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


阿哥是满清的一种俗语,大概有四种意思。一是指满族兄长子辈之间的互称,二是指对满清没有成年的皇子的称呼,三是指满族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四是指满清的女子与对自己比较亲密的男子的称呼。不过既然题主图片中写的是八阿哥,那么自然就是指的是清皇室没有成年的皇子的阿哥们。



那么这个阿哥的级别是什么呢?答案是无品无级。因为这个阿哥只是单纯的对未成年的皇子的称呼,其他没什么意思。但是阿哥虽无品,不过由于他们都是皇帝的亲生儿子,作为皇亲贵胄他们即使再无品,地位也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在清朝无论是王爷,还是大学士亦或是军机大臣,都不会轻视于皇家的阿哥们,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阿哥中谁会是未来的九五之尊。



至于以上的说法有什么历史依据。我只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依据,想想看作为皇帝的儿子,地位能差到哪里去?即使是这位阿哥再落魄,身份在低贱,他也是皇帝的儿子,也是这个帝国最尊贵的皇族爱新觉罗氏的嫡系子孙,所以无论如何阿哥们都不会被人轻视,即使他们是无品的,那些封疆大吏们虽不会太过于奉承,但是绝对不会轻视的,而至于那些三品、四品,乃至正七品的官员,那碰到这些阿哥们可大部分就是赤裸裸的奴才样啦。



再者皇帝的儿子一旦成年封爵再不济也是贝子,位列超品。而一旦新皇登基,新皇为了彰显皇恩浩荡,一般都会封自己的这些哥哥弟弟们为郡王,亦或亲王。所以可以说未成年的阿哥们虽此时无品但是确是一个潜力股,这些阿哥们一旦成年就是位列超品的皇亲贵胄,而这些人可不是满清的那些朝堂上的奴才们可以得罪的咯,他们无论如何在明面上是不敢有任何的不敬的。



不过阿哥们虽地位尊崇,一生下来就注定着他们能享受着这人世间最无上的荣耀与富贵。但是生在皇家的他们,虽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却也失去了人世间最淳朴的爱,那就是亲情。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那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早已让这些阿哥们失去了普通百姓本应该有的纯真,他们有的只是互相陷害,有的只是尔你我诈,有的只是相互杀戮,也就是如此这些阿哥们从出生在皇家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注定会失去亲情,他们从小就会被自己的母亲和母家逼迫的参与到政治争斗当中,直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可以说这些阿哥们即使不参与到皇位的争斗当中。当他们看着自己的兄弟登上皇位后,他们即使能得到再大的荣耀和爵位,乃至是位列一等亲王的爵位,他们这辈子也只能是一只在笼中的小鸟,清朝对于皇族的管理就注定他们除了待在京城中享受着养猪般的生活,就再也不能干嘛了。这些不参与皇位争斗的阿哥们即使做到王爷,他们也出不了京城半步,大部分的阿哥们只能说老死京中,这不得不说老天给予了你什么,也就会让你失去什么,这些阿哥们得到了天下的富贵,却失去了亲情和自由。


澳古说历史


与明代不同,清代皇子地位确实有差别,在此先拿明代皇族爵位做个对比。明代皇族的爵位比较简单,皇族爵位一共八个等级,分别是: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

这八个级别全部都可以世袭,都是由嫡长子袭爵,其他诸子降一级封爵。例如诸皇子除了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以外,其他皇子都被封为亲王,明代亲王称“某国国王”,例如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最初就是被封为燕国国王。

亲王的嫡长子被立为世子袭亲王爵,其他诸子封郡王,明代郡王叫“某地郡王”,例如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封楚王。在第一任楚王朱桢去世后,他的嫡长子朱孟烷袭楚王爵,其他诸子封郡王。

第一子朱孟熜,封巴陵郡王,十七岁去世

第二子朱孟炯,封永安郡王,朱孟熜死后,朱孟炯是庶长子

第三子朱孟烷,承袭楚国国王爵位,朱孟烷是嫡长子

第四子朱孟焯,封寿昌郡王

第五子朱孟炜,封崇阳郡王

第六子朱孟爚,封通山郡王

第七子朱孟灿,封通城郡王

第八子朱孟炤,封景陵郡王

第九子朱孟爟,封岳阳郡王

第十子朱孟炬,封江夏郡王

至于郡王爵位也是由郡王长子承袭,其他诸子降封为镇国将军,剩下的几个爵位以此类推,直至奉国中尉的儿子全部都承袭奉国中尉爵位,不再降封。

通过明朝的皇族爵位制度可以看出,只要是皇族子孙都是有爵位的,皇子更是100%封王,而且是封亲王,不用争也不用抢,大家都有份。并且更重要的是明代各个级别的爵位都是可以由长子辈辈相传的,而其他儿子则降一级封爵,待遇也不差。

