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水浒传》中,晁盖怎么知道宋江会招安?

阅书文化之观


宋江从不隐瞒自己的招安愿望,梁山上所有的好汉都期待招安。作为寨主,晁盖当然知道心腹兄弟的招安打算,也十分期待在宋江的带领下,与所有好汉一道被招安。施耐庵的文本讲得十分明确,晁盖是梁山最为积极支持宋江招安之人。所谓晁盖反对招安,因而要阻止宋江做寨主的说法,几乎毫无依据。

那么,晁盖是怎么知道宋江招安的,又是如何支持招安的呢?

宋江第一次提招安,是因为武松先说了这两个字

宋江杀惜之后,逃到了柴大官人庄上。住了没多久,便取道白虎山,准备前往青州府花荣所镇守的清风寨,继续躲避官司。在白虎山孔家庄,宋江与武松再度相逢。

此时的武松,已经成了“行者”,为逃命,不得不乔庄改扮。与宋江重逢,武松也是很高兴,两人便在孔家庄小住了一段时间。这几天中,宋江、武松各自说了经历,分别不到一年,武松却沦为罪不可赦之人。因而,宋江很关照这个兄弟,想带他去清风寨避祸。

武松十分义气,担心自己罪孽太重连累了宋江、花荣,便十分坚定的回绝了宋江的好意。武松说,菜园子张青已经写了一封书信,推荐自己去二龙山找鲁智深入伙。但是,武松也是很难舍宋江,期待与公明哥哥有重新相会的那一天。如何才能再见呢?武松想到的就是“招安”,书中写道: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金圣叹先生虽然非常痛恨宋江,但却在武松这番话中留下了夹批: “只是由”三字,“去了罢”三字,便活衬出宋江恩爱来。

金先生的夹批证明,武松所言并非言不由衷,而是发自肺腑的。因为自己杀人太多,武松觉得纵然是朝廷大赦,自己也会不宽宥,不得不去二龙山避难。宋江义气深重,武松很是感念,希望通过朝廷招安,来洗白自己的身份,再来寻找“哥哥”。

武松说出了“天可怜见”,可见对招安的期望有多高。宋江因而劝道:“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意思是说,兄弟有招安的愿望,老天一定会垂怜你的,保佑你不死而等到招安的那一天。

过了半个月,兄弟二人正式分手,各奔前程。临别之际,宋江嘱托武松:

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武松、宋江这一番招安对话,是《水浒传》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武松提出话题,宋江参与讨论并做总结性发言。所以,《水浒传》第一个提出招安者,不是别人,就是顶天立地的好汉武二郎!

这二人的话表达了两重意思,一个愿望。武松招安,仅仅只是为了洗白身份,再见宋江。宋江则把武松的招安愿望,升华为人生理想,凭借一身本事,去边境杀敌立功。愿望相同,目标各异,宋江的见识要高出武松。

这样的招安有错吗?

晁盖终于找到了出路,全力支持宋江招安

晁天王绝对是不愿意造反的,智取生辰纲是着了刘唐、公孙胜、吴用的道,尤其是被吴用设计,露出劫案破绽,逼迫晁盖上了梁山。

做了梁山寨主,晁盖也没打算干大事,只在山上搞些拦路抢劫的毛贼勾当。一次,朱贵报告山下来了一队客商,晁盖大喜,说山寨正没金帛用。于是,便连续派出三拨人马下山抢劫。这伙人临行前,晁盖嘱咐道:“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

三阮、刘唐等人得手后,梁山总共收获了二十余辆车子金银财帛并四五十匹驴骡头口。晁盖发了笔大财,绝对远远超过生辰纲。欣喜之余,晁盖更为关心的是不是杀了人。参与抢劫的喽啰告诉晁寨主,不曾伤害一人时,晁天王更为“大喜”,十分感慨的说:“我等自今以后,不可伤害于人。”

晁盖这是要造反吗?今后不可伤害一人,一定是要包括官府、朝廷之人的。反观宋江,真不知伤害了朝廷多少人,就连国舅爷慕容知府都棒杀了。到底谁更具造反精神?如果一定要说晁盖阻止宋江做寨主,倒不是反对宋江招安,而是反对他“伤害于人”。

