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耿精忠为什么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历史一书生


说起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要说起“靖南王”耿精忠,恐怕很多人还有些陌生。因为在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作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同伙而被提及,很少单独有人说起他的事迹。

这位耿精忠发迹,最早还要归功于袁崇焕。因为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原本是明末镇守皮岛的左都督毛文龙手下参将,后来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后,耿仲明便率领旧部投靠满清,并受到皇太极的盛情接待。

此后,耿仲明便开始替满清南征北战,并立下赫赫战功,等到满清入关后,他被封靖南王,镇守福建。后来耿仲明死后,其子耿继茂承袭王爵,但这位耿继茂是个短命鬼,很快就一命呜呼,于是等到康熙十年,26岁的耿精忠就成为第三任靖南王。

然而,仅仅只过去两年,耿精忠屁股下的王位都还没有坐热,年轻气盛的康熙就下旨撤三番,不愿拱手交出权力的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然后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发动叛乱。自此,三藩之乱拉开序幕。



最初,吴三桂派人拉拢耿精忠一起叛乱时,耿精忠因为年轻,有贼心没贼胆,所以选择观望。但等到第二年时,随着吴三桂席卷西南,连续击败清军,耿精忠终于决定放手一搏。

于是他杀死福建总督范承谟,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兵分三路进攻浙江温州、金华、江西广信等地,并邀台湾郑经攻打沿海郡县,一时间兵势强盛。

此外,耿精忠还下令剪去辫子、穿回明代服装以示与清朝的彻底决裂。

此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还没有反清,反而与吴三桂、耿精忠等人火并,以示忠诚,但后来他的儿子尚之信把尚可喜软禁起来,然后以广东兵马响应叛军,一时间,吴三桂、耿精忠、郑经、尚之信四方势力共同反清,声势浩大,席卷大清半壁江山。



面对耿精忠的反叛,康熙帝一面派兵进闽,下诏削去耿精忠的爵位,并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又派人劝谕精耿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但已经铁了心造反的耿精忠不予理睬,反而继续举兵进攻浙江和安徽等地,并将兵力扩充到了十万余人,令清军闻风丧胆。

不过,耿精忠也有他们自己的弱点,首先他们三藩之间本就是矛盾重重,更重要的是,他和台湾的郑经也是相互拆台,对于郑经来说,灭亡满清的梦想太遥远,占据福建才是硬道理,所以在结盟之初,郑经便向耿精忠要求漳州、泉州,以便于他的部队在内陆休整。

但问题是,福建是耿精忠的大本营,他又怎么可能把它们割让给郑经呢?所以耿精忠直接拒绝了郑经的要求。

后来,郑经却趁耿精忠与清军交战之际,强行出兵占据漳州、泉州、潮州等城市,盛怒之下的耿精忠想要夺回城池,但被郑军击败。

再后来二者虽然和好,但仍是常常发生冲突。也正因为此,清军便对它们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最终耿精忠在清军的软硬兼施之下率众投降,随后他位戴罪立功,又领兵杀向昔日的盟友,并协助清军打败尚之信的军队。



事后,重新立下战功的耿精忠被保留爵位,驻扎在潮州。但没过多久,耿精忠就被部下告发投降后仍然暗中谋划反叛之事,于是被清廷以负恩谋反罪革去王爵,并交司法审理。

此时,因为清军还在和吴三桂的军队进行最后的决战,所以清廷没有立即处置耿精忠,只是将其软禁起来,以免他又暗中和吴三桂勾结。同时因为耿精忠被软禁起来,清廷就可以名正言顺调令耿精忠的军队,并对其军队进行改编。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耿精忠投降后仍然暗中谋划反叛之事,或许是某须有,很有可能是清朝想趁机兵不血刃地瓦解耿精忠势力而搞出来的阴谋。

三年后,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定,耿精忠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重臣纳兰明珠上奏道:“精忠负恩谋反,罪浮于之信。”

随后,康熙帝便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一并处死的,还有耿精忠的心腹死党十余人。不过,耿精忠被诛后,其家属却得到了妥善安置,被“编五佐领,隶汉军正黄旗”,成为守卫清朝的八旗兵之一。


我是赵帅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康熙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祚被处斩,手下大将曾养性、白显忠被凌迟处死。

耿精忠被凌迟处死,的确死有余辜。



(耿精忠剧照)

下面,说说耿精忠的那些事。

第一,康熙父子对他是加恩的

顺治六年(1649年),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因为有功于清廷,被封为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清初三藩。不久,因为私藏逃跑的奴仆(其他贵族家的),畏罪自缢。

耿仲明死了以后,耿精忠的父亲耿继茂上书朝廷、请求袭爵,当时是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不同意。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后,批准耿继茂承袭靖南王的爵位。

康熙十年正月,耿继茂在病中上疏,希望长子耿精忠代替自己治理藩地,康熙帝允许耿精忠袭爵。



(康熙剧照)