虽然后来由于老朱家人丁实在是太多了,王爵都快不值钱了,明政府才对郡王爵位的分封做了限制,但皇帝的儿子仍然都是亲王。

然而到了清代,清朝皇族的爵位制度就完全不同了,清代皇子并非都能封亲王,如果不努力,甚至连个贝子都捞不着。

清朝皇族起源于辽东塞外,在创业之初时后金礼制并不健全,后金皇族只有贝勒一个爵位,在最初的时候只有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以及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这四人被封为贝勒,因此这四人被称之为“清初四大贝勒”。而努尔哈赤的其他皇子在努尔哈赤生前都没有正式封号(太子褚英除外)。

皇太极继位之后废汗号而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为此皇太极开始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皇族爵位制度,设立十二级皇族爵位,分别是:

和硕亲王

多罗郡王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爵位都是超品)

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

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

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

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

在这十二等爵位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是皇子爵位。除了早夭、谋逆以外,基本每个皇子都会有爵位,但级别就不一样了,混得好的可以得亲王、郡王,混得差点只有贝勒、贝子,所以不是每个皇子都能封王爵,这是清朝爵位制度与明代最大的不同。

在清代凡是有爵位的皇子最低就是贝子,但也有例外,也有些皇子生前只获封了镇国公、镇国将军一类的爵位。

清朝的封爵标准共有四等,有功封、恩封、袭封、考封四种。在清朝初年,爵位全部都是功封,非军功在身不得封王。

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例,努尔哈赤共有16子,除了第八子皇太极克继大统之外,其余诸子中封亲王者只有4人,分别是:

次子代善,封和硕礼亲王

十二子阿济格,封和硕英亲王

十四子多尔衮,封和硕睿亲王

十五子多铎,封和硕豫亲王

努尔哈赤诸子在生前封亲王者就这4人,另外第七子阿巴泰生前是多罗饶余郡王,死后被追封为亲王。

除了上述这六人以外(包含皇太极),努尔哈赤其他的儿子爵位都不是很高,爵位最低的只是一个镇国将军,而其最小的儿子费扬果还没被封爵就因获罪被皇太极赐死。所以从清初的局势来看,想获得王爵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军功必须是要有的,而且是大军功。

清兵入关之后,自顺治朝开始,所有的亲王和郡王都是恩封,例如在康熙继位后,康熙皇帝对他的几个兄弟都不错,除了早夭的几个兄弟以外,康熙成年的三个兄弟:福全、常宁、隆禧全部获封亲王。

这里面康熙的五弟常宁不太招康熙喜欢,但也是被封为恭亲王。而与康熙感情不错的二哥福全,除了被封裕亲王以外,其亲王爵位还被准许袭封三代。

清代皇族爵位与明代的第二个不同,就是清代皇族爵位一般是不准世袭的,下一代在袭爵的时候必须要降封一级才可以。例如亲王爵位每传一代都要降一级,第一代是亲王,第二代就是郡王,第三代则是贝勒,然后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一直降到镇国将军为止。

所以说福全的亲王爵被准许袭封三代是很高的待遇的了,要知道他的五弟常宁,由于不讨康熙喜欢,在常宁死后他的儿子连个郡王都没当成,直接降封到贝勒!相比之下,福全的待遇很不错了。

不过直到雍正朝时期,清代的爵位制度仍旧不太规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乾隆朝。

清初爵位制度混乱,除了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外,皇族之间的倾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满人和汉人不同,大清皇位不搞什么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的继承人一般都是“选贤”。

但是由于清初的前几个皇帝在临终都没有指定继任人,导致清初经常爆发激烈的皇族内斗,为此很多人连命都不保,爵位自然也是飘忽不定。像是睿亲王多尔衮,生前都当上皇父摄政王了,死后更是被追赠为皇帝,但最终还是抄家鞭尸。(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在清朝中前期,除了康熙以外,皇太极、顺治、雍正的继位都是血雨腥风。雍正上台之后决定改变这一状况,他大肆铲除异己,制定秘密立储制度,保证权利能够平稳的过度到下一代。

经过雍正的铺垫,到乾隆继位时他的皇位已经非常巩固了。为了收揽人心,乾隆开始对清初的许多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平反。而对于清朝的爵位制度,乾隆也进行了完善。

为了缅怀为明清战争时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的几个王爷,乾隆钦定了清初八个世袭王爵,分别是:

