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微信和QQ这么努力,却没能走向全球?

手机用户77198499147


不光是微信、QQ,就连支付宝、微博这些App想要走向全球化都是有难度的。

微信在推出之后就曾尝试过全球化战略,但现在依旧是月活为7.62亿人次,是中国大陆地区最受欢迎的APP,海外用户占比极低。在13年,腾讯就曾足球巨星梅西为微信全球代言人,还让他出现在了一系列网络与电视广告中,在全球各地投放。但是,微信的努力好像并未获得回报,在海外的用户数量增长乏力,黏性不如Facebook、WhatsApp等应用,甚至在泰国,微信都已经落后于 Line 了。

总结微信失败的原因,大概有如下三点:

1、时机晚了一步

最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微信在 2012 年(甚至更晚)才开始进军国际市场,而此时许多其他的聊天应用已经早早站稳了脚跟。在当时微信在国际市场上推出的时候,大部分的市场中已经有主导的聊天应用了。当然不同地方情况各异。比如在印尼是黑莓的 Blackberry Messenger;在美国是 WhatsApp。但核心问题是一致的:大家朋友之间已经有了惯常使用的聊天应用,而它不是微信。

腾讯试图用代言费昂贵的明星来进行市场推广,但很明显,这个市场策略在聊天应用上没太大作用。从习惯上说也很好理解,聊天应用主要是社交需求,如果你的朋友们都使用的是同一款聊天应用,那你很可能也要用它;如果你的朋友们都不使用这款聊天应用,那即使梅西代言,你也不会买账。

2. 中国市场为先的策略

在中国,微信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自己家的另一款产品 QQ,如果说 QQ 是一个基于 PC 的即时通信工具,那么微信完全是为了移动化的时代而生的。而且,QQ用户还被腾讯引导到微信上,众所周知QQ的用户群数量在中国本土十分庞大,这种条件使得微信在起步初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微信也是凡事以中国市场为先。

而到了海外,微信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不能为人们提供任何明确的理由,吸引用户从其他正在使用的聊天应用中转到它身上。而且海外版微信的功能十分有限,在中国,用户在微信上能够做非常多的事情,比如订一个外卖和玩游戏。而美国版的WeChat依然无法订外卖,也无法使用它去叫一辆 Uber。四年时间过去了,相比中国版的微信,国际版的微信还是那么简陋。

3. 糟糕的本地化

微信能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非常了解中国市场。因为 QQ 积攒了 10 年的数据和信息,腾讯对于移动场景的使用习惯非常了解,他们比中国其他任何对手都更明白中国的用户需要一款怎样的聊天应用。于是他们慢慢地将它从一款社交 工具变成了一个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的移动化入口,以至于它几乎能覆盖中国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然而腾讯并没有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同样的水准。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国际版的微信并没有提供像中国版微信那么多的功能,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失误就是:他们没有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去调整他们的产品。微信内没有很多海外用户需要的表情贴图,甚至你可以在海外版微信搜到“春节”的相关表情,但你找不到有关巴西“狂欢节”相关的内容。所以,可以看出微信想要踏出去,却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和用户习惯相匹配的功能,糟糕的本地化体验让老外望而却步。

公平地说,考虑到中国市场的体量,你很难因此去责怪腾讯。他们正享受着 在中国获得的成功,同时也轻松地将其他的一些应用接入自己的 App 中。而如果他们想要为国际版微信添加同样的功能,这要求腾讯去与全世界数千个合作对象展开艰难的谈判和协商,其中需要付出非常艰难努力和昂贵的代价。但无论如何,腾讯很明显将中国放在了微信发展计划的首要位置。所以,微信在中国比在任何其他地区都要成功得多,这有任何奇怪的地方吗?毕竟相比中国,其他地区的微信就只是一个简单零部件拼起来的骨架。

但我们还是要看到,上面提到的这三点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扩张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犯下的错误。而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如果你想要走出家门,请像你对待国内市场那样严肃地对待国际市场;除非你不想获得一个好的结局,否则不要在本地化方面做半吊子的事。


