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父归来,曹雪芹专门写她带回了许多的书?用意是什么?

屏山品红楼


符合林黛玉的家世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馀。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已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林家不见得就比贾家差,这也是当初贾母愿意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贾敏嫁给林如海的原因吧。林家不仅富足,地位不低,还是书香门第,单就书香门第这一点就比贾家强很多,如果林家不是人丁凋落,贾府败落了,林家也不会衰落。


为什么呢?


书香门第也。藏书自然很多。

古人讲: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可见古人把读书看的很重要,自古学而优则仕,读书以传家,以继世。林如海作为书香门第,自然明白。


所以林如海很注重孩子的教育,黛玉五岁时便开始读书习字,请家教了。林如海死后,黛玉会带回来许多书,也是理所当然。那些书籍才是林家真正的财富。



符合林黛玉的气质


林黛玉的美,绝不仅仅是“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的外貌美,而是一种超逸的气质,超凡脱俗。她的气质里自然藏着她读过的书。林黛玉的美,还在于她的才情。


无论时大观园诗社写诗,还是平时她们联句对词,都不难看出黛玉的才情总要高一些。而和宝钗不同的是,宝钗太传统,不以读书为乐,反而觉得女孩子要少读书,多做女红针线才是正是。这也是宝钗气质不及黛玉之处。



《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参观到林黛玉的住处:

刘老老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刘老老道:“这必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 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老老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 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


林黛玉的屋子里要是没有很多书,也不符合她的人物设定了。那些书才是林家最大的财富。黛玉从小的教育,使得她喜欢读书,也不会轻易丢弃书籍,那些书籍便作为遗产跟给黛玉回了贾府。



曹雪芹专门写林黛玉带回许多书籍,其实也是要与贾府做个比较的。贾府虽然很土豪,但是贾家子弟多是骄奢淫逸之徒,这也是贾府最终没落的最重要的原因。贾家子弟温饱思淫欲,仗势欺人,没什么文化,不是痴迷炼丹修仙,就是好色乱伦,只有读了点书的贾政为人正直,有危机意思——“惟有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


读了点书的贾政早在元宵写灯谜时就已经意识到贾府必定衰亡。只是可惜,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吧。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诗词,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


城南一隅


林如海去世后,林黛玉从家中带回来巨额财富,可惜贾家没人看的见。

《红楼梦》十六回很重要,这一回秦可卿出了殡,贾元春封了妃,秦钟入了黄泉,林黛玉成了孤儿,被贾家正式收养。关于林如海死后留给林黛玉的遗产,一直众说纷纭。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聊聊,说说林家巨额财富的下落。

【一】

好容易盼至明日午错,果报:“琏二爷和林姑娘进府了。”见面时彼此悲喜交接,未免又大哭一阵,后又致喜庆之词。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林黛玉对价值连城的“鹡鸰香念珠”掷而不取有两个原因。第一,“鹡鸰香念珠”是男儿间表达兄弟情的玩意,贾宝玉送错人了。第二,林黛玉对金钱权势视如粪土。从林黛玉对待鹡鸰香念珠的态度上看,全然比不过她搬回来的一箱箱书籍。

曹雪芹有意突出林黛玉带回来许多书籍,正是突出林家世代书香的家风。同样情况贾宝玉只会带回无数胭脂水粉,彩衣玩物。林家与贾家本质区别就在于此。林黛玉七岁进贾府时已经念了《四书》。这种念了不仅仅是读了一遍,而是“读懂”的意思。反观贾宝玉,十一二岁和秦钟去学校读书,还要父亲贾政叮嘱告诉老师贾代儒让他背熟《四书》。二者差距不光是时间,还有态度问题。同样对儿女教育,林如海聘请进士出身的贾雨村为西席施行一对一教育。贾政却让贾宝玉上私立学校,虽然老师贾代儒教出了乙卯科进士贾敬,秀才贾珠。但贾家私学的学习氛围并不好,不但学不到学问,还学的越来越坏。


【二】

林家的财富远远比不上贾家。虽然四世列侯,手中没有实权带不来任何实际利益。富贵如贾家,第三代贾赦、贾政,包括第四代贾珍,他们没有实权赚不来钱,只能吃祖宗老本,内囊迅速空了起来。与林家对应的还有史家,也是三代就穷了。第五十三回,贾珍介绍过世袭侯爵家庭都是穷官。除了贾家这样曾经最顶级的一两家靠着祖宗还富贵,其他世袭人家过年上供都要靠皇帝赏赐。林家没有理由例外。有爵位第一代都不愁,但余下几代没有实权光靠爵位俸禄不可能富贵。

林如海巡盐御史确实是肥缺。正七品巡盐御史一年工资清前期为一百零三两,要养一大家子姬妾奴仆。一堆办事员需要自己聘请,比方刀笔师爷,小吏等人。养廉银若干才是林家最大收入来源。

至于灰色收入,首先要确保林如海是个贪官,他若不是贪官,不可能有任何灰色收入。林黛玉的父亲会是贪官么?