和硕礼亲王:代善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和硕豫亲王:多铎

和硕肃亲王:豪格

和硕庄亲王: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上述这八个亲王、郡王因为军功卓著,所以他们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民间俗称“铁帽子王”。

(军功铁帽子王代善)

除了这八个军功王爷外,乾隆又批注他的叔叔,康熙十三子和硕怡亲王胤祥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胤祥也成为清代首个恩封铁帽子王。至此到乾隆时期,清代共有9位铁帽子王。(恩封铁帽子王胤祥)

到清朝灭亡前夕,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共有12位,除了乾隆时期定下的9个王爷外,其他三个都是清末慈禧封的,分别是:

和硕恭亲王:奕訢,道光帝六子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嫡孙

享有铁帽子王待遇的这个12位亲王郡王,是清代地位最高的12支皇族了。


千佛山车神


我来回答。

阿哥是一个满族俗语,即对兄长子辈的互称,在皇室,则指没有受封的皇子,也指对年纪跟自己相近的男子表示亲热的称呼,尤其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年轻未婚女子对自己异性朋友的称呼,比如还珠格格对五阿哥的称呼。所以在称为阿哥时,也就是说是没有级别的!

我猜题主是想问清代的阿哥都曾被授予哪些爵位,级别都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下清代的爵位制度。

大清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阿哥相关的就是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又称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如下图所示。

清朝总体来说,在皇子的爵位分封上制定的制度相对比较严格,当然这个相对也是与明朝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明朝皇子生下来就是王,子子孙孙都是王。而清朝分封爵位就严格了。清朝除了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王位外,其他王位传承不过几代、爵位依次递减,如果王子皇孙不勤勉努力,建功立业,几代以后爵位就没有了。当然,有建树的王公子弟也可以通过立功求得王位。只是发展到后期,这个制度也逐渐松弛。

清朝皇子封号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嫡庶、长幼、才华,当然还有皇上的喜恶。

例如康熙一朝,嫡长子胤礽两岁被封为皇太子,皇位的接班人。

老三胤祉、老五胤祺都被封为和硕亲王,老四胤禛先是贝勒,后被封为和硕亲王。庶长子胤褆封为直郡王,后被褫夺。

老十三胤祥不被康熙所喜爱,在康熙朝始终是阿哥的身份,后来因为扶持胤禛有功,在雍正执政后封为和硕亲王,铁帽子王。

老十因夺嫡之争被雍正削爵圈禁,乾隆时期释放,但仅仅给了辅国公的称号。

老十四是乾隆的亲叔叔,被释放以后得了个郡王的二等爵位。

乾隆嫡子十二阿哥永璂,因为母亲不受宠,连累自己不受父亲待见,乾隆一朝竟然没混上一个封号。

生在帝王家,是幸也是不幸!

(图片及资料来自网络)


笔韵韶华


看了很多回答,都没回答到点子上。

阿哥的解释大家都差不多,就不多说了。咱就说皇子。

皇子未分封的时候,没有爵位,但因为是皇子的缘故,服饰和所享受的礼仪仅次于皇帝。具体表现在:

除宗室近支长辈亲王郡王贝勒外,以及除了皇子的汉族师傅外,其他王公大臣见到皇子都要伏地叩拜。

皇子的龙袍为杏黄色,仅次于皇帝的明黄色。

皇子所穿的、对应王公大臣补服的常规服装,和皇帝所穿的衮服一样,一样被称为“龙褂”,而且也像皇帝的衮服一样,是绣四团正龙的(只是两肩正龙没有日月图样)。

亲王补服,前后两团正龙,两肩两团行龙。

郡王补服,四团行龙。

上面三图,从上往下,依次为:皇帝衮服(龙褂)、皇子龙褂、郡王补服。

皇子一旦分封,其实就等于降格,因为就算封爵第一等亲王的补服规格也低于皇子,而且亲王最多只能穿金黄色朝袍。为了让皇子不至于过于丢份,清朝还有一个规定,就是皇子受封的爵位如果低于郡王,那就按照郡王的服饰穿戴,而郡王则是能穿四团龙的最低爵位。


译路若扬


清代的阿哥没有级别,普通旗人之间相互打招呼,都可以称呼对方为阿哥。即便是从宗室层面来理解的话,阿哥的意思也只是“未受封的皇子”。既然未受封,那就肯定没有级别了。仅仅只是一个皇子身份而已。

不过我估计题主可能是想问“清朝历代皇子都是什么爵位”,所以下面的内容就针对清朝皇子的爵位,做一个统计。


一、清代宗室爵位级别

清代宗室一共分为十四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这其中的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两个爵位,由于很多亲王、郡王继承者在承袭爵位之前并没有受封,所以清代宗室爵位,实际上只有十二个等级。

