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九州歷史雜談


格物致知,對這個詞的理解,朱熹和王陽明,有著很大的分歧。而這種分歧的背後,是王陽明、朱熹對成聖之路的方法論的分歧。王陽明和朱熹,隔著342年。不同時代的儒家,或不同的思想大家,他們之間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朱熹和王陽明之間的分歧所在,並集中體現在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分歧上。

格物致知的來源?格物致知,這個詞來自《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詞,被統稱為八目,綱舉則目張,它們是《大學》的八個重要的詞眼、條目。《大學》中的八目,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觀,並給出了成為“聖人”的方法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說的是對自身道德的存養,齊家、治國、平天下,超乎了個體,將個人道德外延,進入到家庭、國家、天下等更大的維度上。從個體到世界,從個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地遞進,儒家思想藏不住政治的野心。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呢?通常,我們是這麼看的:格物,就是對事物進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種知識,甚至一種智慧。如果這麼看的話,我們觀察一棵小樹的生長,然後知道了小樹生長規律的知識,就完成一次格物致知了。

在朱熹、王陽明之前,另一位重要的理學家是北宋的程頤。程頤認為,“知者吾之所固有”,而“致知在格物”。意思是,人本來內心是有“知”的,但要致知,非通過格物不可;格物就是“窮理”,大概是說探索一切事物的“理”直到盡頭。窮了理,自然就“致知”了。朱熹、王陽明都深受程頤的影響,他們繼承了知是人所固有的觀點。但對於何為格物、何為致知,卻有著很大的分歧。

朱熹怎麼看格物致知?朱熹認為道理散在事物上,人做不到一理通便萬理皆通,故需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格盡天下萬物,大道才能貫通。但,朱熹“只有窮理後知才能盡道才能明”的觀點其實是有違儒家之道、孔孟之訓的。儒家正統觀點是良知天賦。孔夫子雖然很少言天道和性,但他的言行是絕對支持後來的孟子的良知天賦說的。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子坦陳他並非生而知之者。可為何一問便知,並非他事先花了很多精力儲備了無數知識和技能,而是因為他有“一以貫之”的道,即良知。故,入太廟,每事問。孔夫子有一顆尊崇周公的誠心,所以,遇到祭祀周公這類事情,他會主動去學習祭祀周公的禮儀。農夫問他事情,因為他有良知,能就著事物的本末,逐步啟發農夫,自己便也逐漸明白了事理。

王陽明怎麼看格物致知?王陽明訓“格物致知”為致良知,而格物是致良知的工夫。這是雙方最大的分歧。王陽明認為“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關於“致良知”,另有博文詳解,這裡不再贅述)。“格物致知”在朱熹那裡是對天理(包括事物之理乃至知識)的追求,儘管這也是一種行動,但本質上還是求知。更何況格盡天下事物絕無可能(如同最外圈的圓由無數個點組成),故朱熹轉而讓天下學子一心攻讀聖賢書。他以為千百年來成聖之人必定已格盡天下萬事萬物,所以讀聖賢經典是學子可行的捷徑,以至於“格物”在朱熹那裡幾乎等同於“讀聖賢書”了。儘管朱熹也強調“無有知而不能行者”,但畢竟求知的工夫花得太多,致力於行動的時間就會減少。事實上,良知天賦,無需花太多的時間去求知(天理、良知)。朱熹如此解釋“格物致知”,是在大方向上出了偏差。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一改朱熹的“通過學習獲得理(道、知)”的路徑,強調人在推廣擴充本然之良知時,通過格(正)物(事)的工夫來獲得必要的學問,意即良知涵攝了知識。這是對孔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們對何為真正的學習有相同的看法。

