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战国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开疆强兵,却为何被手下困死了?

该用户不存在abc


“秦赵三载峙长平,一将功成万骨枯,遥想武王英魂在,岂容秦将胜赵军。”是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后人充满了对赵武灵王无限怀念,所作的一首诗。如此肯定了赵武灵王,在赵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联军大兵压境

公元前376年,赵无恤与其他两家,三家分晋,奠定赵国的版图;往下三代,周天子承认了赵国的诸侯地位,赵籍便成了赵国的开国君主,是由“打工者”变“老板”的里程碑。到了赵肃侯时期,群雄并起,经赵肃侯努力,国力上升,逐渐取代了魏国。


公元前326年,乘着赵肃侯去世,借吊唁为名,齐楚秦燕魏五国大军压境,企图将冉冉升起的大国,扼杀在摇篮。此时年仅15岁的赵武灵王,在大臣肥义的辅佐下,果断釆取三点措施:

  1. 联合秦魏楚齐之间的韩国和宋国,加上赵国,呈品字型针锋相对,让敌方有后顾之忧;
  2. 联络与楚国有世仇的越国,趁楚国无暇顾及之时,捅上一刀;
  3. 重贿楼烦王攻击燕国,使得燕国出兵之时,有后顾之忧。


经过一系列的外交,内部调兵遣将,赵国的局面逐渐稳定,五国联军见占不到便宜,不得不退兵。

开疆扩土

针对群雄并起的局面,武灵王首先着眼于军事改革,增强军事实力。受匈奴、楼烦等游牧民族骑兵频繁袭扰的启发,武灵王争取重臣肥义,宗室公子成的支持,认为“理世不必一道,治国不必法古”,主张祖训不能成为改革的阻拦,决定实行“胡服骑射”,将传统宽袍大袖的服饰,改穿胡人的短装,束皮带、用带钩,这个向文化上落后的民族学习,是很不容易的。同时加强马上射箭的学习,大大增强了骑兵实力。同时给匈奴、楼烦等游牧民族恩威并施,提供粮食过冬,将其骑兵纳入赵国军队序列,增加了云中、雁门、五原等郡。武灵王甚至假扮赵国使者,出使秦国,一则亲自勘察秦国地理,为云中郡南下攻击咸阳作准备,再者,亲自看看秦国国君的水准。

解决心腹大患

其次解决中山国。中山国横亘在赵国中间,使得代、邯郸、上党三郡与首都晋阳,交通不便,政令不通畅。使得存在农耕、游牧两种文明的赵国,容易造成分化对立。同时,中山国还经常趁赵国应对他国威胁之时,背后给一枪。于是,武灵王即位后,着手解决这一威胁。


《史记》记载:(1)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2)二十一年,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3)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4)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

武灵王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即灵王20年到惠文王3年,历时11年,终于灭了中山国,解决了心腹大患,将南北连成一片。

沙丘之变

为完成霸业,专心于军事,亲自指挥南下攻击秦国,武灵王将王位传给次子赵何,即后来的赵惠文王,自己为主父。原来的嫡长子是赵章,因武灵王宠爱赵何生母吴娃,改立赵何,废黜了赵章,这也为后来兄弟争位埋下隐患。这个吴娃跟赵武灵武的谥号“灵”有关,根据根据西汉文学家刘向《谥法解》关于灵的标准中有一条:极知鬼神曰灵。据说武灵王在一次酒宴上,跟大臣述说自己梦,将梦中的美女描述得绘声绘色。底下的大臣吴广,觉得与自己女儿的形象很接近,后来将自己的女儿献给了武灵王,这便是吴娃。


武灵王也做了周密的安排,由赵何主持朝政,学习处理政务,自己以主父在朝辅助过渡,同时安排重臣肥义、太傅李兑以及宗室赵成作为班底。不久后长子赵章的不甘,连武灵王都看出来了,对小儿子,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说:虽随班拜朝,似有不甘之色。便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三,封长子为代王。一山不能容二虎,幸亏受到大臣肥义劝阻而未遂。肥义将情况告知了赵何,加深了两个儿子的敌对。


久而久之,两兄弟的矛盾终于在沙丘爆发了。赵章趁父子在沙丘游玩,见带的护卫比较少,晚间慌称主父生病,召见赵何。肥义见其中可能有诈,先行代为探望,被伏兵误杀。此时骑虎难下的赵章只能挺而走险,杀了弟弟,才能保全自己。


于是双方僵持不下,至天明,李兑、赵成率部前来支援。赵章寡不敌众,兵败,武灵王怜惜,将长子藏在宫中。李兑对赵何人分析:主父开宫纳章,心己怜之矣。吾等以章故,搜章而杀之。事平之后,主父以围宫加罪,吾辈族灭矣。可以说是忠臣啊,看出主父动了恻隐之心,主动将长子保护起来,担心王位易主,主动请缨除掉赵章。还为主动背锅,而不连累主子。

结局

但后来虽然除掉赵章,又担心主父重新掌权后怪罪,也不敢承担杀主父之罪名,李兑、公子成等人围住主父宫,断水断粮长达三个月。由此,赵国一代开创之主,因处理继承人上的失误,赵武灵王命丧沙丘,成了后世皇帝学习的失败案例。呜呼~