媒体训练营


我觉得qq和微信走向全球的可能性很小,起码未来五年没有可能。

1.在国外,互联网较为发达的地区,早已有多款社交软件占领市场,比如whatsapp facebook skype line 等等,社交软件的使用是跟身边的朋友圈绑定的,因此不大可能更换。

2.微信和qq的功能确实相当全面,但是,这是适应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才产生这么多的功能,而且里面的功能都是跟中国的线下打通了的。

3.第三点,也是最根本的,对中国人来说,微信和qq不仅仅是社交工具,也是生活工具,衣食住行都会用到。外国人的观念中,社交软件就是社交而已,其他方面都已经很完善很成熟了(主要指欧美)。

4.中国人喜欢热闹,所以综合功能多;外国人喜欢简洁明了,多了容易乱。而且欧美发达地区,每个行业都有非常顶级的公司服务,不大可能出现中国这样的大包大揽的巨型互联网企业。

以上几个问题的核心是先入为主和文化差异。这几个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我判断未来五年走向全球可能性几乎没有。

但也不是没有机会。最近几年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国际上影响力非常明显,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强大了,文化方面更多的被外国人接受了。所以十年后微信qq有可能走向全球,不过那时候微信和qq是否还存在,也不好说😜

以上几点为个人见解,纯手打,大家可以留言交流。


海边的网络人


老外吐槽微信海外版:与国际趋势脱轨,不考虑外国人习惯。


大概一个月前,我正在纽约拜访一位对技术很在行的朋友。作为一个地道的“尝鲜者”,从照明到空调乃至于洗碗机,他的整个家都是用Amazon Echo语音控制的。对于消费级技术,几乎每一个趋势他都有深刻的见解,而他的工作是专门给一家快速成长的技术初创企业优化用户体验。

几年前在北京见面后,我们就一直保持朋友关系,当时他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中文。此后他回到了美国,我们主要是靠微信保持联络,可如果由他选的话,我们也许会用不同的聊天应用。

他向我解释说:“App设计工作做得越多,微信就越让我感到不爽,因为我总会留意到越来越多的瑕疵。尤其考虑到它的用户数之多,他们真的应该提供比现在更好的用户体验。”

的确,他不是唯一一个使用微信有麻烦的人,并且有情况表明,这款App未能吸引那些不跟中国人经常沟通的外国人。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中国的人来说,使用微信已经很自然了,往往注意不到其中的一些瑕疵,就像鱼意识不到自己在水中游泳一样。以下列举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也许可以为微信在中国市场以外举步维艰提供一些洞察:

本地存储

微信的所有消息都是存储在设备本地的。这意味着,当你购买新手机或者在新设备登录微信时,你以前的消息必须手动转移过去,而不是可以通过云端全部访问到。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相关的烦恼,而如果你的手机丢了或者被盗的话,所有数据都会丢失,这就很危险了。微信声称这是出于隐私的考虑,但这又让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安全、隐私以及透明度

跟很多其他的聊天应用不一样,微信并不提供端到端加密(e2ee)相反,他们采用的是加密传输,也就是说用户与微信服务器之间的消息是加密的。使用e2ee加密的时候,消息从离开发送方设备那一刻起到抵达接收方设备时都是乱码,只有接收方的设备拥有解密消息的数字“密钥”。对于像微信这样不使用e2ee的聊天应用来说,第二个“密钥”是放在公司服务器上面的,这样他们就能解密使用其平台的消息。虽说甚至e2ee也不是100%的无法破解,但不用的话就会多一个隐患点,可能令消息的安全性受损。密钥越多,别人攻击的手段就越多。

在 Amnesty 发布的2016用户隐私保护榜单中,微信的排名可以说是非常不好了:

多设备的不便

对大多数人来说,用计算机键盘敲字比用手机输入方便得多,所以如果有的选的话,我们很多都愿意用PC端微信。然而,跟很多其他聊天应用不一样的是,微信并没有为此提供很好的便利。登录桌面版微信时,你需要扫描计算机屏幕的二维码来访问自己的账号,也就是至少要得到手机的授权。这一点相当麻烦。此外,如果你想从桌面版微信拷贝粘贴东西到手机微信,你会遇到字符数限制。

