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武漢“醫護酒店”日與夜:見面打氣回房就隔離,護士凌晨拖箱入住

“戰疫”已經打響。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之下,為避免交叉感染,封城禁車後的武漢一線醫護人員的住宿問題成為難題。對此,1月24日起,一場由300名武漢酒店業主自發組織的酒店醫護支援聯盟,免費開放自己的酒店為超過5000位醫護人員提供住宿。

儘管如此,隨著各地醫療援助團隊陸續到來,當地醫護住宿仍有較大缺口。此外,消殺防護物資匱乏、溼冷天氣下的水電開銷和食物供應短缺,也困擾著這群自發參與提供住宿的酒店業主們。

武汉“医护酒店”日与夜:见面打气回房就隔离,护士凌晨拖箱入住

武漢街頭。 新華社

住酒店的急診科護士:為避免家人感染,半夜拖箱子從家中離開

1月24日除夕夜,劉夢瑩拎著箱子從父母家中離開。

這一天武漢的氣溫不到5度,陰雨連綿。

一場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讓劉夢瑩生活了25年的城市被封鎖。作為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護士,考慮到隨時輪班和擔心從醫院回家增加年事已高父母被傳染的風險,她在各種醫護支援微信群裡找房子,終於在凌晨輾轉住到了距醫院步行10分鐘的蘭陵凡舍酒店。

急診室此時人滿為患,已有同事被疑似傳染,科室人手緊張。

每天下班前,劉夢瑩才能知道第二天的排班。“醫院從住院部調了醫生來支援急診,不然根本忙不過來。我們科至少有8個人住到了酒店,分佈在不同樓層。”

封城後酒店面臨消殺物資匱乏,劉夢瑩和同事下班後也會帶一點消毒水對酒店房間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在這個特殊的時候,能有個地方給我們住,真的已經很感激了。”

劉夢瑩入住的蘭陵凡舍酒店是疫情發生後,免費為醫護人員提供住宿的武漢酒店之一。這群酒店業主的身影中,有河南人小秋。

武汉“医护酒店”日与夜:见面打气回房就隔离,护士凌晨拖箱入住

醫生們進入酒店前接受體溫檢測。

酒店業主:萬一被感染了我還年輕,應該挺得過去

30歲的小秋把孩子交給公婆,趕在1月22日晚從黃岡回到武漢。作為封城前一晚人流中的“逆行”者,她回武漢是因為和合夥人召開緊急會議後決定,將酒店23間客房全部對醫護人員開放。

“我是自願回來的。因為封城後也沒有什麼生意,我們幾個人商量了一下,還是把房間拿出來幫助有需要的醫務人員。”這間位於武昌區萬達廣場的酒店式公寓,附近有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湖北省中醫院等6間醫院。考慮到普通住客的擔憂和避免交叉感染,1月23日,小秋和同事勸走了原本在酒店5間房的客人。

通過跟醫院後勤部對接,1月25日大年初一這天開始,小秋的如廷假日酒店主要負責對接2公里外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他們步行過來大概半小時,騎車20分鐘。”考慮到防疫需求,入住的醫生們每人一間房,但消殺物資仍然匱乏。“醫生負責自己房間內的消毒。其實,下班前他們脫下防護服,接受測量體溫後才會從醫院出來。”小秋告訴南都記者。

前臺現在只有小秋和另一名同事,眼下她們只有口罩和手套。“多的防護暫時沒有。不過沒關係,好多醫生上下班間隙還給我們前臺帶了點消毒用品,還有吃的。他們一般晚上11點多回來得多,凌晨2點的也有。出入比較密集的時間段還有8點、12點和18點。進入房間前也要量體溫。”

不到兩天,憑藉職業敏感,小秋已經對這群戴著口罩出沒的大夫對上人名與房號。“大家見面都會打招呼,有時還會互相加油打氣。”

小秋告訴南都記者,入住的醫生多數是80、90後,和她年齡相仿。“其實不像外界說的那樣,我覺得這群醫生的情緒是比較樂觀的。我做這個決定家人也支持,我也做好了萬一被感染的準備,萬一感染了我還年輕,抵抗力應該能挺得過去。”