公子霜尘


赵武灵王可以称得上是赵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之后外取林胡、楼烦,内灭中山,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修筑“赵长城”,赵国在他的领导下日益强大,一跃成为北方强国。然而俗话说的好“英雄难过美人关”,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也是因为一个女人,才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昏招,致使处于上升势头的赵国急转直下,赵武灵王本人最终落得个饿死沙丘宫的下场。

一、与美女的梦中邂逅

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和吴娃的爱情故事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那些事情,简直就像一个美丽的童话。这事儿还得从赵武灵王十六年说起,那年秦惠王死了,赵武灵王游览大陵,有一天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少女,少女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听得赵武灵王是心驰神往。

第二天,赵武灵王和大臣们一起喝酒的时候,反反复复的说起了此事,对这个梦流连难返、不能释怀,特别想知道梦中的美女在哪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坐的有一位叫做吴广的大臣就动起了心思,他觉得赵武灵王描述的这个少女很像自己的女儿孟姚,就把女儿献给了赵武灵王,因梦中的美女之歌,吴广就说自己的女儿叫娃赢,而赵人称之为吴娃,在当时娃就是美丽的意思。

赵武灵王得到吴娃后,也觉得她和自己梦中的那个美女特别像,对她异常宠爱,后来吴娃给赵武灵王生了一个儿子赵何,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二、为爱废嫡立幼主动退位埋下祸端

赵武灵王五年,迎取韩国宗室女为妻,韩氏女生下儿子后,赵武灵王封韩氏女为王后,嫡子赵章为太子,如果事情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的话,赵武灵王也不会有沙丘之难。之后赵武灵王宠幸吴娃,这个吴娃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生下了赵何之后,数次在赵武灵王说王后和太子的坏话,想要让赵武灵王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后来,吴娃在赵武灵王二十五年病死,出于对吴娃的思念,两年之后,赵武灵王废掉了太子赵章,直接传位给了十岁的儿子赵何,武灵王自称为主父。

而之所以赵武灵王在壮年退位,主要基于两种考虑:

第一,为幼子能顺利登基。前太子赵章虽然被废,但是正值年轻力壮,且多年来跟随赵武灵王南征北战,又一同攻打中山国,立下大功,战功赫赫,而赵何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跟经验丰富的赵章相比根本无法与之匹敌。为了能让幼子在自己百年之后顺利即位,也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辅佐赵何,赵武灵王决定在自己壮年之际宣布退位,这是他退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为了能腾出手来对付秦国。赵武灵王让赵何即位自主治国,这样自己就能从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专门攻占胡地,便于从北面的云中、九原袭击秦国。为了能够深入了解秦国的地形和秦王的为人、秦地的风土人情,赵武灵王甚至乔装打扮伪装成使者进入秦国,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昭襄王,他亲自会见了赵国的使者,使者走后秦昭襄王和大臣们聊天说到刚才有一位使者相貌奇伟,举止不凡,不像人臣的气度,于是派人追赶打听此人的来历,此时赵武灵王已出秦国边关,回来一打听才知道正是主父,秦王大为惊叹。

赵惠文王三年,在彻底灭掉中山国之后,赵武灵王封前太子赵章为代地安阳君,赵章一向放纵,不服他的弟弟赵何被立为国君,一直心怀怨恨,赵武灵王就派了田不礼辅佐赵章,可这个田不礼也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不但不约束赵章,反而鼓动他发动政变夺回君位。

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史记·赵世家》

赵惠文王四年,群臣进都城朝会,前太子赵章也来了,赵武灵王让赵何主持朝拜,自己在一旁暗中观察群臣和王室宗亲的礼仪,当他看到自己的长子赵章垂头丧气的屈身在自己弟弟的面前,北面称臣,顿时心生怜悯之情,于是他当时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做代王,赵何还做赵王,只不过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迫中止了。

原来朝会之后,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一同到沙丘游览,二人分住在不同的宫室,一直伺机而动的赵章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和田不礼商议想要假传主父的命令召见赵惠文王,然后趁机杀死他,让赵武灵王重新封自己为国君。然而当时的国相肥义是个忠义之臣,他受赵武灵王嘱托要好生辅佐赵何,而且赵章蠢蠢欲动的野心他也一直看在眼里,为了保护惠文王他先行去探探虚实,最终被赵章和田不礼杀害。

这时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知道了这场政变,立马和李兑从国都赶来,调集四方的军队想要平定这场叛乱,赵章寡不敌众,被众人打败,后来他逃到了赵武灵王的沙丘宫,赵武灵王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兑追杀公子章,包围了沙丘宫,最终杀死了赵章和田不礼,他们的党羽也被诛杀殆尽。

之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咱们因为追杀赵章而包围了主父的宫室,即使撤兵,我们也会被灭族。于是,他们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包围沙丘宫,并对宫中的人发布了最后通牒:最后出来的会被灭族。这一下,沙丘宫里的人全跑了出来,赵武灵王也想出来,但是出不来,又没有食物,最后赵武灵王甚至掏鸟窝充饥,三个多月后饿死在了沙丘宫,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就这样被困死了。

三、赵武灵王惨死谁之过?