晁盖这样玩下去,等于混吃等死,朝廷大队官军佂剿,梁山如何应对?于是,吴用坐不住了,又策划了假信事件,逼迫晁盖出山,闹江州劫法场,与官府作对。

晁天王胸无大志,根本无法为梁山找到出路。劫取生辰纲后,以为自己垂天应象,不会出事,便与吴用、公孙胜、刘唐整天在葡萄架下喝酒,做快乐富足的庄主。宋江前来报信,晁盖不知所措,吴用却早就打算好了往梁山上跑。到了梁山,林冲杀王伦,晁盖做了寨主,实际上也是被逼到这步田地的无奈之举。

不过,晁天王却是个有责任心的带头大哥,虽然能力差点,但为兄弟们谋一套富贵的想法还是时刻萦绕在怀的。说白了,晁盖不是最坚定的造反者,甚至骨子里就没想到要落草为寇。因而,在梁山上不知所措,希望做个好强盗,不做杀人放火的恶事,以慢慢打熬条生路。

宋江上山后,梁山实力猛增,头领扩充到四十人,兵马至少有八千左右。尤其是打下祝家庄,梁山得了三五年粮草,更让晁盖看到了宋江的能力。所以,晁盖开始将实权交到宋江手上。从此,梁山四处出击,越战越强。

晁盖连人都不愿意杀,有什么理由不让宋江带兵打仗呢?很多读者认为,这是宋江在架空晁盖,殊不知,以晁盖混吃等死的态度,梁山还能存在多久?

那么,此时的宋江是不是把自己的招安愿望告诉了晁盖呢?一定告诉了,最迟也是在宋江从九天玄女庙历险之后,便把这个愿望告诉了晁天王。此说何以为证?

梁山两番劝降朝廷将官,晁盖均“大喜”

宋江强化招安愿望,是在还道村遇见九天玄女之后,招安由个人愿望,陡然上升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层面,再也不是劝说武松时,仅是为了个人杀敌立功,而是一个需要团队完成的目标。既然需要团队完成,那就必须向梁山好汉传递这一信息,取得一致性的意见。

书中说,宋江做临时寨主时,是“尽皆欢喜,拱听号令”。没有此前的沟通,没有亮明自己的观点,梁山能如此高度一致的拥戴宋江做寨主吗?所以,从九天玄女庙回山后,宋江一定是向晁盖说出了招安愿望,并且,得到了晁盖的积极拥护和支持。

宋江打完祝家庄,接下来就是攻打高唐州。因为在高唐州杀了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廉,便引来了呼延灼的征讨。宋江沉着应战,一仗下来,一丈青扈三娘便生擒了天目将彭玘。

彭玘被捉后,宋江立即劝降成功,并把他交给了晁天王。后来,轰天雷凌振被擒,宋江又把他送到了梁山大寨。凌振到了山寨,见到了彭玘。于是,彭玘给凌振下说辞劝降:

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在此,只得从命。

彭玘的说辞,一定是晁盖教他的,否则,天目将说不出这样的话。因为,宋江在劝降彭玘时,根本就没有十分明确的提到招安。当时,宋江是这样讲的:某等众人,无处容身,暂占水泊,权时避难。

在晁盖身边,彭玘接受了再教育,了解到晁天王的招安愿望,才对凌振说了这番话。

在彭玘的劝说下,凌振答应入伙。晁盖一听,便下了这样一道命令:“且教做筵席庆贺。”

晁盖倘若不知道宋江要招安,怎么以此教导彭玘呢?晁盖若反对招安,又如何为凌振的入伙如此兴奋呢?

徐宁被骗上山后,晁盖、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等人齐来劝降,宋江把盏陪话, 执杯向前陪告道:

见今宋江 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宋江把盏劝降已毕,林冲也与徐宁敬酒,劝说旧时同僚入伙。书中还特别写到:“晁盖,吴用,公孙胜都来与徐宁陪话,安排筵席作庆。”

施耐庵写明了,晁盖就是支持宋江招安。因而,所谓晁盖派、宋江派;晁盖反对招安,阻止宋江继任寨主之说,根本就是脱离文本的无稽之谈。那么,晁盖为何要支持宋江招安呢?除了找出路而外,施耐庵还有什么寓意吗?

