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鹿柴》是一首什麼詩?究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什麼之情?

潮信油漆店


王維,字摩詰,號諸居士(701-761)河東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王維出生於一個佛教徒的家庭,由於受父母虔誠的影響,也是十分精通佛學。在佛教中有一本經書叫《維摩詰經》,王維的名和字就是由此而來,所以王維又以"詩佛"而著稱。












王維的先期作品,針貶時弊,遣責紈絝子弟,筆鋒犀利,很有浪漫主義色彩。後期因世途險惡而歸隱田園,其作品以律詩或絕句最為出名,留傳下很多有名的詩,比如《鳥鳴澗》,《使至塞上》,《竹裡館》,《山居秋暝》等等的一些名篇。王維善於寫詩,而又工於作畫,大詩人蘇軾讚美說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介紹完了作者的狀況,我們再來看這首詩:












這首詩主要描寫的鹿柴之地的景色。前兩句用反襯對比的方法,"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山中很靜看不到人,又聽到有人在說話。這一靜一動的對比,更彰顯了山的空曠幽靜。後兩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寫出陽光透過樹林的枝葉,露出一束束的光芒,又照在了青苔上。













作者對聲音,色彩,動與靜的把握,寫出了風景如畫的山中情景,也是在其著名的山水詩中尤其著名的一首。

篇幅有限,我就不多說了。


封護勝463


以個人的觀感和視角,來回答。

《鹿柴》是被後人推崇為詩佛的王維的一首五絕山水詩,詩如下: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取題的鹿柴,應該是很小的一處地名,也就是王維寫作此詩的取材之地。

這首詩非常空靈,在見不到人的深山,但卻能聽到人的說話聲,這說的並不是空谷迴音產生的效果,而是身處深山,林木密佈,人和房屋在樹木的掩映和遮擋下,幾十步內是看不到房子和人的,但因為空山幽靜,相隔雖遠,卻能很清晰地聽到人說話的聲音,這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異曲同工之妙。



返景如深林,復照青苔上。這兩句寫的是實景。但並不一定寫的夕照,王維去深山裡採風,不可能在夕陽西下天快黑了的時侯還不回家,那個時代山裡野獸多,深山裡野獸更多,天黑下來後是很危險的。我想王維在鹿柴這座深山中採風的時間是午後不久,天上有一輪陽光,溫暖地照射著這座野鹿很多、柴木茂密的深山。可是天空中有陰雲,不時地飄移,時不時遮擋一下太陽,所以,在這種雲層的影響下,深山裡時陰時晴,太陽的光線也正因為如此,它是跳躍和飄移的,一下子照在青苔上,一下子光線又移到了樹林深處,再一下子又從樹林深處返回來複照在青苔上。



王維的這一首《鹿柴》,詩中帶畫,畫中有詩,表達出詩人痴迷山水,對自然的喜愛和嚮往,以及由衷的讚美之情。
文丨原創丨圖丨網絡


火紅生祥雲


《鹿柴》是詩佛王維描寫他所居之地,輞川附近傍晚時分山水景物的一首小詩。表達了詩人通過層林晚照,空谷迴音的外部環境,對佛門禪性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維在輞川的所居之地,背靠秦嶺,面朝京都長安,幽谷深林,是修心養性,參禪悟道的不二之地。這在裡,王維創作了奠定他詩佛美譽的詩集《輞川集》,這首詩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這首詩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言簡意駭,頗具禪心佛性。它的絕妙之處,在於詩人以空谷傳音的人語之聲,反襯出人語聲息之後更加的空寂和幽靜。深谷層林在夕陽斜輝的映射下,給幽暗處的青苔染上了一層神奇的光影,隱隱綽綽,彷彿仙境一樣地奇幻奇美。

王維是一位頗具禪性的詩人,又精於音,擅於畫。所以,在這首詩中,他以凝練簡潔的語言集空谷之音,夕陽返照中那瞬息萬變的光影於一體,表現出處身於佛性中的空曠、柔和、通達的無為之境之中。


黃土情愫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於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著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巖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可是有時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於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很平常。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創造。從詩的表現說,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前兩句詩用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詩開頭的“空山”,二字,是相對於無人而言,同時表明詩人的視野比較開闊,可以一視無礙;如果置身於隱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從這兩個字,也可以窺見山中的景物形勢特點。對句的“響”字與“空山”相呼應:只有在沒有太多障礙物的情況下,聲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復迴盪,方才可以說“人語響”。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會因朝夕晦暝、風雨因時而變化。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對象。這時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近處,投在地面上的蓊鬱的樹影漸漸拉長;樹林深處,因黝暗而顯得十分幽邃。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陰雨綿綿是不行的。詩的第一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象中的“無限”和“神秘莫測”寫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陽明天中為最深。第二個透視點是青苔。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觀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於陰暗潮溼之處,它的生長,是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的結果,而此刻卻在夕照中。這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互相映發,使詩意虛實相生。

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據北宋詞人秦觀在《書輞川圖後》中自敘,他在汝南做官時患病久不愈,看到朋友帶來王維的《輞川集》畫卷,其中繪有鹿柴等景,如身歷其境,同時又讀王維《鹿柴》等詩,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見其非同尋常的美的感染力。




傳統銀文化


《柴鹿》王維之佳作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註釋譯文

  幽靜的山谷裡不見人影,

  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餘輝映入了深林,

  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此首詩實實在在反應了作者當時心中那麼空曠寂寞的心情,獨自一人。

也就是在空寂的山中不見一個人,只聽到一陣人語聲。 太陽的一抹餘暉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鹿柴 唐代: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註釋 鹿柴(zhài):“柴”同“寨“,柵欄。此為地名。 但:只。聞:聽見。 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古時同“影”。 照:照耀(著)。


天山冰川愛好書法


鹿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就是鹿圈。返影是指日落時分陽光返射東方的景象。

此詩描寫了鹿欄圈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人以對聲音和色彩的獨特敏感,寫出了空山傳語和深林返照,剎那間特有的幽靜境界!謝謝!





山花爛縵


《鹿柴》是一首景詩;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敏銳的,細心的觀察和體驗,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的思想感情。


初心不負


忘記了他什麼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