赵武灵王虽然是被公子成和李兑包围困死的,但是主要责任还应该在自己身上,正是因为以下几点错误才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一是废长立幼。公子章原为太子,如果能顺利继承君位,赵国不至于会快速衰落,而赵武灵王却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只是因为自己喜爱吴娃,为了吴娃甚至几年不出宫门,在吴娃生下赵何之后,草率的废长立幼。国家继承人的选定不遵守立嫡立长的制度,全凭个人好恶随意变更,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灾难,动乱的种子也就此埋下,尤其是在赵章年长,赵何年幼的情况下,长兄怎能轻易的屈居幼弟之下,必然会引发动乱。

二是退居二线。由于赵武灵王之前的几位赵王在君权交替之际,赵国内乱频出,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顺利接手,赵武灵王希望能在生前就把君权的问题平稳解决,目的也是为了赵国的稳定。可这样一来作为主父的赵武灵王手中的权力就会被大大削减,失去对全国政局的掌控能力。其实,如果赵武灵王没有在壮年退位,而是继续巩固“胡服骑射”的成果,在他继续掌权的时间里赵何也会慢慢长大,当他有独立处理国事的能力之后再传位给他,比直接传位于一个少年君主强得多,这样也许沙丘政变的悲剧就会避免。

三是感情用事。赵武灵王虽然雄才大略,但是从性格上看有些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意味。他最大的缺陷就是一遇到感情上的事,就开始犹豫不决,朝令夕改。开始他因为宠幸吴娃,废掉太子赵章改立幼子赵何,可是当看到原先在战场上意气风发的赵章在弟弟面前屈身下跪的时候,又心生怜悯之情,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做代王,赵何做赵王,虽然这件事未能实施,但是进一步激发了赵章夺位的野心,沙丘政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四是分裂国家。赵武灵王看到赵章跪拜幼子而产生了分裂国家的想法,虽然这个计划并未施行,但是却能看出赵武灵王在政治上的幼稚。一方面,晋国被一分为三已经是实力大减,如果再将赵国一分为二,在战国后期的兼并战争中,赵国必然会更加难以生存。退一步说,即使赵章被封为代王,他会就此满足吗?他要做的是整个赵国的君主,而不是一个小小的代王,所以赵武灵王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只能诱发赵章更大的野心,沙丘政变也回事必然的结果。

综上所述,赵武灵王之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赵武灵王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废长立幼,退居二线,感情用事才导致了赵章和赵何二子不相容的局面,皇权的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至死方休,而之后包围沙丘宫的公子成等人只考虑个人生死,而不顾赵武灵王的死活,不考虑赵国的发展,才最终使赵武灵王落得个困死沙丘宫的结局。



达达令观史


赵武灵王之死,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在选择继承人上犯下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悲剧发生。下面我大略说一下。

第一,赵武灵王最初立赵章为太子

赵武灵王的原配夫人是韩国公主。由于赵国与韩国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诸侯,且实力较弱。公元前322年,即赵武灵王四年,赵、韩两国君主会晤,达成战略同盟。次年,赵武灵王娶韩女为妻,以加强两国的关系。婚后不久,韩国夫人便产下一子,名为赵章,后来被立为太子,成为法定的继承人。

第二,赵武灵王有了新宠后,废掉太子

到了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一个女子的出现,打破了赵国后宫的宁静。这个女子名叫“孟姚”,又叫“娃嬴”。孟姚美貌多才,一下子就让赵武灵王动心了。入宫后,孟姚倍受宠爱。《史记》称,赵武灵王“爱之,为不出者数岁。“在原配夫人去世后,孟姚很快被立为王后,史称“惠后”。爱屋及乌,由于宠爱孟姚,赵武灵王不顾众臣反对,一意孤行,废掉太子赵章,改立孟姚之子赵何。

第三,赵武灵王提前逊位

废长立幼是赵武灵王犯下的第一个错,而提前逊位则是犯下的第二个错。

公元前299年,也就是赵武灵王执政的第二十七年,他选择了急流勇退,宣布逊位,把王位正式交给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的原因,主要是想集中精力开疆拓土,征胡伐秦。但正是因为这个决定,为后来的一系列悲剧埋下伏笔。

此时赵武灵王年富力强,在逊位后不久,他深爱的王后孟姚因病去世。孟姚之死,对赵武灵王是一大打击。他因为对孟姚的爱,而立幼子赵何;同样,因为孟姚之死,他回归理性,对长子赵章充满愧疚与自责。

第四,赵武灵王试图补偿长子赵章

当年赵武灵王废除长子赵章的继承人资格,只是移情别恋的结果。孟姚死后,他意识到废长立幼,对长子赵章极不公平,因而有愧疚之意,打算给予补偿。

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后,他把代郡的一块土地封给长子赵章,称为“安阳君”。然而,这样的补偿无法消弭长子赵章心中的怨气。赵章作为长子与前太子,却要屈于弟弟之下,心中愤愤不平,一心想夺权。

英明的赵武灵王没能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他不仅没有及时发现赵章的野心,反而还要增加赵章的权势。他甚至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如此一来,仗着父亲的撑腰,赵章更加胆大妄为,这才有了后来的沙丘政变。

