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汕头潮阳的古塔古桥古井

潮阳古塔古桥古井

一、塔

文光塔 位于棉城中心。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后崩塌。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主持重建,置千佛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废。明崇祯八年(1635),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邑人吴仕训改塔名为文光塔,并立礼部尚书何吾驺撰写的《潮阳邑侯漆公鼎建文光塔记》碑。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楼阁式,石砖筑造。塔高42.42米,空心,八面七层。塔内各层有螺旋形石级相连;第二层至第七层都有4门通塔廊。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雷震塔圮,后知县支森重建两层中止。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唐文藻主持全面修缮。匾额“文光塔”,左刻“嘉庆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塔门两边有唐文藻题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1956年和1981年两度维修,保持原结构和状貌。1978年11月20日,潮阳县革委会重新审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29日转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潮阳的古塔古桥古井

祥符塔 位于峡山龟山峰顶。始建于宋代,明嘉靖二年(1523),邑人柯良晋增修,后毁。万历二十五年(1597),邑人周光镐重修。相传掘基时获铜钵、瓷瓶各1件,瓷瓶中有“祥符通宝”古钱1枚,塔因此名“祥符”。塔高21.06米,塔基周长21.12米,坐西北偏西,八面七层,实心,砖石结构,塔基用石条平铺,塔座八面均有花岗岩石刻图案,塔身坚实。周光镐书匾“祥符塔”嵌于第二层东面塔门。除塔尖遭雷击略有损坏外,余均完好。塔处于山巅海拔83.8米,周围平川,益显巍峨。由于光的折射,塔影曾辉映于附近江河及水井、水盆中,有正立或倒立等影像,殊为奇观。1985年11月22日,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祥符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涵元塔 位于灶浦龟山顶。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崇祯十二年(1639)落成(据《涵元塔记》),坐东南向西北。塔分塔座、塔身和塔尖葫芦3部分。塔座正八棱形,周长约60米,塔高43.4米,八面七层,空心。塔门匾额“涵元宝塔”,对联为“印光西度浴南离,占璧曜奎躔,瑞应当年舟楫;魁垒东搴仪北斗,看烽销搀息,醇还满地桑麻。”进塔门沿螺旋石级可达顶层,每层均有一圆厅,第二层起,每厅开4门通塔廊。塔尖葫芦铜质,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遭雷击而残破;塔身上三层受损严重,下四层多处破裂。塔旁有碑刻5通,保存完好。1992年4月7日,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晴波塔 位于海门天后宫左侧,练江出海口。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八棱、五层、实心,高约16米、塔基直径4.3米,贝灰三合土干打垒构筑于海中。其四周今已积聚成陆地,是海门景点之一,称“大屿塔影”。楹联为“晴看渔舟安水面,波环宝塔得源头。”1998年4月24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桥

梅峰岩石桥 位于西胪梅峰岩(乌岩寺)前,南北走向,3孔2墩,花岗石构筑。全长约20米,高约19.3米。桥面有15块石板,每块长5.53米、宽0.56米、厚0.3~0.38米。明隆庆《潮阳县志》载“唐大颠曾居梅峰岩,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即此桥。俗称无水桥。

古和平桥 位于和平居委北面。南宋建炎元年(1127)大峰祖师首建16孔,绍兴二十三年(1153)乡人蔡谆续建接岸2孔,共19孔(含引桥1孔)。全长108.8米、宽3米,属石木结构桥梁。桥最高墩头为15米、最低13米。墩基用规格松木条作筏基,每根长2米、直径0.15米,横直叠成高1米左右的墩基,然后在松木墩基上再用长1.5~2米的石板以菱形垒叠。桥面铺平板石,每孔5块,两旁以三合土筑墙栏杆。桥的南北用石条砌台阶。民国18年(1929)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982年新和平大桥建成通车,古桥不再作公路桥使用。1985年11月22日,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该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恩波桥 位于峡山居委,跨峡山大溪,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时周光镐告老回乡,峡山旧桥将圮,乃伐石重建,桥成皇帝赐库银至,取“洪恩浩荡,波及老臣”之义,称“恩波桥”。桥东西走向,长25米、宽4米,六墩,桥面铺架石板5条。1952年改为水泥路面,两旁竖栏杆。1965年改建为四墩,桥面扩宽至8米。1998年改建为二墩三洲,桥面扩宽为16米,两旁栏杆石肚,镌刻周光镐所书“长江砥柱”及明代“峡山八景”图案、诗文。

延寿桥 位于沙陇仙家,原名双溪嘴桥,建于民国12年(1923),为郑邦任将同乡绅士郑宝(号韫山)为其筹办祝寿的资金捐出兴建,乡人因感其恩德,誉该桥为“延寿桥”。郑邦任,新编《潮阳县志》有传。

此外,见于新编《潮阳县志》的古桥还有贵屿桥。

三、井

福田寺古井 在井都平湖西荔头山福田古寺,濒临练江而井水不咸,且随潮汐涨落,甚为奇观。

仙泉井 位于仙城仙门城安乐宫,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据传,明洪武年间,元末起义军之军师何野云(人称虱母仙),军事失败后,流转潮阳县,曾为仙门城建寨,并掘地取泉。井口约1平方米,水深只有数尺,遇下雨,井水不盈,遇天旱,井水不涸。可供全寨上千人饮用。后人为纪念何野云之功德,取名“仙泉井”。 2000年4月18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祐井 位于峡山蛇山东坡,建于明代,井深7米,内径1.2米,井面外圈呈八角形,是整石雕刻而成,井水系山泉,清净甘美,至今仍供食用。

塔馆古井 位于市区文光塔后东北侧,“九龙吐水”(九眼井)井之一,始建于明代。井外直径0.98米,深12米,占地面积4平方米。外观呈八面柱状,边长0.40米,内为圆柱状,井栏系花岗石砌筑。相传文光塔建后稍向西南倾斜,为平衡塔的重心,故挖此井。该井水源充沛,1983年前,棉城未有自来水时,是文光塔周围数千居民饮用水之源,今保存完好。

奇泉井 位于海门莲花峰狮肚海滩,南宋祥兴元年(1278)十月文天祥登临海崖时,正值干旱,兵马饮水困难,文天祥亲自率人沿沙滩勘得此泉,甘甜无比,遂建为井。奇怪的是每当大海潮涨,泉孔为海水所没,潮退时,泉水仍复原,人谓之“奇泉”,亦称“文泉”。

此外,见于新编《潮阳县志》古井还有西岩问潮泉(井)、九龙吐水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