朱熹和王陽明格物致知如何比對?簡單來說,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成聖之道就要向人心外探索“理”,不斷做加法;而明代心學家王陽明認為,心本來就有完備的“理”了,不要向外求索,而要向內求,做減法,不斷地發現和去除不良的慾望,存樣原本優良的品性,那就對了。朱熹的格物窮理,是一種非常艱難的被動的學習,因為天下永遠有格不完的事物。按朱熹的路子,天下學子終生都在求道的路上,像個苦行僧,卻未能見道或感覺尚未圓滿得道,故大多知而不行。而“致良知”是推廣、擴充人固有的良知於萬事萬物,將事物處理得合乎良知(天理),更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可操作性。沿著王陽明的路子,有治病救人的良知,便去學點醫術;有保家衛國的良知,便去學點軍事;有教書育人的良知,便去做點學問。這是何等親切簡易的成才之路,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能感覺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個人成就。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王陽明比朱子高明的地方是,他認為無需窮盡天下事物。他認為,萬物一體,人各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致良知,便是和諧社會。並且,沿著朱子路子的人,很容易陷入多識卻無真知的地步。今日格一物知一理,會以為給父母洗腳就是孝順,明日格一物知一理,會以為親切撫摸孩子的頭就是表達喜愛。殊不知日本有位大孝子表達自己的孝心是讓年邁的母親俯身為他洗腳,因為讓母親體會到“為人母”的溫暖感覺對老人來說是一種無限欣慰;殊不知在泰國撫觸孩子的頭是大不敬。而按照孔子和王陽明的路子,是不存在這種尷尬的。孝心,友愛之心,人與生俱來,但同時也清楚,時境不同,需要做正確的表達才行。有良知的人,自然會思考、會觀察、會發問、會學習、會行動。這種學習,是因良知的推廣和擴充的需要而做的主動的快樂的學習。論語開篇的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王陽明的理解最為準確。當我們每天因致良知而學到了些具體實踐知識,並努力的不斷踐行時,比如天天盡孝悌、與人為善,就會感到很快樂。確實,家庭和睦,社會安定,豈能不悅?

王陽明和朱熹,隔著342年。而這場對儒家經典典籍的跨時空學術之爭,到今天還沒有最終的答案,人們至今對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沒有明確,或者說,也無需明確。但是在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更喜歡王陽明的觀點。我們被與我們無關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茫然而焦慮地盤手機,試圖通過信息的擴充來獲得無用的安慰。虛擬的體驗,不斷侵蝕真實的感知,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糟。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一個王陽明來提醒我們,人的內心本來是完善的,當我們撥開那些多餘的遮蔽和紛擾,大膽地去偽存真,就能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活乃至生命。這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絲路嬌子


一 格物致知: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為善去惡是格物

理學家認為的“格物”,就是分析現實事物,要認識天理,就要不停的分析現實事物。後來,王明陽苦思7天7夜,一無所獲。於是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格物”不是分析事物,而是社會實踐,這裡的“致知”也不是認識天理,而是踐行天理。

知道了這重關係,就好理解“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了。人在社會生活中,要多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才能進入“不動心”境界。

  

  二 知行合一

  

人的認識和行為要一致,不可口是心非。觀察事物要細緻入微,用心揣摩,從而在該事物中得出道理和知識,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內涵有三個要點:

第一,知行只是一個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謂“工夫”,就是認知與實踐的過程。

第二,知行關係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發點,是指導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而真切篤實的行已自有明覺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徹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達於至善,這實質上是個道德修養與實踐的過程。

顯然,王陽明所謂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謂“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的道德實踐。可以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在本質上是集道德、倫理、政治於一體的道德人文哲學。

  

  

  王陽明的心學博大精深,因其內涵的深刻與普適而備受推崇。尤其是4句28字的“心學四決”,悟透後就能參透人生,無論是為人處世上,還是看待事物上,都會提升一重境界。繼而也能達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至上人生修為。

明·王陽明·心學四決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菜根譚智慧


本回答只說明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歸於正。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格字有校正的意思,物可以指財富能量,身外之物。格物就是說需要擺正外在一切與自身的關係,自然達到致知的結果。他的意思類似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知行合一的基石就是致良知,只有有了良知才可能獲得知行合一。任何偏私在是沒辦法達到知行合一的,偏私的文化傳達出來是自私,自利的,毫無能量可言。