同时,耿精忠还是和硕额附,娶妻为豪格之女,很是受朝廷的恩遇。

第二,耿精忠不是个好藩王

耿精忠是个官三代,自身于清廷没有多大的功劳,所得皆为祖荫。在这种情况下,他本该勤劳王事、忠于朝廷。然而,他在封地福建干了不少的坏事。

史载:耿藩横征盐课、荷派夫驿、勒索银米。

对其辖区内的百姓,他重征盐税、加派徭役,还大搞敲诈勒索。

此外,他利用海运之便,跟荷兰及东南亚各地从事数额巨大的走私贸易,这是违反《迁界禁海令》的。

第三,响应吴三桂反清

康熙十二年(1673年)11月,吴三桂正式起兵反清。刚开始,吴三桂打得很顺手,整个贵州地区是传檄而定。

康熙十三年二月,广西孙延龄宣布起兵反清。

耿精忠看到反清的势力强大,在康熙十三年的三月,也响应吴三桂反清了。

他囚禁福建总督范承谟,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率领部下曾养性、江元勋、马九玉、白显忠,分兵攻占了延平、邵武、福宁等地,进而占据了福建全境,还派人联络台湾的郑经。

康熙闻听消息,派周襄绪和陈嘉猷宣旨招降。耿精忠拒绝了投降,还囚禁了周襄绪。

后来,康熙又派其弟耿聚忠招降,耿精忠还是不投降,更是连耿聚忠的面都不肯见。

清廷于是剿抚并用,耿精忠连吃败仗。台湾郑经趁火打劫,从背后攻击耿精忠,先后夺其漳州、泉州、潮州等重要地方。耿精忠无奈,只得求和于郑经。

康熙十五年三月,吴三桂邀约郑经和耿精忠进兵江南,郑经再一次借机偷袭了耿精忠的根据地。



(郑经剧照)

这样一来,耿精忠的地盘就被郑经抢占了一大半,加上连年征战、民怨沸腾,他只得被逼投降。

在投降之前,耿精忠干掉了囚禁的范承谟及属从50多人,因为他害怕范承谟放虎归山对自己不利。

第四,耿精忠被处凌迟之刑

康熙十六年,看守范承谟的狱卒收藏其遗骨到京城告状,康熙知道了事情的整个经过,非常伤心,隆重安葬了范承谟。

范承谟这人了不得。其父范文程是明朝秀才主动投降后金,侍侯了从努尔哈赤到康熙的四代皇帝,见证了后金由奴隶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其中居功至伟。

范承谟死后,康熙帝亲拟谥号“忠贞”,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对其人品的肯定。

再以后,耿精忠的下属举报他“归顺后尚蓄逆谋”的五项大罪:违背康亲王令,不全部举出叛党;私下仍和郑经通音信;密藏火药铅弹,为日后所用;遣散士兵归农,让其携带武器;交心刘进忠,说自己本不愿投降。

最后,耿精忠的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也举报了他的不法行为。

耿精忠的案子是交给法司审理的,最终决议其本人、曾养性、白显忠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祚处斩。

总之,耿精忠不是个好臣下、不是个好官,也不是个好哥哥。

参考资料:《清圣祖实录》、《逆臣传.耿精忠传》


链天绝


康熙被人称作“千古一帝”,姑且不论他是不是“名不符实”,他的一大功绩就是“平三藩”。“三藩”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清朝入关以后,苦于自身兵力不足,利用投降的汉人将领充做先锋,征服了中国。后来天下稳定,三藩就成了尾大不掉之势,便着手开始消藩,于是爆发了“三藩之乱”。作为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也在兵败投降后被康熙皇帝凌迟处死。

清朝贯会赶尽杀绝

清朝可能是历史上对待前朝皇室最狠的一个朝代,几十万朱明皇室几乎被杀绝了。朱三太子隐姓埋名几十年,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就这么过下去,结果在康熙四十七年都被挖出来凌迟处死。记得后来还有个杀死僧格林沁的小兵,也是在隐姓埋名几十年后被抓出来凌迟。

所以对于耿精忠这样的反叛者,清廷是绝对不会手软的,一旦度过危机,绝对是要干净杀绝。

清朝贯会过河拆桥

鸟尽弓藏绝对不是哪一个皇帝的专利,清朝皇帝用这一招用得也是很顺手。他们入关的时候招降了多少汉人将领,几乎大部分都在时候被逼反或者是找理由处死。

此时三藩力量过于强大,几乎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只有死了的敌人才是好敌人。耿精忠本来已经投降,但对于朝廷来说他绝对是一个定时炸弹,除掉他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凌迟也有着杀鸡儆猴的意思在里面。

对于汉人的不信任

清朝一直嘴上说得好听是“满汉一家”,实际上只是把汉人当做奴才,真正倚重的是满人和蒙古人。他甚至都不以中国人自居,不然慈禧也不会喊出“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话来。

所以对于收我重兵的喊人世家,不管你有没有反叛,最后的结局几乎都是注定了的。耿精忠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的,虽然后来他为清廷击败了郑经,但是并不足以抵消他的罪名。

平西藩最后兵败知道自杀,但耿精忠却怕死投降了,却遭受了凌迟处死,所以有时候死并不见得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吧。


历史小跟班


这个太正常了。

明珠说的对,耿精忠他是负恩谋反,他爷爷辈就已经降清了,到他这已经是三代靖南王,这种喂不熟的白眼狼康熙是不会留着他的。

吴三桂是清军入关时因受李自成重压不得已才降的清,尚可喜不想反,是他的倒霉儿子尚之信强行把他老爹拉上车。只有这耿精忠是三代靖南王,然而说反就反。



其实也是清庭先下诏削藩,但是耿精忠打的旗号却是复明,这就很恶心了,你和明朝有半毛钱关系吗?