醫護支援組織者:300多家酒店自發參與,提供近3萬間房

這場酒店醫護支援聯盟的組織者,是武漢酒店從業者肖雅星。

從除夕起,肖雅星將名下四家武漢的酒店全部提供給醫護人員免費入住。繼1月23日封城後,25日,武漢宣佈實行機動車禁行管理。除經許可的保供運輸車、免費交通車、公務用車外,中心城區區域機動車一律禁行。

為此,肖雅君呼籲,“強烈建議武漢主要醫院附近一公里內的酒店繼續報名,讓一線工作者戰鬥得更加便利!”

肖雅星還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武漢酒店醫護人員免費住宿酒店統計”,徵集武漢各區不使用中央空調的酒店自願加入活動。

這則《武漢對醫護免費住宿房源招募》的公告顯示,一、 只要你家有空房且社區居民不投訴,可以提供乾淨、獨立的住宿環境即可;二、酒店方應量力而行,最好鄰近相關醫院。招募公告還提到了急需捐贈物資,包括密封手套、84消毒液、75%濃度酒精、紫外線消毒燈、一次性床單被套毛巾浴巾、護目鏡、睡袋等。

“不是自誇,我本身是一個統籌能力很強的人,但這次真的光靠我一個人不行了。”1月27日傍晚,她在準備去接應城外新運來物資的路上告訴南都記者,三天以來,自己每天睡不足4小時。

武汉“医护酒店”日与夜:见面打气回房就隔离,护士凌晨拖箱入住

民間組織自發為參加醫護聯盟的酒店送來防護物資。

參與這場活動的,還有兩家酒店分店股東朱紫逸。

因為員工放假,朱紫逸和幾個管理人全程協調起此事。“房間是密碼解鎖,我們在房內提供了消毒水,入住的醫護人員每天自行整理垃圾帶出。好在現在一切需要都可線上溝通。”

部分醫生也主動提出,為避免交叉感染,不需要酒店員工服務。小秋的酒店還有兩名留下來的員工,主要負責外圍物資籌集和醫院對接等。

此外,當地私家車主陳楠成了自願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一員。

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酒店正參與到這場“戰役”。除武漢本地酒店行業自發組織之外,東呈集團、華住、如家首旅等隨後也加入。據飛豬武漢業務經理提供的酒店名單顯示,截至29日13時,洪山區、武昌區、漢陽區、蔡甸區、江夏區等多地318家酒店參與到本次支援,提供近3萬間房,接待了超過4850位醫護人員。

但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儘管有越來越多的連鎖酒店企業加入,隨著各地醫療援助團隊陸續到來,醫護人員住宿的缺口依然很大。1月29日上午,南都記者從一份即時更新的酒店名單中看到,新加入的酒店床位在短時間內很快就顯示“住滿”。

問題浮現:消殺防護物資匱乏,食物亦面臨短缺

部分住宿難題得到緩解後,一些新的問題浮上水面。

首先是酒店方普遍反映防護物資匱乏。青山區的食全氿美酒店業主喻雙紅是第一批響應號召的店家,從1月24日在酒店名單上公佈了自己的號碼後,她每天都會收到至少50個電話。由於事先沒有預估到接待壓力,接待了近五十位醫護人員後,店內儲備的消毒水大概只夠維持一兩天。喻雙紅擔心留下來自願加班的五位員工,只有普通的醫用外科口罩,很擔心他們的安全。

這不是個例。據介紹,在武昌的小秋和同事目前就只有口罩和手套。

儘管肖雅星在公告裡要求酒店員工一定正確佩戴雙層口罩及密封手套,退房後用醫用酒精、含氯消毒劑、紫外線燈等消毒。但實際上,消殺物資是一個難題。環球旅訊的李超一直在參與協調物資。他說,“確實酒店消毒物資緊缺。”

在防護用具短缺的情況下,朱紫逸只好免去酒店前臺服務的環節,“房間是密碼鎖,我們在房間裡提供了一點消毒水,入住的醫護人員自行殺毒。好在有手機,基本上一切需要都可線上溝通。”