通常来说,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清朝前期也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


二、清初皇子爵位


太祖努尔哈赤有十六子,封亲王者四人,三人为铁帽子王;贝勒五人、镇国公一人、镇国将军三人、辅国将军一人、奉恩将军一人,无爵位一人。(由于太多了,下面只捡重要的说)

皇长子褚英,生前为太子,后被废,最高爵位是贝勒。

皇次子代善,生前封和硕礼亲王,礼亲王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三子阿拜,生前爵位为二等镇国将军,死后追封为镇国公。

皇五子莽古尔泰,生前爵位为贝勒,曾经和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后来因罪夺爵,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皇六子塔拜,生前爵位为三等辅国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

皇七子阿巴泰,生前爵位为贝勒,死后追封郡王。

皇八子皇太极,清朝的第二位皇帝。

皇十子德格类,生前爵位为贝勒,后来因罪夺爵,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皇十二子阿济格,生前封和硕英亲王,后来因密谋造反,被削爵幽禁赐死。

皇十三子赖慕布,生前爵位为奉恩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

皇十四子多尔衮,生前封和硕睿亲王,死后追封成宗义皇帝(清成宗),后被罢。睿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十五子多铎,生前封和硕豫亲王,豫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太宗皇太极有十一子,封亲王三人,二人为铁帽子亲王;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三人,因夭折无爵位者三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皇长子豪格,生前爵位为和硕肃亲王。肃亲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

皇五子硕塞,生前爵位为和硕承泽亲王,后被康熙改为庄亲王。庄亲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

皇九子福临,清朝第三位皇帝。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生前封襄亲王。


世祖福临有八子,封亲王三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皇长子牛钮,幼年夭折,无爵位。

皇二子福全,生前封和硕裕亲王。

皇三子玄烨,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皇五子常宁,生前封和硕恭亲王。

皇七子隆禧,生前封和硕纯亲王。

小结: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清初的皇子封爵极其零乱,封王爵者非常少。因为清朝立国之初(后金),努尔哈赤没有设王爵,当时的贝勒是宗室最高爵位。后来皇太极建清称帝,才开始设立王爵,并在自己的兄弟之中晋封了一批亲王、郡王,如代善晋封为礼亲王,阿济格晋封为武英郡王,多尔衮晋封为睿亲王,多铎晋封为豫亲王。

此外,皇太极还在自己的皇子之间晋封了一批爵位,如长子豪格晋封为肃亲王,四子叶布舒晋封为镇国将军,二子和三子早夭,五子硕塞年幼,均没有获得爵位。

至于说册封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就看有没有军功。有军功者封高等爵位,无军功者只授低级爵位。


三、康雍乾皇子爵位

圣祖康熙有子二十四人,封亲王十一人,其中一人为铁帽子王;郡王五人,贝勒以及贝子四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

皇长子胤禔,在很多影视剧中,他的爵位是亲王。但是其实他的爵位只是郡王。后来因为被圈禁,贬为了贝子。

皇二子胤礽,康熙朝太子,因圈禁被剥夺所有待遇,临死前被册封为理亲王。

皇四子胤禛,登基前爵位为和硕雍亲王,他是清朝皇帝当中,第一个在登基前被封为亲王的皇子。(顺治、康熙在登基前都没有爵位,皇太极只是贝勒)

皇九子胤禟,爵位为贝子,他是康熙所有儿子中,爵位最低的。并且,他还是清朝入关后,有册封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

皇十三子胤祥,爵位为和硕怡亲王,怡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胤祥在康熙朝没有爵位,亲王爵位是雍正登基后直接册封的。

皇十四子胤禵,爵位为郡王,其实他应该封亲王。但因为九子夺嫡的原因,所以最终只落了一个郡王虚衔。

皇十六子胤禄,爵位为和硕庄亲王。庄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备注①:庄庄亲王爵位就是太宗第五子硕塞的承泽亲王爵位,康熙将“承泽”改为“庄”。由于承泽亲王是铁帽子王,所以庄亲王也是铁帽子王。

备注②:庄亲王实际上有儿子,但是雍正坚持要把胤禄过继给庄亲王一脉,让他承袭铁帽子王。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胤禄就是雍正的心腹。

皇十七子胤礼,生前爵位为和硕果亲王,他也是雍正的心腹之一。

皇二十四子胤秘,爵位为和硕誠亲王,他是和乾隆、弘昼一起册封的。很多人怀疑胤秘也是雍正的心腹。(至少也有恩于雍正,否则无法解释他为什么封王)

