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和尚可喜为何能被清朝封王?

亘古怀念说史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耿精忠和尚可喜能封王有以下几个因素:

1.投降的时机,当时双方交战,皇太极并无优势,以上二人投降封王可以给其他有顾虑的人有吸引作用,是皇太极笼络人心的计谋。

2.耿精忠投降前掌握大明红衣大炮部队,尚可喜掌握海军部队,是皇太极攻坚所需,征战天下的战略利器,此二人投降正合皇太极心意!

3.给耿精忠和尚可喜封王能吸引更多人才投效,具有象征意义!

我认为以上几点是此二人封王的真正原因。如果有不同观点,欢迎一起讨论,谢谢!





闪耀的傲特曼


清初“三藩”还是“四藩”?

都说清军入关之后封了三个“藩王”,其实应该是四个,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管辖云南)、靖南王耿仲明(管辖福建)、平南王尚可喜(管辖广东)、定南王孔有德(管辖广西)。

若论功劳定南王孔有德一点都不比其他三个藩王差,而且要高出一筹。孔有德对清朝最大的贡献是将红夷大炮和火炮攻城技术献给了后金,直接让后金军队如虎添翼,随清军征战也是战功卓著。孔有德功劳这么大,而且还是孔子的后裔(这事孔子的其他后裔打死都不承认),为何没有封藩王呐?原来在1652年,孔有德的主力在广西被李定国击败,孔有德自杀,唯一的儿子孔廷训在1659年被李定国抓住杀了,孔有德绝嗣,其家只剩下一个女儿孔四贞,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

孔有德子嗣断绝,况且军队主力被消灭,清朝找不到人继承他定南王的爵位,省去了裁撤!(耿仲明像,来源网络。耿精忠的祖父)

27岁的耿精忠如何获封靖南王?

耿精忠,祖籍山东,后迁徙辽东盖州,今辽宁营口盖州市。他出生于1644年,看这年龄也没有参与过清军入关之后的战争,是承袭了父亲耿继茂的靖南王爵位。他能够顺利承袭靖南王的爵位得益于两大助力。

耿精忠是耿继茂的长子,耿仲明的孙子,真正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是他的祖父耿仲明,依靠祖父的战功得以上位。

耿仲明原来是明朝的辽东将士,十分狡猾,先投降了后金政权,做到了千总的职位。在后金混不下去了转而投奔驻扎在皮岛的毛文龙,得到毛文龙的赏识,被毛文龙收为养孙,也就是干孙子,成为心腹,累官做到参将。

1629年,袁崇焕杀毛文龙,毛文龙手下军队一分为四,陈继盛负责管辖耿精忠。很多毛文龙的亲信受到排挤,耿仲明转而投奔登莱巡抚孙远化,此时耿仲明和孔有德一起共事。孙远化是西洋火炮专家,治下有很多红夷大炮和技术人员,这些火炮和技术人员后来归顺了后金。

1631年,孔有德率耿仲明等人出征辽东,中途发动吴桥兵变。兵变的结果是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夺得大批明军的战舰,组成了自己的水师。1633年,被击败逃亡海上的孔有德、耿仲明想投降后金,耿仲明因反复无常,不敢再次投后金。走投无路的耿仲明最后也只有投降后金,胸襟广阔的皇太极听闻孔有德、耿仲明代水师和红夷大炮到来,不计前嫌,出城10里迎接二人,授予耿仲明总兵官。

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自立为皇帝,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其实这三王的“顺”字带有一定含义,就是归顺投降的,带来了军队、财物和军事物资。

其实皇太极对投降的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十分不放心,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让他们单独率军出战的。耿仲明曾经跟随皇太极征讨朝鲜、参与松锦大战、跟随多尔衮追击李自成的主力、跟随豫亲王多铎追击李自成残部,一直到1646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才获得单独指挥军队的权力,这时他们已经取得清朝统治者的信任。

1646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率军南下,取得战功无数。1649年,孔有德封定南王攻打广西、尚可喜封平南王、耿仲明封靖南王共同攻打广州。耿仲明就在被封靖南王的时候,因为被人弹劾私自收藏了一批奴隶,论罪当诛。其实清朝朝廷也没有打算处死他,他却自己自缢身亡了。又一说,清廷是秘密处死了,让他的儿子耿继茂承袭爵位,继续攻打广东。

尚可喜和耿继茂会攻广州,城坡之后,展开了屠城行动。此后,耿继茂移镇福建,尚可喜留守广州。

1671年,耿继茂病故,他的长子耿精忠继承靖南王的爵位。其实在耿精忠承袭爵位的时候,他的妻子起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