格物致知的結果是有一顆赤子之心,個人獲得最強大的善良的力量。


格物致知只是知行合一的前置修煉,知行合一才是一個無限循環的能量釋放的過程。

驗證自己是否已經格物致知,可以看自己是不是充滿慈悲心,注意不是同情心。據現代科學說明,和尚和普通人在看到別人遭受磨難時,大腦的活躍區域是不一樣的,慈悲心是高貴的,單純的想幫助。同情是可憐,是憐憫,是低級情緒。也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充滿 愛心,利他心,稻盛和夫,就是充滿利他心的人,為日航免費做貢獻,做日本第二電信打破行業壟斷和減低國民高昂的通信費用。

格物致知後的心,是極純粹的,也是高度一致的。

為什麼先要說明格物致知,是因為人有天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會讓你覺得知行合一不過爾爾,膨脹誰都會。認知到自己當前的狀態是極重要和有意義的。在你身邊人表現痛苦的時候,你是毫不猶豫伸出援手還是搖頭冷漠走過?親人除外。


知行合一

知指的是覺知,智慧。行是實踐,踐行。說明知與行的關係應是一體的,知使行更有力量,行不斷用來完善知,行也有其道,比如說你有個思想蠻好,想告訴他人,那麼如何讓人接受或者形成討論就是行,行是與他人的鏈接的過程,充滿能量和影響。

知行是一個循環的智慧增長過程,也是能量釋放的過程,是一個無限的遊戲,也是生命意義的追尋。需要我們一輩子保持覺知,學習,內觀,踐行才能達到的。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修正評論轉發關注!


大樂國


格物致知不是由王陽明首次提出,《禮記·大學》記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自宋朝以後,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

一開始,王陽明當然也是相信朱熹理論的。因為王陽明想要成為聖賢,所以他決定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去試一試。於是他和一個好朋友錢德洪約定,要去格亭前的竹子。沒想到王陽明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什麼都沒格出來,大病一場。這個故事被稱為“亭前格竹”。

後來,王陽明因為上奏疏觸怒了大太監劉瑾,被貶到了貴州龍場驛,但是王陽明在這裡卻很樂觀,他每天思考如果聖人處在自己的位置上會怎麼做。終於有一天夜裡,他在半睡半醒之間想通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龍場悟道”。

那麼王陽明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我們看這個“知”,朱熹認為知就是對理的認知,王陽明則認為知是良知。什麼是“良知”呢?王陽明說,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知善知惡,知是非,知廉恥。我們要把自己的良知擴充到極致,讓自己的內心一片光明,這就是“致知”,而“致知”的方法就是“格物”。朱熹說的物,指外界事物,所以他的格物就是研究客觀事物的規律。而王陽明說的物,則是我們心中的物。所以王陽明說的“格物”,指按照良知去做事情,用良知去端正(格)所有的事情(物),讓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都符合自己的良知。

知行合一是由王陽明首次提出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書荒拯救者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一位千古未有直追孔孟的大聖賢,是華夏文明當中唯一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大儒。

王陽明的主要觀點是兩個“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要了解格物致知,必須從王陽明的一段格物的經歷說起。早些年王陽明是十分推崇朱熹理學的格物理念,而且奉為圭臬。出於對朱熹理學的崇拜和迷戀,王陽明與自己的好友崔學士相約自家後院的竹園一起格竹子,企圖從竹子身上獲知生命的真理。兩人搬著板凳往竹子面前一坐,不吃不喝三天後,崔學士沒能抗住昏厥過去,被僕人抬到內室治療。王陽明屬於身體好的,面對竹子堅持格了七天才因身體吃不消而放棄。王陽明也因此大病一場。養病之中,王陽明前思後想,如果按照朱熹這樣搞學問,遲早會搞出人命,漸漸地他給朱熹理學打上一個又一個問號。

王陽明認為,朱熹理學的治學途徑缺陷太大。格物怎麼可能把世界萬事萬物都格盡呢?