第五,赵章突然发动政变

赵武灵王没有意识到两个儿子因为权力已经势不两立了,他把两个儿子一同带到沙丘(河北巨鹿东南)游玩。由于远离京城,这给了赵章发动政变的机会。

赵章开始策划夺权的阴谋,为此准备了两个方案:第一,以赵武灵王的名义发布假诏令,召赵惠文王前来,只要他一来,就当场诛杀;第二,倘若赵惠文王没来,就发动武装政变,包围其行宫,以武力解决。

第一个方案未能成功,赵章诱骗赵惠文王,但赵惠文王并未上当。于是赵章集合所有党徒,杀向赵惠文王的行宫。战斗打响了,双方打得你来我往,难解难分。赵章的党徒多次对行宫发起进攻,但都被赵王的卫队挡在宫墙之外。关键时刻,李兑与赵成率领政府军赶到,打败了赵章,挫败了政变阴谋。

第六,赵武灵王庇护赵章

叛军失败后,赵章无路可去,只得惶逃到赵武灵王的行宫里。赵武灵王又一次犯下大错,他居然接纳了赵章。明知赵章发动政变,死罪难免,但作为父亲,他不忍心看着长子被诛杀。

此时对李兑、赵成等人来说,确实很犯难。赵武灵王接纳叛乱者,他们究竟要站在赵武灵王一方,还是站在赵惠文王一方呢?尽管赵武灵王是赵国实际掌权人,但既然已退位,赵惠文王才是赵国真正的君主。因此,李兑、赵成等人决定站在赵惠文王一方,必须要铲除发动叛乱的赵章。于是,赵成与李兑率领军队包围赵武灵王的行宫,惩罚叛逆者。

赵武灵王,突然从太上王成为叛逆分子的包庇犯,这个变化来得之快,令人根本来不及反应。

赵成与李兑攻破赵武灵王的行宫,赵章被抓起来,以叛逆罪处死。

问题是,要如何处置赵武灵王呢?

第七,赵武灵王活活饿死

摆在赵成与李兑面前的难题是,他们带着军队攻打真正的统治者赵武灵王,而且在没获得赵武灵王的同意下,便处死赵章,这显然是以下犯上。

如果赵武灵王不死,活着离开行宫继续掌权,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赵成与李兑事后必定要遭到赵武灵王的清算。因此,绝对不能让赵武灵王离开行宫!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赵成与李兑必须让赵武灵王死。

但是,赵成与李兑再大胆,也不敢处死赵武灵王,怎么说他也是赵惠文王的父亲啊。因此他们选择让赵武灵王自生自灭的方式:把赵武灵王反锁在高墙之内,行宫之外有甲士把守,谁都不许进出。

一世英雄赵武灵王,强大赵国的缔造者,就这样被孤伶伶地囚禁在行宫之内,最终活活饿死了。

赵武灵王之死,令人扼腕痛惜。这件事的是是非非,很难说得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当初不是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就绝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君山话史


我是李时针的时针,我来为您解答

背景

公元前325年,年仅15岁的赵雍从他的父亲赵肃候手里接过赵国的大旗,当时的赵国对外战争屡战屡败,中山国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赵国中间,让赵国南北不能相连。赵国东临强秦,北面又得时刻提防东胡、林胡、楼烦的侵扰。就在公元前325年这一年,同为“三晋之国”的魏国竟然趁赵肃候去世,赵雍年幼,联合秦、燕、齐、楚等五国企图瓜分赵国,史称“五国会葬”。赵雍为改变赵国目前的颓势,深刻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于是克服重重阻力,国内推行“胡服骑射”,通过“胡服骑射”赵国的这支骑兵部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赵武灵王伐中山,征胡地,开疆扩土,将赵国的版图扩大一倍。

这人一旦做出成绩就开始要作妖了。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宣布废掉太子赵章,自己退居二线,让十岁的小儿子赵何去做国君。辅佐自己小儿子赵何这。件事就为之后赵武灵王困死沙丘埋下了伏笔。

恩宠吴娃,改立太子

赵雍的王后是韩国的公主,当时赵雍在韩国国当质子,回国即位时就按照约定娶了韩夫人,很快两人了爱情的结晶,即太子赵章。赵章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毫无疑问就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但是赵雍的一个梦,打破了一切。

公元前310年,赵雍与众大臣巡查大陵,晚上赵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少女,长得那是美丽动人,当他伸手要触碰的时候,那少女却不见了。第二天和群臣商议国事的时候,老是一遍遍的说,大臣孟姚听着好像说的是自己的女儿,于是将自己女儿献给赵雍。赵雍爱的不行,称之为“吴娃”,俩人如胶似漆,很快小儿子赵何出世了。随着赵何的一天天长大,吴娃想让赵何接班的心思愈发强烈。于是枕边风一顿吹。赵雍稀里糊涂的答应了。

在公元前299年,为了让权力顺利过渡给赵何,自己专心应对对外战争。赵何在肥义等重臣的辅佐之下,治国理政井井有条。

赵雍剧照

天无二日,祸起萧墙

赵章被废之后,还是兢兢业业,从无怨言。赵雍看到赵章跪拜年幼的弟弟,心生怜悯。又想补偿赵章。在公元前296年,封赵章为安阳君,封地在代郡。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章在赵雍的扶持下一步步发展壮大,对王位开始垂涎起来。

