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建築工地職員和女兒的親子閱讀:《目送》,網友讀完很心酸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指著龍應臺《目送》書上這句話,在女兒面前逐字唸了出來。從小到大,我都是用背影來面對女兒。

因為一直在建築企業上班,我常年在祖國的各個地方奔波:新疆、雲南、陝西以及貴州,距離家裡始終是遙不可及。每次離家去單位,害怕分離的悲傷,我常常不要女兒送,於是她就在門前看著我下樓梯,直到背影消失,她才肯悄悄地將門關上。

見到我的日子少之又少。女兒在更多的時候,不捨我那一抹不敢停留的背影。

一位建築工地職員和女兒的親子閱讀:《目送》,網友讀完很心酸

女兒安靜地坐在身旁,聽我讀《目送》中的段落。

每次休假回家,我們都很珍惜彼此相處的時間。她自覺認真做作業,做完後我帶她去逛商場,逛遊樂園。每次回來時,我的旅行箱裡總少不了帶一些禮物。我多次的回眸,只為了能多看看女兒,漂泊在外的感覺可不是那麼好受的。

有一次我從家裡要緊急返回單位。

那一次,女兒緊盯著我的背影,不肯放過,直到我下樓。女兒又跑去窗戶邊看,直到我的背影消失在轉角,她也不願離開。後來聽女兒說起時,我體會到了為人父母千百次的難受。

一位建築工地職員和女兒的親子閱讀:《目送》,網友讀完很心酸

許多人之間都將想說的話藏在心裡,希望對方能懂,也許一輩子都說不出去,但卻感覺得到。於是,每到分別之時,只能目送。

我繼續輕輕地讀著文章中的段落: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到文章精彩處,我不禁淚眼婆娑,女兒似乎也受到了感染。

一位建築工地職員和女兒的親子閱讀:《目送》,網友讀完很心酸

親子關係,本就是向著分離而生,是一場背影的目送。有時我們能明白,能感悟到,於是一份珍惜感生出,格外豁達。長時間的分離,是為了等待下一次相聚。而相聚後,又是別離。

成長於建築工地人的家庭,女兒格外懂事,也比同齡人多了幾分成熟。

每一次相聚和分離,除了珍惜在一起的時光,我也會教孩子要堅強。

孩子終究和我們分離,我呢?學著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適當轉移,把精力放到工作上,儘量少些相思之苦。女兒呢?也儘量把注意力放到學習上,學好了知識,將來才能更好地進入社會。

晚上,女兒竟也用龍應臺的文章啟發我,寬慰我。

孩子的成長,意味著我們的分離,時空的分離,心與心的逐漸分離。

想到這裡,我心裡更有些傷感。

目送講的是“孩子終將獨立!”,孩子不是等到長到一定時候的時候獨立,而是從一開始就在一點點獨立。比如在蹣跚學步的時候,“我在他的身後,看他搖搖擺擺邁開自己的雙腿,義無反顧向前走去。我知道,那道路是女兒自己的,她必將獨自前行。”

比如“現在,我親手將孩子送進了公辦學校,看著他日復一日揹著沉重的書包”,“偶爾也會懷疑,但我也有一個堅定的想法:菜蟲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或許,這也正是人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你可以擔憂,但無法包辦;你的百感交集,只能寄託在無數次的目送裡。”

一位建築工地職員和女兒的親子閱讀:《目送》,網友讀完很心酸

父母的獨立,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堅強後盾。尚未獨立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每一個階段,也是成人獨立的過程。

小學和中學,沒有任何父母目送我的記憶。

等我上大學的時候,父母是送我到外地的,不過依然感受不到不捨,而是一種放手。至今,我的回憶是他們送我到學校,那種感覺,也是送我到人生的一個新的階段,我自己更獨立的一個階段。

大學期間,我一年能回家的次數不多,從大三開始,我開始感受到他們越來越不捨。

以前回家,我自己出門,坐公交車,然後坐火車。後來,他們有時送我下樓。有一次,媽媽送我到公交車站,車開走之後,我在公交車的最後一排,能看到她站在原地,久久的目送。再到後來,他們有時候會送我到火車站。

很多成人不喜歡孩子哭,年輕人還能忍,老人通常忍不住。

我想這也是和父母為什麼越送我越遠相似。畢業以後,目送的次數就越多了。我曾經在新疆幹過好幾個公路工程。沒有比新疆更遠更偏僻的地方了吧。

坐上綠皮車,有時單程要坐上三天三夜,窗外是無盡的荒漠戈壁,我一個人常常在車廂裡難熬得要命。

一位建築工地職員和女兒的親子閱讀:《目送》,網友讀完很心酸

都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積累知識,塑造健康人格。

這場親子閱讀啟蒙了孩子對這個世界更多的認識和理解。讀了龍應臺的《目送》,我更願意放手,讓女兒去獨立。女兒呢?也更堅強更獨立,不再做那個一分別就哭鼻子的小女孩。

人生有限,吾兒珍惜,吾也當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