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武術散手來源於古代戰爭和自衛防身。不同於現代擂臺武技,傳統的格鬥技擊必須考慮到風雪、夜間、船頭、山地等非常規條件下的應用。一些針對性的訓練方法,暗含於濃縮精煉的武術諺語當中。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拳打一條線之逆風練

古代戰爭或者殺戮,經常是進攻方利用順風優勢攻擊逆風的一方。而很多強調“拳打一條線”的武術單練、對練套路和拆招喂招,真實的訓練是要求逆風行拳的。

作用一:耐氧訓練

北方朋友都知道,在逆大風走路時,可能會有短暫的窒息。而逆風做快拳套路訓練時,很可能因為攝氧量不足,導致體力不支或者動作變形——呼吸亂,拳腳散。這時候就能深刻體會前輩武者的古訓: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作用二:目力訓練

眸子練的精,打人佔上風——現代搏擊稱為“視覺敏銳度”。逆風打拳會因為眼睛乾澀酸脹,經常眨眼或者目力不集中而遭到重擊,或者打擊不到位。逆風拆招訓練要求只使用拳腿進攻,由有經驗的師長喂招。“一退破千招”,師長直線逆風后退,逗引徒弟(師弟)快速出直線型拳腿攻擊,在其閉眼運目時打擊,或者“打吸不打呼”致其岔氣。

與其嘮叨一萬遍的防守要領,都不如挨幾次重擊領會深刻——未學打人,先習捱打。

拳打一條線之順風練

作用:速度練習

行如電、疾如風——是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的共同要求。在順風條件下,重複做套路或者部分招式的單盤練習,以不同等級的風為參照物,以耳朵做出發點,感受風快還是拳腳快,才不容易枯燥乏味;才能領悟“放長擊遠”的深意和重要性;才知道“追風趕月”不是空話。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轉身鞭拳

夏練三伏之河練

夏天炎熱,穿沙袋衣和沙綁腿容易長痱子。選擇清理一片合適的河道或者水渠,在下午水溫較高,不傷身體的情況下,做部分專項訓練。

作用一:拳法抗阻訓練

在河道中,逆流以馬步或者弓步蹲下,只有頭部露出河面,出拳時隱沒於河面之下——這就是原始的拳法抗阻訓練了。逆流的馬步或者弓步衝拳是提高拳擊速度、勁道和穩定性的簡易方法,也是提高全身協調性、抗衝擊的有效方法。

“拳不打人功打人”、“重功不重拳”是前輩武者對打擊質量優於打擊方式的清醒認知。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前蘇聯軍警格鬥

作用二:抗擊打訓練

雙方都在河水中,或馬步衝拳、或馬步磕臂、或腿法擊打等。因為有河水阻力,剛開始打擊力量並不大,比較適合初學者配合訓練:一方練抗擊打,一方練拳腿的力量速度,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作用三:腿法抗阻和轉化訓練

站在河道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儘可能深又不會浮起的位置,做掃樁腿、虎尾腿、彈腿等腿法的單盤練習。原中國武協副主席、武術九段蔡龍雲先生說過,傳統武術講究“專、博、化”。河水中的拳、腿重複單盤抗阻訓練就屬於“化,自行體會連續快擊、單一重擊的不同感覺;方便理解擰腰砌胯等武術術語;將套路的數量轉化成一招一式的質量——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散打低鞭腿

作用四:拳法預判和距離感訓練

傳統武術把左肩比喻成“星”,右肩比喻成“鬥”。出左拳或者右拳時,必定先有“左星右鬥”骨骼肌肉的位移或者形變。訓練有素的武者,出拳只需要0.2秒左右,只看著拳頭是來不及防範的,但肩膀是手臂的“根梢”,拳未動肩膀先動。雙方都以馬步蹲在河水中,只露出頭頸和肩膀,以下衝拳輪流擊打,認真體會“肩動”和“拳到”的時間、距離和空間的微妙關聯。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穆斯里穆KO對手

作用五:步法練習

1、 部分搏擊愛好者在剛開始練習步法移動時,習慣看自己的腳,這是不正確的。在河道中練習,渾濁的水流有助於改善這個陋習。

2、 在較深的河水中,逆流做步法快速移動,是很好的抗阻和穩定訓練——“風中旗、浪中魚”是要躬行實踐的。

3、 在歡快的溪水中,順流做各種步法的轉換,把流水當成對手的步速,就能理解前輩武者的精妙比喻——馬奔虎踐。

作用六:拳法的截擊格擋

在河水中馬步不變,當看到對手肩膀的移動或者形變時,就要用“內攔”或者“外搬”,快速拍擊攔截對手拳擊的可能方向,保護自己的中線要害——“看根打中,看中打稍”。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康李(藍方)的格擋