世宗雍正有子六人,封亲王者两人,封郡王者一人,无爵位者三人。

皇长子弘晖,雍正帝嫡长子,因夭折,生前无爵位。乾隆继位后,追封大哥为亲王。

皇三子弘时,生前因不讨雍正喜欢,因此无爵位。死后也没有追封。

皇四子弘历,登基前爵位为和硕宝亲王。

皇五子弘昼,生前爵位为和硕和亲王。

皇六子弘瞻,生前爵位为郡王。因为果亲王胤礼没有儿子,弘瞻便过继给了胤礼,继承果亲王爵位。(袭爵降一等)


高宗乾隆有子十七人,封亲王者六人,郡王一人,其余诸子无爵位。

皇长子永璜,生前因不讨乾隆喜欢,没有册封爵位。嘉庆继位后,按照惯例,追封大哥为亲王。

皇四子永珹,生前爵位为郡王。因为康熙十二子胤裪没有儿子,于是乾隆便把永珹过继给履亲王一脉传承香火。(袭爵降一等)

皇五子永琪,生前爵位为和硕荣亲王。他是乾隆儿子当中第一个封王的。

皇六子永瑢,生前爵位为和硕质亲王。因为康熙二十一子胤禧无子,于是乾隆便把永瑢过继给慎郡王一脉。永瑢承袭爵位后,最开始只是贝勒(袭爵降一等),但后来乾隆连续给他升爵,便升到了亲王。

皇十五子永琰,登基前的爵位为和硕嘉亲王。

皇十七字永璘,生前爵位为和硕庆亲王。他原本只是郡王,后来因为病重,嘉庆为了给他冲喜,就册封为亲王。

小结:康雍乾时期的皇子封爵,爵位普遍都比较高,除了未封爵的皇子外,绝大多数都是封王爵。有功封亲王,无功也是郡王。功劳特别大的,还能升爵。比如乾隆第六子永瑢由贝勒升亲王,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由亲王升铁帽子亲王。


三、嘉道皇子爵位


仁宗嘉庆有五子,除长子早年夭折外,其余四子都是亲王。



宣宗道光有九子,封亲王者三人,其中两人为铁帽子王。郡王者两人,贝勒一人,皇太子一人,因夭折无封爵者两人。

文宗咸丰有二子,长子夭折,次子同治帝因是独子,便没有封爵,按太子培养。

穆宗同治,德宗光绪都无子嗣。

小结:嘉道时期的皇子爵位,级别也是普遍都很高。有功封亲王,无功也是郡王。道光长子奕纬情况比较特殊,他如果不是早早病死,肯定也是亲王。

四、综述

有清一代,序齿皇子是97人,其中封亲王者36人,郡王9人,贝勒贝子9人,国公5人,镇国辅国将军4人,奉国奉恩将军1人。无爵位者32人。


若按时代划分,清初封爵非常严格,无军功者不可能封王;康雍乾时期,由于逐步进入和平时期,皇子们还要想获得较高等级的爵位,就不容易了。他们必须靠出身背景、为朝廷办事的机会,来获得宗室爵位。比如康熙的十三子胤祥因为支持雍正,就被直接提拔为亲王;乾隆十七子永璘因为跟嘉庆帝是亲兄弟,因此也被晋封为亲王。

但如果既没有为朝廷办过事,出身背景又不咋地,那么就算贵为皇子,也不一定会被晋封为亲王、郡王。比如康熙第九子胤禟,只是一个贝子。他是清朝入关后,有爵位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

嘉道时期,封爵开始泛滥。只要是皇子,一律封王。按关系亲疏封,亲近皇帝的皇子封和硕亲王,关系一般的也能熬到郡王。道光第七子奕譞因为亲近慈禧,从郡王一路爬到铁帽子亲王。堪称是清末一景。

另外,乾隆是清朝入关后,在皇子封爵方面比较严格的一位。从顺治开始,未夭折,且没有封爵的皇子只有四人,其中三人都是乾隆的儿子。而之所以不封爵,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乾隆不喜欢他们。