晁宋本是一体,支持宋江就是支持晁盖自己

上文讲到,梁山根本就不存在这派那派的,也根本就不存在晁盖宋江之争。宋江要招安,晁盖心领神会,必定全力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晁盖是东溪村保正,宋江则是郓城县押司,这两人的关系非常铁,而且非常隐秘。吴用是晁盖最依托之人,凡事都与学究先生商议计较,唯独宋江这个心腹兄弟,晁盖没对吴用提起过。这是为什么呢?

书中交代,晁盖绰号托塔天王,但他手中没有宝塔。分明,这个“托塔天王”有水分。其实,施耐庵这是在说,晁盖这个托塔天王原本就是佛门中的毗沙门天王,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在中国,就是北方多闻天王。

宋江则是道家紫府下界的“妖魔”,领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位居天魁星,也是天王级别的人物。晁盖与宋江,实则一佛一道,寄托着施耐庵“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

《水浒传》仅是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线索,演绎一段北宋兴亡史,寄托施耐庵的家国情怀和宗教思想。因而,在“晁宋一体”这个主题下,还为这两任梁山寨主定制了如下符码:

刘唐不知从哪里打探到生辰纲的消息,便来找晁盖报信。但是,到了东溪村边的山上,却躺在灵官殿中呼呼大睡了。这回书的回目说,刘唐是“醉卧灵官殿”。但是,正文当中,刘唐醉了吗?根本就没有醉。施耐庵这么写,就是要推出“灵官”这个道家最高护法。其结果就是,佛门、道家两大护法齐心协力劫取了生辰纲。因为生辰纲大案,才正式吹响了道家“妖魔”梁山大聚义的集结号。

宋江是道家天魁星,但是,家中却供奉着三世佛,供床之下,就是宋江的遇难藏身之所。道家受到佛家保护,这是施耐庵宗教思想的真实体现,追求佛道合一,反对宋徽宗“崇道抑佛”。

晁盖曾头市中箭,然后被投毒身亡,文本故事隐含的是宋江谋杀了他。而文本中又隐含了晁天王“成佛”的信息。

天王生平头一次带兵打仗,便中了法华寺和尚之计,被来历不明的飞箭所伤。为何一定就是寺院的和尚来引诱晁盖呢?正是因为晁盖乃“托塔天王”。此时,道家“妖魔”即将集结完毕,佛门护法也该退出水泊了。所以,晁盖死后,便知道了梁山好汉的来历,这可是《水浒传》文本中的最高机密,连天魁星、天机星这两个同观天书之人都不知道的机密。

托塔天王梦里显圣时,就指引宋江找南方地灵星救命。地灵星是谁?宋江不知,吴用也不知,还是张顺猜出来的。所以,此时的晁盖真的做了天王,成为继张天师、智真长老、九天玄女、罗真人之后,又一个知道梁山好汉上应天星的方外高人。

如此的晁盖,是宋江赶出一百零八人大名单的吗?所以,晁盖在搭救宋江时,说了一番与宋江报信时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兄弟不知,我与你心腹弟兄,我今特来救你。如今背上之事发了,只除江南地灵星可免无事,兄弟曾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今不快走时,更待甚么?倘有疏失,如之奈何!休怨我不来救你。

这是贯华堂本《水浒传》的原文,列位看官若有兴趣,不妨参看“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及时雨私放晁天王”这回书,看看当时宋江是怎么对晁盖讲的。

晁宋本是一体,难道晁盖不知道宋江要招安?宋江不言,晁盖也知道。宋江肯定不会隐瞒,晁盖便当然知道宋江的招安主张。因而,晁盖积极支持宋江招安,从来就没有反对。梁山之上万众一心,绝无山头派系,更无晁宋之争。


绿野萍踪01


这个问题问得好,晁盖是怎么知道宋江要招安呢?