物生於心,格物即是格心。物是死的,道理是活的。死物怎麼可能長在活物之上,萬事萬物之中的理,只能是出自於人的本心。

心是人之主宰,追求道理、修身治學就應該在心上下功夫,不斷地拂拭發明本心,讓自己的內心時刻保持清靜寡欲,那麼看待事物自然就會明朗。

比如輔佐君主,侍奉父母。王陽明認為,君臣、父母、夫婦、兄弟、朋友五常之中,包含著大量的繁文縟節,這些禮儀規制都是外在表現,流於形式。一個人在生活中,踐行五常的時候,首先應該保持一個“誠“,這個”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誠心“,唯有以”誠心“為基礎,學習實踐五常的禮儀規制才會做到如行雲流水,不做作,才是真正做到”形成於內,發乎於外“。

平時侍奉父母,不是說給父母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而是要做到儒家所說的”溫凊定省“,也就是說夏天來了,體感炎熱,自然先想到讓父母過的涼快一些;冬天來了,體感寒冷,自然就會想到讓父母過的溫暖一些;平時起居要讓父母晚上睡的踏實,白天過的安定。要把”溫凊定省“變成生活習以為常的事情,而不是形式上對父母外在的”行孝“。

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實在是太偉大,這屬於陽明心學的獨門絕技,也是為什麼陽明心學備受後世之人無限推崇的原因所在。


中國自春秋戰國時代到明朝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知識分子是一個專門治學修身,與社會實踐完全脫離的過程,知識分子甚至以社會實踐為恥辱。所以,秀才不知耕,文臣不知兵的怪象。

特別是到明朝朱熹理學盛行的時代,很多知識分子已經完全脫離實際,掉入書本的窠臼,每天都是誇誇其談、坐而論道,討論一些不切實際的學問。王陽明認為這種做學問的方式極其危險。本身封建王朝的大政方針都是出自於士大夫階層,如果士大夫階層研究學問的方向是實際相悖,那麼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王陽明看到這種現象大膽地提出”知行合一“,就等於王陽陽心學與當時絕大部門知識分子對立起來。

現在看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正確的,對於一件事物只”知“而不去具體的實踐是假知,只去悶頭苦幹而不去研究內在的邏輯關係是瞎行。

“知行合一”作為心學最重要的學說論點,徹底打破一個僵化千年的治學局面,有著撥開雲霧見天日的貢獻。

王陽明,如此一位偉大的儒學大師應當值得咱們後人去好好拜讀研究一下陽明心學。“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都提現了唯物辯證的思想,不愧為劃時代的思想家。


說否說否




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

讀一下大學。

大學裡全有,

大學本經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後記十章是曾子述之,門人記之,是解釋本經的,也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孤鸞迴響


王陽明提出這兩個觀點,主要是針對當時朱熹的學說,當然也是對其學說的完整補充。其核心在於一個“念”字!即人的念頭,與佛家相關觀點一致!


格物致知就是認識認清事物本質,不要執迷於象。知行合一主要是說領悟學習與身體力行的實踐要同步進行,不是朱熹說的知先行後,因為人的念頭是世界是最快的事物,善惡一念間,要達至善之境,就要知行合一,不給自己任何惡念相生的機會。

我不太喜歡把一個事物描述的那麼複雜,但也因此言不達意,請各位老師補充!


神經有問題


格物,根據現代心學定義,指讓我心在通曉事理基礎上體現民心(民眾的善惡判斷),以民心為我心。

致知,指致良知,知善知惡(作出符合民眾利益的善惡判斷)。

知行合一,指自覺在良知引導下為善去惡。

(在通曉事理的基礎上)體現民心是格物,

(在體現民心的前提下)知善知惡是致知,

(在體現民心的前提下)知行合一是誠正(慎獨),

(在體現民心的前提下)行善去惡是修行。


情未了158507209


路過隨緣,我來試試,隨緣作答🙏

所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都是陽明先生作為一個開悟者給我們後人指出的一條覺悟之路,啟發後人革除物慾、迴歸本心、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建立在這一切之上的,是不作意、是去意識心、分別心、執著心。陽明先生所說經典名言都是指月之手指。要見月亮,靠自悟~才能明心見性,通達無我。

對古聖先賢最好的懷念和恭敬,就是悟道~悟入聖賢的知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不是口號,這是體悟!🙏


順其自然杜科斌


格物致知和心學的知行合一是儒家兩個派系。好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爭論。

格物致知代表人物是朱熹。心學代表人物是陸九淵、王陽明。

王陽明有一句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五色令人目明,不知被誰改成五色令人目盲。

“萬物因觀測而存在”就是這麼荒唐的理論。現在居然實驗成功。

而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一個電子和人玩起了戲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