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城市簡介----運城

運城,古稱河東,關公故里,山西省轄地級市。運城地處山西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河南濟源毗鄰,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渭南、河南三門峽及洛陽相望。

城市簡介----運城

運城因“鹽運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運城”的說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后稷稼穡等傳說均發生在運城。運城是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湧現出了張儀、司馬遷、薛仁貴、王勃、王之渙、王維、柳宗元、司馬光等文武俊秀。

運城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其中國保90處、省保57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人類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西侯度文化遺址是最早的人類用火實證。運城坐落著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祠廟之冠后土祠、道教祖庭永樂宮、山西最大湖泊運城鹽湖、河洛文化傳播聖地五老峰等名勝古蹟。

運城市下轄1區2市10縣、133個鄉鎮(街道辦事處)、3338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142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7.53萬(2018年)。轄區地理座標範圍:東經110°15′-112°04′,北緯34°35′-35°49′。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運城

歷史起源

運城歷史悠久,是人類第一次用火的地方,是人類最早食用鹽、開始冶煉和農耕文明的地方,是華人祖先最早聚集生活的地方,素有“五千年文明看運城”的說法。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靈長類動物特徵的曙猿化石——世紀曙猿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1000萬年,證明了運城是人類的遠祖起源地。[1]西侯度遺址為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180萬年,是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2]運城在春秋時稱“鹽邑”;戰國時叫“鹽氏”;漢代改稱“司鹽城”、“鹽監城”;宋元時被名為“鳳凰城”、“運司城”、“運城”,世人稱為“鹽務專城”——因鹽運而設城,中國僅此一處。

最早中國

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看,運城在上古時期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區域,文獻記載“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有“堯初都蒲坂,後遷平陽”之說 。從堯舜禹開始,運城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是當時的“萬國之中”,即“中國” 。從“帝王所都為之中”、京師為“萬國之中”的角度看,運城是古代最早被稱作“中國”的地方 。

城市簡介----運城

建制沿革

唐堯建國、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的都城均在運城。

商為九州中央冀州之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魏國都城在安邑。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

北魏孝昌中置唐州,治所白馬城(今臨汾堯都區)。

唐為河東道,轄山西全境及河北部分地區,治所河中府(今永濟)。

北宋時期運城為陝西路永興軍路,治所京兆府(今西安市)。

城市簡介----運城

宋為河東路,轄山西大部、河北及河南部分地區,至金朝未變。

元、明、清與臨汾同為平陽府,治所平陽(今臨汾堯都區)。

民國三年至十九年,運城、臨汾及石樓、靈石、交口同屬河東道。[5]

1939年4月置運城,轄安邑、襄陵、汾城、萬泉、榮河、臨晉、猗氏、曲沃、翼城、解縣、虞鄉等20縣。

1949年,運城、臨汾及石樓、交口成立晉南行政公署,屬陝甘寧邊區政府晉南區。1950年,原陝甘寧邊區晉南區的運城、臨汾晉南28縣正式劃歸山西省,成立運城專區和臨汾專區,運城轄1鎮17縣。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銷,按原建制劃分為運城、臨汾兩個地區。

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地級運城市。

城市簡介----運城

行政區域

區劃變遷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駐解店)、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駐聖人澗)、解縣、芮城、虞鄉、永濟(駐趙伊鎮)、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將萬泉、榮河2縣合併,改為萬榮縣(駐原萬泉縣解店);解縣、虞鄉2縣合併,改為解虞縣(駐原解縣城);臨晉、猗氏2縣合併,改為臨猗縣(駐原猗氏縣城)。後撤銷運城專區,併入晉南專區。

1970年設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原屬晉南專區的運城(駐運城鎮)、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駐趙伊鎮)、夏縣、聞喜、平陸(駐聖人澗)、垣曲(駐劉張鎮)、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運城地區和縣級運城市,設立地級運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鹽湖區。(2)運城市設立鹽湖區,以原縣級運城市的行政區域為鹽湖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3)運城市轄原運城地區的聞喜縣、新絳縣、平陸縣、垣曲縣、絳縣、稷山縣、芮城縣、夏縣、萬榮縣、臨猗縣和新設立的鹽湖區。原運城地區的河津市和永濟市由山西省直轄。10月,正式撤地設市。

