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鼠疫的歷史告訴我們:抵抗傳染病,好身體才是硬道理

鼠疫的歷史告訴我們:抵抗傳染病,好身體才是硬道理


14世紀,一種在當時被稱為“黑死病”的傳染病在歐洲蔓延,讓整個歐洲處於一片陰霾之中。後來的科學研究發現,“黑死病”即鼠疫,是一種由鼠疫桿菌引發的烈性傳染病。14世紀的這場鼠疫奪去了當時60%歐洲人的生命,真可謂是一場災難。

實際上,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鼠疫也曾席捲全球,但這次鼠疫的破壞力遠低於14世紀暴發的那場鼠疫。這讓科學家感到困惑:2次疫情都是由同一種細菌(鼠疫桿菌)引發的,為什麼14世紀那場鼠疫的破壞力會如此驚人?難道是因為當時的鼠疫桿菌特別“厲害”?

鼠疫的歷史告訴我們:抵抗傳染病,好身體才是硬道理

鼠疫桿菌

近日,科學家終於解開了14世紀蔓延於歐洲的那場鼠疫的高死亡率之謎。一項發表於《美國自然人類學雜誌》的研究顯示,14世紀鼠疫流行期間出現的高致死率,可能緣於人群健康狀況普遍很差,而並不是因為當時的鼠疫桿菌有什麼特別之處。

美國科學家莎倫·德威特和她的研究團隊,分別分析了於11世紀、12世紀和13世紀埋葬於英國倫敦墓地中的骸骨,並發現13世紀的骸骨中屬於低於35歲的成年人的骨骸數量最多。這表明,在鼠疫暴發之前,當地人的死亡年齡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德威特介紹道:“將我們的研究成果與一些歷史資料結合在一起分析後可知,當時歐洲人的健康狀況並不好,14世紀出現的高死亡率很可能是人群健康狀況普遍衰退的結果。”

◆ ◆ ◆ ◆ ◆

相關閱讀: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