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穴位傳抄錯誤,現代中醫為何不糾正?

根據歷代針灸文獻和現今針灸教材的記載,在髕骨外上緣與髂前上棘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有1個腧穴,名曰

“陰市”(Yīnshì),歸屬足陽明胃經。筆者認為:此穴的名稱當以“陽巿”(Yángfú)為對。“陰”為“陽”之錯,“市”(shì)乃“巿”(fú)之誤。

穴位傳抄錯誤,現代中醫為何不糾正?

眾所周知,古代醫家對腧穴的命名是十分注重和考究的正如唐·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所云:“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在腧穴的命名中,有一種以人體部位和經脈的陰陽屬性命名的方法。人體前為陰,後為陽,四肢內側為陰,外側為陽。故大凡以“陰”字命名的腧穴,幾乎都位於四肢內側和胸腹部,歸屬於陰經經脈。諸如上肢內側的陰郄(手少陰心經),下肢內側的三陰交、陰陵泉(足太陰脾經),陰谷、陰都(足少陰腎經),陰包、陰廉(足厥陰肝經),腹部會陰、陰交(任脈)。相反,以“陽”字命名的腧穴,全部位於四肢外側和腰背部,歸屬於陽經經脈。諸如上肢外側的商陽、陽溪(手陽明大腸經),陽穀(手太陽小腸經),陽池、三陽絡(手少陽三焦經),下肢外、後側的衝陽(足陽明胃經),會陽、委陽、合陽、跗陽(足太陽膀胱經),膝陽關、陽陵泉、陽交、陽輔(足少陽膽經),以及頭部的陽白(足少陽膽經),腰背部的腰陽關、至陽(督脈)。可以說,這是腧穴命名的一種原則和規律,對學習、記憶腧穴的歸經和定位大有裨益。

穴位傳抄錯誤,現代中醫為何不糾正?

然而,在以陰陽命名的32個經穴之中,也有5個腧穴有悖於上述命名原則和規律。如足陽明胃經的陰市穴,足太陽膀胱經的至陰穴、厥陰俞,足少陽膽經的頭竅陰,足竅陰。它們雖然都屬於陽經經脈,命名中卻冠以“陰”字。其中,厥陰俞是根據本穴為心包(厥陰)的背俞穴而定;至陰穴言此處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之交接處,有陽終陰始之義;頭竅陰位於頭部耳後陰側空竅之處,諸竅皆屬於陰;足竅陰是足少陽經最後一穴,下傳足厥陰肝經,也含陽盡陰生之義。這些陽經腧穴冠以“陰”字,尚言之成理,可以理解。

穴位傳抄錯誤,現代中醫為何不糾正?

腧穴在原則性、規律性命名之外出現上述靈活性、特殊性的命名,也是不足為怪的。唯“陰市”一穴的命名於理不通,令人費解。關於陰市穴名的釋義,唐代王冰注《素問·刺禁論》雲:“胃為水谷所歸,五味皆入市雜,胃為之‘市’。”《醫經理解》謂:“市者,言其所聚也,足為陰,此為陰之市肆也。”《類經圖翼》雲:“陰市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腧穴命名匯解》說:“集結之處為‘市’,穴當大腿內側,內為陰,其穴主治寒疝、膝冷如冰之疾,針刺此穴可以散寒溫經,故名‘陰市’。”這裡顯而易見的錯誤是:陰市穴明明位於膝關節外側,後世醫書為了“圓滿”解釋何以為“陰”,卻非要說穴在大腿內側、膝內輔骨後,真叫人啼笑皆非、不可思議。至於以足為陰、穴治陰寒之證來解釋,也是十分牽強、難以令人信服的理由。像足少陽膽經的膝陽關,別名“寒府”,是最主要用於治療下肢陰寒之證的腧穴,因其為陽經腧穴,又位於肢體外側,故並不因其主治陰寒之證而改變其命名上的陰陽屬性。所以,陰市穴以“陽”字來解釋,則既符合實際,於理也通。

穴位傳抄錯誤,現代中醫為何不糾正?

另外,“市”當為“巿”(fú)之誤。巿(fú)有兩種解釋:一指古代的祭服,二為古代禮服上繡的青黑相間的花紋。古人以古物的名稱命名腧穴,是很自然的事。在十四經穴中以巿(fú)命名的腧穴還有足少陽膽經的風巿(fú)穴。長期以來,風巿穴也一直被誤為風市(shì)穴。

穴位傳抄錯誤,現代中醫為何不糾正?

陰陽易誤,市(shì)巿(fú)難分。前人一錯,後人隨之,不但以誤傳誤,不敢改正,還要千方百計為錯誤的說法作出自欺欺人的解釋。聯想到中醫理論中一些類似的謬種流傳,難道不是一種學術上的悲哀嗎?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