區劃現狀

至2018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即鹽湖區、永濟市、河津市、絳縣、夏縣、新絳縣、稷山縣、芮城縣、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垣曲縣、平陸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城市簡介----運城

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黃河北幹流中游以東,華北平原的丘陵區,黃土高原東沿第一臺階。北起呂梁山南麓與臨汾接壤,東界中條山與晉城毗鄰,西、南隔黃河分別與陝西、河南相望。地理座標為東經110°15′-112°04′,北緯34°35′-35°49′。

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被譽為“表裡山河”。轄區境域輪廓呈不規則三角形,東西最長約211公里,南北最寬約127公里。總面積14233平方公里,佔山西省總面積的9%,其中平原區面積8621平方公里(含100平方公里鹽池面積),佔總面積的60.6%;山丘區面積520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6.6%;灘地、水面面積408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8%。

地形地貌

運城地形比較複雜,相對高差明顯,最高峰為垣曲境內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處為垣曲縣境內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180米。運城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平原面積佔總面積的58.2%,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41.8%。主要有中條山、呂梁山、稷王山、孤峰山4大山脈,面積2674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19.1%。

水土資源

運城境內有山西最大淡水湖——伍姓湖以及硝池、湯裡灘、鴨子池、北門灘等天然湖泊,並建有上馬水庫和苦池水庫。運城屬黃河流域,過境河流有黃河、汾河,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5條,汛期為每年6至9月。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制約,區內河流具有山地型和夏雨型的雙重特徵。在河流形態、河道特徵方面表現為:溝壑密度大,水系發育;河流坡陡流急,侵蝕切割嚴重。徑流和泥沙的特點:洪水暴漲暴落,含沙量大,年徑流集中於汛期,枯水期徑流小而不穩。

城市簡介----運城

黃河

黃河從河津寺塔西側入境,沿晉陝峽谷自北向南。出禹門口後,河勢頓開,河床寬闊,由北向南經河津、萬榮、臨猗、永濟,在芮城縣的風陵渡曲折向東,過平陸、夏縣,到垣曲縣的碾盤溝出境,共流經8個縣(市),流長396公里,為運城最大的客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龍門站)為319.6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014.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為1967年8月11日實測的210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53.2立方米/秒。

汾河

汾河自新絳縣南梁村入境,經新絳、稷山、河津、萬榮4縣(市),由萬榮縣廟前匯入黃河,流長145.2公里,流域面積2943平方公里;據河津柏底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33.8立方米/秒,最大洪量為1954年9月6日實測的332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斷流20天左右。

涑水河

涑水河發源於絳縣的陳村峪,向西南流經絳縣、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6縣(市、區),全長196公里,落差445米,縱坡1/400,流域面積5774平方公里。據張留莊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0.5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為22.8立方米/秒(1956年5月20日)。

姚暹渠

姚暹渠是歷史上為保護鹽池而修築的一條人工河道,開挖於南北朝北魏二年(公元505年),原名永豐渠,隋朝大業年間都鹽史姚暹,為保護鹽池正常生產重開而改名。姚暹渠自夏縣王峪口起,沿中條山北麓攔截柳溝、寺溝、刁崖河、史家峪、赤峪等溝道來水,向西北入苦池蓄滯洪區,經鹽湖、運城城區,在永濟入伍姓湖,全長86公里,落差110米,縱坡1/770,流域面積2127平方公里。

城市簡介----運城

氣候資源

運城全年受季風活動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乾冷氣流控制,盛行西北季風,氣候特點為寒冷、乾燥;夏季受太平洋暖溼氣流控制,盛行東南季風,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陣雨。年均氣溫13.3℃,一月均溫-2.2℃,七月均溫27.4℃;日照時長2039.5小時;霜凍期為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212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1956~2005年)為525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最大年份降雨量945.8毫米,發生在1958年,最小305.0毫米,發生在1997年。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冬春較少,佔全年20%左右,夏秋季特別集中,約佔全年的70%左右;7、8兩月降水量佔年降水量的40%左右。受地形及氣候因素的影響,降水量區域分佈不均勻,從東南的75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500毫米。

自然資源

城市簡介----運城

土地資源

2018年運城市常用耕地面積557173公頃,其中水澆地290807公頃,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1096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399.5公頃,房地產用地256.8公頃,商業服務用地169.9公頃,基礎設施等其它用地269.9公頃。轄區內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86862公頃。