此刻的赵雍由于退居二线,又开始寂寞难耐起来,男人对权利有与天俱来的渴望。他就想利用赵章与赵何的夺权之争,趁机重掌大权。于是赵雍通过肥义想让赵何封赵章为代王,但是被赵何无情拒绝,赵雍告诉赵章,在赵雍的默许之下,赵章决定先下手为强。

赵章剧照

沙丘政变,英雄谢幕

为创造机会赵雍父子三人去沙丘宫游玩,三人住了三间宫殿。于是赵章派人假传圣旨,说赵雍找他,但赵何手下的肥义赴约,没让赵何过去。果然肥义被杀。于是赵章集团与赵何集团在沙丘宫打了起来,凭借公子成与李兑军队的加入,赵章被打败。打败后赵章走投无路跑到赵雍的宫里,赵雍错就错在竟然开门接纳。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大军闯入将赵章抓出来给杀了。

话说本应这事就结束了,但是公子成与李兑一合计,俩人重兵包围赵雍,然后纵兵闯入逮捕杀掉赵章,这太不给赵雍面子了,赵雍一旦出来,俩人肯定被治罪灭门啊。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大军继续包围,将宫殿内部人员赶出来,独独留下了赵雍。

大军包围了三个月,赵雍在里面掏鸟窝,吃幼鸟,最终被饿死在沙丘宫。一代英雄以如此方式谢幕。


李时针的时针


胡服骑射还是得罪了一批贵族!

胡服骑射,在军队中大量启用胡人和戎狄勇士,对强调军功,虽然进展看似只是在穿着胡服上遇到一点阻碍,其实不是抵制服装样式这么简单。这为赵武灵王被围山丘三个月埋下隐患!三个月为什么没有人救驾!!

王位虽然传给了赵何,但赵武灵王实际掌握着军队,他带着公子章灭中山,战胡戎,远眺阴山,部队能没有死忠?而且还能封公子章为代王,虽然退位为主父,但权力还在新王赵何之上的,为什么被围沙丘三个月,没人解救?虽然封锁消息可能占了主要原因,但三个月不见赵武灵王,难道没人问起?其中的原因应该包括赵武灵王不得贵族的人心!

赵武灵王的儿子赵何为什么不放过这位伟大的父亲?

赵武灵王的设想是二元政治,自己全身心带领军队开疆拓土,把王位交给儿子,尤其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儿子,新王赵何在赵武灵王的亲手扶持下上位,难道这个儿子不感激自己的父亲吗?

权力让人失去亲情!赵武灵王的眼里赵何是他跟吴娃的爱子!而且赵何年幼,估计年富力强的赵武灵王压根没把这个儿子当作威胁!但儿子却不这样想。因为权力,王权!

沟通!

赵武灵王封公子章为代王,不知有没有和这个儿子商量,不知有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公子章,告诉赵何,划清他们之间的权力关系,明确未来公子章的位置。

赵武灵王还是自信的认为掌握了一切!

有人说是赵武灵王想收回王位,故意纵容两个儿子的斗争,然后出面调停,平衡双方,稳居上位!我认为赵武灵王不是想收回王位,因为他既然让出就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只是这是很想弥补战场上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公子章,而且赵武灵王的军队实际控制着赵国绝对的领土!能够轻易分封公子章为代王就证明他拥有绝对权力!

但正是这种摇摆和权力,让赵何集团感到不安!这也是赵何不能放过赵武灵王的原因。一旦放过赵武灵王,结果很简单!赵何虽然不会被处死,但赵武灵王一旦回到军中,会收回王位诛杀大批贵族!这样的事无人能后阻止!!!

赵何虽然年轻,但谋臣会把后果说的清清楚楚!

何况赵武灵王常年征战在外,和赵何之间的父子亲情更多的是爱屋及乌!和公子章之间的父子之情在吴娃死后越来越占上风!从赵何集团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政变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伟大的赵武灵王还是败在了权力交接上!

美人已死,心生悔意,代王谋反,父子相残,沙丘被围,无人救援!伟大,毁于一梦!


一世嘉文


历史惊案:战国时期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居然被手下臣子公子成饿死在沙丘宫。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国经常受到北方胡人的侵袭,这帮胡骑来无踪,去无影。胡骑兵每次侵袭赵国时,赵军还没来得及抵抗,胡骑兵抢劫完了,已经跑得无影无踪。

赵武灵王是位思想家,他研究着,为什么中原人总是被胡人侵袭而又拿胡骑兵无可奈何?

赵武灵王发现,胡骑兵种先进速度快,兵服干练。赵武灵王从中得到启示,开始着重改造赵军,改革出一支能骑飞射箭的军队。

赵国通过推行胡服骑射,大大的团结胡人,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赵国领土也扩大了三倍。

赵武灵王的主要政绩:平五国之乱,灭中山国,力压秦国,修建赵国长城等。

英雄难过美人关

男人一旦痴迷贪恋美色,必将踏上不归路。赵武灵王也不例外。

也许是赵武灵王霸业有望,便露出了他的“英雄本色”。赵武灵王说:“昨夜我做了个梦,梦见一美人一边弹琴一边唱,琴声悠扬,歌声动听。”

赵武灵王的大臣吴广,听赵武灵王这么一说,马上心领神会地接过话题说:“大王,臣有一小女叫孟姚,擅歌舞弹琴,不如送给大王如何?”