因此就算他后来又投降清朝,康熙对他也是非常讨厌,负恩造反、首鼠两端。就随便找了个理由让他消失了。


守仁读仁


作为“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袭承了家族世袭爵位的他本应有着很好的前途与结局。但是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 耿精忠积极相应吴三桂,并且在福建发动叛乱。然而在清军的持续打击下,自知不敌的耿精忠选择重新投降清朝,并且在此之后不仅是对抗盘踞在广东的尚之信,还是抵御台湾郑氏集团的进攻,也立下了重要的功劳。

然而尽管如此,在康熙皇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耿精忠的生命也就此走到的终点,并且是被康熙以极为残忍的凌迟处死的方式处决。


耿精忠,一位标准的“官三代”,同时也是一位“降三代”。

说到康熙朝“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那就不得不提耿精忠的祖父,初代靖南王耿仲明。

耿仲明曾经是明朝东江镇总兵毛文龙的部将,深得毛文龙的赏识与重用,而他在毛文龙帐下也有一个“毛”姓的名字,“毛有杰”。当然,另外两位与他齐名的“背明降清”的将领,孔有德和尚可喜这个时候也是毛文龙的部将,他们分别叫做“毛永诗”和“毛永喜”。

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时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计斩毛文龙”,但是袁崇焕并没有非常妥善的处理后事,也没有对东江镇进行有效的安抚和安置,最终导致了东江镇动乱不止,为此后一系列严重的事态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其中,影响力最大,同时破坏力也最为严重的,便是“吴桥兵变”了。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爆发,皇太极率兵将祖大寿镇守的大凌河城团团包围。接到朝廷的旨意后,登莱巡抚孙元化急令已经归顺其麾下的孔有德率军北上支援祖大寿。

然而,孔有德军队的后勤寄养出了问题。随后,孔有德的手下因为一只鸡与朝中要臣王象春结怨,进而开始受到了各方的排挤与打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孔有德在部将的劝说下,在吴桥发动兵变,带兵重新杀回山东,并且以耿仲明做为内应,夺下了登州。之后在以孔有德、耿仲明等为首的一众辽东旧将的带领下,开始武装割据并且与明朝进行了激烈的武装对抗,由于明朝这面组织平叛不利,致使整个山东半岛被孔有德等人统领的叛军折腾一片糜烂。直到明军在祖大寿的兄弟祖大弼,戴罪立功的吴襄、吴三桂父子,以及刘良佐、刘泽清等人的领导下,重新集结兵力进行镇压,这才将叛军的势头控制住,并且其围困在登州一代,同时打退了叛军的数次突围。

最终,眼看从路上突围无望,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选择从海上出逃,带领着兵马和家眷横渡渤海湾,最终在鸭绿江口,向后金剃发称臣,并于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正式投降了后金。


当皇太极得知孔有德等人率众投降后是兴奋异常,不仅出城十里相迎,更是让孔有德、耿仲明自领所辖兵马,并赐名“天佑兵”。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尚可喜也在选择投降了后金,皇太极同样对尚可喜的到来予以了热烈欢迎,并将其军队赐名为“天助兵”。

“吴桥兵变”以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的投降后金而宣告终结,而这也成为影响明朝与后金之间实力对比的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

明朝这面在整个“吴桥兵变”的过程中,损失巨大,山东半岛的百姓更是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浩劫。而后金这面不仅收获了兵员的补充,同时还带来了后金急缺的火器与航海等技术,明朝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就此打破,军事装备层面上的优势变得荡然无存。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改元称帝,建立大清王朝,并将这三人册封为王,其中孔有德为恭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至此“三顺王”正式诞生,而在顺治皇帝时期,这三人的头衔也变为了定南王、平南王和靖南王。

三位“异姓王”以及其统领的部众,在明末辽东战场,以及清军入关,南下追击李自成、攻灭张献忠、荡平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如此功勋卓著的靖南王耿仲明,却是以畏罪自尽的惨淡结局收场。

清朝朝廷,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对“逃人”有着非常严苛的制约和惩治措施,特别是在清朝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专门颁布了“逃人法”,以对“逃人”的行为进行限制,同时参与其中的人进行残酷的惩罚。