1655年,12岁的耿精忠就娶了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的女儿为妻子,是典型的皇亲国戚。此时多尔衮早已去世,豪格家族得以恢复,肃亲王的爵位也承袭了下来。此时让耿精忠承袭王爵,也有拉拢之意。(豪格画像,耿精忠的岳父)

尚可喜的封王之路。

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迁徙到辽东海州定居,今天辽宁海城市。尚可喜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生于1604年;1623年从军;1625年他的父亲偷袭后金都城战死;1633年,他的哥哥尚可进在对金作战中战死;其家族也有很多人被后金军队俘虏,两位夫人被俘后自尽;1634年,率军投降后金。按道理,尚可喜和后金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他怎么会投降后金?(尚可喜画像)

尚可喜最早在皮岛毛文龙手下,是毛文龙的养孙。1629年,袁崇焕镇压毛文龙时,尚可喜参与镇压。1631年,孔有德、耿仲明发动吴桥兵变之时,尚可喜参与镇压,由于主将皮岛总兵黄龙没有派兵支援,导致尚可喜率领的部队几乎全军覆灭。即便如此,尚可喜也没有反叛之心。

1633年,后金军攻打旅顺,此时正是该地兵力空虚之时,皮岛总兵官黄龙自杀,明朝政府委派了沈世奎担任皮岛总兵。沈世奎是毛文龙的心腹,尚可喜曾经镇压过他,现在成了尚可喜的顶头上司,于是寻找机会将尚可喜诬陷然后杀害。

尚可喜的手下得知了之一消息,走投无路的尚可喜为了保全自己和手下将领,于是派人同皇太极接洽,准备归顺。皇太极得知消息之后大喜,称“天助我也”,因而尚可喜的归顺的部队称“天助兵”。

尚可喜归顺之时,皇太极出城30里迎接,封总兵官,将之前俘虏的尚可喜家人放归,有27人,最初俘虏了100多人。尚可喜率领五座岛屿之上的部队、家属归顺,军事物资不计其数。

1636年,皇太极称帝,尚可喜获封智顺王

尚可喜和耿仲明在明朝灭亡前后的经历差不多,先是跟随皇太极征讨朝鲜、参与松锦大战、随多尔衮作战、随豫亲王多铎作战。1646年,尚可喜获得单独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1649年同孔有德、耿仲明一起封王,他获封平南王

,打下广东然后镇守。康熙年间,尚可喜晋封平南亲王

也许是经历过自己家族人员大量减少(被后金所杀)的缘故,尚可喜的后代众多,有32个儿子,32个女儿,尚可喜后代中有14个男丁和清朝的皇室联姻。其中尚可喜的第七子尚之隆娶了爱新觉罗.硕塞的女儿为妻,硕塞是皇太极的第五子,获封和硕承泽亲王。

尚可喜的家族和皇室联姻密切,因此吴三桂反叛之时,尚可喜并没有参与,而是准备打包回辽宁海州老家生活。1676年,吴三桂围困广州之际,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软禁了自己的父亲,投降了。

尚之信投降吴三桂后,承袭平南王爵位,拥兵自重,坐山观虎斗,康熙皇帝多次让他进军打击吴三桂的军队,他都借故拖延。吴三桂死后,他又主动请战,进攻吴三桂儿子吴世璠。

1680年,平定吴三桂的叛乱之后,康熙准备收拾尚之信。他身边的侍卫进京告密,康熙也派员调查尚之信的所作所为,调查清楚之后,于8月赐死尚之信。尚可喜的儿子尚之璜、尚之瑛、尚之节等也同时处死。

尚可喜的家族也因尚之信的叛乱分裂成了两派!


穿越再现彼岸


清初三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大名鼎鼎,或者说恶名昭著。

降清的将领多如牛毛,比他们名气更大,职位更高的也不计其数,比如蓟辽总督洪承畴、左都督祖大寿,论名气,论战功,论能力,都要超过三人,为何被封王的是他们三个呢?