赵武灵王见孟姚果然如他梦中的窈窈美人,再一听孟姚的琴歌,简直是颠了魂魄。孟姚被立为赵武灵王的王后,一年后生王子赵何。

因为宠爱孟姚,所以废长立幼。因为沉迷酒色,所以昏头退位。因为父爱还在,所以包庇叛乱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用在赵武灵王身上正是恰恰好。

赵武灵王因为宠爱孟姚,所以喜欢孟姚生的王子赵何。赵武灵王为了喜欢赵何,先废长子赵章的太子位,立幼子赵何为太子。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赵武灵王正置壮年,就把王位让给赵何。自己心甘情愿地做起太上王,居沙丘宫。

然,莫名其妙的赵武灵王突然好象又良心发现似的,觉得自己废长立幼有点对不起赵章,又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赵章、赵何各自一半。

赵何不同意,赵章不服气起兵造反了。赵章兵败逃往沙丘宫,此时的赵武灵王好象忘记自己已经禅让,不是国王了,他又站出来支持赵章造反,支持造反就等于叛国。

赵武灵王一错再错,公子成韬晦反扑,一代英主饿死在沙丘宫

正好被公子成抓到了赵武灵王的把柄,以赵武灵王叛国罪,将赵武灵王围困于沙丘宫,不许任何人给沙丘宫送食品和水。

其实早在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时,公子成就坚决反对赵武灵王的改革,因为无论是那个历史时期,只要改革,那就是要革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命,就一定有人反对。

而这群人只要抓到机会,就一定会反扑,当然,赵武灵王、公子成也不例外。就这样,一代英主,被公子成围困饿死。

恩宠一个人并没有错,自古英雄爱美人。但是,做为一国之君是不可以因贪恋美色,而迷失方向的。因为它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天下百姓的命运。

一代英主因为“英雄本色”,在嗣子问题上一错再错,结果引发王室内乱,害死了长子,又饿死了自己,更使众多的将士们白白流血,殃及无辜。


吴百兰


古代在选择继承人的方式上,都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有的时候是会因为这个制度导致继承人不是最佳人选,这种制度是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的,整体上来讲是利大于弊的,这种制度其实是最好的继承制度,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就是因为没有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加上自己左右摇摆,总想一碗水端平,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的结局。

赵武灵王是赵国开疆拓土功绩最大的君主,在他的领导之下,赵国实行“胡服骑射”成功让赵国鼎盛起来。吞并了中山国,击败了西方的林胡,收编了楼烦,让楼烦人成了赵人,增加了中山、雁门、代三郡。并且为了抵御匈奴,在赵国的边境之上修建赵长城,并且让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走上历史的舞台。

赵武灵王的功绩,已经足以让赵武灵王名留青史了,在当时的时候,赵国的实力其实是强于秦国的,大家所熟知的芈月之子嬴稷,能够成为秦昭襄王,也是得到了赵武灵王的大力支持,才得以质子的身份,顺利返回秦国继承秦王之位。

从赵武灵王的所作所为来看,绝对称得上是英明神武,为什么最后又会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里,为什么昔日的手下没有去救呢?

赵武灵王在继位之后,迎娶了韩国君主之女为夫人,当时的韩夫人生了嫡长子赵章,被武灵王立为了太子,原本,赵章是深受赵武灵王的喜爱,后来,随着韩夫人突然去世了,武灵王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吴娃,吴夫人开始受到赵武灵王宠爱,很快生了一个儿子赵何,等到赵何长大之后,由于对吴娃的宠爱,竟然废太子赵章为安阳君,而立了赵何为太子,这就为赵王之位的纷争,埋下了隐患,如果只是这样,也并不会导致最终的结局。

到了赵武灵王二十八年,赵武灵王禅王位给太子赵何,自称“主父”,即赵国君主之父的意思,赵武灵王的这一做法,其实也并无不妥,因为赵武灵王喜爱四处征战,万一战死疆场,新君早点继位,有利于赵国的稳定,是正确的做法。而且,新君惠文王赵何继位后,主管内政,可以让赵武灵王四处征伐,再无后顾之忧,禅位之事开始也进行的非常顺利,大臣们也都支持惠文王,朝政非常平稳。

但是,王位顺利交接之后,赵武灵王开始出昏招了,又想一碗水端平了。

有一次上朝,赵武灵王在旁观看,看大臣们向儿子惠文王行礼问政,当他看到长子赵章颓废的状态时,心软了,开始可怜儿子赵章,心存愧疚。于是,赵武灵王派齐人田不礼辅佐赵章,并且厚待赵章,经常和赵章一起住,一起吃,让赵章使用和自己一样的仪仗,甚至一度想让赵章也称王,在赵国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当然很快就否决掉了。

古人为什么讲究礼制,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不准逾越,因为僭越了就可能会造成分裂,但是赵武灵王没有管太多,只想补偿自己的儿子,让自己一碗水端平。

赵武灵王的这一作为,让大臣以为有意废掉惠文王赵何,可能会重新立赵章为赵王,于是,很多大臣就开始向赵章靠拢,这就减弱了惠文王赵何的权威。有时候对一个人故意疏远,倒是一种保护,才是真正的关爱,可以断绝一切的非分之想。赵武灵王自己导致了赵国内部的分裂,赵章在田不礼的唆使下,开始伺机叛乱。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赵章趁主父和惠文王出游沙丘之际,带领党羽作乱,当时,惠文王和武灵王分住两座行宫,惠文王赵何带领手下将领大战赵章,留驻国都邯郸的公子成与大将李兑率军勤王平乱,他们很快击败了赵章,杀死了田不礼,赵章逃入主父赵武灵王的宫中避难,赵武灵王接纳了他。