拍擊、截擊等格擋動作是概率性的,確實有運氣的成分。但拳頭能打的就是從頭部到小腹這一段,己方手掌胳膊的扇形運行格擋,攔截不了就要靠排打功硬抗,但只要刮蹭到對方手臂,改變拳擊方向一小點,就能卸去很大一部分拳擊力道,進而減少己方受到的傷害。

拍打格擋類似於足球場上守門員撲點球:膽識、力量、運氣、速度和技術缺一不可。而在河水中練習,雙方都有水的阻力,相當於慢半拍進行,有利於初始訓練。

作用七:腿法預判

腿擊都是腰胯帶動發力,尤其是高位重擊腿法。腰胯先動,才會有腿部動作,這就為預判防範爭取了時間和空間——前輩武者總結為“膀乍打人、胯乍踢人”。同時對戰雙方能高效專注觀測的區域,只有“左星右鬥”和腰胯。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關啊翠(藍方)堵截張偉麗的掃腿

為什麼說不能看對手的眼睛或者臉部?有經驗的拳手,會通過誇張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或恐嚇、或挑逗、或刺激,實施“心理戰”,干擾破壞己方的發揮。

作用八:反預判訓練

李小龍說過,(被擊打的)木板是不會講話的。同理,沙袋也不會講話。在練習抗擊打時,師長及時提醒徒弟(師弟),在提高重擊力度的前提下,儘可能的降低肩膀和腰胯的動作幅度,同時在重擊和速度之間體會、尋找自己的平衡點。

夏練三伏之雨練

如果說河練是類似於現代坦克的火力(拳腿)、防護(抗擊打)、機動(移動)三項指標,那麼雨練就是抗干擾和戰術訓練。

作用一:綜合抗干擾訓練

在雨中(雷雨不能練習),雨滴不規律的打在眼睛上;雨水也會流經眼睛和口鼻,影響呼吸和視線;雨聲破壞聽覺;身上的雨水會大幅度降低夜練時培養出的體感;路面也變的溼滑。這些類似於現代坦克戰中的電磁干擾、通訊干擾等。雨中的實操對抗訓練能有效提高拳手的專注力、意志力和心理抗壓訓練,即前輩武者所說的“定力”: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影視劇照,僅供參考:電影《一代宗師》裡張震在雨中打鬥

作用二:假動作和戰術訓練

在雨水中,身體的感官功能受限,最適合用誘敵深入、指上打下、聲東擊西、機機詐詐等動腦子的“巧計妙打”,這與河練中的“重擊笨打”是互補的。

冬練三九之雪練

作用一:步法強化訓練

打拳容易走步難。在乾淨的、沒人走過的淺雪地上,做各種步法練習,然後對照腳印自查自糾——師傅領進門,學藝靠個人。

山林野訓不是小說家筆下的閉關修煉,只是前輩武者在物質匱乏、條件簡陋情況下的“師法自然”,與風花雪月無關。

作用二:綜合訓練

跑步是很好的體能鍛鍊法。在深雪中穿上沙袋衣、沙綁腿等,在野樹林裡以各種快速的步法、身法訓練,如環繞步、倒換步、進步側閃等取代單純的跑步,達到“手眼身法步,精氣神力功”的綜合訓練。

“手似流星眼似電,身似游龍腿似箭”是前輩武者對更快、更強、更高境界的不懈追求。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雪中練功

作用三:抗擊打訓練

冬季寒冷,血液循環慢,痛感降低。雙人輪換擊打或者練習靠樁、摔手。收功回家後,一定要用草藥水浸泡搽洗。要習武,先吃苦——否則就是軟手軟腳的花拳繡腿。

冬練三九之冰練

作用一:步法強化訓練

步法訓練不同於拳腿重擊,缺乏衡量評判指標,往往是訓練多,效果一般——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步不實則拳散。在光滑的冰面上做好標誌或者記號,雙人尾隨或者穿插訓練,在提高速度、敏捷和專注力的同時,儘可能的穩定重心,防止滑倒摔跤。

作用二:跌撲訓練

韓飛龍的掃堂腿、騰空外擺蓮(躍身擺蓮)、散打快摔等都需要有紮實的跌撲功夫——打中寓跌,跌中寓打。

而冰的密度很高,早期的摔跌訓練是循序漸進、逐步過渡到冰面上進行的。尤其是農村周邊的天然河流,結冰後會有大小不等的弧形凸起,非常適合腹部的抗衝擊訓練。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韓飛龍的掃堂腿