耿仲明却意外触动了这根“红线”。

顺治六年(1649年),刑部官员上奏耿仲明的部下梅勒章京陈绍宗等放纵自己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应该治罪。此事引得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当时主持朝政的多尔衮亲自询问耿仲明此事,令其惶恐不已。

最终,经过耿仲明和朝廷官员的彻查,耿仲明所部有三百余名部众私自藏匿逃人,严重违反了“逃人法”,朝中不少官员要求严惩这些将士的同时,也应该将耿仲明削爵处置。

多尔衮还是看在耿仲明的卓著功勋的份上,想要对其宽大处理,只不过消息还没有传到前线,耿仲明已经畏罪自尽了。

耿仲明死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承了靖南王的爵位,并且继续跟随清军平定南方的各种反抗势力,并且不断立下战功,算是帮助自己弥补并且洗刷了父亲耿仲明的罪名。也是在耿继茂时期,耿家从驻守四川改为驻守福建,对抗盘踞在福建地区的郑氏集团。

凭借耿仲明和耿继茂的功勋,耿家的后辈们也获得了清朝朝廷的器重与封赏,当然,也如同让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迎娶建宁公主一样,耿继茂的三个儿子,也分别迎娶了宗室女儿,以此实现与耿家的政治联姻,同时将其扣为了“人质”。

其中,耿继茂的长子耿精忠,迎娶肃亲王豪格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额附;次子耿昭忠,迎娶贝子苏布图的女儿,被封为多罗额驸;三子耿聚忠,迎娶安亲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

康熙十年(1671年),耿继茂去世,由其长子耿精忠袭承了其靖南王的爵位,同时也接下了耿家世守福建的职责。


“三藩之乱”爆发,耿精忠率先响应,但却也是最先投降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自请撤藩,其本人也希望就此急流勇退,回辽东养老。得到消息的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则也抱着试探性的态度,向康熙皇帝上疏请求撤藩。

而此时有些“年少轻狂”的康熙皇帝,真就同意了“三藩”的撤藩请求,并着手开始了撤藩事宜。

此举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吴三桂先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贵州,随后又快速占领了湖南、湖北等地,与清军是隔江对峙。

听闻吴三桂起义的消息,耿精忠率先响应,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发动叛乱,并且联合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海陆并进,向浙江、江西等地发动进攻。

此时的康熙皇帝面对的敌人太多了,南边是吴三桂的叛军,西北是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在陕甘起兵反清,并且占据了四川部分地区,北边的察哈尔蒙古亲王也开始造反,加上东南方向的耿精忠和郑氏集团,此时的康熙皇帝可以说是“四面楚歌”。

然而,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清军逐渐扭转了战局,在阻挡住了吴三桂最为凶猛的前期攻势的同时,也调集了十路大军,开始对叛军势力予以反击。而率军平定浙江、福建的正是礼亲王代善之后,康熙皇帝的堂哥,康亲王杰书。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康亲王杰书破仙霞关,进入福建,之后连下数座城池,耿精忠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最终选择了投降。

此时的康熙皇帝,并没有对耿精忠进行处罚,而是准许其保留了靖南王的爵位,并回复其职务,要其领兵对抗郑氏集团,以及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的叛乱。在此期间耿精忠表现优异,战功突出,成功有效的打击了郑氏集团和尚之信的部队。

然而,康熙皇帝却并没有就此放过耿精忠。


“三藩之乱”彻底平定,耿精忠也迎来了他人生的终点。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藩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

此时,吴三桂已经去世,其他反动势力相继被平定,只有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苟延残喘,做着最后的抵抗。

于是,康熙皇帝在这个时候开始向耿精忠发难,借由有人弹劾耿精忠心存异志,进而削除其王爵,并且将其收押。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克云南昆明,吴世璠自尽身亡,“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大学士明珠上疏康熙皇帝:

“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

他建议对耿精忠进行清算,康熙皇帝同意了明珠的奏请,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其亲信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

而耿精忠被凌迟处死也极大地刺激了另外一位在“三藩之乱”中先判后降的重要将领王辅臣,最终王辅臣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畏罪自尽了。

如同王辅臣一样,耿精忠的投降,康熙皇帝不仅不对其予以处罚,反而继续重用,实际上也是出于平叛的需要,毕竟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手中实力有限,也需要对这些力量加以利用,进而更加迅速的平定的叛乱。而实际上,康熙皇帝并不是没有容人之仁,不少叛而复降的将领和地方武装,都能够以善终收场。

耿精忠之所以为康熙皇帝所不容,并被处以凌迟极刑,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

首先,耿精忠在叛乱期间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且不说在其对抗清军期间给康亲王杰书统领的八旗将士以及绿营官兵造成的巨大损失,在其叛乱前后,在福建的朝廷官员,只要不肯屈服其下,便遭到了处决,官场损失是相当惨重。

这其中就包括了“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的次子,当时的福建总督范承谟,也就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老师魏承谟的历史原型。范承谟本不准备前往福建就职,但是看到耿精忠有谋反意向,毅然决然的前往,筹划阻止耿精忠叛乱,不料却被耿精忠所抓,并且始终不与屈服,最终被耿精忠所杀。