礦藏資源

運城地區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勘探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煤、鐵、金、銀、銅、鋁、鋅、鉛、鈷、鉬、芒硝、岩鹽、白鈉鎂礬、滷水、熔劑灰巖、灰巖、粘土、磷、長石、玻璃石英砂岩、重晶石等21種。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約54種,具有優勢的礦產資源為銅、鉛、鎂(鎂鹽、白雲岩)、芒硝、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等。

城市簡介----運城

優勢礦種由北向南呈“二點一線”式分佈,其中河津市下化鄉一帶及平陸與垣曲交界處一帶的煤礦和石灰岩、白雲岩與中部鹽湖區三路里至萬榮縣三文一帶的白雲岩,灰巖構成“二點”;南部中條山區內生礦產銅、鐵等呈線狀分佈;單礦種分佈相對集中,銅礦是運城第一大礦業支柱,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93.99%,分佈於垣曲縣和聞喜縣的接壤地區;石灰石資源豐富,主要分佈在河津市龍門山—西皚口--魏家院一帶,礦體平均厚度1.5-30米,宜露天開採。[8]

水資源

運城市天然水資源總量為133362萬立方米/年,其中河川徑流量為58690萬立方米/年,地下水資源量為103284萬立方米/年,二者重複量為28612萬立方米/年。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0961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24444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66178萬立方米,二者重複量為9661萬立方米。

城市簡介----運城

運城市年平均水資源利用總量(2006~2010年)為106795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年均利用量26177萬立方米(提引黃河水16956萬立方米,汾河水913萬立方米,利用本地地表水8308萬立方米),佔總用水量的24.5%;地下水年均利用量為80618萬立方米,佔總用水量的75.5%,高於山西省58%的平均水平,開發利用程度全省最高。地下水開採主要集中在涑水盆地、汾澮谷地、黃河谷地、峨嵋臺塬等平原區,平原區地下水年平均開採量為73157.33萬立方米,佔地下水年均總開採量的90.7%。

區域人口

人口

據2018年末人口抽樣調查,運城市常住人口為527.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93萬人。男性人口為268.24萬人,佔51.35%,女性人口為254.15萬人,佔48.65%,男女性別比為105.54(女性為100);出生人口5.90萬人,出生率為11.33‰,死亡人口2.97萬人,死亡率為5.71‰;自然增長率為5.62‰;城鎮化率達到43.06%,比上年提高1.65個百分點。

城市簡介----運城

民族

2018年統計,運城市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21個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0.2%,主要分佈在鹽湖、垣曲、絳縣、平陸、新絳、河津、聞喜、永濟等8個縣(市、區)。其中,回族9500餘人,佔轄區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7%;滿族1370人;蒙古族、土家族等10個少數民族均不足50人;瑤族等8個民族在10人以下。

區域經濟

運城市按照“一產調優,二產調強,三產調大”的發展思路,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一是重型卡車、農用車、商用掛車、動車機車等現代裝備製造產業;二是電解鋁、氧化鋁、金屬鎂等鋁鎂深加工產業;三是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農產品加工產業;四是鹽化工、日用化工、煤化工、焦化、醫藥化工等新型化工產業;五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產業。運城市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40.1億元,比上年增長9.2%;財政總收入完成91.1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8.9億元,增長22.0%;三大產業比重為17.2:44.3:3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1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98元。

城市簡介----運城

2018年,運城市實現生產總值150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財政總收入完成101.7億元,增長11.4%。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38.9億元,增長4.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697萬元,比上年增加1227元,增長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226萬元,比上年增加1818元,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125元,比上年增加840元,增長11.5%。

第一產業

“嫘祖養蠶”、“后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與農業有關的傳說均發生在運城。四、五千年以前,河東先民已掌握了種植高粱的技術,開中國高粱栽培之先河。三千多年前,已有勞動人民在黃河、汾河谷地建立了農業據點。新中國成立後,運城一直是重要的麥棉基地。轄區13個縣市中的11個被列為山西省商品糧基地縣,六個被確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兩個被列為國家商品棉基地縣,運城被稱為“山西的烏克蘭”。運城的農業形成了果、畜、菜、糧、棉五大主導產業。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232家,其中,粟海、忠民、新絳蔬菜產業集團等企業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運城久負盛名的十大特色農產品:冬小麥、棉花、蘋果、板棗、王過酥梨、絳縣山楂、蒲州柿子、臨晉醬玉瓜、萬榮大黃牛、黃河鯉魚。