小院看来,主要有二个原因。

一、对清军的意义。

三人的归降,最大的意义是军事上的,他们为皇太极带来了梦寐以求的战略武器和兵种——红衣大炮和水师舰队。

在此之前,八旗军吃够了红衣大炮和水师的苦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次对宁远的围攻,都在城头红衣大炮轰击下败下阵来,还弄得损兵折将,士气低落。

皮岛的毛文龙则靠着水师三天两头在后方骚扰,努尔哈赤只能干瞪眼,因为后金压根没有水师,宁远之战后觉华岛之所以被屠,还是因为海面结冰,八旗军得以踏冰而过。

这样的战略武器,皇太极当然做梦都想拥有,无奈后金技术力量太薄弱,靠自制根本不可能,只能依靠别人的力量。

在三人归附之前,皇太极也尝试过靠俘虏的工匠自造,虽然也仿制了出来,但在技术上终究底蕴不足,无法形成足够的战斗力。孔尚耿三人的来投,带来了丰富的嫁妆——熟练的工匠和丰富的军械、物资和人员,其中包括红衣大炮和水师舰队,还有手下的军民两万多人,这些都是皇太极所急需的。


听到孔有德和耿仲明来投降的消息,皇太极有多激动呢,他亲自跑出沈阳十里外迎接,见到两人就给了他们一个熊抱——别误会,这是女真最隆重的礼节“报见礼”。

一年后,尚可喜的到来,皇太极也如法炮制。

皇太极至于这么开心吗?太至于了。

八旗军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始终缺少攻坚能力,面对城池,在之前基本上只有靠城里内应的接应、围点打援、长期围困等办法,如果明军守城意志坚定,又没有内应,那清军的进攻就很难奏效。

而这三个人的到来,有了资源,又有了人才,清军有资本发展大炮这种攻城利器,到崇祯十六年的时候,锦州、盛京已经成为了清军的火炮生产基地,驻扎在锦州的清军拥有大炮百门,甚至,清军拥有了专门的军种——乌真超哈,也就是炮兵为主的汉军。

清军的红衣大炮,不能说是完全来自孔尚耿三人,不过这三个人的归降,无疑对于清军火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皇太极能不高兴吗?这三人的王爵,是拿这么多人才和物资换来的。


二、投降的时机。

孔有德和耿仲明在崇祯六年归附皇太极,尚可喜在崇祯七年渡海来投。

从时间上看,这个时期正是皇太极掌权后进行改革的时期。他是个善于学习的人,逐步改变了努尔哈赤时期喜好杀戮辽人的恶习,讲究以文化来笼络降人。如果说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后金还是部落制为主的国家,到了皇太极这儿,就逐步改革为了君主专制制度,一整套的国家机构,都效仿明朝设立起来了,他对明朝投降的官员的原则是“一切勿得侵扰。”,不论你之前跟后金作战多狠,只要投降,概不追究。

这样开明的形象,对那些心猿意马,在明朝混不下去的人是很有吸引力的,他手下的汉军也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汉军八旗。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个人,之前在毛文龙麾下长期与后金作战,没少砍人少抢东西,现在他们来投降,皇太极必须要做出姿态,表示既往不咎,并且还能得到重用,加上这三人确实给他带来了急需的东西,为了统战工作的需要,他加封三人为王,更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来投奔他。

而时间越往后,皇太极已经稳定了局势,经常翻越长城到关内主动出击,投降的明将也越来越多,手底下人才多了,这个王爵也就越来越稀缺,不舍得随便给出去了,直到后来为了交换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才封出去个平西王,此后再没有汉人得到过清朝的王爵。


再说两句洪承畴和祖大寿,他们的情况还是不太一样。

假设洪承畴在崇祯六年左右这个时间点来投降,很可能也会被封王,他在明朝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表率作用更加明显。

而祖大寿不可能被封王,他投降清朝从来都不是真心,和他外甥吴三桂截然不同,是实在走投无路下本能的自保行为,考虑到祖家世镇辽东,根深蒂固,皇太极没有杀他也是从大局着想,但也不可能再重用他。

换做是你想想,曾经假投降又逃回去组织抵抗,最后实在坚持不了才再次投降,这样的人敢用吗?养起来不给他权力就算完了,别说封王了。


微鉴历史


帮助满清打天下


用户肖锋


功劳赫赫,足可封王!