其实,晁盖是怎么知道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晁盖到底是支持招安还是反对招安?

不妨从晁盖上梁山的起因说起,不过是为了十万贯的生辰纲,就铤而走险,为了逃避朝廷的缉拿,不得已才上的梁山。他抢生辰纲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天下的苍生百姓,而是为了图个“下半世的快活”

很多网友都提到,晁盖当寨主的时候,不敢与朝廷正面的交锋,这也难怪,以他的能力,连曾头市都搞不定,还能指望他和朝廷作对吗?

不能因为晁盖死的早,没有参与招安,就认定晁盖反对招安,也不能根据晁盖临死前没有把寨主位子传给宋江,就认定晁盖是因为反对招安才那样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有脑子的人都清楚,梁山无论谁当寨主,最终都得是宋江说了算。

如果说,晁盖早就知道宋江要招安,而他又反对,以他的性格和地位,都可以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不会闷在心里不说,偏要在临死前设一个局,这根本不符合晁盖的性格。

有点跑题了,一家之言欢迎不同意见。


柳生飘雪


晁盖是如何上梁山的,晁盖心里最清楚。

当时,他截取了生辰纲,没想到事发了,济州府的何观察要抓他,幸好作为押司的宋江担着天大的风险,走露风声给他了,他由此才上的梁山。可见宋江的为人,总是愿意干讨好人的事情,总是坐在这只船上,为另外一只船使劲。

后来,宋江也上梁山了,但宋江的表现不像是其他好汉,宋江做事总是留有余地的。

宋江为了架空晁盖,干了许多阴谋诡计的事情,把有影响力的好汉都拉拢过去了,晁盖因此感到了孤单。

事出反常必有妖。宋江假若和其他好汉一样,只追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就是没有安其他的心思;假若宋江看到好汉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反倒忧心忡忡的,必然是想要给好汉们找另一条出路,而这条出路和晁盖的路线是不相符的。

晁盖虽是武夫,却已是个心想细腻的人。别看宋江伪装的很好,但晁盖对宋江另起炉灶的做法是有感觉的,知道自己死后,宋江定然会走另一条路,即投靠朝廷。所以,晁盖就不给宋江交办,要把班交给杀死史文恭为自己报仇的那个好汉。

其实,这是个托词而已。

在梁山上,能杀了史文恭的也就是林冲而已。晁盖的第一把交椅就是林冲火并了王伦后扶上去的。况且,林冲和高俅水火不容,斗争精神强,所以,把权力交给林冲,应该是晁盖的真实愿望。

试想,假如仅仅是为了报史文恭射死自己的仇,只要是梁山好汉杀了史文恭就行,何必要管是哪个人?何必非要把为传给那个人?总之还是晁天王看不上宋江,故有此举。

以我之见,晁盖之所以知道宋江会招安,是通过长期观察得出来的结论,这个不是言语所能说清楚的。


陇之语


晁盖生前并不知道宋江招安的想法,因为宋江压根就没提过。

至于晁盖的遗言,个人认为不是那么复杂。晁盖其实是个简单的人,粗犷、豪爽、直肠子。他不会弯弯绕。所以他的想法很简单:谁能为我报仇雪恨,谁就是我的恩人,也就是山寨的恩人,自然就由他做山寨之主。

还有关于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可能大家都忽视了一点。宋江刚上山的时候晁盖是有意让位的(晁盖不是王伦,喜欢假惺惺。他是个直言直语的人,不会演戏,我相信他是真心实意想让位宋江的)。晁盖的理由是:当初我等七人劫了生辰纲,要不是贤弟报信,我等岂有今日?(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繁荣都是拜你所赐)而宋江推辞了,宋江的理由是:山寨之主本来就是天王您,天王您还不避刀斧亲自下山来江州搭救小弟,若非天王我早就没了性命。再说论年纪天王也比我大,我要做了山寨之主岂不是乱了辈分,让宋江惭愧。。