其次,就算林如海贪官,巡盐御史不插手盐业税收,税收钱他一分都捞不到。能过手的收入是“盐引”,也就是卖盐许可和指标!乾隆年间“两淮盐引案”揭开长达几十年涉案多达一千多万两白银的大案。“盐引”一份三两白银被巡盐御史们留作小金库。乾隆小舅子高恒做巡盐御史近十年,据说任内只有十七万多两盐引收益(不可靠)。这笔钱其实大多都存在小金库中,用以公用,谁也不能轻易占为己有。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这笔钱,大家花可以,私拿个事实。最终盐引案捅爆也是因为贪污索贿不成才公报私仇。

讲这个是想说林如海就算是贪官,他不过五六年的盐政,那么多大小官员盯着,根本到手不了太多实际的收益,如果他敢独吞,早都被告发撤职了,怎么可能死在任上。

【三】

林如海之死,根据第十九回贾宝玉讲的“耗子偷香玉”故事,影射非常严重的两淮盐业贪腐案,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前完全没对林黛玉交代过财产,显然就算有也有限。林家祖宅田产不能动,扬州住的是官署,留下最多还是贾敏当年嫁妆,但那些东西,都是金银首饰房产地契等实物,不能折成现银。所以林家留下的最大财富,不是家产多少,正是林黛玉带回来的那许多书籍。

林家当年不富裕,为什么贾家还要将嫡女贾敏嫁给林如海?皆因林如海是读书种子,未来科举可期。贾家第三代开始,全部弃武从文,积极与书香世家联姻成了当务之急,林如海如此,李纨也是如此。他们最大的优势不是财富,而是文化地位。好好读书,认真科举,子弟凭科举走入仕途大道是贾家的梦,那时候子孙后代延绵不绝的科举入仕才是长治久安,绵延富贵的根本。林家虽不像贾家富贵,可爵位断了后,林如海轻易就科举入仕中了探花郎,林家的传承只要后继有人就会出人头地。李纨家也是如此。没有爵位也不害怕。贾家不行,没有爵位他们一文不名。第十七回,贾政在潇湘馆的前身“有凤来仪”不无感慨的说:

“若能月下在此读书,不枉虚此一生”。

贾政的话属于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正说明他对林家世代书香极其羡慕。对林黛玉来说,她的财富从来不是黄白之物。而是家族传承的文化底蕴,世代书香培养的丰富气韵。为什么贾家抄家后,李纨的儿子贾兰能够金榜题名?皆因李纨出身国子监祭酒之家,家族有最好的教育底蕴。贾兰受益于母亲,才能出息。

林黛玉与李纨实则异曲同工。她们这种财富可以绵延几辈子,都是贾家没有的,可惜贾家对林黛玉房中的无数书籍背后代表的传承意义视而不见,反倒是刘姥姥一见就惊喜不已,赞叹连连,贾家被富贵蒙蔽了眼睛,最终一败涂地,好在有李纨给贾家留下了最后的火种。

林家的财富从来都在贾家。可笑王夫人等反宝黛姻缘,追求金玉良姻,正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可悲可笑!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提问者在读书的时候非常用心,能够注意到这个细节。

书中写道:“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

一般的人都在想林黛玉葬父归来是不是带了很多的钱?尤其是最近几年流行的一种看法就是贾府贪污了林黛玉的家产。认为贾府修建大观园用的就是林家的家产,而且这个问题大家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执不下,一时半会儿也没有定论,咱在这里暂且不表。

单说林黛玉带来很多书这回事。个人认为很正常,也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也是照应了开头作者对林家的介绍“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而且我们都知道,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自然是饱读诗书,否则的话,林黛玉也不可能如此才华出众。

林黛玉喜欢读书是众所周知的,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参观林黛玉的屋子就夸“这哪里像是一个小姐的绣房?简直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言下之意就是林黛玉的屋里有很多的书,而且林黛玉平时最喜欢的就是看书。

这与王熙凤虽然出身贵族却不识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极大地讽刺了那些该读书的男子,却不好好读书,整天吃喝玩乐。


俗话说,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邻家虽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但是他们孩子的教育却非常重视,连林黛玉这样的女孩子都教育的这样好,如果有一个男孩子的话,估计又可能是一个探花,榜眼,甚至状元。

“腹有诗书气自华”,喜欢读书的林黛玉气质超凡脱俗,大家看书中写道“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

作者用的一个词语是“超逸”来形容黛玉的容貌,是再恰当不过了。


凡眼看红楼


林黛玉二进荣国府,带回来许多的书,这些才是林家长盛不衰的秘密,可惜的是这些书全贾府的人并不重视。

贾琏和表妹林黛玉回南探望病重的林如海,又办理林如海后事,一切妥当,表兄妹俩回京,这里曹公专门写了两点:

一是同行进京的还有贾雨村,贾雨村这次一定起了作用,他是应天府知府,在贾府接受林家财产的问题上,有知府大人保驾,林家的那些远房旁支想分财产,只有流口水的份儿。

二是林黛玉带回来许多的书。这些书有多少?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提到了:大书架子上磊着满满的书。古人的书和我们今天的书可不是一个概念,古人的书基本全是经典、善本、孤本等藏书,本本都是奢侈品,老值钱了。曹雪芹就单单指出来这么一点,这些书经济价值自不必说,无形价值更加不可估量了,林家为什么可以一直旺盛?从来不出败家子?答案就在这些书上啊!这是黛玉带回来的,至于贾琏带回来的,请读者自己去猜。

林黛玉携林家的核心,也就是百年积累的书籍,进了荣国府。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强的信号,这是要将林家昌盛的基因带进贾府啊,这是要让贾府脱胎换骨啊!可惜贾府没有一个人懂。他们立马就要干一件事,就是修建省亲别墅,要迎接自家的大小姐——贵妃娘娘了。土豪气息迎面扑来。

林如海死了,林家的财产被转移到了贾府,贾府这下是发了横财了,于是,内囊上来了的贾府才可以做到大修土木,三里半地之距的大观园拔地而起。

有一句老话是怎么说来着?意思是来得容易的金钱,花着可是不心疼。没有几年,贾府就将林家百年积累的财富嘚瑟光了。贾府太擅长花钱了,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林黛玉带来的才是真正的财富,是家族长盛不衰的秘方,可惜他们全都没兴趣看。


屏山品红楼


我感觉林家博览群书思想更为开放,对应贾家只重“八股”,思想必然保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