公子成和李兑率军包围了赵武灵王居住的行宫,很快捉住并杀死了赵章,但是,公子成和李兑为了抓住赵章,围困了赵武灵王居住的宫殿,等于围攻了赵武灵王,这是一种叛乱的行径,他们两人害怕被强悍尚武的武灵王出宫后清算罪过导致灭族,决定继续围困,同时,冲宫内大喊:“后出者灭族!”宫内的人全都逃了出来,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个人待在宫中,赵武灵王被困宫中三个月,最后,因为没有食物可吃的武灵王被饿死宫中。

为什么没人去救援赵武灵王?昔日的手下又去了哪里?

第一、得到了新王的默许

新王就是赵惠文王赵何了,虽然赵惠文王不能亲自下令去杀害自己的父兄,但是他也并没有去解救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就当作不知道,其实也就是变相的默许了,不反对就是同意嘛。

第二、其他人去救赵武灵王等同于叛乱

因为但是的赵武灵王是已经禅位了,所以所有文臣武将要效忠对象那就只有赵惠文王了 ,如果有人私自去解救赵武灵王,那就相当于背叛了赵惠文王,这就是一种叛乱,在者说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去解救了,就算救出来了,那么赵武灵王回来了,要是不计前嫌原谅了赵惠文王呢,毕竟人家是父子关系,这个时候,要是他们回头一想,这么容易就背叛,这种人还能留着吗?

第三、赵惠文王实力强大,赵武灵王的昔日部下不是对手

当时支持赵惠文王的公子成、李兑所带的是邯郸的禁卫军精锐,实力不容小觑,即使有人忠于赵武灵王,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快速击溃围困行宫的军队,这时候,如果赵王何再谕令其他地方的军队勤王,救赵武灵王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全族被灭,这种得失之间,让人难以承受。

总而言之,赵武灵王的这种结局一切都要归罪于赵武灵王本人,总想一碗水端平,从而犯下了二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废长立幼”,如果只是“废长立幼”也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二个错误“首鼠二端”,才最终酿造这一悲剧收场的局面。


小南史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老爹认为:

赵武灵王之所以,最后的下场,那么可怜,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废长立幼所致。正是因为他的废长立幼,使得原本为太子的赵章,心怀愤恨,最终引发内乱。


01.

赵武灵王的功绩,自是不必多说。但是,他在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上,却是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导致最后出现手足相残的局面。

原本赵国的太子是长子赵章,可是,后来赵武灵王宠幸吴娃,渐渐地疏远了赵章。说起这个吴娃,还得说说赵武灵王做的一个梦。

他去游览大陵的时候,梦中见到一位仙女,长得特别美,又能歌善舞的,总之,这个赵武灵王喜欢极了。吴广就趁这个机会,将他的女儿送给了赵武灵王,这个人就是吴娃。

王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於王,是为惠后。

02.

自从赵武灵王宠幸吴娃后,就将原来的太子赵章废了,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这个赵武灵王宠爱吴娃,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

《史记·赵世家》中是这样记载的:

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後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

“为不出者数岁”就是说,可以多年不出吴娃的寝宫。

后来,就传位给赵何,自己就做了主父。赵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03.

原本这个赵王的位置是自己的才对,现在却要对弟弟俯首称臣。

赵章心里那啥滋味啊?肯定是五味杂陈。

于是赵章就趁主父和赵惠文王,出游沙丘的时候,和田不礼一起带兵作乱。原本想要设计杀了赵惠文王,没想到被他逃过一劫。

听到消息的公子成和李兑,就带着军队前来围剿叛乱。赵章兵败逃到主父的宫里,因为害怕主父以后,会降罪自己。公子成和李兑生生地把赵章和赵武灵王,饿死在了行宫之内。

赵惠文王年幼,赵国的大权被公子成和李兑所独揽。

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後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

综上所述,赵武灵王是因为没能处理好,后续继承人的问题,废长立幼,才引发祸乱,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活饿死。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发表你的看法。

如果喜欢老爹的回答,可以关注、点赞、评论,走一波~


老爹有话说


赵武灵王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他执政早期,面对强秦屡战屡败,因此后来励精图治,开启了胡服骑射改革,踏上了精兵强国之路。在他生前,一度将赵国领土向北扩张到了燕、代(今河北蔚县西南),向西扩张到了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九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逼秦国。然而,晚年时期他却意外地在沙丘(今河北平乡县东北)被大臣们困在宫中三月,竟然被活活饿死在宫中!

如此英明的赵武灵王,为什么晚年却被当年的忠心手下困死沙丘?