还有,楼上,请问晁盖死的时候认识卢俊义么。。。? 还有,在卢俊义抓到史文恭后,宋江是想推卢俊义做山寨之主,可是众兄弟不服。张清、董平这几个是怎么归顺的梁山?就是二人抓阄打东昌府和东平府,谁先打下谁做老大。宋江节节胜利,卢俊义则困难重重。自然宋江做了老大。

不过这一战也看出了宋江有心计,而卢俊义是个愣头青。宋江先派史进做内应,失败。又派顾大嫂做内应。董平本身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并且和程太守有仇。宋江也利用了这一点,攻破了东平府。卢俊义呢?只知道两军对阵。遇到会飞石打人的张清自然败下阵来。最后,还是宋江用计捉了张清。两人之间的对比就一下子出来了。


眼镜微剧场


水浒传》是为了反映宋朝当时奸臣当道的一个社会背景,作者通过虚构的一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当时是封建社会,宋江要选择归顺朝廷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古时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梁山几十万人背着一个贼寇的名义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宋江和其他人不同,他是个读书人,受孔孟思想影响较大,君权神授的思想早已深入他的骨髓,若能在招安后为自己的兄弟和自己求得一官半职报效朝廷、为黎明百姓做点实事是他所期望的,只是当时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无能,所以才导致他们最终被奸臣害死。他和岳飞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愚忠,不懂变通



懒神影视一号


我是SOHO,其实这个问题影视里都已经演过了,宋江给晁盖说过,虽然没有直接意思,但是也能明白,晁盖一直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仁义的大哥,可与宋江一对比,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就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反对晁盖,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后边的诏安。若果知道也无济于事,那就不好办了。咱们分析一下,晁盖和宋江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呢?显然是宋江有理,晁盖过于严厉。江湖好汉要是没犯点罪,谁会上梁山?要是因为偷鸡放火打架就要杀了他们,传出去,谁还敢上梁山?如果山寨规模太小,就办不成大事,朝廷一旦派重兵征讨,难以应对。后面梁山取得的胜利,前提就是走了宋江的路线,广开门路,只要想来梁山聚义的,一概欢迎,这样才聚焦了108将加十万兵马。

这件事让上山晚的好汉,心里都有些紧张,怕晁盖翻他们的旧账,杀他们,所以大多数新人上山,都是冲着投奔宋江来的,知道宋江招揽新人,不算旧账。晁盖和宋江谁能把握不准身先士卒的分寸。晁盖初上梁山后,被林冲扶上寨主之位,一次遇到一单业务,晁盖派人下山拿下,当时11个头领,下去了7位,剩下晁盖、吴用、公孙胜和林冲,在聚义厅喝酒,一直喝到天亮。分战利品时,先拿出一半留作公用,另一半再分成两小份,一小份平分给11个头领,另一小份分给小喽啰们。4位排名靠前的一点活不干,但分东西时和干活的分同样多,这样做法,必然会引起7位头领的不满,智取生辰纲时,晁盖可不是这样的,那时他可是与兄弟们一起战斗。

宋江上梁山后,打破了这种做法。宋江是二把手,每一次梁山有任务,宋江都是带头下山,和兄弟们同甘共苦,有了好处,先想到有需求的兄弟,把花荣的妹妹许配给秦明,把扈三娘嫁给王英。在分配战利品时,宋江一向主张按功劳大小,不是平均分。这使得宋江在带兵打仗时,头领们积极性非常高。

能否从谏如流。晁盖还有另一个极端,像个愣头青,冲在最前面,稳不住军心。打曾头市时,他带兄弟出征,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他与宋江轮流出征,这是没毛病的,但他是主帅,要稳住军心,不能总往前冲,当先锋官。对手一激,晁盖就怒了,带头往前冲,使战斗陷入混战,这不利于梁山。对手三天不出战,晁盖就开始乱了阵脚。一个小小计策,林冲一眼就能识破,可晁盖就是不信林冲的忠言,一头扎进对方的埋伏圈。

