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我國天然氣須構建更多元進口格局

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央領導集體做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發展決策。中國礦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經歷了成功、挫折和失敗。通過對礦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可獲得有益的經驗和對策。

“走出去”存在五大問題

第一,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人短缺。中國礦業企業在海外併購上市中, 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依據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標準(IPMA Competence Baseline,)需要聘請具備簽字權的合格資質人簽署報告,為評審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在語言、國情和國內礦業標準與國外礦業標準的不匹配性等諸多因素,使中國企業併購上市交流中遇到很多困難,中國工作標準達不到國際標準的要求。由此在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急需具有國際註冊的職業工程師及合格資質人,有效指導中國企業按照國際標準開發運營,簽署證券交易報告意見。

第二,中國礦業的運營管理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差距較大。礦業企業的相關管理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地質勘探、採礦優化設計、工程地質、環保評價和經濟評價等方面更為突出。怎樣縮小差距,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或在海外開發項目過程中,要達到國際標準符合國際礦業要求,是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企業在制定標準、生產管理和分析軟件上與國際接軌,需要培養具有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人(IPMP)。IPMP是對項目管理專業人員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的綜合評估證明,具有廣泛的國際認可度和專業權威性。應根據需要,適時從國際礦業市場引進部分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以形成傳幫帶的形式進行培訓,骨幹力量達到國際化水平,形成國際化人才基礎。在地質勘探到項目開發、建設、運營和閉礦的全過程之中,培養一批緊缺的國際化人才,為礦業企業“走出去”開發礦業和實現“一帶一路”構想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中國礦產資源評估與國際礦產資源評估不能有效接軌。目前,在國際上應用的礦產資源行業主要標準有加拿大的CIM標準、澳大利亞的JORC標準、南非的SAMREC標準、中國香港的上市規則第18章標準、智利的IMEC標準、歐洲的PERC標準、蒙古的MRC標準、美國的SME標準、俄羅斯的NAEN標準和中國的標準。加拿大的CIM標準代表國際最好實踐標準,並被TSX之NI 43-101獨立技術報告所遵從。澳大利亞的JORC標準經2012年修改後,部分要求已同CIM和NI 43-101有效接軌,但在資質人的獨立性、推斷資源的利用和財務模型等的要求上仍存差距。南非的SAMREC標準被視為與CIM和JORC標準等同。中國香港聯交所執行CIM、JORC和SAMREC標準。智利、歐洲、蒙古、美國和俄羅斯的標準僅限於其局部國家和地區使用,且SME標準無需QP、目前尚未被SEC承認。中國儘管已於1999年從前蘇聯標準切換到目前的標準,但由於其不被國際儲量報告標準委員會(CRIRSCO)認可,因此必須下決心儘快制定中國礦山企業行業標準,與NI 43-101為代表的能體現國際最佳實踐的行業標準接軌,以滿足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的迫切需要。

第四,衡量中國礦產資源行業標準與國際礦業標準存在差距。目前中國礦產資源採用的行業標準與國際礦業的標準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地質勘探手段、資源和儲量估算與級別劃分、採礦設計優化理念與技術經濟評估方法等方面存在差距。中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如資源量估算與級別劃分、設計院提供的採礦設計與技術經濟評估等,很難被境外的諮詢機構和證券監管機構全部認可。其原因是源於中國對礦產資源行業的技術標準和行業管理政策和制度與國際通行準則存在理念上的分歧。因此,中國礦業企業在海外上市時不可避免地遇到必須符合目標證券交易所和所在國證監會標準要求的難題。例如,加拿大CIM標準的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執行的NI 43-101獨立技術報告規範。鑑於中國礦產資源行業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差異方面的缺口,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運營和技術管理體系,引進和培養具有地質、採礦、選礦、技經等專業國際大型礦業公司工作經驗的核心技術和運營管理人才,充實到企業國際技術中心,建立符合加拿大CIM標準和NI 43-101要求,對項目初步經濟評估、預可研和可研的流程和細則,提升國內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國際化水平,是中國礦產行業要建立標準體系和加強對相關技術和管理人才進行培訓是迫切需求。

第五,國際通行的礦山設計方法在中國企業中尚未廣泛應用。礦山設計決定著礦山的經濟效益、運行效率、環保安全、科技水平等各個方面,其中計劃軟件在礦業項目的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及礦山日常生產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國內大部分礦山仍停留在用AutoCAD和Excel進行礦山設計和採掘進度計劃編制的階段。即使個別礦山購買了礦山設計專用軟件,也僅僅是有能力完成開拓系統的3D模型,而缺乏採場設計,更沒有開採計劃的動畫模型,從而也就談不上得到一個立足於礦床資源模型的可靠的採掘進度計劃。因此,在中國礦業企業推廣國際通行的設計方法迫在眉睫。

四個關鍵條件

第一,組建國際化的團隊。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面臨諸多風險,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資源風險、文化融合風險、社會治安、地區性疾病等,這些風險將一直伴隨著企業境外勘查開發的全過程。海外礦產勘查開發風險的錯綜複雜性與引發後果的嚴重性引起我們的重視。中國企業在“走出去”之前需要對這些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實施科學的決策與管理,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或規避。瞭解周邊國家各種因素,組建國際化的團隊是成功關鍵條件。

第二,吸引和培養國際化人才。中國周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達60多個,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進行資源收購過程中,在政治、法律、社會和文化差異甚大,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關鍵因素是人。由於語言、文化、國情等條件約束,多數中國礦業企業對於國外的各種因素並不十分了解,對於國際通行的礦山運作規律也缺乏充足深刻認識,導致中國礦業企業在收購過程中屢屢受挫,實踐證明組建了國際化的人才團隊,吸引和培養精通國際規則,精通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國際化的專業人才是關鍵。

第三,推廣國外先進技術,提升中國礦山企業國際化開採水平。一是深入學習國外老礦區深部開採的關鍵技術和經驗,如到加拿大薩德伯裡鎳基地進行學習,推進中國老礦山及部分新建礦山的深部開採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二是將國際領先水平礦山的連續開採新技術引進到中國的礦山企業中來,以便提高開採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到摩洛哥OCP集團學習,深入瞭解五個磷礦山連續開採工藝技術研究中所積累的經驗,開展技術創新,進行綠色投資,確定集團的國際戰略定位,為中國礦山技術改造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在中國的礦山大力推進定向鑽技術在礦山工程地質調查中的應用和推廣。以便獲得岩石的節理分佈特徵,為礦山露天開採境界優化或地下開採開拓工程與採切工程設計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質參數,以確保礦山開採設計的合理化。

第四,建立國際化的運營和技術管理體系。借鑑國際大型礦業公司的運營管理經驗,在生產礦山建立適於生產發展的組織機構、運營和技術管理體系,培養和提升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國際化水平,提高中國礦山的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通過完善體系,明確部門和員工的職責、工作流程和標準操作步驟,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建立國際化的運營和技術管理體系,包括地質信息管理系統,礦山設計、採掘進度計劃和生產運營礦石品位控制系統,露天、井下礦巖運輸及人員三維定位信息管理系統,露天邊坡和井下地壓監測信息管理系統,選廠自動化和化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礦山生產報表和決策指揮管理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