Mer86


现代清宫戏的泛滥,使得我们对阿哥这一称呼根本就不陌生。
阿哥其实就是指的就是清代皇帝的未成年儿子。
在满语中,阿哥的称呼一开始是父母运用于儿子的称呼,也用于平常比较熟悉的平辈之间称呼。
所以我们看到一般成年以后的皇子,是不是就不能叫阿哥了?也不正确,因为平辈之间也可以相互称为阿哥。
另外满清时期不同的说法,阿哥也有不同的含义。
清初时候,一般皇帝的长子都叫大阿哥,其他儿子都叫阿哥,并没有什么二阿哥、三阿哥之分,除了老大以外,大家都一视同仁。
而皇帝的儿子区分不同正确的笔录叫法,应该是皇长子、皇二子以此排列下去。
康熙年间的时候,由于康熙太能生,加上晚年九子夺嫡,因此才出现阿哥排号,但是也多用于阿哥之间称呼,皇帝是不这么叫的。
所以也能看出来,在清代阿哥除了指是皇帝的儿子以外,基本上没什么地位。
之所以在康熙年间会有九子夺嫡,是因为皇帝经常派遣各个阿哥在政府各个部门行走,所以这部分人掌握了一定的实权导致的。
阿哥不代表爵位,只是代表一种称呼。而清代爵位中除了封给异姓大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以外。
皇室有单独的爵位,分为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这些满清皇室的爵位,也是有各自品级的。
其中和硕亲王就是皇子所能争取到的最高爵位(太子除外)。
当然皇子们想要获得这些爵位,一般也要立下大功以后才能授予,康熙活着的时候,开始给儿子大肆封爵位。
康熙三十七年,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
看到了吧,此时的胤禛仅仅只是一个多罗贝勒,不过能在爵位中排第三等,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康熙四十八年,玄烨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佑和皇十子胤(é)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封为贝子。
大概大家也就明白了,其实八阿哥胤禩在康熙活着的时候,仅仅只得了一个贝勒,是雍正继位以后为了拉拢他,才封他为亲王的。
当然有清一代,无论是什么爵位,都是采取降级的方式,父亲是亲王的,儿子只能输郡王,然后儿子的儿子只能是贝勒,以此往下排列,直到不能再降为止,不过大清王朝还有铁帽子王,也是授予皇室子弟的,是不用降级的,有清一代,也只有12个铁帽子王,开国就封了八个,后来陆续加了四个。
值得一提的是,格格和阿哥一样都属于非正式称呼,公主和王爷一样,也有各自的品级,一般皇帝的女儿,不一定能得到呢?

漫步史书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咱大华夏地头满屏幕乌央乌央的全是这辫子戏,开头瞅着咱当喜剧片的看,到后来都看吐了,听着就感觉那肺泡顶不出气憋气的厉害。没办法胡说八道都能让人津津乐道,这不憋气才怪呢?

尤其是那些皇子之间的称呼,啥大阿哥,二贝勒,三贝子,听的都起茧子了。估计有些细心的观众听多了,就认为这阿哥,贝勒,贝子的是不是啥级别?

听老梁说,您只想对一半,这贝勒贝子还真是级别,而这阿哥可不是。

阿哥这东西按照满族的习惯他有三种理解。

这第一是同辈之间的相互叫着。举个例子。俩兄弟大清早上茅房口上遇到了,老二瞅着老大提着裤子出来跟上一句:“大阿哥好!早饭吃了吗?”

“刚吃过!贼拉好的大油条,一块五一根王老二家出品,早上俺就喜欢整他们家的大油条!二阿哥你这干嘛去呀?”

“别提了跑肚,不和你说了,怪着急的!”

“二阿哥,现在进不去啊,里边满坑满谷的,得等会!”

“哎呦!这要了命了……”

“噗!”“坏了!”二阿哥腿八叉开,脸绿了。

哎,大家伙理解了吧。普通的满人之间只要是同辈都是可以用阿哥来称呼的。

那么第二种是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不用老梁给大家伙举例子了吧!

第三种是那皇室叫那些个没有成年的皇子。瞅见没是没有成年的皇子,所以在电视剧里您瞅见叫那胡子都能当扫把使唤的皇子,一帮子大臣叫人家阿哥这是不对的。就没这说法!

您要是当面跟这成年的皇子提上一句啥阿哥,他跟你急,你这在说人家没有成年吗?

扯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那么满清这阿哥们都啥爵位?

这问题才问到了正点上了,老梁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伙掰扯掰扯。

满清的爵位

满清这爵位他分三种,一曰宗室爵位,另一曰异姓功臣爵位,再一曰蒙古爵位。

这宗室爵位其实相当于给他们爱新觉罗家专门开的,所以又叫觉罗世爵。您没这爱新觉罗的姓是挤不进这系统里的,所以这系统全都有宗人府统一管理。

这头一等叫和硕亲王,简称亲王。在宗室这嘎达,就这四个字他只能是皇子或者皇帝的兄弟来抗,一般人敢粘个边一大脚丫子就把你踹趴下了,你这就不够格。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问了:“瞅电视剧,把那皇帝逗乐呵了,就封一亲王,而且老是在这亲王前边加个世袭罔替,难道只要是个亲王他就能搞一世袭罔替出来?”