宋江带兵总是认真做好调查,摸清对手的底细,从不胡乱进攻。遇到困难,总是认真倾听吴用的计策,打祝家庄时,打了三次,每次都总结经验教训,内外结合,探清虚实,分化对方的联盟,每一步都很有章法,吴用提出的妙计,宋江采纳了。以后几战,都是沿用这些策略。晁盖打曾头市时,一点也没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

林冲、吴用在晁盖去世后,很快推举宋江主持梁山大事,这是因为他们提出合理化建议时,晁盖不听,而宋江能虚心听。他们发现了晁盖和宋江二人的领导才能的差距实在太大。如何对待被捉的兵。晁盖对被捉上梁山的官兵,是持敌对态度的,在他们脸上刺上字,让他们干脏话、累活,在思想上歧视他们,在肉体上折磨他们。分金银时,更没有他们的份。这实际上把当时官府折磨犯人的办法照搬到梁山上来,这些被捉的官兵,他们也是百姓的孩子,他们又不是贪官污吏,用这种方法对待他们体现出晁盖思想的狭隘。

宋江对待官兵就是另一种风格,对将领,以礼相待,力求感化,为梁山所用,先后收服呼延灼、关胜、董平、张清等大将。对待普通士兵也很人性化,宋江在招安时,对全体士兵说过,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的梁山,是自己来的,还是被捉来的,都一视同仁,想继续当兵的,欢迎,想回家的,也不强留,梁山上有三五千人选择了回家,宋江送他们下山,发放安家费。

今日一悟:通过晁盖宋江四个层面的对比,就会发现,晁盖对新加入人员过于严厉,搞得新来的人不支持他;搞平均主义,搞得出力多的头领不满意他;不听忠言相劝,搞得吴用、林冲等心腹不再崇拜他;歧视被捉的官兵,搞得士兵层面害怕他。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晁盖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一遍了,这寨主还能当好吗?不是宋江架空他,是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掌控梁山局面的能力。很明显了。


SOHO影视


晁盖知道宋江招安,我想其实大部分的梁山有头脑的头领都知道这一点。

在宋江招募梁山好汉的前期,可能有些草莽英雄白目(不通文墨)上山。但是在后期的招募中,多数都是受雇于朝廷的官员官吏。这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肯定是要比草莽英雄好的文化水平要高,见识也广。宋江有意招募这些人上山主要原因是,加大做为自己投诚朝廷的政治筹码。(毕竟很多精英)

晁盖对于宋江的心思,那是一目了然的。所以众人推举宋江作为头把交椅时,晁盖也是赞同的,他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非常正确的,认为自己并没有宋江极具魅力的领导力(及时雨宋江)和凝聚收买人心的能力。

宋江这个人并不仅仅只是想做一个山大王。在多次起义和接收中,他都曾表过,现在是无奈之下才落草为寇,将来有机会就投诚做朝廷的栋梁。

所以晁盖知道宋江想要投诚的想法并不奇怪。







文青晓说


1.宋江未上山之前,他本身就是小吏,他心里有传统的君主思想,不会因为别的事情而动摇他的思想。对他来说光宗耀祖是最好的。2.在宋江上山之后,他一直就在势力划分,美为尊重,实际上就是想看有多少人支持他,在这晁盖看出自身的魅力跟宋江差的太多了。除了他带到山上的,几乎就没人跟他战一边。这明显就是朝廷文武分列之样。3. 在宋江对彭玘话语中可以得知,宋江一直在等招安,他不想跟朝廷作对,生怕在朝廷那里又有一笔黑帐,影响日后的仕途。





农民工彩笔


个人分析,晁盖生前并不知道宋江招安的想法,因为宋江压根就没提过。

至于晁盖的遗言,个人认为不是那么复杂。晁盖其实是个简单的人,粗犷、豪爽、直肠子。他不会弯弯绕。所以他的想法很简单:谁能为我报仇雪恨,谁就是我的恩人,也就是山寨的恩人,自然就由他做山寨之主。