清军入关之后封了四个“藩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管辖云南)、靖南王耿仲明(管辖福建)、平南王尚可喜(管辖广东)、定南王孔有德(管辖广西)。

耿精忠,祖籍山东,后迁徙辽东盖州,今辽宁营口盖州市。他出生于1644年,承袭了父亲耿继茂的靖南王爵位。耿精忠是耿继茂的长子,耿仲明的孙子,真正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是他的祖父耿仲明,依靠祖父的战功得以上位。

耿仲明原来是明朝的辽东将士,十分狡猾,先投降了后金政权,做到了千总的职位。在后金混不下去了转而投奔驻扎在皮岛的毛文龙,得到毛文龙的赏识,被毛文龙收为养孙,也就是干孙子,成为心腹,累官做到参将。

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自立为皇帝,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其实这三王的“顺”字带有一定含义,就是归顺投降的,带来了军队、财物和军事物资。

其实皇太极对投降的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十分不放心,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让他们单独率军出战的。

1655年,12岁的耿精忠就娶了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的女儿为妻子,是典型的皇亲国戚。

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迁徙到辽东海州定居,今天辽宁海城市。尚可喜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生于1604年;1623年从军;1625年他的父亲偷袭后金都城战死;1633年,他的哥哥尚可进在对金作战中战死;其家族也有很多人被后金军队俘虏,两位夫人被俘后自尽;1634年,率军投降后金。

尚可喜最早在皮岛毛文龙手下,是毛文龙的养孙。1629年,袁崇焕镇压毛文龙时,尚可喜参与镇压。1631年,孔有德、耿仲明发动吴桥兵变之时,尚可喜参与镇压。

1633年,明朝政府委派了沈世奎担任皮岛总兵。沈世奎是毛文龙的心腹,尚可喜曾经镇压过他,现在成了尚可喜的顶头上司,于是寻找机会将尚可喜诬陷然后杀害。

尚可喜的手下得知了之一消息,走投无路的尚可喜为了保全自己和手下将领,于是派人同皇太极接洽,准备归顺。

尚可喜归顺之时,皇太极出城30里迎接,封总兵官,将之前俘虏的尚可喜家人放归,有27人,最初俘虏了100多人。尚可喜率领五座岛屿之上的部队、家属归顺,军事物资不计其数。

1636年,皇太极称帝,尚可喜获封智顺王。

尚可喜和耿仲明在明朝灭亡前后的经历差不多,先是跟随皇太极征讨朝鲜、参与松锦大战、随多尔衮作战、随豫亲王多铎作战。1646年,尚可喜获得单独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1649年同孔有德、耿仲明一起封王,他获封平南王,打下广东然后镇守。康熙年间,尚可喜晋封平南亲王。

尚可喜的家族和皇室联姻密切,因此吴三桂反叛之时,尚可喜并没有参与,而是准备打包回辽宁海州老家生活。1676年,吴三桂围困广州之际,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软禁了自己的父亲,投降了。

由于清朝刚刚建立没有多久,统治根基不稳,一方面前明势力还在,另一方面,满人统治的天下,当时的满汉之间民族矛盾大,所以为了稳固清朝统治,顺治帝与康熙帝在面对前明势力时,通常采用旧时的分封制,即对应现在的藩王政策。

但是,随着藩王的势力越做越大,清廷意识到迟早会威胁到统治的天下。

于是康熙采取了撤藩政策。

康熙帝下达的这次撤藩指令,是缺乏历史经验与欠妥当的。历史上著名的西晋“八王之乱”,以及汉景帝同姓王发起的“七王之乱”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民不聊生。

而这次的“三蕃之乱”同样故伎重演。

随后不久,以吴三桂等人发起三蕃之乱,长达八年之久,清朝军事实力在消耗的同时,百姓也是过得苦不堪言。因为这八年之乱花费的军费支出不亚于甲午战争。

所以,康熙帝所做出的撤蕃政策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全盘的顾虑与打算。

综上,耿精忠与尚可喜都是毛文龙的手下,毛被处死,才投降了清。这两人把明朝的大型火器和操作技术带到了女真。女真人最怕就是大型火器。努尔哈赤就是死于红衣大炮。那个时代大炮相当于现在的原子弹。另外,女真人给他们很高的爵位还有统战的目的。

康熙为什么不让吴三桂征缅?削灭缅甸除外患,消灭吴三桂除内患,说不定吴三桂还能为中国打下印度洋出海口呢。



当代曹植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耿和尚都是毛文龙的手下,毛被处死,他们不满同时也没有的出路,才投降了清。这在满人在关外那会,可以说是收降了两位大员。自然会高看一等,更主要的是这两人把明朝的大型火器和操作技术带到了女真。这可是要了命,女真人最怕就是大型火器。努尔哈赤就是死于红衣大炮。那个时代大炮相当于现在的原子弹。所以女真人一定会给他们很高的爵位还有统战的目的。