这里也要提一下,康熙朝著名的汉臣李光地,在福建省亲期间被耿精忠所抓,假意投降后,趁乱出逃,这才逃过一劫。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中官员对于耿精忠是相当的记恨,特别是范文程家族的后人,对其更是恨得咬牙切齿,以至于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后,范承谟之子范时崇竟然“分割其肉祭墓”。

其次,耿精忠非常不得民心。

耿精忠叛乱期间,经常同郑经的军队发生矛盾,然而却往往是殃及百姓,弄得百姓对其是怨声载道。再加上耿精忠治军不严,又常常发生缺粮少饷的局面,致使其军队行径暴虐,“与强盗无异”,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于是百姓对其也是相当的愤恨,不杀耿精忠不足以平民愤也成为了众多闽浙百姓的心声。

再次,康熙皇帝也需要拿耿精忠作为政治统治的反面教材。

耿精忠作为世受皇恩的藩王,本可享受荣华富贵,如今却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那结局必然可想而知,康熙皇帝在处置耿精忠的同时,也是在对其他的降官降将以及全国所有的官员将领们树立了一个反面的典型,让他们看到对抗皇权,反叛朝廷的下场。

而此时的耿精忠,已然成为了康熙皇帝进行统治宣传,震慑全国,进而维系皇权统治的统治工具。


尽管耿精忠被凌迟处死,但是他的家人还是能够以善终收场。

就在耿精忠起兵反叛的时候,他的两个额附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便主动向康熙皇帝“负荆请罪”,要康熙皇帝将自己以及耿精忠的家人全部处决。

康熙皇帝对此甚为感动,不仅没有对其进行处罚,反而继续保留其职务和职位,并让其劝降耿精忠。后来耿精忠投降,兄弟二人则是继续帮助康熙皇帝稳定福建局势,以及平定其他叛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耿精忠被康熙皇帝处决后,耿昭忠被委以署理福建事务的责任,耿聚忠则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衔。兄弟二人皆以善终收场,并且去世后被赠予了谥号,可见康熙皇帝还是能够做到赏罚分明的。

至于耿精忠的家属,康熙皇帝也没有为难,而是将其发回汉军旗中,承担旗人之职,同时继续保有其旗籍和待遇,也算是没有过分被牵连。


雍亲王府


“三藩之乱”想是清朝初期唯一一次发动的几乎撼动皇帝权威和清朝统治的前明降将的叛乱,虽然“三藩之乱”几乎占领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几乎撼动清朝根基,但此次叛乱倒也成就了康熙皇帝的部分丰功伟业。

“三藩”系被多尔衮命令镇守在福建、广东、云南的耿精忠、尚之信、吴三桂三个汉人藩王。康熙十二年,为了应对康熙皇帝下达的“削藩令”,吴三桂首先举兵造反,镇守福建的耿精忠随即附和,起兵配合。尚之信虽然因为年岁已高,再加上康熙皇帝的百般拉拢,非但没有跟着造反,反而在叛乱初期牵制了吴三桂等人大批兵力。尚之信不想造反,但他性格暴戾的儿子可不这样想。尚之信的儿子尚可喜举兵造反,“三藩之乱”正式形成。

“三藩”中,耿精忠的下场最惨,被康熙皇帝下令凌迟处死,原因何在呢?个人认为有三点:

1、康熙皇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以后,肯定会奖功罚过,但三藩之中,吴三桂已死,尚之信的儿子尚可喜又已经归顺清朝,其父尚之信又是在关键时刻忠于清朝的大忠臣,康熙皇帝不能如此残忍的寒了尚之信的心。三藩之中,唯一活着的带头人,就只剩下耿精忠,康熙皇帝为了“杀一儆百”。拿出对付叛徒的雷霆手段,将其凌迟处死,很容易被理解。

2、耿精忠在举兵造反的同时,为了赢得南方士绅的心,争取到南方民众的支持,对当时的附件中毒范承谟百般拉拢和腐蚀,但范承谟坚贞不屈,誓死不从。于是耿精忠将其残忍杀害,并且为了消灭罪证,命人焚烧其尸体,让一代忠臣魏承谟连个囫囵尸首都没留下。

范承谟是谁啊?那可是在清朝建立和清朝挥师入关的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清朝开国功臣范文程之子,范文程父子对于清廷的忠心可谓所有汉臣的典范,清朝皇帝一直将范文程作为汉臣忠诚的正面教材加以宣传和推崇。耿精忠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范文程的儿子,对大清更为忠诚的范承谟残忍处死,如果康熙皇帝不拿出一个坚定的态度处理耿精忠,怎么给那些当时为大清效命的汉臣们交代。为了拉拢和安抚汉臣,康熙皇帝也会对耿精忠处以极刑。

3、耿精忠作为镇守福建的藩王,和吴三桂、尚之信还不同。耿精忠头上的靖南王帽子最初的时候,是其爷爷耿仲明所有,耿仲明将汉王帽子传给了其子耿继茂,耿继茂又传给了耿精忠。也就是说,耿精忠一家三代被大清皇帝恩赏,可谓世受皇恩。吴三桂和尚之信都是第一代藩王,和耿精忠比起来,得到的恩赏和皇恩远远不及。这也是康熙皇帝为什么对耿精忠造反如此增憎恨的原因何在。

综上所述,耿精忠被康熙皇帝处以极刑,凌迟处死,并不奇怪!