本地化

特定功能出了中国之后就缺乏支持,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微信界面的大部分地方,他们似乎干脆直接无视外国人的需求,这就不太对了。更糟的是,当他们试图在这方面做一点改进,比如支持国际信用卡时,他们添加的界面元素完全是不合适的:

尽管很多中国人户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公众号以便发布内容给订阅的粉丝,但这要求要有一个中国的身份证号,因此非中国公民是无法注册个人公众号的。外企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资料开设企业公众号,但即便是这种情况,也不是所有的账号都一视同仁。中国的公众号可以提供给中国和非中国用户看,但外国公众号却只能给非中国用户看,所以绝大部分的微信用户都是看不到的。

除此以外,支持微信的生态体系只是在中国境内生效,所以大部分在海外都没法用。中国以外的零售商没几家是接受微信支付的,而像摩拜单车、Ofo、大众点评这样跟微信无缝连接的App在海外还没有很强的存在感。在中国以外使用微信,就像是把一条鲨鱼丢进丛林:根本就没有它可以生存的环境。


推送通知

微信似乎只在App打开的时候给新消息提供推送通知,这不像Facebook messenger这样的app,只要你收到消息就会提醒,而不管app是否打开。

这意味着如果你好几天不打开微信或者手机重启的话,推送通知就不能可靠发出。对于在中国的那些经常查看微信的人来说,这算不上大问题。然而,对于那些把微信当作第二或者第三选择的人(比如大多数外国微信用户)来说,这可能会意味着有好几天都没意识到自己收到了消息。这一点在很多手机上是可以通过调整通知设置来改变的,但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意识到或者想到做的事情。对用户友好的功能是不会这样的。

缺乏“关注”与“朋友”之别的选项

针对喜欢利用社交媒体来接触自己并不认识的粉丝的知名人物或者公众人物,Facebook和LinkedIn提供了“liking(点赞)”与“following(关注)”之别,以及“friending(加好友)”与“connecting(建立联系)”之别。微信不提供这个,但有些人喜欢关注自己不认识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要么得获得对方同意才能加对方微信,要么就得用微博这个用户数和使用频率更低的平台。

5000朋友数限制

对于那些喜欢把微信当作更公共的平台使用的人来说,其好友人数规模被限制在5000以内,这妨碍了个人账号的覆盖率。其实,微信可以推出收费增加人数上限的方案,可以顺便赚一笔钱,但不知为啥他们并不提供这一选项。

缺乏嵌入式视频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Facebook和Twitter已经支持把视频嵌入到新闻流里面,这可以让用户滚动的时候观看视频而不用点击连接去独立网站上看。这已经成为目前国外媒体机构朝着视频方向转型的催化剂。但目前为止,海外的这种转变速度似乎尚未在中国出现,这有可能是因为微信并不允许视频轻易地嵌入进去并在“朋友圈”分享。

结语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在中国,微信功能之广泛绝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款App已经在短短几年内变革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作为在中国生活的一份子,我在手机上使用微信的频率比其他应用都高。然而,审视他们海外扩张遭遇的问题,可以聚焦到包括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进行全球化时面临的大趋势:首先,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存在很大差别;其次,对于在大众生活中扮演如此亲密角色的App来说,全球市场对它有着不同的文化期待。


36氪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熟虑。

之前马化腾说过一句话:微信是腾讯走向世界的唯一机会。目前看来,这个机会似乎还不太成熟,或者失败了!



微信在中国发展很迅猛,远远超过当年的QQ。而且它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微信在中国运行的很完美,不过是大数据流量、日活跃用户、还是用户数都远远超过其他同类社交产品。

微信目前在国内的用户超过6亿,在海外大概有1亿的用户。而且微信在海外已经砸了很多钱,至少已经砸了2亿美金,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造成微信在海外的不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一、文化环境上

中国是汉语国家,而英语是世界上作用最广泛的语言。有一种先天文化的隔阂!

