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畸形審美下的動盪時代

文人在大部分人眼裡,都是溫潤如玉、風流倜儻的,三五個好友聚在一起吟詩作賦,喝著美酒,時有絕美歌姬歌舞助興,恍如仙人。

可是你們知道,魏晉時期,文人是怎麼樣的嗎?下面我們即將探討他們的性格特點以及生活習慣。

畸形審美下的動盪時代

一、流行服食五石散

每個時代的都有屬於它獨特的印記,魏晉也如此。那時的文人喜愛服食一種叫五石散的藥物,此物原是治療傷寒病用的,是由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的。它主要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等。五石散不可多食,過量會導致五臟損害,嚴重會危機性命,有多少魏晉名士死在他的威力下。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人要服食他呢?他又是怎麼會流傳開的?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的,他就是何晏

何晏,字平叔。南陽郡宛縣人,對《老子》、《莊子》的學說頗有興趣,時常在家翻閱。

何晏這個人又及其的好色,身體日間消瘦,可自從服用五石散以後,頓覺神清氣爽,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氣。他覺得“療效”不錯,就推薦給自己的好友,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服食五石散成一大風氣。

按照現代的說法,這叫“蝴蝶效應”,各個都蜂蛹而上,爭先前後的大趕潮流。可想而知,所觸發的連鎖反應是巨大的。舉個例子,比如現在某位明星使用某品牌的化妝品,效果還不錯,就會引得無數愛美人士追捧。

這種愛跟風帶節奏,無論是何時何地都存在。如歷史上:“楚人愛細腰,宮人多餓死。”,還有從宋朝到清朝女人裹小腳的陋習。每個時代審美都不盡相同,是可能在當時人看來這種就是風雅,就是個性,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而在我們的眼裡這就是糟粕,對它不屑一顧。仔細想想,無論古今都有令人不解的事情,在流行文化衝擊的年代,我們“風雅”是否會讓人忍俊不禁呢?

畸形審美下的動盪時代

何晏

二、性格塑造太極端

每個人的個性都與眾不同,正因為如此世界才會多姿多彩。

關於這點,魏晉也出現了諸多性格迥異的人;與其說迥異不如說是極端。 雖說人的性格是獨一無二的,但如果刻意地去突顯,往往會得不償失的。下面介紹這個名士是典型的代表,嵇康為人有些邋遢,臉和頭髮好幾日都不洗,行為放蕩不羈。

他要是洗頭,除非癢的難受,這是典型的“宅男思想”,在寫個山濤的絕交書中,就自稱頭每隔一個多月才寫一次,小便也忍著憋著。

嵇康性格直爽讓人沒話說,如此風趣的文人惹得許多人垂愛,可說真的頭一月十五日不洗就真的有點說不過去了。這要是到了炎炎夏日,難道就不怕會生蝨子嗎?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兒子被徹底的帶壞了。有人見到他兒子的逢頭垢面的,就對說:“你現在的可樣子真像野鶴站在雞群當中呦!”要是我,早就跑回家洗個夠,畢竟誰不要臉面啊!可這小子卻說:“那是,你沒見過我老爸。” 想不到嵇康的兒子竟也這般如此,可想而知家長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教育孩子一定要教授正確的觀念,不然孩子會有樣學樣,對今後的人生都有或多或少影響。

畸形審美下的動盪時代

嵇康

下面我們再說一說劉伶,比起嵇康的不洗頭,他這樣的舉動更讓我們瞠目咋舌。

劉伶與嵇康其名,酷愛飲酒,每日酒不離口。他其貌不揚,憔悴感十足

,我想應該是喝酒的緣故。走路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劉伶時常乘鹿車,攜帶一壺酒,叫人用荷也包裹掩埋在地下。還說:“死了就把我埋了。”,實的本質了。

他有一個好妻子。每次勸他少喝點酒,可卻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每次喝的酩酊大醉。先前也發過誓,說再也不喝了,可每到飯點便又開是喝起來了。這些都反應出他嗜酒如命的性格,有人覺得灑脫,其實不然:灑脫是出於性格上的真實,他這種就過了,就脫於真實的本質了。

無論是嵇康還是劉伶,我覺得追求個性本無過錯,若是刻意去突顯反而適得其反。 性格雖然是獨一無二的,但並不是要刻意去突顯,那樣就變的很“作”,引得人反感

畸形審美下的動盪時代

劉伶

三、清談為任故國毀

清談誤國,這成語是說以王衍為代表的西晉士大夫,虛無妄談,不問國經最後導致國家衰敗的慘劇。

那個時候王衍被任命為尚書令,不過他卻不幹實事,整日裡與朋友相互清談,由於他位高權重,許多大臣都開始效仿他。自此清談也成了一種風尚,這和服食五石散如出一轍,都是由一些權貴推動的。他們主要清談一些玄學上的著作,虛無縹緲,不切實際。

這讓我想起先秦人寫的的一篇《莊子與惠子游濠梁》。話說莊子和惠子走在濠水的橋上時,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這一來二去,反反覆覆,絲毫不流一點餘地。

魏晉名士就是如此,他們整日裡清談為任,不問國事,人民的日子難過。為官者昏昧,百姓遭罪,以致於後來:“時天下荒饉,百姓餓死,帝聞之,曰:“何不食肉糜?”後來王衍臨死前悔悟了,但為時已晚,他這樣說:“ 哎呀!我雖然德行不如古人,如果我不幹些虛無浮誇的事情,努力為國家設計著想,怎麼會有今天的下場。” 這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後來蘇軾還寫了一首詩來諷刺他:文非經國武非英,終日虛談取盛名

至竟開門延羯寇,始知清論誤蒼生。

清談誤國,實幹興邦;建設國家可不是嘴頭上說說而已,要付出行動,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謀幸福謀發展。

生在新時代的我們,也要時刻反省: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者最終會被現實打敗,努力實幹才是長存之道。

畸形審美下的動盪時代

王衍

四、總結

通過上文的表述,我們對魏晉名士有個大致的瞭解,下面總結出以三點:其一,魏晉名士受時代風氣影響,跟風成群。其二,政局動盪,官員貪圖享樂,清談為任,不顧百姓死活。其三,名士不在追求賢德,而去刻意製造亮點,博人眼球。

參考文獻:

[唐]房玄齡: 《晉書》 中華書局出版社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中華書局出版社

[南朝]《世說新語》 鳳凰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