正说清代十二朝


耿精忠,清朝靖南王,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诏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蓄发恢复衣冠,与吴三桂合兵入江西,被清军镇压,遂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康熙帝即诏将耿精忠凌迟死。

撤藩后,耿精忠看到吴三桂起兵,他不久也起兵谋反。但耿精忠没有认清当时局势,盲目响应吴三桂。

1674年,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吴三桂,杀了福建总督范承谟,此人是范文程的儿子。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后,大造声势,很快得到一些怀念明朝的人的支持。队伍迅速发展到10多万人。 对于耿精忠的谋反,康熙很恼火,他一边派人把耿精忠的兄弟软禁起来,一边派人劝降耿精忠。但耿精忠反意已决。并派三路大军向清朝进攻。


但由于耿精忠与台湾的郑经产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粮草供应,就在沿途进行抢掠,让他失去了民心。 后来耿精忠的手下不断有降清事件,而且最后他被降清的手下所困,不得不再次投降清朝。耿精忠表示以功赎罪,派兵攻打郑经和尚之信。



但1680年,耿精忠被手下告发,告他“尚蓄逆谋之心”。康熙招他进京,革去其王位,并以“负恩谋反罪”进行审判。 1682年,明珠认为“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他认为耿精忠的罪要大于尚之信,康熙下令,对耿精忠及其手下凌迟处死。


这事儿有点趣儿


吴三桂、尚可喜以及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三位藩王,都是帮助清朝屠杀同胞一统天下过程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大汉奸,清朝消灭南明以后便被分封到南方,一方面表示对功臣的嘉奖,一方面,也可以抵御台湾郑家或其它明朝残余势力。那么,身为藩王的耿精忠为什么最后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这位耿精忠发迹,还要归功于明朝崇祯帝。因为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本是明朝名将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手下将领,公元1632年崇祯帝冤杀孙元化后,走投无路的耿仲明与另一个大汉奸孔有德最终带着一万多人的舰队与西洋火炮投靠后金,并受到皇太极的盛情接待。

此后,耿仲明便开始替满清南征北战,并立下赫赫战功,等到满清入关后,他被封靖南王,镇守福建。

后来耿仲明死后,其子耿继茂承袭王爵,但这位耿继茂是个短命鬼,很快就一命呜呼,于是等到康熙十年,26岁的耿精忠就成为第三任靖南王。

清朝建立之初,三位藩王在南方还算安分,大汉奸吴三桂还曾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全家几百人屠杀,彻底灭亡了自己的祖国明朝。

不过,到了康熙帝时期,消灭了鳌拜这个独揽大权的权臣后,年轻的康熙帝便将矛头对准了南方的这几位藩王。随着他们在南方站稳脚跟,其势力愈发膨胀,能够独立行使的兵权也成为了对中央的极大威胁,于是公元1673年,康熙帝下旨撤藩。

不愿交出权力的吴三桂杀死清朝的云南巡抚朱国治,然后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发动叛乱。自此,三藩之乱拉开序幕。

一开始,吴三桂派人拉拢耿精忠一起叛乱时,耿精忠选择观望。但等到第二年时,随着吴三桂叛军席卷南方,连续击败清军,耿精忠终于决定放手一搏。 于是他杀死清朝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

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兵分三路进攻浙江温州、金华、江西广信等地,并邀台湾郑经攻打沿海郡县,一时间兵势强盛。

此外,耿精忠还下令剪去辫子、穿回明代服装以示与清朝的彻底决裂。

此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还没有反清,反而与吴三桂、耿精忠等人火并,以示忠诚,但后来他的儿子尚之信把尚可喜软禁起来,然后以广东兵马响应叛军,一时间,吴三桂、耿精忠、郑经、尚之信四方势力共同反清,四川的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的罗森、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河北的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声势浩大,席卷清朝的大半壁江山。


耿精忠反叛震惊清朝朝廷。康熙帝一面派兵进闽,下诏削耿精忠爵,并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劝谕精耿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


耿精忠不予理睬,继续举兵攻陷浙江江山、平阳、金华、义乌、诸暨,深入浙东;陷江西石城,进逼宁都、赣州;一度攻陷安徽徽州、祁门,队伍扩大到10余万。

公元1674年,康熙帝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南下浙江。

叛军虽然看上去十分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几大势力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嫌隙。比如耿精忠、郑经两方来说,结盟之初,郑经向耿精忠要求漳州、泉州,以便于他的部队在大陆休整,但耿精忠一方则认为郑经兵力弱小,拒绝了他的要求。

