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出嫁那天,攝影師讓母親在車窗外對我揮手。

那一刻,她哭了,我也沒忍住掉了淚。

我覺得攝影師很殘忍,為了完成工作故意強調這分別時刻;同時又很感激,是她幫我們記錄下了這珍貴的時刻。

後來,我每次從家裡離開的時候,母親都會站在門口目送,直到我們消失在她的視線裡。

有一次,跟她電話閒聊。她說:以前每次帶你去姥姥家,姥姥都會在門口目送。一定要看不見我們的身影,才往回走。

匆忙掛掉電話,我的淚就往下淌。

分別,是讓人難過的!

從小就不喜歡分別,過年親戚朋友們離開的時候總會覺得落寞。

我常想,大家為什麼就不能一直在一起呢?這樣就可以不用分別了啊!

後來我才明白,幸福的時刻之所以讓人感到幸福,正是因為它的珍貴。

如果大家天天聚到一起估計該覺得厭煩了吧,畢竟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經營我們的情感,也只是彼此若干重要事情中的一項。

恰巧,前些天讀到龍應臺的《目送》。她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即使難過也不必追,因為彼此已經走上了不同的路。

我們能做的,就是享受和珍惜分別之前的每一刻。

《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1與父母的送別

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上最大的牽絆。

印象裡,父親是個健碩帥氣的年輕男子,母親是個優雅漂亮的小姑娘。

忘了從何時起,他們漸漸變了。父親的背漸漸佝僂了,母親的眼角也漸漸有了細紋。

在我們的世界裡,他們不再是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開始成了脆弱的,需要我們保護的孩子。

他們迎來了我們,而我們卻要送他們離開。

父親

龍應臺八十多歲的父親依然喜歡自己開車出門,而且隔三差五地出一次小車禍。

大家都很擔心,決定讓作為女兒的龍應臺強行把車鑰匙要過來。父親乖乖地交了鑰匙後不久,就生病了。

做醫生的弟弟說:是大家不讓開車之後,他才極速衰老的。

龍應臺想起,有一次父親用自己的小貨車送她去大學上班。

到了離學校不遠的地方就把她放下車,說:“爸爸對不起你,這不是大學教授該坐的車。”然後開車走了。

在那個時候,龍應臺就覺得,父親的步履有些蹣跚,髮梢有些斑白。

這次病後不久,父親走了,走的很安詳。龍應臺看著下葬時放的鞭炮,覺得像是在辦喜事,可是大家的眼淚止也止不住地往下淌。

母親

龍應臺父親的葬禮上,她的母親衰弱到只能勉強站著。

有一天,龍應臺聽瑪利亞說,母親在拿刀砍牙。她吃了一驚,立馬請假趕了回來。

回來後發現,母親是在用指甲刀挫假牙。瑪利亞的中文不太好。

龍應臺輕聲詢問母親原因,她說假牙不舒服。龍應臺依然輕聲細語,像對孩子在說話:“假牙不舒服的話,帶你去看醫生,但是不能自己在家挫。”母親乖乖地同意了。

母親漸漸老了,她時常不認得自己的女兒龍應臺。也時常忘記以前的事情和剛剛做了的事。

但她有一次清醒的時候,卻記得把自己攢了一輩子的一包金銀首飾交給女兒。

父親和母親的愛,是一把大傘,保護我們安全長大。

我們長大了,他們也老了,反而需要我們的照顧。所以,請對他們耐心些。

《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2與子女的送別

有一天,醫生告訴我們,肚子裡有個新生命。

我們開心、雀躍,又有些焦慮、不安。見證一個生命的誕生,這將是多麼神奇的事情啊!可是要看護他健康長大並不容易。

是否我們剛誕生時,父母也是這般矛盾與欣喜?

很快,我們迎來了他的出生,皺巴巴的小臉要多醜有多醜,可是我們看著他,心都要化了。

我們從著急慌忙、不知所措到漸漸適應了父母的角色。我們總希望他再大一點,終於,他長大了,卻也不再需要我們了。

龍應臺記得兩個孩子小的時候,帶著他們要好的朋友,四個孩子一起等著吃她做的飯。

後來孩子們長大了,離開家裡,她只能看著兒子的背影,希望他哪怕回一次頭看一下自己。可是兒子頭也不回的走了,最後背影也漸漸消失了。

漸漸地,我們變成了那個目送的人。

我們在各種各樣的離別裡,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我們能做的,只是放手讓他去飛。

《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3與自己的送別

其實在目送父母子女與朋友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送別自己。這個送別的過程也可以叫做“成長”。

成長的目的,是為了學會獨立於天地之間。

朋友邀請龍應臺加入一個“樹海葬俱樂部”。俱樂部很隱秘,一個人去世了,才能再引入新成員。

人生中有些階段我們是抗拒的,比如衰老,比如死亡。

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是否超過了它原本的恐懼?

我們對這些必然發生的事情釋然,並且做些準備才是最好的應對措施。

所以,請珍惜人生中的所有環節。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優雅。

4結語

人生是孤獨的,沒有人能陪我們從起點走到終點。所以我們不斷開始,又不斷告別;不斷銘記卻又不斷忘卻。

那麼我們該為此悲傷嗎?

記得作家張潔有一段話:

富有而善良的鄰人,感嘆我收穫的微少,我卻瘋了一樣地大笑。在這笑聲裡,我知道我已成熟。

我已有了一種特別的量具,它不量穀物只量感受。我的鄰人不知和穀物同時收穫的還有人生。

我已經愛過,恨過,笑過,哭過,體味過,徹悟過……

經歷就是最好的紀念。

所以,如果有一天不得不送別,不如瀟灑一點。

畢竟“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過了”!

參考書籍:龍應臺《目送》

作者:七月流火(1992~不詳),精讀讀友會會員。愛好讀書,旅行,聽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