一夫壹历史


满清入关后,先后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又推翻了羸弱的南明政权,逐步统一天下。

之后,清廷大封功臣,满族各王自不必说,汉族功臣最有名的就是“三藩”。

 

吴三桂功劳最大,他打开了山海关,投降了皇太极,清军能够顺利入关问鼎中原,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后吴三桂又跟随清军击溃李自成,逐步取得信任,成为降清的明将中,首屈一指的代表。由此,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耿精忠为什么能成为三藩之一呢?主要还是沾了祖辈的光。他的爷爷耿仲明是毛文龙旧将,袁崇焕杀毛文龙后,耿仲明降清,随后追随多尔衮入关,镇压农民起义,由此得封靖南王。

 

耿仲明死后,其子耿继茂与尚可喜联手,攻破广州,并实施大屠杀,由此得袭父爵,为第二代靖南王。而耿继茂去世后,王位又传到耿精忠手里,所以说,靖南王一爵,到了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耿精忠能够袭爵,就是因为他爷爷和父亲。

 

尚可喜初为明将,是东江总兵沈世魁麾下,也颇有战功。沈世魁因为私人恩怨,想要置尚可喜于死地,尚可喜得知此事,随即降清,当然,尚可喜投降时,还不是满清,是后金。

 

崇祯九年,即崇德元年,尚可喜封智顺王,随后多年,尚可喜一直追随清军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顺治六年,封平南王。

 

结局,吴三桂挑起叛乱并匆忙称帝,叛乱结束之前病死。耿精忠先是积极响应叛乱,后又降清,后被告谋反,被康熙凌迟处死。尚可喜反对叛乱,被其子尚之信软禁,期间病死。





老輪


  还不知道:的第四个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藩指清初、耿精忠、三位藩王所辖藩镇。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南方地区,所以,类似于西周初期将部分边远地区分封给功臣、宗室来建立诸侯国一样,清朝也选择将部分南方省份分封给降将来镇守。其中,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袭封,镇守福建。在此基础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被称之为“三藩”,乃至于在清朝决定撤藩后,三藩起兵造反,从而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初期原本有四个藩王,可最后只是形成了三藩的格局,那么,另外一位藩王是怎么回事呢?

  一

  首先,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在皇帝自尽后,率领大军攻占明朝都城。但是,不久之后,清朝就成功入主中原。在此背景下,因为兵力不足,为了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和南明等势力,清朝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将来。在明朝降将中,以、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在此基础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原本应该成为清朝初期的四大藩王。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后来的三藩之乱中,却没有孔有德的身影呢?

  二

  对此,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孔有德很早之前就被逼自尽了。孔有德(1602年?—165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原籍山东,明末清初将领。根据《明清史料》、《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原本都是的手下。在斩杀毛文龙之后,孔有德自然是非常生气,也即对明朝朝廷也比较失望。于是,在崇祯四年(1631年),孔有德这位武将发动吴桥兵变,不久投降后金。崇祯九年(1636年),孔有德受封为恭顺王,出征锦州、松山等地,成为后金以及清朝的一员大将。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孔有德随追剿李自成及南明力量。

  三

  顺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势力。而这,是孔有德单独领兵的开始。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孔有德获得了清朝朝廷的进一步信任。也即因为多年积累的战功,清朝决定给予孔有德更大的发挥空间,一个更能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顺治五年(1648年),封他为定南王,率军二万出征广西,并携家镇守。由此,按照清朝朝廷的安排,是让孔有德这位藩王镇守广西的话,以此和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形成四藩拱卫南方的格局。在清朝的加官进爵之下,孔有德的冲劲自然更足了。

  四

  最后,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孔有德率清军破桂林,俘虏南明重臣张同敞、及靖江王朱亨歅等,在此基础上,孔有德住进了靖江王府,改为定南王府。但是,的是,顺治九年(1652年),孔有德被南明将领李定国打败,被困桂林。面对重重包围的南明大军,孔有德自知走投无路,于是选择自尽。在孔有德死后,其子孔廷训逃跑过程中被明军俘获,仅有一女逃脱。此外,孔有德之子孔廷训在顺治十五年(1659年)被李定国下令处斩。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孔有德父子相继去世后,即便清朝朝廷想要保留孔有德的王爵,自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来袭爵了。基于此,清朝初期四藩的格局,在孔有德自尽后,自然也就形成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的格局。进一步来说,如果孔有德没有被逼自尽,并且和吴三桂一起起兵的话,或许会提高其面对清朝康熙的胜算。对此,你怎么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