不久,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等城市投靠郑经,耿精忠悍然出兵想要夺回城池,但被郑军击败,后来二者虽然和好,但仍是常常发生冲突。

公元1676年八月,清军进取江山,破仙霞关,入福建取浦城、建宁,克延平,抵水口。十月,康熙帝命大将军杰书遵诏招降耿精忠。

清兵大军压境。耿精忠献出“总统将军印”,准备率水师外逃。但其亲信徐文焕已暗投清军,重兵在握,诓住耿精忠,不让出城。

清军至洪塘进福州,耿精忠无奈,袒身露体,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并请仍留靖南王爵,从征剿灭郑经军,以戴罪立功,康熙帝恩准。耿精忠率兵挫败郑军。接着又进军潮州,打败尚之信的军队。


公元1680年,“三藩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 此时,吴三桂已经病死,其他反叛势力相继被平定,只有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苟延残喘,做着最后的抵抗。

于是,康熙帝在这个时候开始向耿精忠发难,借由有人弹劾耿精忠心存异志,进而削除其王爵,并且将其收押。

公元1681年,清军攻克云南昆明,吴世璠自尽身亡,三藩之乱彻底被清朝平定了。

三藩之乱被清朝彻底平定,意味着耿精忠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罪魁祸首吴三桂早已经死去,康熙帝决定拿帮凶耿精忠出气,进行秋后算账。

公元1682年,大学士明珠上疏康熙帝: “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 他建议对耿精忠进行清算。

正中下怀的康熙帝立即同意了明珠的奏请,下令将38岁的耿精忠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祚被处斩,耿精忠的亲信曾养性、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也被凌迟处死。

客观而论,耿精忠在中国历史上算不上汉奸,他的罪恶远远不及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大汉奸,耿精忠只是反叛清朝的一个反王。

既然耿精忠已经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戴罪立功,康熙帝却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在彻底平定三藩之乱以后用最残酷的酷刑凌迟处死耿精忠,的确是太严厉了,康熙康大麻子的确是心狠手辣的一代雄主。


厚德载物49847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在晚年时期,总结自己一生的政绩,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准噶尔,驱逐沙俄。一生政绩显著,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在康熙一生这些政绩中,最难平叛数三藩之乱,前后历时八年,才平定三藩叛乱,在三藩中,下场最惨的当属于耿精忠,在兵败投降后,最后被康熙帝给凌迟处死。

康熙帝为何下令把耿精忠给凌迟处死,主要还是耿精忠在起兵反清中所作所为令康熙帝恨之入骨,触动了康熙帝的底线,即使被千刀万剐也难以泄恨。

本期贝勒给大家阐述阐述耿精忠做了哪些才触碰康熙帝的底线?

首先,耿精忠的身份。

耿精忠本身就是袭承王爵,他的祖父耿仲明在顺治年间随多尔衮入关,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被册封为靖南王。在耿仲明、耿继茂去世,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在顺治十二年,耿精忠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女儿,成为清朝驸马,被册封为和硕额附。可以看出清朝对付耿精忠的重视。

可是,在康熙帝即位之后,康熙帝平定鳌拜之后,正式开始亲政,康熙帝亲政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藩的势力过于庞大,三藩每年消耗钱粮占据康熙朝每年国库收入多半。这让康熙帝为此日夜寝食难安。

三藩除了每年消耗清朝过半的国库收入,三藩所统领的藩地,基本是国中之国,清政府根本无法能够有效的管控。

康熙帝作为一代雄主,肯定难以容忍国中之国,时刻威胁着大清安全藩王存在,于是在康熙帝十二年,康熙帝决定撤销三藩。

当康熙帝下令撤藩之后,三藩之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吴三桂首先起兵反清。

耿精忠在吴三桂起兵反清初期,也在观望,当看到吴三桂军队很快占据清朝半壁江山之后,在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也开始起兵反清,耿精忠反清震惊了康熙帝,康熙帝一面劝谕精耿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耿精忠不予理睬,继续举兵攻城掠地。这让康熙帝为此大为恼火。

三藩之中,尚可喜本身是没有打算起兵反清的,尚可喜为了标对是清朝忠心,一度统兵与吴三桂等人火并,到康熙十五年,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软禁了尚可喜之后,才举了反旗。

因此,在三藩之中,除去吴三桂,数反清人物中就数耿精忠最为积极,而且耿精忠的身份是清朝和硕额附。

其次,耿精忠杀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触碰了康熙帝底线。

范承谟是谁,可能不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们不知道,在《孝庄秘史》中,被皇太极誉为“清朝第一谋臣汉人”范文程之子。

范文程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其贡献不亚于吴三桂、耿精忠等贡献。范承谟也是子承父业,对清朝忠心耿耿,誓死不降。这对父子一直被清朝树立为满汉一家的榜样,对清朝争取天下汉人心标杆,就这样被耿精忠给杀了,此举不是在向康熙帝宣誓,满汉誓不两立。