在研讨这段历史时,人们对赵武灵王多多少少存在一些误解。《史记·赵世家》就称,赵武灵王因为喜欢吴娃而废弃太子章、改立吴娃之子何为太子,这可能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误会。

作为一位雄才伟略的君王,赵武灵王生前对赵国的未来发展谋划甚多。但经过多年执政之后,他深知赵国实力远不如秦国——虽然规划从云中、九原来攻打秦国,但他一生除了亲自深入秦国查看秦国风土人情外,从未主动讨伐过秦国,以免捅下一个马蜂窝。赵武灵王深知,在群雄逐鹿中原的大幸事下,一个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得依靠数代君王的努力。光凭他这一代,虽然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但能抵御强秦东扩已属不易;要想战胜秦国,就必须保证他的接班人同样能够励精图治、英明神武,才能确保赵国国力的持续增长。

原来的太子章,在赵武灵王看来,不足以承担起振兴赵国的重任。虽然史料对公子章着墨并不多,但从沙丘之乱中公子章的表现来看,确实难担大任。由此,赵武灵王才突发奇想,重新培养另一位继承人:一方面自己主动逊位,让新的接班人早早地学习治国理政;其次,趁自己年富力强时,可亲自教导这位未来的国君,将自己对赵国的长期规划耳提亲命,最大限度地来保证未来赵国的大方向不会产生偏差。

所以,在执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之际,赵武灵王才做出了一件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举动:传国于太子何,主管治理国政;自己则主管军事,率军进攻胡地,并一路向秦国周边扩张。

赵武灵王的设想很美好,但却存在着一致命漏洞——在制度上已经将权力拱手让给了儿子,自己只能凭借威信来统治群臣。如此一来,一旦发生利益冲突,群臣究竟是听新王之命还是他这位“主父”之命?

此后,公子章虽然被剥夺了太子之位,但长期跟随赵武灵王征战各地,取得了不少战功。从这可以看出,赵武灵王培养少子何学习治国理政、长子章学习带兵打战。可是,人都是有野心的。公子章长大成人后,慢慢对失去了王位有些不甘。

就在这时,赵武灵王自己的表现,助长了公子章的野心。因为公子章长期跟随赵武灵王征战各方,两人的感情也日渐深厚。一次,在赵武灵王观察群臣朝见赵惠文王时,见公子章以臣礼朝见其弟,竟然生出了怜悯之心。为此,赵武灵王一度想分出代地给公子章,让他做代王。但分赵之举显然不符合他一贯的强赵策略,最终此议不了了之。

可赵武灵王的心思传出去后,公子章的野心顿时膨胀起来。

赵惠文王四年,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同游沙丘。趁着这个有利时机,公子章突然发难,试图杀死弟弟赵惠文王篡位,但最终失败。战败的公子章最后逃入赵武灵王所住宫殿之中,寻求父亲庇护。可公子成与李兑竟然率兵团团围住了赵武灵王所住宫殿长达三月,不但逼死了公子章,还将赵武灵王活活饿死在宫中!

太史公为此评价:“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不出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致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这段评价中,称吴娃在沙丘之乱前已经去世;可实际上,吴娃是在孝成王二年才去世。以此而言,吴娃死后赵武灵王对赵惠文王宠爱减少的说法原本就与史不符。

真正说来,赵武灵王之所以要废长立幼,主要还是想重新培养出一位理想接班人。可惜的是,在内外种种因素掣肘之下,赵武灵王这一异想天开的做法最终并未能成功。赵武灵王之所以死于沙丘,是因为在制度上他已完全放权,仅仅凭借个人威信来统治群臣,这在权臣众多的赵国就是一场巨大的冒险。最终,赵武灵王被公子成等人活活困死在宫中,确实是令人惋惜!


欲云谈史论今


赵武灵王之死——危险的抉择:君王与父亲的迷茫。

战国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魄力的雄主之一,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胡服骑射。这场改革的成功使赵国在军事实力上急剧增强,一跃成为可以与秦国军事实力相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这样一位改革强国的君主,最后的下场竟然是被活活饿死的。而仔细探求历史的真相,不得不让天下所有的父亲以然唏嘘,更给了后世所有君王一个血的教训。


赵武灵王在位后期,赵国已经跻身于当时强国之列和和同时期的秦国一样左右着战国的国际格局。为了能使赵国在军事上更好地与秦国抗衡,赵武陵王突然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他退位主管军政,全心全意对付秦国,有自己的太子(后来的赵惠文王)继位为君,管理赵国。很快,赵武灵王就实施了自己这个异想天开的策略,他在盛年之际宣布退位,而称“主父”主管国家军事。

这样,赵国在实际意义上就有了两个统治者,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在权力分配上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而赵国的这种二元君主权力的分配,恰恰违反了王权时代权力分配的基本准则,在很容易失去平衡,而易失去平衡必然导致国家动乱。



本来赵国的这种畸形权力体系,本身就容易引起动乱。再加上赵武灵王退位之后,又不想按原来的设想专心军事,依旧要插手赵国的政事,甚至动了废黜赵王的心思(赵惠文王并不是赵武灵王的长子,只因赵武灵王喜爱赵惠文王的母亲,爱屋及乌,故此立为太子。而在此之前,赵武灵王其实已经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觉得十分对不起自己的大儿子,为了补偿他,赵武灵王动了废黜赵王,重新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


这就引起了“保王派”的恐惧和惊惕,为了保住赵惠文王的地位,在精心策划之后,“保王势力集团”在沙丘将计就计发动了政变,将已经退位的赵武灵王围困于沙丘宫中,活活将其饿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