二、思维方式上

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不太一样。他们不喜欢太过于完美的作品。中国的社交软件太过于含蓄完美!同时外国人注重隐私,比如微信上的 附近的人,在外国人看来就是侵犯隐私的做法。

三、国际关系上

这个就牵扯到政治了。为什么小米在印度受限制?就是印度人都使用小米手机的话,这么多用户隐私都会被中国知道,威胁到印度的国家安全,所以华为进不了美国,同样facebook,google等也进入不了中国!

四、竞争对手上

社交领悟竞争对手太强大了。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等。美国的whatsapp用户过10亿,用户是世界范围;日本的line用户两三亿,主要在东亚、东南亚;还有韩国的kakaotalk,基本全部韩国人在用;还有社交巨头Facebook的FacebookMessager。所以,微信在海外对手如林,很难突破。

微信这款产品无疑是翘楚。即使出了国门仍然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全球化的大潮下,可能一时难以被外国人接受。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麦吹风


一家玩偷奸耍滑的企业如何走向全球?以前的QQ搞得好好的,后来又冒出个微信。微信只是一个超级简化版的QQ,功能比QQ差太多,但腾讯还是在极力推广,为啥?随着使用QQ的人越来越多,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需要消耗大量的服务器空间,这是一个不小的成本压力,于是乎微信诞生了,把自家服务器的空间(成本)压力成功的转化到每个微信用户终端设备上,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使用微信的用户手机里会出现大量垃圾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删除了微信垃圾的用户再也无法查询历史记录,除了文字内容(这个消耗空间最少的内容还保存在服务器上),所有的语音、图片、视频等一并被删除掉,再也无法恢复,因为这些需要消耗大量空间的语音、图片和视频是存放在用户手机里的。而QQ所有的记录存放在服务器上,用户可以随时查询历史记录,所以使用QQ时手机的垃圾极少,其他的功能就更不用对比了。总之,微信就是腾讯公司为了减轻自己成本负担而开发的一个偷奸耍滑的产品,如此行为,请问如何走向全球?!


我行我素1301437


微信在功能上跟主导美国市场的通讯应用WhatsApp很像。WhatsApp同样允许用户之间免费收发短消息、图片和语音信息。不过,跟WhatsApp相比,善于微创新的腾讯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给微信增加了很多新功能,比如加强图片等内容生产和好友关系的“朋友圈”。在很多人眼里,微信的这类新功能已经超越了美国的WhatsApp,以及它在亚洲的竞争者,比如韩国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

而腾讯这次在将微信推向国际市场的尝试中,也算卯足了力气。目前,微信支持包括俄语、印尼语,葡萄牙语,泰语在内的八种语言,并计划进一步扩展到其他语言。另外,在今年的四月份,腾讯为了微信的欧美化,专门将其4.0英文版更名为Wechat,并专门为国外用户定制了新功能(去年12月发布的3.5版本新增分享QR Code到Facebook功能,同时支持海外100多个地区手机短信注册微信帐号。当时,微信的国际化信号已经很明显)。

尽 管先前中国的产品通常都是针对本土市场,但是现在,诸如苹果的应用商店和Google Play却使得开发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全世界的用户。先前,海豚浏览器就是先在谷歌电子市场Android Market上的架,随后又在2011年被CNET评为第二大最受欢迎Android应用,仅次于谷歌地图。或许,这些平台的开放性能为微信进入国际市场 提供渠道。

另外,根据位于北京的移动分析公司App Annie的数据,基于2012年三个季度的下载数据,微信在东南亚地区发展最快,不过在东欧和中东地区同样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年,微信最有前景的市场就包括越南、土耳其、泰国、印度以及印尼,而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也紧随其后。

尽管目前诸如WhatApp、Skype、Facebook Messenger这样的应用还在主宰美国的移动短消息市场,微信在美国的认知度依然相对较低,但分析师同样指出,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微信在美国的新增注册用户达到了10万。