您想多了,这和硕亲王的帽子可以戴给很多人,但每个亲王他前边有字修饰,您只要加上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有了十个字中的任意一个,您这亲王的帽子他就是世袭罔替,不会降爵。

如果没有加上面这十个字,那么这辈人挂了,儿子继承这帽子就得将一级变成郡王,这每隔一代就降一级,直到将成十二个爵位老末——奉恩将军,齐活这就不降了。每月到宗人府制定的地,领取一百一十两的碎银子,外加那大米(禄米)一百一十斛,满清就把这人给养起赖。

所以电视上老说十二个铁帽子王,脑门上贴上这十个字的亲王就其中的十个铁帽子王。

扯到这里老梁插一句,那吴三桂脑壳上顶的那顶帽子平西王他其实也是亲王的一种,是因为他背叛大明,把大明搞死了,才捞这么一帽子,但他的含金量和那十个是有差别的,他不是世袭罔替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不是都叫和硕亲王的吗?这平西王咋就不按套路出牌呢?”

大家伙要记住咱说的是宗室的爵位,而这宗室的爵位有和硕二字,其他的体系中没这殊荣。

好了咱拉回话头继续聊,那么剩下俩铁帽子王是谁呢?这就是宗室爵位中的第二等——郡王,全称叫多罗郡王。

这爵位只有皇子和宗室的儿子,以及蒙古那地有封地的外藩才会捞到的一个爵位。当然您要是新爱新觉罗这前边可以加多罗二字,您要不是只是蒙古那地的外藩只能叫郡王。

这位置一年满清得给五千雪花银外加,大米五千斛来养着,捎带着这大小子还能外捞三千两碎银加三千斛大米。

这位置他也属于超品,那俩铁帽子王,前边必须加顺承和克勤二字,没这俩字的不能世袭罔替。

接下来是多罗贝勒,简称贝勒。这也属于超品,工资二千五,大米二千五百斛,剩下的没他儿子啥事。

要不说满清扣,同样是超品,这爵位发工资就没儿子的事了,这也没谁了。

第四等是固山贝子,简称贝子,这事满清当朝的皇子最低的封爵,也就是说只要是当朝的皇子,这一出生脑门上最低封一贝子。

但这规矩是人定,所以他就有人破坏,有那些个进了皇帝眼珠子的皇子只捞个镇国将军当当,这也是有的,但这是极少数。

就这位置,工资一千三的碎银子,外加一千三白斛的大米。这也属于超品。

那么前四种在满清那会被定性为高级爵位。

第五等就是奉恩镇国公,他又叫入八分镇国公。扯到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入八分是啥玩意?”

首先这八分指的是八种待遇

第一,车子,您入了八分,这车轱辘他就能刷红漆,这没入您就不能刷。

第二,入了八分,这拉车的马缰绳他就能用紫色的。

第三,宝石顶,就您那官帽子可以弄一宝石搁上头,那大脑壳搁太阳底下最亮的的就是入了八分的。

第四,双眼,这其实就是帽子后边的插的那尾巴,电视剧里老是将赐双眼花翎指的就是这东西。

第五,门钉,就您家大门上可以怼一排排闪亮的铜钉。

剩下的是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

而且上朝的时候还能和亲王,贝勒站一起显摆。

这位置的工资七百两碎银子外加七百斛大米。

第六等奉恩辅国公,这也是享有入八分的待遇。

接下来是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两和前边入了八分的,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一个可以享受八种待遇,一个不能享受八种待遇。不入八分不用在京里当差,也没必要蹲在京城里居住,您要是入了,这就必须呆在京城里,那都不能瞎溜达,这事对入了八分的约束。

到了这里都是超品的存在,

这接下来就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最后一等是奉恩将军。

齐活这十二等就全齐了。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阿哥系满语,以拉丁文标音为“age”,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同辈男性之间的称呼,相当于老兄、先生、君等,另一层意思是指皇子。皇太极在天聪九年为了划分“宗室”和“觉罗”下了一道上谕,在上谕中他说“凡称谓者,就其原名称为某阿哥、某觉罗”,那么后来凡宗室子弟都可称阿哥。所谓宗室子弟,即努尔哈赤、穆尔哈齐、舒尔哈齐三兄弟的后裔,那么阿哥是指那些宗室子弟在他们的爸爸还活着的时候的称谓。

若说阿哥的级别,就要分成皇子和王子两种。皇子很好理解了,皇上的儿子,老皇上在位的时候,他的阿哥根据能力和皇上的喜爱程度可以封为大致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种爵位,比如雍正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是一路从贝子封到亲王的。当然,也有很多不封爵位的,比如十三阿哥允祥,在康熙有生之年,虽然他已经成年,但一直只是个皇子的身份。