城市簡介----運城

運城市2018年農作物種植面積801.7千公頃,比上年增長1.2%。其中,糧食種植面積686.4千公頃,增長2.9%;棉花種植面積21.4千公頃,下降35.2%;油料種植面積11.2千公頃,增長2.6%;蔬菜種植面積57.6千公頃,增長0.5%;果園面積158.8千公頃,增長7.2%。全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為366.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4.6%。其中,農業產值282.8億元,增長3.9%;林業產值5.3億元,增長15.7%;牧業產值51.7億元,增長5.8%;漁業產值2.4億元,增長15.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3.9億元,增長5.5%。2018年,運城市糧食播種面積990.4萬畝,糧食總產量31.6億公斤,比2017年增長1.6%。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為394.8億元,比2017年增長5%。

第二產業

運城市2018年輕、重工業分別完成增加值73.5億元、332.8億元,同比增長13.8%和13.0%,製造業完成投資486.3億元,同比增長15.1%。全年工業增加值共433.0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6戶,完成工業增加值40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33.4億元,同比增長16.2%;銷售產值1572.1億元,增長16.6%;產銷率達96.3%;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597.5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實現利稅98.6億元,比上年增長48.0%;實現利潤54.8億元,增長81.1%。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59個,實現增加值72.6億元,比上年增長6.7%。

城市簡介----運城

第三產業

2018年,運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52.1億元;貨物進出口總額完成174567萬美元,其中出口完成48257萬美元,進口完成126310萬美元。接待國內遊客2889.4萬人次,其中接待入境客者17.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12.6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507.3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829.2億元。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329.8億元。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30家,全年保費收入45.5億元。零售業完成430.3億元,批發業完成61.8億元,住宿餐飲業完成60.0億元。

社會事業

城市簡介----運城

教育事業

運城教育質量在山西獨佔鰲頭,恢復高考以來曾獲得山西省高考成績“十連冠”,先後84次被授予山西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運城市已建成工、農、醫、師等門類齊全的“一本十專”高等教育新體系,建成4個國家級實驗實訓基地,累計培養中、高等專業技術人才30餘萬名,培訓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80餘萬人,就業率提高到95%。至2012年,運城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230所,其中幼兒園677所、小學1108所、初中295所、高中64所、完全中學12所、中等職業學校52所、高等院校6所、特教13所。為紀念革命烈士嘉康傑而命名的“山西省康傑中學”,1954年被教育部核定為全國30所直接聯繫的重點中學之一。

2018年全市高等院校招生15760人,在校生46390人,畢業生9461人。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6553人,在校生38073人,畢業生16962人。普通高中招生46338人,在校生132157人,畢業生50166人。初中招生58876人,在校生182003人,畢業生82942人。普通小學招生48871人,在校生299555人,畢業生66394人。特殊教育招生81人,在校生854人,畢業生143人。在園幼兒數142940人。學前教育毛入學率88.75%。

城市簡介----運城

基礎設施

公路

至2018年,轄區公路里程15744公里,其中,國道290.6公里,省道1452.1公里,縣道2739.8公里,鄉、村道及專用道11261.4公里;高速公路597.1公里,大運、河運、運風、運三、東濟等幾條高速公路聯結西北、西南和中原地區,與洛陽、鄭州和西安形成了縱橫交錯網絡。全市公路密度111.0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客運量5355萬人,比上年增長5.0%;公路貨運量7448萬噸,比上年增長8.9%。公路旅客運輸週轉量22.6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0%;公路貨物運輸週轉量203.6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5.2%。中心城市通往各縣市的一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率先在山西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工程。全市民用車輛保有量90.7萬輛,其中私人汽車37.0萬輛。

城市簡介----運城

鐵路

轄區內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北接太原,西南方向與隴海鐵路大動脈連接;侯西鐵路橫亙東西,是晉煤外運的大通道;南同蒲鐵路侯馬至東鎮段完成複線建設;大西客專(太原南至西安北段)於2014年7月1日正式通車運營;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運城段計劃於2014年開工建設。運城北站為山西省境內的3個一級站點之一,建築面積7999平方米,設有車庫,滿足作為始發站的條件,位於運城市陶上村。