耿精忠此举彻底,触碰了康熙帝底线。

在康熙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大学士明珠上奏说:“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于是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凌迟处死。

贝勒说:耿精忠与吴三桂一样,属于典型的“三姓家奴”。


梅花三弄说历史


耿精忠确实参与了“三藩之乱”,但他很快就反正,帮助朝廷剿灭其他藩王,包括郑经和尚可喜。然而,他帮了朝廷,最终却死得最惨,被朝廷凌迟处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耿精忠剧照)

清军入关后,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由于在攻打明朝的过程中屡立奇功,因此在1649年被封为靖南王,而耿精忠自幼便是藩王之孙,享受着荣华富贵。

本来,“靖南王”这个爵位是世袭的,但是耿精忠却差一点不能顺利继承,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就在被封为靖南王这一年,有人上报清廷,说耿仲明的手下私藏逃人。多尔衮过问此事,耿仲明不敢马虎,结果一查,差不多藏了300多人,于是上疏请罪。

当清廷正在争议,该如何给耿仲明定罪时,耿仲明却在行军途中自缢而死。

耿仲明死后,按理,耿精忠的父亲耿继茂该袭承爵位。但多尔衮却以耿仲明不是“令终”,所以不但不允许赐祭,还不同意让耿继茂袭承爵位。

直到1651年,顺治亲政后,耿继茂才袭承了爵位。

耿继茂为了得到清廷的信任,联合平南王尚可喜继续攻克城池。在攻陷广州后,把那些守卫家园的百姓屠戮殆尽。随后,他又帮助清廷消灭南明势力,最终重新得到清廷的器重。

不过,清廷对镇守一方的藩王心存戒备。所以,在清廷的安排下,耿精忠入京迎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女儿,并被作为人质留在了京城。

1671年,耿继茂病逝,耿精忠回到福建袭承了靖南王的爵位。

耿精忠一直享受着清廷给他的荣华富贵。他不仅是皇亲国戚,还是镇守一方为藩王。要说他对清廷没有感情,那是不对的。

(康熙剧照)

可是,年轻人毕竟政治经验不足,容易被人忽悠。

这不,康熙在除掉鳌拜势力后,看到藩王割据势力严重危害到中央政权,于是决定实行“削藩”。

当时的藩王除了27岁的耿精忠,再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和平西王吴三桂了。

他们三个,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是满清开国老臣,只有耿精忠是开国老臣之后。

有意思的是,吴三桂和尚可喜对削藩的态度相左。

吴三桂举起“兴明讨虏”的大旗,纠集军队,煽动造反。

尚可喜却主动向康熙提出撤藩,要告老还乡。

耿精忠野心勃勃,最终在福建积极响应吴三桂造反。

耿精忠以“反清复明”的口号,四处征募兵士。并且为了造反成功,到处拉拢党羽,联合势力。

时任福建总督的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发现耿精忠有谋反迹象,上疏清廷,准备征调兵力进行防御,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布防,就被囚禁起来了。

控制了福建后,耿精忠自命大元帅,率兵向浙江和广东两处发起进攻。

耿精忠造反,是康熙始料不及的。开始他还派人劝说耿精忠,只要他能剿灭郑经,便对他造反的事既往不咎,并让他继续镇守闽南一带。

耿精忠不为所动,依然继续和清廷为敌,攻陷浙江和安徽部分地区。由于耿精忠势力强大,许多人慕名投在他麾下,很快他的兵力就壮大到了10万人之多,这让康熙头痛不已。

(吴三桂剧照)

然而,藩王作乱却并不齐心,他们各打各的小算盘。比如郑经,虽和耿精忠结盟,但他要耿精忠让出漳州、泉州一带,让他过兵。耿精忠却拒绝他的请求,结果两人为夺地盘又发生了窝里斗。

再加上耿精忠士气不振,粮草匮乏,对兵士又无约束。因此所过之处,兵士烧杀掳掠,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康熙得知后,决定先从耿精忠下手。

1676年,康熙派康亲王杰书率大军负责围剿耿精忠。

随着清军不断收复福建蒲城、建宁等地,连吃败仗的耿精忠无奈之下,交出“总统将军印”,同时向清廷表示,只要保留靖南王爵,他愿协助清军剿杀盟友。

在得到清廷的应允后,耿精忠先后剿杀郑军和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的军队。

由于戴罪立功,康熙准他继续镇守潮州。

然而不久,耿精忠的部下却告发他“蓄谋逆之心”。

康熙召耿精忠觐见,并以“负恩谋反”的罪名褫夺了他的爵位,并将他拘捕入狱。

1682年,在清军的包围下,吴三桂之子吴世璠绝望自杀而死。

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落下帷幕。

这时,大学士明珠上奏表示,耿精忠负恩谋反,其罪大过尚之信。

康熙于是将囚禁在牢狱中的耿精忠凌迟处死。

显然,虽然耿精忠帮了朝廷,但是“三藩之乱”已经平息,他已经没有作用了。而留着他,反而是个威胁。所以,耿精忠必须死。

(参考史料:《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