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解讀趙逢明的書法藝術/郝相欽

體悟書法至境需要經歷一個由技進平藝,由藝進乎道的過程,自古及今一切自成天地、名彪於世的真正大家無不如此。這既是一條理解和釋書法藝術的大道通途,同時也是一把度量和評判書家成就的公正的直尺,它昭示了藝術之旅邁向成功的希望所在,拒斥了無數庸碌之徒的欺世盜名,也經受著代代書壇巨壁的歷史映證。每每賞讀趙逢明先生的書法作品,我總是浮想聯翩並且無法自抑地產生這樣的感慨。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一】

看過趙逢明書法作品的人無不驚訝於他深厚的功底和扛鼎的筆力,我們的心彷彿與那曲直頓挫的線條直接相連,任由它的牽帶遊駐而變得豪近激動或平和莊重。“書為心畫,我們的情感和書家的心緒一併聚攏在了這一方大地之中。

但是,如果沒有很深的書法功力又怎能在鋪毫潑墨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所思所感呢?我們很難奢望在諸多不諳書技的胡亂塗抹當中尋求到作者真切的心靈,即使功力只是稍有不濟也必然影響到作品的抒情達意。先熟書技,復明書理,方通書韻。趙逢明先生自幼援筆,築基歐、柳,遍習虞、禇、顏、趙及北魏墓誌,精研《蘭亭序》、《聖教序》及“二王”書札,數十年筆耕風雨,至今日課習楷,臨池不輟,創作不斷。他作書嚴格遵循如錐畫沙、筆筆中鋒,因此一筆一畫骨氣十足、血肉飽滿,力透紙背剛勁不撓。不過,倘若沒有鮮明的主體意識,臨習愈精,攻研愈動,就愈加容易落於古人的步履而無從表達自己的心聲。“臨池舞墨師先輩,俯案擇穎謬古人。趙逢明學碑能不涉於僻,學帖能不流於俗,貫通諸家,自成面目,這勇於創新而又於創新的精神相對於習書的刻苦恐怕更加難能可貴。

事實上,對於書者而言,只要功底堅實、技法嫻熟而又有所獨創就可以冠以“家”的稱謂了。但是,最為豐富的技法創造了王羲之,而最為單純的技法卻能成就顏真卿一一技法是書藝的基礎而非關鍵,更非全部。既然書技是用來通達心意的,那麼我們對書法的品評和理解就必須深入書家的內心深處。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二】

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品高者,一筆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紙外。”這並非要以人品取代書品,而是說作品的雅俗優劣關聯到人的客觀境遇、心理性情和綜合修養。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趙逢明向來主張要提升書法的神采氣質和意趣境界,就必須苦修字外功夫。音樂的節奏美、舞蹈的姿態美、詩文的情境美都為他所注重,而他本人就是中國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河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並且出版了自己的詩詞楹聯集。

與博學廣藝相比,更為關鍵的卻是立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書法在書骨”。記得四年前我初次造訪趙逢明時不禁大吃一驚:想不到這位曾被中央電視臺,以及美國、日本等媒體專題報道的書法家竟如此的衣著簡樸、不修邊幅;想不到這位獲過國內外大獎、墨跡碑刻遍及天南海北的書法家竟如此恬然淡泊、蕭散落落。時間一長漸知他的秉性和為人:他不迷於名利的誘惑,不屈於權貴的淫威,卻盡心竭力培養後學,擔任河北大學三餘書法社顧問二十餘年不計分文。這種個性的養成源於他的身世遭遇。

趙逢明的童年在抗日戰爭中度過,5位親人慘死於日寇的屠刀,少年時代又不幸喪母,堅強不屈、桀驁不馴的性格自幼遂生。生活的辛酸磨難沒有使他頹唐落拓,反而如烈火鍊金,愈加剛毅真純了。至此,那盤曲流轉的線條越發蒼勁雄渾而清健老辣。

“書法養正氣,權勢不彎腰”,天濤海霧、皓月輕舟,在他的筆下雖情境殊異卻都高古老成、威不可犯,夏蓮秋菊、雨後行雲,雖有各具神態,卻都生就了一幅錚錚鐵骨。景緻寄於書,心緒寄於書。生活孕育著藝術,藝術演繹著生活,現實中的豪邁與悲愴、榮耀與坎坷無聲無息地轉換成了紙箋上的無限風光。生命對天地萬象、人世百態的吐納變成如此簡單的事情,而筆墨的翻飛卻在絢爛多彩中化作精神的永久的圖騰。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承載生命與歷史的線條—趙逢明的書法藝術解讀/郝相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