體療,重點加強平衡功能的鍛鍊減免誘因;增強體質;藥物預防(如眩暈靈膠囊等)眩暈發作時,患者感覺自身和周圍物體在不停地旋轉,站不住、坐不穩,不自主的雙眼緊閉,伴噁心、嘔吐,特別是首次發作的患者對這種從來未曾見過的異常現象十分恐懼,周圍親友見其臉色蒼白、靜臥不語等也緊張不知所措。

眩暈症治療小妙招

眩暈症發作怎麼辦

  其實,眩暈本身並非致命性病症,此時最重要的是患者本人和周圍人群不要緊張,在未到醫院治療前先做好以下幾件事:

  1.讓患者在安靜、避光的室內採取最舒適的體位睡下,鬆解衣領及褲帶,儘量少搬動,特別是避免頭部轉動。如需轉運宜用擔架或救護車,讓患者躺下,使頭頸制動,以減少噁心、嘔吐。

  2.將患者頭偏向一側,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反流氣管而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對噁心、嘔吐較劇者可用手指揉壓其雙側合谷和足三里穴。

  採用外治法能夠有效防治眩暈:

  敷足療法:吳茱萸20g,牡桂2g,共研成細末,米醋調勻,捏成餅狀,於睡覺前貼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次日早晨取下,連續3至5回。或者取吳茱萸適量的,研成細末,用米醋或者凡士林適量的調為膏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每天1換,連續10至15日。可引熱下行,比較適用於眩暈耳鳴,煩躁多夢,臉面潮紅。

  填臍療法:黃芪、五味子各10g,研成細末,加清水適量的調為稀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回,連續3至5日。可健脾益氣,比較適用於氣血虧虛所導致的眩暈。

  藥枕療法:夏枯草、荷葉、竹葉、公英、菊花各50g,研成細末,裝入布袋裡,當枕芯用,連續1至2月。可清熱平肝,比較適用於肝陽上亢所導致的眩暈。

  穴敷療法:蓖麻仁、生半夏各同量,共搗成膏狀,外敷於百會穴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回,連續2至3日。可化痰除溼,比較適用於痰溼眩暈,通常用藥30分鐘後眩暈可明顯降低。

眩暈症治療小妙招

  眩暈症反覆發作需辨因施治:

  辯證論治是中醫治療學的精精髓,護理上應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進行辯證施護,注意患者的心理調護及情志、飲食護理方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中醫辯證將眩暈分為四型:肝陽上亢型、氣血虧虛型、痰濁中阻型、腎精不足型。中醫認為:眩暈的發生是由"風、火、痰、虛"等原因引起,多與"肝、心、脾、腎"的功能失調有關。急性發作時常以風火、風痰上擾為主,本著"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首當健脾燥溼,平肝抑陽,祛痰開竅,益氣定眩。

  三眩定暈湯組方是在總結醫學諸家對眩暈病因病機論述的基礎上,發掘古方、驗方治療眩暈症的經驗,有機組合化裁而成。

  基礎方:天麻、丹參、白朮、半夏、陳皮、川芎、雞血藤、杜仲、茯苓、葛根等十多味。肝陽上亢型加石決明、白芍、黃芩;氣血虧虛型加曬參、當歸、黃芪;痰濁中阻型加膽星、厚朴、石菖蒲;腎精不足型加熟地、山茱萸、龜板。

  三眩定暈湯方劑加減辯證施治,具有益肝、補腎、健脾、利溼、和胃、化痰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惡心、嘔吐、耳鳴、頭脹、眩暈等症狀。在總結醫學諸家對眩暈病因病機論述的基礎上,發掘古方、驗方治療眩暈症的經驗,有機組合化裁而成,即針對以上四種病理變化而應用。

  具體用法:每日1劑,水煎後將所有藥液混合,即每日服用2次,每次120ml,1個月為一療程,觀察期間停用其它同類中西藥物。

眩暈症治療小妙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