还有关于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可能大家都忽视了一点。宋江刚上山的时候晁盖是有意让位的(晁盖不是王伦,喜欢假惺惺。他是个直言直语的人,不会演戏,我相信他是真心实意想让位宋江的)。晁盖的理由是:当初我等七人劫了生辰纲,要不是贤弟报信,我等岂有今日?(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繁荣都是拜你所赐)而宋江推辞了,宋江的理由是:山寨之主本来就是天王您,天王您还不避刀斧亲自下山来江州搭救小弟,若非天王我早就没了性命。再说论年纪天王也比我大,我要做了山寨之主岂不是乱了辈分,让宋江惭愧。。

还有,楼上,请问晁盖死的时候认识卢俊义么。。。? 还有,在卢俊义抓到史文恭后,宋江是想推卢俊义做山寨之主,可是众兄弟不服。张清、董平这几个是怎么归顺的梁山?就是二人抓阄打东昌府和东平府,谁先打下谁做老大。宋江节节胜利,卢俊义则困难重重。自然宋江做了老大。

不过这一战也看出了宋江有心计,而卢俊义是个愣头青。宋江先派史进做内应,失败。又派顾大嫂做内应。董平本身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并且和程太守有仇。宋江也利用了这一点,攻破了东平府。卢俊义呢?只知道两军对阵。遇到会飞石打人的张清自然败下阵来。最后,还是宋江用计捉了张清。两人之间的对比就一下子出来了。





传统银文化


晁盖生前其实并不知道宋江有招安的想法,因为宋江从来没提过招安这个想法。

关于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可能大家都忽视了一点。宋江刚上山的时候晁盖是有意让位的(晁盖不是王伦,喜欢假惺惺。他是个直言直语的人,不会演戏,我相信他是真心实意想让位宋江的)。晁盖的理由是:当初我等七人劫了生辰纲,要不是贤弟报信,我等岂有今日?(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繁荣都是拜你所赐)而宋江推辞了,宋江的理由是:山寨之主本来就是天王您,天王您还不避刀斧亲自下山来江州搭救小弟,若非天王我早就没了性命。再说论年纪天王也比我大,我要做了山寨之主岂不是乱了辈分,让宋江惭愧。。

呼延灼带领彭玘、韩滔攻打梁山泊,后来彭玘被扈三娘活捉,宋江亲自劝降,用的理由就是“以后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这说白了不就是以后要招安么?彭玘投降后,就被宋江送到梁山,与晁盖见面。

后来凌振被擒上山,彭玘亲自劝降。

彭玘劝道: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晁盖道:“且教做筵席庆贺。”——《水浒传》

彭玘如此说,说明晁盖是知道宋江招安态度的,他也同意了,不然彭玘不会说“晁、宋二头领专门招安”。此后一些好汉如徐宁上山,宋江也还是用以后会招安为由,晁盖也就在身边,并没有反对。最重要的是,以后宋江出兵打仗,招揽好汉,晁盖从没有给他使绊子,也没有扣下林冲、吴用等人。

宋江被救上山之后,李逵还说过要晁盖做大皇帝,宋江做小皇帝,结果被戴宗一顿狠骂,还说“两位哥哥不许你这样胡说”。

这些都说明,晁盖本质上不反对招安,甚至也同意招安。

从攻城拔寨方面来看

晁盖做了梁上寨主之后,有过好几次带兵打仗,但是每次都是必须的。比如攻打无为军,是为了杀黄文炳,给梁山的大恩人宋江出气,主要还是宋江执意要报仇,晁盖起初没想过;攻打青州,是受鲁智深之邀,为拯救孔明;攻打华州,是为了解救鲁智深和史进;即便是攻打曾头市,也是因为曾头市实在太猖狂,口口声声要活捉他和宋江,还要踏破梁山,填平水泊。

除此之外,晁盖并没有攻打其他州府城池,即便是打下了华州等地,也没有作为自己的地盘。

从这些来看,晁盖从来就没想过彻底反抗朝廷,他也不排斥招安。最好就是这么混着,朝廷注意不到自己,每天和兄弟们喝酒吃肉,偏安一方,快活一世。

他劫取生辰纲,也不过是为了夺不义之财,并没有想过造反,若非后来事件败露,他甚至根本不会上梁山。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晁盖都不反对招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