部分醫生也主動向酒店負責人提出建議,為了避免交叉感染,不需要酒店員工服務。

武昌區某三甲醫院護士長一梅和四十位同事,在醫院完成多項檢查結果為陰性才帶著行李住到武昌站附近一家酒店,“我們都有自我檢查的意識,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同事和酒店負責。”

一梅現在每天自行處理垃圾,上班前開窗通風消毒,下班後各自回房隔離。一梅有時會見到酒店業主在做公共區域的消毒,“我們在一線,後方還有人幫助我們,同事間私下也商量,大額費用出不起,但如果消耗的一些用品、適當的房費,後續我們能出就出。特殊時期,大家都不容易。”

除此之外,封城後酒店人員和醫護人員的食物短缺也是難點。

小秋和同事眼下常吃的食品之一是泡麵。酒店股東朱紫逸說,“現在出行都封鎖了,三個留守酒店的員工把春節囤的食物都拿出來了,可以撐10天左右。”另一名湖北省中醫院的醫生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直言壓力很大, 一連三四天“基本吃的都是方便食品”。

行業:希望政府相關部門介入,提供部分補助

儘管小秋和朱紫逸等酒店業主都表示“願意堅持到疫情控制住為止”,但飛豬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不少自發參與的武漢酒店業主已經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1月28日,一名酒店醫護支援聯盟的酒店業主通過朋友圈呼籲,希望入住醫護人員提供醫院方面的蓋章證明,以幫助酒店物資運輸優先。

“因為全力支持醫護人員入住,店家需要把此前的預定單全部取消,這也是一個很大損失。此外,每年春季武漢酒店業都將迎來一個櫻花季的旅遊旺季,遇上此次疫情,拋開租金和人力成本,在武漢溼冷的天氣裡,日夜不停的商業用電,實在是一筆巨大的開銷。”飛豬工作人員認為,“長遠來看,現在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來介入幫助解決醫護食宿問題,提供一部分補助。”

武汉“医护酒店”日与夜:见面打气回房就隔离,护士凌晨拖箱入住

武漢醫護人員。新華社

針對自助酒店聯盟面臨的壓力,武漢疾控中心黨辦一位工作人員稱,“我們也是從新聞上了解到‘醫生酒店’這個事,兩方還沒對接上,暫時還不清楚。”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黨委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該院“目前5趟班車照常運行,職工辦理通行證可以開車上下班,有部分醫護分批次安排住在酒店。由此產生的費用,該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是提前以醫院名義聯繫的酒店,費用由醫院承擔。”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周如南表示,民間參與公共危機應對可追溯到汶川地震時期,後經雅安地震等救災行動逐漸形成模式。“一是形成民間救助聯盟,民間專業救災機構互通信息。二是政社互動機制,主要是信息報送、救災流程介入等等。對於民間自發參與救助,建議政府部門可以考慮補助、購買或嘉獎。”

結束採訪時,朱紫逸剛接到了一批民間愛心人士送來的消殺物資,“對方匆匆放下物資就走了。”此時朱紫逸也剛拿到中南醫院出具的、他的酒店免費為醫護人員提供住宿的“證明書”。

他直言,這對運輸物資有一定幫助。朱紫逸說,不知道“戰疫”還要打多久,“做這個事純粹是出於心疼一線醫務工作者,沒想過能得到哪裡的補助。先做著吧,都是為了我們熱愛的大武漢。”

對於已經在武漢生活10年的小秋來說,這裡已是第二故鄉。“我想在哪個地方工作或生活時間長了,都會把它當成自己的家。其實一開始趕回武漢做這事,我沒跟父母說。後來告訴他們,我爸媽覺得我做得挺對。他們也經歷過2003年的SARS,屬於比較樂觀的人,跟我說‘你既然決定了,就堅持下去。’”

(文中劉夢瑩、小秋、朱紫逸、陳楠、一梅為化名)

採寫:南都記者 黃馳波 諸未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