航空

運城關公機場飛行區等級指標為4D級,跑道長3000米,寬60米,10個標準停機位,6個廊橋,航站樓面積2萬平方米左右。2013年,關公機場完成運輸起降12069架次,旅客吞吐量101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811噸。至2014年,關公機場位列國內民用機場第59名,已開通運城至北京、上海、合肥、廣州、深圳、南京、成都、杭州、烏魯木齊、瀋陽、昆明、三亞、武漢、海口、鄭州、太原、福州、貴陽、廈門、長沙、大同、重慶、哈爾濱等22條航線,通航城市達到23個。

城市簡介----運城

社會保障

2018年全市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82.9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57.6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49.4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8.2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85.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33.7萬人;參加工傷保險64.9萬人;參加生育保險40.0萬人。

社會服務

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133個,床位8960張,其中老年人與殘疾人服務機構119個,床位7006張。年末共有社區服務中心84個,社區服務站136個。年末共有8.9萬人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城市低保資金29110萬元;18.8萬人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農村低保資金29949萬元;1.5萬人納入農村五保供養。全年城市臨時救濟1461戶,農村臨時救濟7633戶。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3.0億元,接收社會捐贈162萬元。

城市簡介----運城

城市環境

2018年,黃河、汾河流域運城段共監測5個斷面,達到Ⅲ類以上水質標準的斷面比重50%,有25%的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準;年末中心城市公園面積達到430.8公頃,綠地面積達到1621公頃,同比增長3.1%,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25%;汙水處理率達到92.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0%;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7.3%;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2517.86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4.9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二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2726.81萬噸,比上年增長18.62%;全年全社會用電總量300.5億千瓦時。

科技發展

2018年轄區受理專利申請1177件,比上年增長13.7%。其中,受理發明專利申請339件,比上年增長23.3%;授予專利權699件,其中,授予發明專利權70件;全年有112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各類科技計劃,獲得項目研究資金3344萬元。

轄區共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4個,法定計量鑑定技術機構13個,省授權行業建立的檢驗所(站)1個。2013年共監督抽查了476家企業14類、28種、839批次的產品和商品,完成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7552臺件。

轄區共有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3個,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10個。氣象諮詢服務12121電話3個運營商。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單位13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1.0萬平方公里。天氣預報服務網站1個,衛星雲圖接收站1個。2013年觀測數據為:年平均氣溫14.6℃,年平均總降水量455.7毫米,平均總日照時數2080.1小時。

轄區共有專業綜合地震臺(站)4個,市級地震臺網中心1個,數字測震臺網1個,數字測震子臺4個,縣級地震監測臺(站)13個。2013全年小震活動121次,其中3級以上地震1次。全年立方米.0—立方米.9級地震1次,最大震級3.4級。

醫療衛生

城市簡介----運城

2018年轄區內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432個。其中醫院223個,鄉鎮衛生院20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67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286個,村衛生室356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4個。衛生技術人員2519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1768人,註冊護士7520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9149張,其中醫院16838張,鄉鎮衛生院7186張。

歷史文化

運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五千年的文明積澱,形成了關公文化、根祖文化、鹽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運城的文化代表有:“世界三大著名打擊樂”之一的絳州鼓樂; 造型優美的抬閣、背閣;飛光流瑩的轉燈;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蒲劇);食色鮮豔的麵塑“花饃”;在天寒地凍之時赤腳露背的“背冰”等。

宗教

2018年統計,運城市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道教5大宗教,共有信徒約189700人,寺觀、教堂504處,教職人員約990名,分佈在13個縣(市、區)、146個鄉鎮、2881個村莊(廠礦)。其中,天主教7900人,堂點22處,教職人員45人;基督教138707人,堂點423處,教職人員865人;伊斯蘭教8700人,清真寺14處;佛教30000人,堂點40處,教職人員53人;道教4800人,堂點5處,教職人員12人。

城市簡介----運城

風景名勝

運城市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省級57處;市級31處。旅遊線路以尋根祭祖遊、黃河風情遊、德孝文化和善文化為主。馳名中外的景點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祭祀聖地后土祠,以及西灘、李家大院、五老峰、歷山、司馬光墓等。