一名来自哈尔滨华人学生就这样说道:“我所有在北卡莱罗纳的中国朋友都在用它,不管是用于收发群组消息还是组织活动。”“我出于好奇下载了WhatsApp,但是它没有微信方便。”

或许,从华人做起,依靠华人效应进一步渗透欧美市场,正是微信的一步棋。不过,正如Box CEO指出的,一家公司最终的成功在于,他们能否始终定义未来市场,并将自己置于未来市场的核心。对微信来说,这就意味它必须紧跟每一次变革,赶上每一个新品发布的浪潮,获得竞争中的主导权。


董一成1


按照全球即时通讯和社交应用分布图,可以发现微信覆盖范围集中在国内地区,在欧洲、美洲、非洲等互联网社交市场难以和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Messenger相提并论。

  进一步来说,相对于微信,WhatsApp、Messenger各自的用户规模都超过了10亿。同时,今年年初的时候,来自咨询公司Appannie出具的数据。对于欧美地区的十多个国家的互联网社交应用排名,微信难以进入前三名。而对于互联网社交应用,不在前三名,几乎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比如就国内而言,微信和QQ之外,其他即时通讯和社交应用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

 由此,为什么微信在国内无人能敌,在海外却不能复制成功呢?对此,原因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就全球互联网社交市场,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Messenger具有先发优势。特别是和微信类似的WhatsApp,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而微信在2011年上线后,并没有立即着手进军海外。而这,无疑是错过了布局海外互联网社交市场的良机。

第二,除了没有海外先发优势时,腾讯在海外能够给予微信的资源支持,远远没有Facebook给予WhatsApp、Messenger的多。毕竟在市值上和用户量上,Facebook要领先于腾讯集团。

第三,文化上差异,也是微信在海外市场难以复制国内成功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微信上非常风靡的发红包功能,就很难被美国等地区的人群接受。至于微信公众号,尽管国内比较流行,但是在国外却没有多大的反应。

  最后,总的来说,因为文化、用户习惯上的不同,微信在海外互联网社交市场难以取得国内的成功。换而言之,微信更适合东方人的思维和习惯。不过,对于腾讯和马化腾来说,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如果想进一步扩大腾讯的用户和市场,还是要全力推进微信的国际化。


大头鱼乐


微信目前在全球10亿日活,在海外大概有7000万的用户。QQ日活有5亿,海外用户不足3000万。更悲催的是海外用户大多是华人或者中国留学生群体,以及希望做中国人生意的商家,而不是真正用于社交的外国人。

1、海外国家阴谋论

中国的科技以及经济发展太快了,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很多国家队中国又浓浓的敌意,而无论是QQ还是微信都涉及到用户的隐私,所以诸如美国等国家纷纷以隐私危害为由对微信进行舆论打击,就连香港也是这样哦。比如微信上的 附近的人,在外国人看来就是侵犯隐私的做法。


微信在 2012 年才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但这时候海外市场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工具,比如Facebook,instagram ,line等,如果你的朋友们都不使用这款聊天应用,那很多人是不会转移到新应用的。

美国的whatsapp用户过10亿,日本的line用户两三亿,主要在东亚、东南亚;还有韩国的kakaotalk,基本全部韩国人在用;还有社交巨头Facebook的FacebookMessager。所以,微信在海外对手如林,很难突破。


3、中国烙印太重,太中国化


微信是为了移动化的时代而生的。同时,腾讯迅速地把它从一个简单的消息应用变成了一个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的移动平台,而且功能非常多的符合中国人需求,但是老美的需求和行为习惯与我们差异巨大的。

4、很差的本地化

微信是中国市场的产物,然而腾讯并没有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同样的水准,国际版的微信并没有提供像中国版微信那么多的功能,也没有契合本地化的产品改造。



毛琳Michael


曾经杂志《The Economist》中国专栏有两篇文章专门研究了微博和微信这两款产品,一篇是关于中国互联网用户正在从微博平台转向微信(The internet: From Weibo to WeChat),另一篇就是探讨微信的盈利模式和国际化问题(Making money from WeChat: Nice little earner)。