而王子,也就是王府中的阿哥就比较复杂了。可参考刘小萌师的《爱新觉罗家族史》一书中的封爵表,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如八分镇国公、不如八分辅国公,以及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其中亲王、郡王的嫡孙出生便有爵位,即亲王世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不入八分公,其余为一等镇国将军和三等镇国将军及三等奉国将军,郡王嫡长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一等镇国将军,其余为二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总之,所有宗室爵位均按嫡长子、嫡出余子、侧福晋之庶出子和低级侍妾的庶出子这样的标准,按级别分享爵位待遇。


红小豆馆主


一般来说,单单是“阿哥”这一称呼在清代并无级别一说,它仅仅是满清宗室皇子的一个统称。

但是,等到皇子序齿之后,皇帝一般会按照对皇子的喜好与其生平业绩、功勋、贡献封爵。这个封号就比较有地位等级象征了。

据《清史稿.皇子世表》载“顺治六年,顺治帝为陟罚臧否遂将宗室等级厘定为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其中,自奉恩镇国公之后均为不入八分品秩,他们可不在京述职,比较自由,但地位偏下。

其中讲的不入八分的八分分别指的是八种穿戴配饰或者随驾特权: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朱轮、紫缰、紫垫顾名思义是皇室子弟出入车驾的配饰红色轮匡、紫色缰绳、紫色坐垫。背壶既盛水用的暖壶。


(紫缰)

宝石与双眼则分别指顶戴宝石(不同颜色宝石代表不同品级)与双眼花翎(一片孔雀翎上分别有两眼状纹路)。

(双眼花翎)

皮条为用于疏散人群鞭打地面用的响鞭。太监既随侍太监。

满清皇帝一扫我汉人几千年嫡长子继承制,宣扬任人唯贤。比如我们知道的满清的皇帝里除了道光皇帝与咸丰皇帝外均非嫡出。而任人唯贤的贤能之人一般多从十二等级里面品秩靠前的人里面去选,前赴后继。

据《清实录》载“康熙晚年胤禔虽为长子,但是因为在九子夺嫡中在太子被废后对太子落井下石而品行不堪遂不重用仅封固山贝子,十三阿哥胤祥因受雍正信赖,被封怡亲王。”

(胤祥)

乾隆时期,乾隆颇喜五阿哥永琪,遂封其为荣亲王,几欲令其继承大统,无奈永琪英年早逝。而十二阿哥永基虽贵为乌拉氏皇后所生,但因乾隆与乌拉氏不和而致使其终究只是在嘉庆封为多罗贝勒。


(还珠格格里五阿哥永琪)

所以,满清对于每个宗室子弟或者朝廷大员的吃穿用度、衣食住行都有严格品级要求,不得越秩,否则将以大逆论,我们也经常看到古装剧中经常有人以越秩礼仪接待某王公大臣来给其下套达到自己诈害目的。


不书


在满语中,“阿哥”可以用做对任何男子的尊称。

哥哥和弟弟之间,都可以用“阿哥”相称。这个用法,跟满语中的“格格”一样。

所以,阿哥没有级别。清朝皇帝的儿子在未受封之前,也叫做阿哥。但是,等他们有了封爵以后,就该冠以爵位名称了。例如,大皇子在未受封爵之前,可以被尊称“大阿哥”。但是,当他封为“贝勒”以后,就该称他为“大贝勒”。老四,就是四贝勒。如果是被子,就是四贝子。

再说说清朝的皇子级别。

在努尔哈赤称“汗”以后,满清当时只有一个“和硕贝勒”爵位,这个爵位源自于部落制度,相当于“酋长”或者“部落长”。当时的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地位仅次于“汗”。

后来,为了分权,又在“和硕贝勒(俗称大贝勒)”之下,又加了“贝勒”和“台吉”。能获得以上爵位的,都是立有军功的皇亲国戚。

等到满清统一天下以后,皇室子孙繁衍增多,爵位不够用了。于是,就将爵位细化为十四级,依次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皇帝的亲儿子在15岁成年以后,最低可被封为贝子。当然,有时候皇帝也会偷懒,晚几年或者早几年封爵,或者不封爵。例如,道光皇帝第七个儿子奕譞,在十岁时(道光死的时候),就被哥哥咸丰皇帝封为醇郡王。

而且,某些英年早逝,或者活着的时候不受宠的皇子,虽然活着的时候没有封爵。但是,在他死了以后,皇帝会进行追封,将爵位补上。

所以,你也可以认为,皇子的最低封爵是贝子。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