景點

運城鹽湖與美國猶他州澳格丁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並稱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是華人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就在運城鹽湖發現並食用鹽,這是“中華民族利用山澤之利的一個偉大創舉”。運城鹽湖東西長,南北窄,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古元寶”狀。南倚中條,北靠峨嵋,東臨夏縣,西接解州,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虞舜曾在鹽湖之畔的臥雲崗,手撫五絃琴,唱吟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歌謠《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運城鹽湖被田漢先生贊為“千古中條一池雪”。

城市簡介----運城

遺址

西侯度遺址、峪巖洞、舜帝陵、禹王城、東下馮、堯王臺、七里坡等。

文物

黃河大鐵牛、鶯鶯塔、萬固寺、飛雲樓、秋風樓、青龍寺、稷益廟等。

運城著名景點

舜帝陵

五老峰

黃河大鐵牛

池神廟

永樂宮壁畫

特產

農產品

絳縣山楂,臨猗蘋果,萬榮蘋果,稷山板棗,運城相棗,平陸百合,垣曲猴頭,蒲州青柿等。

工藝品

新絳雲雕、稷山螺鈿,絳州澄泥硯,絳州木版年畫,“解州關公”銅像等。

美食

聞喜煮餅,羊肉胡卜,稷山麻花,芮城麻片,萬榮涼粉,河津芝麻酥糖等。

城市簡介----運城

運城特色美食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花式各樣,從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具有豐富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

羊肉胡卜

北相羊肉胡卜的誕生,與著名的戲劇“二進宮”有關,“二進宮”是一部反映明代宮廷鬥爭的歷史劇。明穆宗朱載厚死後,李良企圖篡位,皇后密召徐、楊二人進宮,欲把太子交與二人帶出宮。楊派人去蒲州搬兵卻走漏風聲,李良派兵追到泓芝驛。北相鎮的路老漢在泓芝驛賣炊餅,一位後生衝進他的蓆棚喊救命。後生一路上飽受風寒病倒了,高燒不退。路老漢心急無招,把炊餅用刀切碎,抓起一塊羊油放進鍋中,趁熱放進大料,再投入一把潞鹽加水燒開,把炊餅加入烹好倒進碗中,趁熱喂下。半個時辰後,後生高燒漸退,趕往蒲州搬兵救駕。事後,這位後生找見路老漢,見面就拜,唱道:“你讓我吃的真是護國良餚啊!”路老漢聽不清後生的南方話,把“護國”聽為“胡卜”了

稷山麻花

稷山是麻花的發源地,作為傳統麵點製作技藝,稷山麻花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稷山麻花始創於隋朝開皇年間,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為油炸食品,硬麵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獨特,純手工製作。乾隆皇帝江南出巡,紀曉嵐向皇上介紹地方名吃稷山麻花,乾隆皇帝親口品嚐,稱道:“形如繩頭,香酥可口,出類拔萃,別具風味。”由此,稷山麻花被列為朝廷御餐食品,地方年年進貢,稷山麻花隨之名聲大振,傳名後世。

萬榮涼粉

萬榮涼粉用紅薯粉製成,白晶透亮,調上鮮紅的辣椒油,拌上生蒜泥、芥末等調味品,麻辣酸香,清涼爽口,是一道適合夏季食用的小吃,其色潔白,晶瑩剔透,嫩滑爽口,夏季冷食有消暑解渴之效。有熱涼兩種,澆羊肉臊子的為熱涼粉,調以油辣子、芥茉、食鹽、蒜泥、醬油、醋的為涼涼粉。涼粉筋道,調和麻辣適度,醋香誘人,入嘴即咽。據傳始於清代,由陝西韓城傳入,是一道萬榮名吃與文化兼融的美餐。

城市簡介----運城

聞喜煮餅

聞喜煮餅有著山西“餅點之王”的美譽,又有“國式糕點絕產”之美稱。煮餅在明末就已有名氣。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有“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的字句。煮餅是一種油炸的點心,在晉南民間把“炸”就叫“煮”。聞喜煮餅形似圓月,由於外皮粘滿白芝麻,所以外觀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滾圓狀,內有栗色、絳白二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釐米長的細絲,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膩,久不變質。主要原料為麵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粞及上等紅白糖等。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簡介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屬於晉南地區,是山西的南大門,古稱河東。運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蹟星羅棋佈,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來到運城後,許多遊人無不感慨地說:“十年發展看深圳,百年滄桑看上海,千年興替看北京,三千年王朝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運城。”

城市簡介----運城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春秋最佳。

當地氣候

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