就文章来说,微信的成功有QQ不少的功劳,而QQ的用户群基本都是中国人,所以微信在海外的推广少了这一基础会困难很多。目前微信在东南亚、俄罗斯和印度已经有了一定的用户。日韩市场有本土的替代产品(美国市场有WhatsApp如此强大的产品应该能也归到这一类)。而对于我们觊觎的欧美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最后一句点出的,用户心理。

不过,就欧洲的用户习惯和通讯服务来说。欧洲,有很多手机套餐里短信是可以无限发的,部分套餐电话也是可以无限打的,而且并不贵(最便宜的无限套餐一个月20欧),所以从经济角度出发私人聊天没什么必要通过网络。再说群聊,这种事我是没怎么见过,一起做项目的时候要么建个fb群,要么拉个google群组,或者直接邮件群发,有事说事,需要所有人的时候直接安排个meeting或者skype会面,在非工作时间大家一起聊得热火朝天像茶馆一样还真没有过。至于分享状态晒照片这事,妥妥的fb,还要别的平台干嘛,像咱这样同时管理人人、微博、微信几个圈子多累啊。

同时,腾讯显然也对欧美市场感到不安,于是先从亚洲国家下手。2012年,即微信正式推出一年后,其英文名由weixin改为wechat,以适应在国外的推广。

微信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营销很成功,一是因为它们与中国国内情况较类似,原本没有主导性的移动终端IM app,所以容易迅速提高占有率;二来作为发展中市场,market size可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与网络,成长机会也较大。

在香港,微信则有着狂轰滥炸的营销。港铁上有它的广告,路边有它的营销员。有个八所大学联校的市场营销的案例比赛也是由微信赞助,主题就是帮微信营销,参与者必须下载微信并且进行当街推销。在校庆院庆场合也可以看到微信的营销员。还有建微信群送pizza的项目。效果不是完全没有,不少本地人都注册了微信,但大多只是“僵尸用户”,whatsapp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台湾方面微信请了杨丞琳代言,但台湾同学还是在用line。

稍迟于亚洲市场微信进军南美,请梅西代言,成绩不俗。

所以总体来说,微信选择的国家是先发展中市场,再成熟市场;先亚洲再向外扩展。而进入市场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砸钱做广告,用各种方式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体验它、使用它。从结果上看也确实是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拓展市场。

在产品设计上,英文版和中文版其实基本一样,只是少了些打灰机之类的游戏。而摇一摇、附近的人这些多样化的好友添加方式和朋友圈的SNS功能算是unique selling point,是与其它即时通讯软件differentiate之处。

读报馆


像微信这样的产品更多的利用的Network Effect,这个对社交类的产品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当你周围的朋友都在用一个社交产品的时候,你才更容易使用这个产品。在WhatsApp,Line,Messager已经积累了很多原始用户的事实上,这样微信很难再去抢占这些App的市场。

想想最开始大家为什么会用微信,相信也是因为微信很好的让用户可以把自己QQ上的朋友添加到微信上,这样QQ很好的累积了原始用户。不能否认微信功能比国外社交App多,用户体验也更好,但是在原始用户积累上,已经落后在他们后面。

但是微信在国外并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所以周围在用微信的同事基本上是因为有中国同事在使用,然后被强烈要求试试,他们下来用用。

如果没有原始用户的积累,那微信可以从功能性强大来吸引原始用户吧?但是这样需要微信在国际上的地推能力,微信支付确实很方便,但是这是在有这么多商家同意接受微信支付的基础上。

还有就是语言问题,虽然微信有英文版,但是它其他的功能都非常限制在中文上,这样对外国用户不能体会到我们使用微信时的便捷。

最后我觉得国外对社交还是与中国人不同,面对面交流似乎已经开始回暖,WhatsApp等等只是联系用的工具。这个也可以从Facebook的用户活跃度下降可以感知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