作用三:平衡訓練

在冰面上做部分單操手訓練,方便理解前輩武者強調的“內外合”、“形不破體、勢不破尖”等調重心、找平衡的古訓,避免實戰中打空摔倒,也能促進對部分樁功的理解和認知。

拳打臥牛之地之樹練

如果說拳打一條線是放長擊遠,而部分要求“拳打臥牛之地”的武術技法,強調的就是近距離短打。訓練時在樹林裡,將幾顆相近的樹木圍上一道繩子,形成一個四五平方米的空間。原本訓練目的是應對古代時,發生在峽谷小路、船艙頭尾、城牆垛口等狹小空間的戰爭或者搶劫。

作用一:短打訓練

武術散手有“七拳”之說:頭、肩、肘、手、胯、膝、足。在這個狹小空間內嚴禁使用遠距離拳腿打擊,只能運用頭、肩、胯、肘、膝五種打擊技術,強化貼身或者近距離攻防意識。樹練與專項練習遠距離拳腿的風練互補——遠則手足上中下,近則頭肩肘胯膝。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肩打

作用二:移動訓練

對子(對練)一方只允許通過步法移動逃避打擊,不能還手。而打擊方只攻不守。“腳踩五行”的步法訓練至關重要,如形意門專門訓練進退之道的“進退連環”。

作用三:身法訓練

防守方除了步法移動,還必須通過身法的蹲、閃、仰、跳等才能有效規避打擊。如八卦門專門訓練迂迴曲折身法的“穿九宮”——不知進退枉伶俐,不知起落枉學藝。

拳打臥牛之地之山地訓練

“拳打上風,審顧地形”。如果在崎嶇陡峭的山坡地,大開大闔式的攻防就不能適用了。這就迫使雙方必須在身法、步法和打擊方式上轉換:上坡方的馬步衝拳、下坡方的弓步衝拳在打空或者重擊時有利於保持平衡;僕步原來是在山坡地絆摔、鏟摔用的,同時有效預防自己摔倒;上坡方使用“起腿半邊空”的高位腿法,容易被下坡方以“騎龍步”攻擊襠部或者腎臟要害。

二五更功夫之夜練

古代的計時規則,兩小時為一個時辰,晚上9點到11點為二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中華武術脫胎于軍旅格鬥的“將門拳”,尤其重視散手技擊的夜練和夜戰,而五更訓練是最長功夫的。

作用一:克服恐懼和抗壓訓練

夜練不是一堆人熱熱鬧鬧的群體練習,而是將有一定基本功和套路基礎的徒弟,獨自一人丟在野樹林、廢墟或者秋收後空曠的田野。不同於現代都市的不夜城,凌晨三點到五點是農村夜晚最黑暗的時候,也是很多野生小動物夜間進食的高峰期,這時的恐懼如同血液浸滿全身。只有熬過這一關才能深入學習,否則只能停留在“習武健身”的初級層次。

“一膽二力三功夫”是前輩武者對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理學、運動力學三者關係的精闢點評。

作用二:開悟

夜深人靜獨自行拳,只要穩住心神,按照“練時無人似有人”的假想敵設定,很快就能理解“五步拳”是基礎訓練大綱;“少林羅漢拳”是不同攻防技術的“模塊化組合”;“武松脫銬拳”是以一打多的教學示範。套路與現代搏擊強調實戰代入感的“空擊”訓練原理相同。何為“悟”?學而不思則罔,習武亦如此。

作用三:刺激訓練法

“操樁打袋”是把沙袋、樹樁當成假想敵,用套路拆分後的單招重複擊打。這是對套路空擊訓練的進階提高,目的是增強距離感、反作用力和抗擊打能力。要求是由輕到重、由慢到快、由單擊到連擊、由定式到變招,重質不重量,循序漸進。

白天做打樁訓練,有些初學者會怕疼怕苦,有可能出工不出力。而單獨夜練出於對恐懼的刺激宣洩,輔以“以氣促力、以聲促力”會提高訓練效果。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武術諺語隱藏的散手訓練法

作用四:感官的綜合訓練

在夜間去亂墳頭等陌生區域,人會不自覺的心生恐懼和警惕,有全身汗毛炸豎的體感,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會提高很多——現代散打搏擊稱為“興奮感”,這時候進行喂招訓練事半功倍。

作用五:拳無拳,意無意和條件反射

高水平拳手對戰時,速度快,組合連擊和變招更快。這時候提前預設的技戰術和拳腿預判等,可能都沒用了,拼的就是條件反射和意志力。五更天是夜晚最黑暗的時候,正好模擬對手難以防範的快擊連打,也考驗己方“攻講踢打摔拿通變,守求頂順化閃齊備”。

散打王柳海龍曾經說過,他與美國拳手“鐵虎”對戰時,曾經有一個回合,是在“斷片”的情況下打完的。這就是條件反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有心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方為真”的最好詮釋和例證。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